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民国的接受

2017-03-11 01:53
关键词:陶渊明申报

常 威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民国的接受

常 威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民国颇引人瞩目。此时,出现了以“归去来兮”命名的各种文学作品,而且在艺术界其亦颇受欢迎,书法、制乐、谱曲、歌唱、舞蹈皆有以此命名者。民国学人出于对陶渊明浩然气节的期许、对喧嚣城市、黑暗官场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原因,不约而同选择了它作为抒发情志的工具。在具体接受情形中,首先,体现在与之相关的注释、作品欣赏等问题的解读上;其次,体现在大量模仿创作上;再者,也包括时人对《归去来兮辞》题旨的多元解读。

《归去来兮辞》;民国;接受

时至民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颇被时人喜爱与重视,而《归去来兮辞》尤受关注。陶在东曰:“《归去来辞》一文,千馀年来,传诵人口,自是极有价值之作。”[1]汉光则曰:“友贺君每谈及是(指《归去来兮辞》),大有小儿得饼乐状,于斯可见其艺之神化感人深矣。”[2]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归去来兮辞》的仿作,而且时人亦常常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或借其题旨以表达情志,而以“归去来兮”命名的文学、艺术作品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在报刊杂志的配图中,有名“归去来兮”者,《汪精卫氏返国》一文的漫画配图即如是[3]。木刻画亦有之,如王一作的木刻“归去来兮”,中有两位老人背负着行囊迈步前行,一个年轻妇人手牵着幼儿,四人在群山掩映下向前马不停蹄地赶路。画作形象生动,正契合“归去来兮”之意[4]。而政治人物之更替新闻,亦有以此命名者,以收醒目之效,如《归去来兮?——司徒雷登大使》一文。

还需指出,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安排情节时,亦间或安插《归去来兮辞》的情节。如鹤年《何以为情(上)》曰:“苦心生十几岁的时候跟同学胡氏姊妹俩两小无猜,很有些天然的情感。……有一天倩珠背书背的是古文《归去来兮》,背到半中间,再也背不出了。苦心生却巧在此刻,拿了一本《文选》朗声诵读,读的那一篇就是倩珠背的那一篇。”[5]亦有将其改编为新诗者,如王梓仲《新归去来辞》曰:“倦鸟思还,倦鸟思还,胡不归?既知心为形役,何独悲?草木欣荣,翠麓崎岖,何不委心去?口口孤往,遍野诗意,胡为遑遑做嫁衣?”[6]另外,还可再举两例,以见当时《归去来兮辞》的受欢迎程度,一是此期的《归去来兮辞》已经进入英文学习者的视野,如《进步英华周刊》1930年第3期就发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的中英文对照版;二是此时出现了名为“归去来辞”的灯谜(谜底为转陶)。

除此之外,《归去来兮辞》在艺术界亦颇受欢迎,制乐、谱曲、歌唱、舞蹈命名者皆有之。制乐者如1920年12月19日《申报》曰:“崇德女学西乐,约翰大学中乐归去来兮,抑扬婉转,悦耳爽心。”[7]而此时有林履彬制作的曲谱《归去来辞》(曲谱六段见载《小说世界》,1923年第4卷第1期;另有《广播周报》1936年年第94期版《归去来辞》,曲谱与此不同,标明女声独唱,琴箫伴奏),并广受传颂。甚至在欢迎外宾的宴会上,有合唱《归去来兮辞》者,《美大学旅行团明晨抵沪》一文列欢迎节目曰:“(一)拳术,精武体育会及王怀琪君;(二)唱歌,归去来兮。中西女塾学生十二人。”[8]除此之外,此期学人编排的舞蹈中亦不乏以“归去来兮”命名者,以形象地传达舞蹈动作腾挪移动的情景,如阮蔚村《归去来兮》舞蹈第一节前三个动作云:“动作:第一节,八呼唱。(一)两手前举,右足右侧出。(二)两手挥向右侧,左足屈膝前举,上体向左屈。(三)左足在左侧放下,两手前举。”[9]

而在书法作品中,不仅前人书写的《归去来兮辞》作品,当时多有销售,如1917年2月13《申报》发布的广告曰:“成亲王归去来辞帖,八分。”[10]而且时人也多有继作,如刘寒若《观白蕉书画展》曰:“开幕日之晨,笔者抽暇往观,先至者已甚挤,足见倾慕云间艺术者,大有人在。……扇面陈列者仅十数页,精品甚多,归去来兮辞之页,尤为可爱,册页之佳作亦伙。”[11]“归去来兮辞之页,尤为可爱”之语,既可见书者之深厚功力,亦可见观者的喜爱之情。而在时人的广告语中亦有打着“归去来兮”的旗帜以招揽顾客者,如《申报》发布的盛炳记的广告“归去来兮”曰:“盛炳记是老主顾的熟路径,今日归去,明日再来。霞飞路华记路口亚尔培路口。”[12]

在电影、话剧等方面,亦不乏“归去来兮”的身影。如外国影片的中文译名有译作“归去来兮”者,1933年10月31日《申报》曰:“归去来兮。里昂巴里摩亚最新得意杰作,密丽霍金丝配演,金维多导演。……她禁不起城市里的恶环境,避到乡下去,想得到精神上安慰,不料反加了一重风流孽债。”[13]这部电影颇受时人好评,而其中文译名不能不说与有助焉。而在“舞台剧很呈蓬勃的气象,几家够舞台剧条件的影院都被租赁一空,假使上海国片公司下月实行结束的话,那末今后一部分影院势将改演话剧,而话剧的前途,更是乐观”[14]的背景下,舞台剧亦有以“归去来兮”命名者,如萧林曾将《史推拉》改编为《归去来兮》,在美国影片充斥之下,中央电影厂期以自振,在编导的新片中,亦列有“归去来兮”者,如屠光启曾编《归去来兮》,卜万苍亦曾导演《归去来兮》,而老舍创作的抗战剧亦名为《归去来兮》。

民国时人如此青睐《归去来兮辞》,首要的原因是:此文被纳入教材,时人自小经历经典浸淫从而深入内心,其题旨所富含的归去、归来等多重意旨契合了民国时人辗转流离的生活境况并为他们介入政治、生活、文学、文化等领域提供了切入点,且民国学人多有仿经典游戏为文以讽劝的创作态度;另外,还约有以下诸端原因:(一)《归去来兮辞》彰显了陶渊明的浩然气节。“菊花会”广告曰:“陶渊明为甚要爱菊花,因为他有气节。……松菊不是岁寒后凋,与黄花晚节一样傲骨嶙峋,所以陶然借以自况。唉!这种时世,凡是有气节人,哪一个不隐而不士。”[15](二)对城市喧嘈生活的不满和官场黑暗的厌恶。刘仇《逗留草》曰:“喧嘈把我拥进闹市……忍尽了奸诈,欺侮,凌辱的播弄,到头来还依旧难得苟全。……但这倒并不是‘归去来兮’的诗句,想策着杖遁阴山林;似这些也只合添入画笔,作成‘东篱赏菊图’的点缀。”[16]显然,在面对战乱纷繁、倾轧不断的民国现实时,时人不免从中国文化的隐逸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张立伟曰:“涉足中国文化,总难免要遇到无数与隐逸相关的现象。仕与隐,山林与庙堂,毕竟是大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共同面临的一个共同选择。……在这人生的三岔路上,历代士人留下了多少足迹、困惑、苦涩渴望、梦想和追求。”[17]民国之时,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势与多舛的人生命运,时人亦难免生发出对隐逸的梦想与追求,而《归去来兮辞》受到欢迎自然顺理成章了。(三)对自由生活的期许。崇尚自由,历来为国人所重,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主题。诚如王雄华所云:“中国的传统国民性,可说是最爱好自由的民族。……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所以逃官归农,做了一篇‘归去来兮’的千古名文。自由主义的思想,不独士大夫阶级是浸淫其中,就是其余一般人民,也是熏染有素。”[18]显然,民国时人从《归去来兮辞》中汲取了自由的有益营养。

时人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具体接受情形,首先体现在文字注释、题目溯源、作品欣赏等问题的研究与解读上。除了疏通字词语句之外,对于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所体现的丰富意蕴,读者亦见仁见智,多有阐发。如赵之良盛赞陶渊明之气节曰:“文生于情,情之至者,令人崇拜无已。故读谢叠山《却聘书》而不动心者,必薄于忠孝。读陶渊明《归去来辞》而不动心者,必薄于志节,而况所遭之世同者乎。”[19]叶绿素读《归去来兮辞》,写成六绝句,其意侧重于归隐的抒发,如其一曰:“殷殷南山起晚雷,终风且曀几曾开。已荒三径存松菊,曷不挂冠归去来。”[20]徐荣的关注点则有所不同,其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宣露的因“见几”而作此文之意阐发曰:“士君子立身处世,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庶几不致胎悔于将来。渊明之令彭泽也,虽刘裕篡夺之祸未成,而晋祚之不永,已了然于心。故借都郵之至,飘然远引,遂赋归田乎。……易曰:‘知几,其神乎。’渊明其庶几矣。”[21]此外,陶在东对《归去来兮辞》之语源进行了求证,他指出曰归来辞或归去辞皆可,而陶渊明“乃于归来二字之间,梗一去字,似嫌其赘”,但是又指出“名家著作,文言名句,断无杜撰,必有依据”,于是检索群典,“考其出处,则在《汉书·高帝纪》:卢绾反,诏有云,与绾居去来归者,赦之。”最后得出结论曰:“盖先有所去,而后有所来,去彼折腰之宰,来此将芜之田,于以完成其归。所以语长心重,暗引班书,命题曰‘归去来’也”。[1]

此外,亦有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流露的思想而引起争论者,如曹聚仁谓陶渊明虽在《归去来兮辞》中有农事的描写,但是其“不与农民为伍”,曰:“陶渊明虽或‘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终究‘登东臯以舒啸,临淸流而赋诗。’不与农民为伍。”对此,孤云有不同之见,反驳说:“渊明实在是一个农夫,不仅与农民为伍而已。……因为他读了书能作诗,所以在劳作之余,有‘舒啸’‘赋诗’的事。他比普通的农夫多了这样一椿技能,所以他以此自娱。”[22]不过曹聚仁对此颇不以为然,其结合陶渊明的时代予以反驳曰:“陶渊明若真是一个会作诗的‘农夫’,他的作品,必不至全然忽视这农村的暗影。杜甫李白同遭天实之乱,杜诗中可以找到乱离的惨象,而李诗中全没这么一回事;陶诗之于农村,犹李诗之于战祸,并不曾深切了解的。”[23]

此期学人还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隐逸原旨进行了反思,更有反其道而行之者。他们或表达归隐条件,如周默《来自田间》曰:“在生活高涨下,谁都感到长安不易居。……曾经读过几年书的人,一想起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寥落,骨肉流离这一类话。可是因为到处的物价上涨,要是自许为‘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在这个年丰而妻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叫这位布衣之士,优闲躬耕,势亦不易。”[24]或暗含自我调侃之意,如张孟昭《归去来记》曰:“归去来者,余为母寿归里称觞之一段纪事也。惜贤陶渊明去官归家作归去来辞,云‘田园将芜胡不归’,顾余依人作嫁,无将芜之田园,仅在茅椽三间耳。”[25]或宣露故乡并未如陶渊明笔下那样美好,如《三资斗争,斗光为止》一文曰:“故乡是一种甚么情况呢?据来人谈起来说是相互寻衅,进行三资斗争。……在暗中更煽动民众,相互寻衅,更派有斗争委员。……家乡环境如此,所以哪一个人敢言‘归去来兮’,只有抱定主意,到那儿再说那儿话。”[26]亦有学人流露出不知归向何处的迷惘情绪,如于右任所录王征遗文《和陶诗》曰:“归去来兮,茫茫宇宙将安归;贱贵富贫总归尽,羗谁喜而谁悲?叹浮景兮易逝,慨空过兮虽追;痛已往之迷误,可仍蹈兮前非!”[27]还需提及此期《反归去来辞》的创作,表明的却是“归去难兮”的主旨,如遯翁《反归去来辞》曰:“归去难兮。运动将活胡即归。既自以心为帝役,喜我乐而人悲。悟皇帝之不可做,知总统之犹可为。实取销之大错,致鬼责与人非。”[28]陈筑山《反归去来辞》(《军事杂志》,1931年第41期)、醉翁《反归去来辞》(《民友》,1947年第5期)等文亦是这方面创作的代表。

除了直接研究,时人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接受还体现在大量的仿《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上。可以说,由于时人对《归去来兮辞》的喜爱,兼之时人游戏笔墨的态度进而形成的娱乐精神①的推助,此期大量仿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出现,便不那么令人惊奇了。就仿作的内容而言,除了传统的归隐主题外,显露出更为广阔的视野,并加入了许多现实的元素。如《申报》曾连续发表数篇《归去来兮辞》的仿作,虽然皆被划入游戏文章②,但表达的却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时政的批判。如落旨在阐发自由离去、专制复活的《自由神归去来辞》一文曰:“自由神诞降于欧罗巴洲,甚著灵异。……归去来兮,专制复活,胡不归?既自以貌合神离,尚濡滞而奚为?悟程度之未到,慑武力之横施。”[29]而道人《归》一文则对抗战后同胞无家可归评判曰:“归去来兮。战败国的日本,在华侨俘大部都遣归了。战胜国的中国,还有许多同胞有家归不得。”[30]有的则借以调侃当时政治人物,充满了揶揄讽刺之味。如鹃《三言两语》曰:“我要劝劝那位大头先生,做不着总理,虽未曾达到十全十美、大富大贵的地步,但是大富大贵四字至少巳做到了一半,大可回去享福了。然而我虽安慰他,却又不敢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的园说上去,深怕陶渊明先生跳起来不答应呢。”[31]又如拙夫《新归去来辞》讽刺揩油、贪贿以致腰缠万贯者曰:“归去来兮,腰缠已满胡不归?既皆以黩武失败,徒免死而狐悲。身请囚而受辱,足揩油而难追。”[32]

而有的仿作则讽刺了时人嗜赌、出入娱乐场等行为,明劝其改过自新,归于正途。如楞公《归去来辞仿陶辞体并用原韵》曰:“归去来兮,钞票将完胡不归?既自以手为可断,奚埋怨而独悲?悟已输之不悔,知嬴者之难追。实手气之不顺,觉打法之未非。”[33]表达了对时人嗜赌的不满,借以规讽劝其归来。鑾《新归去来兮辞》则曰:“归去来兮。慈航普度,胡不归?既财空而情尽,复友散而身颓。顾前途其渺茫,叹命运之衰微。实自寻之烦恼,骂舞女又奚为。”[34]淞城逸史则有《劝妓从良词仿归去来辞体》,其开头曰:“归良人兮。年纪将衰胡不归?既自以身为有主,奚怅恨而独悲。悟老者之可托,知少年之莫追。居正室其未遂,览今是而前非。”[35]

不惟如此,时人亦有借模仿《归去来兮辞》而宣扬佛法教义者,如凌浄因《归去来辞》曰:“归去来兮。庄严乐土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假合,奚贪恋而独悲。悟浊世之当出,知净业之可追。实法门之无上,岂佛说之而有非。”[36]持松的《和归去来辞》亦属此类,其在文前小序中曰:“见春花集中,有觉范、常庵、见心诸师,以法门语句,和陶令归去来辞者,不觉一时技痒,效东施之颦。”而其辞曰:“归去来兮。密严华藏是吾归。既以菩提心为种子,必植根于大悲。造方便之究竟,近佛果而可追。执金刚之智杵,披如来之慈衣。”[37]此外,吴友明的《拟陶渊明归去来辞》、邓雨苍《仿陶渊明归去来辞》亦表达了类似主旨。

就《归去来兮辞》题旨的接受而言,时人不仅烛见陶渊明原作中体现出的自适、不恶劳的一面,如阿英曰:“生几日耳,长林丰草,何所不适?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潜,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故竟归去来兮,宁乞食而不悔耳”[38],而且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隐林泉的主旨也多有阐发,如味青老人《调寄点绛唇》所曰:“归去来兮。回头宦海抛如梦。急流退勇,卸却仔肩重。富贵浮云,转眼成无用。堪嘲讽,一无余俸,两袖清风送。”[39]诗人词人也每以“归去来兮”来隐括自己或他人的归隐情志。如洪荆山《一萼红》曰:“小楼阴,有寒漪照影,华发不胜簪,归去来兮,岁云暮矣,万感都付消沈。冻烟外,髡枝噪晚,正倦飞三两返巢禽。”[40]此外,小石的《弃官归隐书》亦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在这封书信中,小石先引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语,次述及其官场沉浮,最后表达了“在‘宦海’之中,是决不会发见真正的友情的,这是我十馀年来的经验;只有在故乡的原野上,当我瞥见了阔别已久的邻友亲朋,我该如何喜悦,我要伸出友情的手,将我们左右牵牢”[41]。而阿豪《周瘦鹃归去来兮》一文则对周瘦鹃的归隐逸趣揭橥曰:“小说家周瘦鹃是苏州人,在抗战前,买屋城南玉杖河头,题名‘紫兰小筑’,颇有林泉之胜。……前几天集了龚定庵的诗句,成七绝二十首,十首名抒怀吟,十首名遂初吟,见得他以决然赋归去来兮了。”[42]不惟如此,由于《归去来兮辞》题目自身蕴含归去来之意,但至于是归去还是归来,归于何处,则未言明,因而便遗人足够发挥的空间。一般而言,时人常常将《归去来兮辞》题目之意用于他们的作品或演讲中,使之成为表达归去或归来的代名词。如苹《春风带去的消息》曰:“朋友,春假早已过去,春也悄悄地归去来兮,为着生活而忙的我,反能安闲的坐上京沪车,理由是简单得很,我们穷人是没有动游兴的资格,坐上京沪车,还是为着生活。”[43]又如潘公展在演讲中曰:“恐怕讲完要近十一点钟,那时候人家一定都归心如箭,要共唱‘归去来兮’了,哪里再要讲这些淡而无味的演讲。”[44]这些表达的都是归去之意。此外,亦有表示归来之意者,如吴素《复员客归去来兮》一文曰:“三年前那些蜂拥东下的复员客,今日又回到这座终年被雾笼罩住的山城——重庆,这也是宿命吗?”[45]阐发的即是归来之旨。彳亍《归去来兮》则表达了“诸位也许不惯哼‘归去来兮’那样迂腐的口号,那么打句现代官话:‘回去吧’也是一样,好在总是‘向后转,开步走!’回到本位上去”[46]之意。

还需指出的是,此期学人的小说创作亦有以“归去来兮”为名而拓展其主题者,如卓呆小说《归去来兮》就借鉴了陶渊明的归去之意而又生发人在世上,都是来旅行之意:“金老先生临死的时候,把合家老小。……老先生说了,定一定神,又继续说:‘你们听了!世上的人,都是来旅行的。人类,可以说是旅行性的动物。旅行完了,一定回去,谁也不会永远留在这里。”[47]这里还需提及的是壁厂的历史演义小说《归去来》(《茶话》,1946年第3期),描述的是陶渊明生活中的多种侧面,隐括了历史人物陶渊明的诸多典型细节和情志。

注释:

① 从君《陶渊明质问》一文(刊于《申报》1922年10月28日)对总统、总理姓名的评判中可见一斑,其曰:“吾陶姓潜名,一名元亮,字渊明。……黎元洪为总统,王亮嚋为总理,元为元亮之元,亮为元亮之亮,民国之总统及总理竟将余名字一字不易,任意腰斩,视活剥王昌龄、生呑郭正一之罪,殆有甚焉。今趁重阳日提出质问,请黎总统元洪、王总理亮嚋三日内明白答覆。”。

② 此期仿作《归去来兮辞》的游戏文章有刘郎《小赛花卷逃辞(仿归去来辞体)》(《余兴》,1917年第27期)、铁心《袁项城归榇大梁(仿归去来辞并步原韵)》(《余兴》,1917年第30期)、老楳《出去偷辞(仿归去来辞)》(《艺海周刊》,1940年第31期)、浙童《入童子会辞(仿归去来辞)》(《童子声》,1914年第1期)、秋圃《逃去来辞(仿归去来辞)》(《余兴》,1914年第2期)、健行《借债辞(仿陶元亮归去来辞)》(《惜阴周刊》,1912年第6期)等。

[1] 陶在东.归去来之语源[J].紫罗兰,1929,4(2):8.

[2] 汉光.归去来辞[N].申报,1920-05-29.

[3] 施天.汪精卫氏返国[J].新人周刊,1937,3(22):424.

[4] 王一.归去来兮[J].胜利,1945(5):24.

[5] 鹤年.何以为情(上)[N].申报,1924-10-5.

[6] 王梓仲.新归去来兮辞[J].真光,1939,38(1):58.

[7] 佚名.本埠新闻:学生会急赈游艺会之第二日[N].申报,1920-12-19.

[8] 佚名.本埠新闻:美大学旅行团明晨抵沪[N].申报,1926-11-15.

[9] 阮蔚村.归去来兮(舞蹈教材)[J].勤奋体育月报,1934,1(5):49.

[10] 佚名.广告:成亲王归去来辞帖八分[N].申报,1917-02-13.

[11] 刘寒若.观白蕉书画展[N].申报,1943-04-20.

[12] 佚名.盛炳记广告:归去来兮[N].申报,1943-11-21.

[13] 佚名.电影广告:归去来兮[N].申报,1933-10-31.

[14] 文正.唐若青打入兰心[N].申报,1942-03-28.

[15] 佚名.游艺广告:菊花会[N].申报,1923-11-18.

[16] 刘仇.逗留草[N].申报,1939-11-18.

[17] 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M].北京:三联书店,1995:1.

[18] 王雄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N].申报,1944-01-01.

[19] 赵之良.归去来辞书后[J].学生文艺丛刊,1934,7(2):6.

[20] 叶绿素.读归去来辞成六绝句[J].学生文艺丛刊,1925,2(7):7.

[21] 徐荣.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后[J].学生文艺丛刊,1925,2(4):18-19.

[22] 孤云.关于陶渊明[N].申报,1934-02-02.

[23] 曹聚仁.陶渊明的时代人格与诗[N].申报,1934-02-05.

[24] 周默.来自田间[N].申报,1942-03-10.

[25] 张孟昭.归去来记[J].钱业月报,1934,14(3):6.

[26] 陶匋寄.三资斗争,斗光为止[N].申报,1946-04-02.

[27] 于右任.和陶诗[N].申报,1932-11-18.

[28] 遯翁.反归去来辞[J].余兴,1917(27):51.

[29] 落落.自由神归去来辞[N].申报,1914-02-21.

[30] 道人.归去来兮[J].礼拜六,1946(38):20.

[31] 鹃.三言两语[N].申报,1923-10-31.

[32] 守拙.新归去来辞[J].小说新报,1920,6(10):2.

[33] 楞公.归去来辞仿陶辞体并用原韵[N].申报,1914-05-13.

[34] 鑾.新归去来兮辞[J].影舞新闻,1936,3(4):10.

[35] 淞城逸史.劝妓从良词仿归去来辞体[N].申报,1917-04-05.

[36] 凌浄因.归去来辞[J].佛学半月刊,1935,5(7):35.

[37] 持松.和归去来辞[J].觉有情半月刊,1942(58-59):13.

[38] 阿英.袁中郎做官(续)[N].申报,1933-10-03.

[39] 味青老人.调寄点绛唇[N].申报,1912-07-03.

[40] 洪荆山.一萼红[N].申报,1935-04-22.

[41] 小石.弃官归隐书[J].论语,1949(169):2230.

[42] 阿豪.周瘦鹃归去来兮[J].七日谈,1946(7):8.

[43] 苹.春风带去的消息[N].申报,1933-05-19.

[44] 潘公展.上海的教育[N].申报,1933-02-09.

[45] 吴素.复员客归去来兮[J].群言月刊,1949(25):7.

[46] 彳亍.开门见山:归去来兮[J].联声,1939(8):2.

[47] 卓呆.归去来兮[J].机联会刊,1935(117):47.

[责任编辑 李夕菲]

2016-12-05

常 威(1986—),男,河南睢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1009-1513(2017)02-0042-05

猜你喜欢
陶渊明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你好,陶渊明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关于开展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申报的通知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