河北“散体”民间文学生存状态研究

2017-03-10 02:36张静勾焕茹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散体民间文学河北

张静,勾焕茹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河北“散体”民间文学生存状态研究

张静,勾焕茹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在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河北流传着大量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散体”民间文学作品。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展现了河北地域平民大众的原生态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历史传承性和地方代表性。目前,在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河北“散体”民间文学处于岌岌可危的生存境地,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做好“散体”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工作。

河北;“散体”民间文学;生存状态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民间文学有散文和韵文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将其简称为“散体”民间文学和“韵体”民间文学。“散体”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韵体”民间文学包括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1]河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精神情操和审美趋向,具有丰富的文学、史学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河北地域“散体”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散体”民间文学的活态样相,探寻河北“散体”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河北“散体”民间文学资源丰富

河北地处华北,古称燕赵。早在200万年前就有人聚居于此,并留下了阳原泥河湾古人类遗址、武安磁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黄帝迁居涿鹿,历经“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举行部落联盟,筑造黄帝城,建祖庙,首次在中华大地创建了大一统的理念;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冀州为首,奠定了河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商周至明清,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里硝烟不断,战乱迭起,河北称王建都之地达100多处。朝代更替、称王争霸的辉煌历史造就了河北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散体”民间文学作品。

(一)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先民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或者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主人公多为自然神或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具有神力或法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之情,尤其是地震、洪水等灾害性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会使人们感到恐惧和惊慌,由此人们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河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流传着近百篇神话,如沧州青县的《盘古爷坐井》,邯郸涉县的《女娲造人补天》,石家庄新乐市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事,涿鹿一带的《黄帝战蚩尤》《炎黄二帝定五果》《三皇治世》《后羿与嫦娥》等,涵盖了创世神话、始祖神话、英雄神话及发明创造神话等类型。以盘古文化为例,根据《青县志》《河间府志》《天津府志》《畿府通志》《皇朝通志》等志书的记载,在盘古的故里沧州青县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里(村)、盘古潭、盘古庙等形成了一个盘古遗迹群,围绕着这些遗迹,流传下来了一些有关盘古的神话故事及其他文学形式,从而构成了盘古文化圈。[3]

(二)民间传说

传说是由神话演变而来又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其历史性主要体现在它总是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展开,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进行加工创造,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河北地域流传着大量的民间传说,其种类主要有人物传说、史事传说、科学文化(技艺)传说、地方人文景观传说等。人物传说如邢台天河山一带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以秦皇岛和盐山县为中心,遍及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涿州、正定一带的三国刘关张赵传说等;史事传说如流传在保定、廊坊、张家口、沧州、永清、雄县、霸州等地区的北宋杨家将戍边传说,河北境内明初从山西向河北大移民的传说,以石家庄、保定地区为中心,遍及全省的义和团运动的传说等;科学文化(技艺)传说如衡水武强县武强年画的传说,保定徐水县刘伶醉的传说,沧州吴桥的吴桥杂技传说等;地方人文景观传说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传说,石家庄正定大佛寺的传说,沧州铁狮子的传说等。

(三)民间故事

关于民间故事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4]河北民间故事存量众多,题材涉及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众多生灵,内容多以爱情、游侠、幻境、哲理故事为主,生动鲜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人生百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传奇色彩。以藁城市耿村为例,耿村素有“故事王国”之称,是河北民间文学集中地,这里的民间文学包括故事、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歌谣、对联、民间小戏、评书等内容,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可谓人生的百科全书。2006年耿村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民间文学非遗名录,是河北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耿村已公开出版了《耿村民间文化大观》《耿村故事百家》《卧牛山恩仇》《耿村民间文学论稿》《耿村一千零一夜》等多种书籍。

河北也是我国历史典故的重要诞生地之一,很多成语典故产生于河北境内或与河北相关,其中以邯郸为最。邯郸被称为历史典故之乡。据统计,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 500条之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涉及思想、政治、军事、人物、风俗、文化等方面,如鼓励人们锐意进取的“胡服骑射”“邯郸学步”[1],警示人们淡泊名利的“黄粱美梦”,歌颂大局意识的“将相和”“完璧归赵”等。除邯郸之外,河北其他地区的成语典故也很多,如“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窃符救赵”“破釜沉舟”“鹬蚌相争”“毛遂自荐”等等,它们言简意赅却不失神妙,精辟简洁而又富于哲理,体现了高超而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河北“散体”民间文学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散体”民间文学艺术性地展现了河北地域平民大众的原生态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历史传承性、地方代表性,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众多,是研究冀中平原民众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演变历程的重要资料。在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河北“散体”民间文学的活态样相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观其当前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散体”民间文学在人们生活中已被“边缘化”

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散体”民间文学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受重视,已经被“边缘化”,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虽然“散体”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近年来对于“散体”民间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其他文学板块或文学领域,从事“散体”民间文学研究、创作、传播的人群仍属于小众,人们对于“散体”民间文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散体”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故事多取材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产活动或生活场景,或是所从事的某项生产劳动,或是生活中的某个细节,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听故事、讲故事成了当时人们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故事向人们传播知识,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娱悦和思想上的启迪。目前除了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交通闭塞、生活模式单一的偏远地区,“散体”民间文学仍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较好地保留下来,维持了基本的“原生态”面貌之外,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在多元文化和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之下,选择听故事或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书店里摆放的民间文学类书籍除了老人和孩子,很少有人翻阅。

(二)“散体”民间文学传统的传播载体日渐消失

“散体”民间文学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传播和享受,具有口头性和集体创作的特点。语言是“散体”民间文学最原始的传播载体,口头传播是其最早、最重要的传播形式,在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散体”民间文学传统的传播形式可以概括为:文字、象征符号、遗物古迹、服饰、亲缘传承、行为传承、思维传承。随着社会的变革,“散体”民间文学传统的物质传播载体遭到了严重破环。大量散落在古村落、古民居中的有关“散体”民间文学的书籍、器物、舞台、庙宇楼阁等古迹,因年久失修,大多已经荒废、坍塌或者消失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民间文学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及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降低,在行为导向、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现代人的影响也越来越淡。尤其是在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随着老一辈艺人相继离世,了解民间文学、懂得民间文学、传播民间文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三)“散体”民间文学的文本散佚现象较为严重

“散体”民间文学的文本既是一种文学文本,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文本,它一直遵循着口头文学的不固定性和开放性原则,因此“散体”民间文学文本的固定性是相对的,不能孤立地去解读和阐释某一种文本,必须将这一文本与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他文本联系起来,才能释放其最大解释力。“民间文学文本生存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随着语境的时空转换,文本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因此文本始终处于生成之中。”[5]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而“散体”民间文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文化的根。然而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大量的“散体”民间文学资料已遗失。目前保留下来的文字文本除各地方志中有部分记载外,主要集中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各县市卷),还有大量的口头文本因没有及时记录而失传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散体”民间文学文本的散佚现象更加严重,而且人民群众对于“散体”民间文学的创作兴趣不足,传统的“散体”民间文学正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三、河北“散体”民间文学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发展改变了“散体”民间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

1957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6],西方学者集中于对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考察。冯天瑜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的东方学派,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文化生态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他将文化生态学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三个层次,指出,“文化生态三层次彼此之间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的及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种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6]

“散体”民间文学(口头文学)主要产生和流传于农耕社会(包括采集或游牧文明)中,“散体”民间文学的创作与讲述活动的兴盛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历史现象。这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1)人们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不高,获取信息的途径或方式受限,只能依赖口头传播;(2)人们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在相对贫穷落后的环境下,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讲故事、唱民歌以及民俗活动;(3)人们的生活方式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4)民间宗教信仰普遍存在。[7]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传统礼俗、精神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等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改变了“散体”民间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散体”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如在学校教育普及、娱乐方式多样、劳动分工复杂、鬼神观念淡漠的群体——如城市知识分子中间,口头文学并不受欢迎,甚至很少被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7]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的改变使“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承出现了断层。虽然,目前保存下来了部分“散体”民间文学作品,但相对于整个传统民间文学来说,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众多民间文学形态已经或正在从人们的生活或记忆中消失。

(二)多元媒介对“散体”民间文学传播的影响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散体”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是民间社会记忆和民族记忆的共同出发点。传承与传播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功能,也是其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失却传承与传播,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应运而生。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纤通信及卫星通信等技术,现代社会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实现了对传统信息传播体系的升级和优化,它催生了众多新媒介形态,如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IPTV、博客、播客和时下火热的微博、社交网站等。[8]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二维限度,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信息传播上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的时时传播和全覆盖传播,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碎片化”“分众化”“速食化”的消费需求。多元媒介及其带来的多元文化对“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冲击。多元媒介的传播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新闻、社交、购物、娱乐、文化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关于“散体”民间文学的内容或专题很少,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散体”民间文学的关注也很少。

新媒体给“散体”民间文学传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既能够丰富“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播样式,拓宽“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播途径,扩大“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播范围,又能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新旧媒体的冲击与融合,为“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创新了传播途径和发展模式。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再现传统民间文学及多种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整个过程,以虚拟的技术再现失落的文明,对以民间文学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河北地域产生流传着大量“散体”民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河北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河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散体”民间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多元媒介的兴起对“散体”民间文学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目前“散体”民间文学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使“散体”民间文学这一珍贵文化资源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

[1]池志勇,刘琳.河北省民间文学文化价值和艺术传承[J].芒种,2014(1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5]马若飞,何小平.论民间文学文本研究的理论原则与方法[J].广西社会科学,2011(4).

[6]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7]谢国先.略谈民间文学保护的一些相关问题[J].三峡论坛,2010(2).

[8]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1).

Study on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Hebei“loose”Folk Literature

ZHANG Jing,GOU Huan-ru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re are a number of myths, folk legends,folk stories,which are known as"loose"folk literature,buzzing in Hebei.The folk literature show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pirit and the inner world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Hebei region,which has the unique cultural attribute,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local representation.At present,under the impact of social chang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folk literature of Hebei is in a precarious existence; therefore,fromtheperspectiveof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loose”folk literature.

Hebei;“loose”folk literature;living condition

I207.73

A

1673-2022(2017)01-0073-04

2016-11-20

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非遗’视角下河北‘散体’民间文学传承发展研究”(SQ161150)

张静(1980-),女,河北蠡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勾焕茹(1964-),女,河北沧州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散体民间文学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基于离散元的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侧限条件下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机理
临界散体柱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地表岩移控制技术研究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