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策论与宋代文人谈兵风气

2017-03-11 01:53吴晨骅
关键词:秦观文人苏轼

吴晨骅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秦观策论与宋代文人谈兵风气

吴晨骅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宋代文人有喜好谈兵的风气,这与当时的军事环境密不可分,也有文人求取功名的因素在内。常常被视为文风柔弱的秦观也不例外。秦观曾进献策论50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谈兵内容。这些谈兵策论,既有助于考察北宋中期的军事思想,又有出色的艺术价值,更还原了秦观形象的豪隽一面。

秦观;策论;军事

中国古代的“谈兵”,指的是谈论与军事密切相关的事情。宋代文人谈兵的风气浓重。而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历来词名掩盖诗名和文名,其“无力蔷薇”[1]76的婉约派正宗的形象更是根深蒂固。然而秦观却有不少谈兵的作品,本文即以秦观的50篇呈进策论为主要对象,重点剖析其中谈兵的部分篇目,还原《宋史》所记载的少年豪隽的秦观形象,并借以管窥宋代文人喜好谈兵的风尚。

一、宋人谈兵风气概说

(一) 宋代文人好谈兵

宋代人酷好谈兵,宋人著录的兵书数量之多,在其前后都是罕见的。素以前期开边未已、后期藩镇割据著称的大唐王朝,其著录的兵书,据《旧唐书》是“四十五部,凡二百八十九卷”[2];据《新唐书》,则有“兵书类二十三家,六十部,三百一十九卷。失姓名十四家,李筌以下不著录二十五家,一百六十三卷”[3]。而紧接其后的宋朝,官方记载其兵书类竟达到惊人的“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九百五十六卷”[4]5288,总计近2000卷,是唐朝的好几倍之多。即使距今时代更近、外患不断的明王朝,也不过“五十八部,一千一百二十二卷”[5],只有宋代的一半多一点。宋朝这些书里固然有前代旧的兵书累积下来,但由唐到宋,兵书卷数激增五六倍,一方面说明了宋人大力搜集整理古代兵书,另一方面则更有时人著述了不少新的兵书,像仁宗《攻守图术》三卷、《庆历军录》一卷、刘温润《西夏须知》一卷等等[4]5283-5284,均是依据当时军政实际新著录的。而这还只是成书的专门著述,散见的谈兵文章更是不可胜数,于此可见宋人谈兵风气之浓。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谈兵文章著述中,有许多都是文人的作品。如参修《新唐书》的史学家吕夏卿有“《兵志》三卷”[4]5284,文献学家王洙整理了“《三朝经武圣略》十卷”[4]5283,仁宗朝的大文士梅尧臣“尝上书言兵,注《孙子》十三篇”[4]13092。与秦观同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曾撰《上皇帝论北事书》,陈说北部边防问题,讲当时“缙绅先生,四方寒士,或北首愤悱,争道利害”[6]。文人谈兵,蔚然成风。

(二)原因

1.军情紧张。文章合为时而作,宋代文人好谈兵,基本因素是由于宋朝一直边患严重,内部也不时流民四起,军事形势紧张。早在“宋初,群雄争衡,二虏时为边患”[7],军事问题就很紧迫。而到了秦观所处的北宋中期,当时的文人王雱在上疏请求修治兵器时则说“方今外御边患,内虞贼盗”[4]4913,可称得上内忧外患。后来靖康之难,金元迭起,宋王朝更是风雨飘摇,几度形势危如累卵。在这种严峻的军事形势下,文人们纷纷议论军事问题,以至于整个宋代,战、守、和三策几经反复,争执不休。

2.文人治军。宋代重文抑武,是文官政治的时代,军事也常常由文人来主管。北宋时期,像进士出身的名臣范仲淹就曾长期经营西北军事,与西夏对抗。[4]10270-10273一时文宗的苏轼,也担任过兵部尚书这样显要的军事职务。[4]10815枢密院是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以北宋为例,在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除了童贯一人属于宦官外,其余文武出身的正副职官员先后有203人。其中枢密院正职(包括枢密使、知枢密院事、领枢密院事及签书枢密院事等)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8]这样的文武人数比例,一目了然地说明文官主政军事的情形。而在宋初统一战争结束,特别是到了宋仁宗时期之后,这种情况愈加严重。担任军职的文人,既在庙堂之高,只要不是尸位素餐,自然要谋其政,发表自己对军事的认识和看法,他们的谈兵文章也就应运而生。如进士出身的蔡挺,曾受命镇压盗贼,又驻防西北,实际参加过与西夏军队的战斗,便著有《裕陵边机处分》[4]5383一卷、《教阅阵图》[4]5388一卷。

3.谋取功名。宋代文人谈兵,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不少人也是为了谋取功名。陈傅良在《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中讲主战派虞允文执政时期,“方虞公锐意于事,一时言利言兵自衒鬻者甚众”[9],就反映了文人争相夸谈军事以邀功名的情况。而黄震在总结叶适《兵权》时也说:“数十年来,天下士好奇言,而言兵者尤奇,皆中一时之欲而不顾天下之利害。”[10]无论为己为国,建功立业都是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且宋代的科举,诗赋之外还要考试策论,王安石变法更是主要以策论取士。策论的考题多就经世致用的时政来命题,当时十分突出的军事问题,成为了常常涉及的内容。在科考的指挥棒下,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中国古今概不例外。士子们为求仕进,也会创作不少谈兵论战的篇章,进一步助长了宋人谈兵的风气。

二、秦观策论与军事

北宋秦观也是谈兵者之一,其谈兵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他的50篇策论中。这50篇策论,是他应著述科的荐举而呈进给皇帝的文章。其中《进策》30篇,系统阐述治国安邦之法,既有专论军事问题的,也有兼论到军事的内容;此外则是《进论》20篇,大都是论历史人物,因为一些人物本身或者事件涉及军事的关系,也兼论到一些军事问题。

(一)进策

秦观的30篇《进策》里,《安都》、《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盗贼》上中下、《边防》上中下等共12篇是专论军事的,占了《进策》的四成,另有少量零星兼及。

《安都》针对当时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而应迁都长安的提议,认为前代定都长安是依靠地势险要,而本朝则是“以兵为险”[11]355,北宋禁军占了军队的主力,大都在京畿附近,足以自恃。要供养这么多京畿军队,补给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开封四面平坦,正好便于漕运。

《将帅》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分权边将,让一二大员有高度自主权,以方便统制军队,提高战斗力,乃专门针对宋代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国策而发。宋代一直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经常削弱武将的权力。一方面,兵将互不熟识;另一方面,中央遥控指挥,边防将领往往不能便宜行事,这都导致宋军战斗力下降。秦观此篇可谓不畏逆鳞,直指要害。

《奇兵》多引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讲兵有奇正,以正为基础,以奇兵制胜。

《辩士》讲当攻、守、战都不利的情况下,派怀“三德”、洞“五机”的辩士,可能收到奇效,认为“用兵辩士不可无也”[11]405,是正规作战之外的必要补充。

《谋主》借袁绍与曹操的战争为例子,论述谋士们的出谋划策是胜败的枢机。

《兵法》认为用兵之法不过权谋、阴阳、形势、技巧,必须“以道用之”[11]411,才能为“四胜”。而道则在于治心养气,驳斥世人往往以为养气都是书生之言。

《盗贼》上篇讲不能逼得盗贼穷途末路,要招讨并用,只要惩治首恶,可以宽恕胁从。中篇讲要轻用法术多用能吏,给太守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地方军政实力,相机行事。下篇讲要笼络人才,在胥吏中选士,同时增强对武官的重视,不专任进士、制策二科,从而罗致豪杰,弭盗于无形。

《边防》上篇论与西夏的战守形势,建议采取积极态度,攻取横山、灵武,才能巩固边防。中篇讲西夏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互相倾轧,党项和诸羌部落也有不合,积弊众多,国势已不如从前,正是宋朝夺回横山、灵武的大好时机。下篇详细论述持久作战的方法,即要攻守结合,一方面采取车轮战的形式不断出兵袭扰,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兴兵屯田,减少转运钱粮补给的困难,等待时机集中力量大举反攻。

(二)进论

秦观的20篇《进论》大多是就历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议题发表己见,涉及军事的主要有《晁错论》、《李陵论》、《诸葛亮论》、《李泌论》、《王朴论》5篇,占四分之一。

《晁错论》强调“理直则师壮”[11]435。斩晁错使得师出有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是必要的。

《李陵论》就用兵的奇正展开,认为奇兵变招可用,但不可为常态。李陵恃变为常,以寡覆众,所以才会招致失败。

《诸葛亮论》认为诸葛亮是霸者之臣,却不是帝王之臣、礼乐之臣。虽不是一统天下之臣,却以一隅抗中原,不无将略。

《李泌论》讲用兵时善听善谋则无不利。安史之乱时如果肃宗听取李泌的建议直捣老巢先取范阳,就能不会有后来叛将归降难以控制的藩镇之患。

《王朴论》认为人有真材,处事临机时就能应变不穷。用兵之道,要先脆后坚,会捡软柿子。

三、时代风气与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风气濡染

宋代文人盛行的谈兵风气,无疑影响了秦观谈兵策论的创作。对秦观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苏轼,这些谈兵策论,晚作的部分都是在苏轼指引下完成的。[12]1536其《盗贼下》中,“有搢绅先生告臣曰”后,从“汉法郡县秀民推择为吏”直至篇尾“而奸猾之党可得而笼入也”,长达380余字,几乎全部抄录自苏轼的《徐州上皇帝书》[12]761-762,较之原文,仅仅缩减修改了30余字。这位搢绅先生,毫无疑问就是苏轼。非但苏轼,苏轼之父苏洵“好言兵,重权谋”,秦观的许多论兵观点也“与苏洵的观点相一致”[13]。

秦观的策论里,写得最翔实有据的,就是《边防》三篇,这应当是得益于秦观和边防将领的交往。秦观在蔡州任上时,与曾在西北作战多年的大将高永亨交往,关系密切,他的《高无悔跋尾》讲到高永亨“以失边帅意,徙内地,钤辖此郡兵马。相从于城东古寺,日饮无何”[11]541。高永亨向主帅献策不纳,几年前才从亲哥哥高永能战死的西北边关转任蔡州钤辖,心中郁郁不平,酣饮高谈,多少会论及西北边境的兵事,因而秦观的“《边防》三篇,对北宋与西夏的战争颇为熟悉,剖析得失利弊,咸中肯綮,该是得力于无悔这位名将之介绍”[11]542。

(二)个人因素

纵使流风所及,也不是每个文人都喜好论兵的,外因仍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秦观写了这么多谈兵的文章,与他早年的个性以及当时谋取功名的个人愿望密不可分。

1.豪隽个性。秦观祖上出身武官,而他本人少年时更是个性豪隽。其《送少弟章赴仁和县主簿》说:“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11]229,就自述了家世,称祖上曾经为将习武。史称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4]13112。其好友陈师道也在《秦少游字序》里讲秦观自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14]同在苏门六君子门墙的黄庭坚也以“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15]520来形容秦观文思敏捷、个性豪放的一面。秦观既有这样的个性成分,写出那么多谈兵说剑的策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2.干谒求仕。毋庸讳言,秦观做谈兵策论,还有干谒求取仕进的成分。秦观这50篇策论,“是于元祐间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时进呈于朝廷的”[16],只是由于蜀洛党争,这次应举没有被录用。上文提到苏轼劝勉秦观作文章,也是着眼于“太虚未免求禄仕”[12]1536而给出的建议,认为秦观在应举之时能够用得上。秦观在给苏轼的信里就说:“辱诲谕,且令勉强科举……前寄呈《乱道》,继亦作得十数篇。”[11]663-664学而优则仕,为了一官半职,唐人有所谓终南捷径,宋人则谈兵而沽,秦观也未能免俗。

四、秦观谈兵策论的价值

首先,在内容上,秦观这些谈兵策论,反映了以他的师长苏轼为代表的蜀党在国家军事方面的见解,是考察北宋中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王云五先生便因为秦观“传世之著作中,表现其对于政治的主张者颇多……而列为政治思想家”[17],并分六节论述,其中第五、六节讲军事和治盗,全是以秦氏的谈兵策论为依据。上文已提及,这些军事见解,许多来自苏轼,“几乎可以被称为蜀党的政治宣言”[18]。苏轼并不是一个囿于成见而肆意党同伐异的人,与之类似,秦观也有一些较为通达的治军之论。比如他在《论议上》中谈役法时,倡议折中新旧两党的措施,声称可以既不叫“新法”,也不必全固守“旧法”,别立一个不偏不倚只求实效的“元祐役法”,以削弱党争的色彩。好友参寥子说秦观“当时所献策,考致第一流。论高追贾谊,气胜凌马周。胜理非空文,灼可资庙谋”[19]。明代张纟延更是称赞其“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此则其精华也”[20]。

但秦观也有部分谈兵策论,立论虽高,实用不足。一些篇目的论题都是比较虚的,缺乏具体措施。如《奇兵》大谈出奇制胜的重要性,却没有讲怎样才能出奇;《兵法》把取胜之道同归于治心养气的道,未免玄之又玄;他要实行“元祐役法”,陈义甚高,要拿出具体措施时却只能说“条去取之科,列轻重之目,此则有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11]378。较之后世辛弃疾的《美芹十论》,这一缺点就非常明显。秦观说不出怎样出奇,辛弃疾则提出在川蜀、襄阳、淮西、登莱沿海四路虚张声势,作为正面的佯攻,再以“兵五万,步骑相半”[21]308的精锐奇兵,进攻山东兖州、郓城地区,具体到了路线、兵种、人数;秦观说不出役法的具体章程,辛弃疾则提出对于北方归正的人,“家给百亩,而分为二等:为之兵者,田之所收,则尽以予之。为之民者,十分税一”[21]276,具体到了税率。在秦观这17篇涉及军事的主要策论中,5篇《进论》不算军事专论姑且不提,12篇《进策》里,《奇兵》、《辩士》、《谋主》、《兵法》4篇都较多地显出这种弊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秦观毕竟算不上军事家,兵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策论属于应试干禄之作,文胜其质,实用性没有那么突出。

其次,秦观谈兵策论的艺术价值更为突出。在篇章结构上,这些策论都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章法紧密而又富有层次。尽管内容存在千差万别,秦观总是开篇提出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为议题,然后直述自己对此的论断;随后,大都分为正反两面来论述,正面立论、反面驳论,有时也就事情的几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自己的论说或者对策,并努力拓展结论的普遍性。同辈黄庭坚称“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15]675,盛赞其文章的结构开阖变化之妙。

在语言修辞上,秦观策论多用对偶、排比以增强气势,辞藻上却并不浮艳,多用事例来作为论据。秦观的策论对偶、排比句比比皆是,尤其喜欢在开篇点出议题,随即总领分论点时使用。如《将帅》篇,一开始点出“将帅之难其人久矣”[11]398的论题;紧接着便是“势有强弱,任有久近,敌有脆坚,地有远迩,时有治乱”[11]398种种情况的分述,虽是排比却着墨不多,语言简练整饬,很有力度,提振全篇;之后就用智伯赵括之强、廉颇田单之弱,司马穰苴、韩信任职不久,周瑜、陆逊之年少,邓艾、王镇之远,谢玄处东晋之衰、哥舒翰处开天之盛,一一对应上文的五种情况举例,说明将帅得人不畏变化,可以制胜。南宋蔡正孙《诗林广记》便记载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当世重之”[22]。

在选题立意上,秦观策论善用抑扬转折之法,做翻案文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评述人物的《进论》中。如《晁错论》,历来论史多为晁错推动大一统却被杀而叫屈,秦观却说:“汉斩错,七国之兵所以破也”[11]435。再如《诸葛亮论》,《三国志》中陈寿认为诸葛亮将略非其长,秦观却讲陈寿带了私仇的偏见。这一点继承了他的师长苏轼的风格,苏轼也写过《晁错论》的翻案文章,就说晁错的死是“有以取之”[12]107。

结 语

尽管秦观的谈兵策论在当时影响广泛,人们或称赏其出色的文笔,或赞叹其中的议论有真知灼见,但正如明代胡应麟讲的,“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作渠帅,世遂寡称”[23],秦观受到的偏见可谓由来已久。“女郎诗”[1]76的形象只是秦观的一面,在宋代文人纷纷论兵的风气下,带着天性的豪隽,他还有谈兵说剑俊逸潇洒的一面。只有看到他收复汉唐故地的宏大抱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融入身世之感的情深如许,断然不只是儿女情多而已。

[1]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小笺[M]. 郭绍虞,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41.

[3]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52.

[4]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38.

[6] 晁补之.鸡肋集[M]//永瑢,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1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62.

[7] 柯维骐.宋史新编[M]//吴树平.二十四史外编:第93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419.

[8] 张婷婷.唐代文人尚武风尚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46.

[9] 陈傅良.止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5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901.

[10] 黄震.黄震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042-2043.

[11] 秦观.秦观集编年校注[M].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编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2]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 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1.

[14] 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24-725.

[15] 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 朱刚.论秦观贤良进策[M]//王水照.新宋学:第一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5.

[17] 王云五.宋元政治思想[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197.

[18] 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26.

[19] 释道潜.参寥子诗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263.

[20] 周义敢,周雷.秦观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1:173.

[21] 辛弃疾.辛弃疾集编年笺注[M].辛更儒,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22] 蔡正孙.诗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7.

[23]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314.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10-16

吴晨骅(1990—),男,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词学研究。

I206.2

A

1009-1513(2017)02-0047-05

猜你喜欢
秦观文人苏轼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从善如流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苏轼“吞并六菜”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文人吃蛙
苏轼吟诗赴宴
《秦观 踏莎行》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