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7-03-11 01:53熊少微
关键词:移情客体跨文化

熊少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商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思考

熊少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商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可从跨文化交际基本内涵探讨文化移情内涵。文化移情培养具有一定的原则,通过多途径培养,有助于在多元文化交际中跨越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从国际化视角看,跨文化交际是指超越国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遇,而这种超越国界的文化相遇极有可能遭遇文化冲突。为避免这种文化冲突,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跨文化交际研究日显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得体而有效交际所必备的能力。全球化发展对涉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人才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涉外商务从业人员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在跨文化活动中都要面对异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商务文化等,要成功跨越文化差异,走向共识,即使拥有过硬的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也不能消除沟通障碍,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多元文化知识,也就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家国际性杂志《电子世界》曾就“什么是在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向国际营销人员询问,在列出的8大障碍中,文化差异位于榜首[1],可见,跨文化交际成为国际商务交流重要组成要素。

在全球化的态势下,跨文化交际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移情能力得到高度关注,“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2]”。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一、 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移情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美学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它的运用已跨界到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领域。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的是日本语言学学家Kuno,认为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3]。何自然在国内在学术界首次引入移情概念,他在1991年《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指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在对方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学习和运用[4]。而不同学者对文化移情有不同诠释。布鲁诺认为,从字面上理解,移情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具有代替性,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你的一致性。另外,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2]。高永晨提出,文化移情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化,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2];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在于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以及情感的桥梁和纽结,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5]。

胡文仲认为,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文化可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型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6]。在多元文化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宗教信仰、行为规范、社会风俗等,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文化差异性也是是客观存在的。跨文化交际主体面对差异采用什么态度处理至关重要,是跨文化交际有效成功的决定因素。由于本土文化根深蒂固之缘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主体常常会出现民族文化中心主义、部落主义等倾向,以固有的价值观审视异域文化,自认为本土文化优越性,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格格不入,无法接纳,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态度取向必然造成交流障碍,容易制造“文化冲突”。要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有效沟通,主体必须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要主动把自己投射到客体境遇中体验他人的情感,从客体角度理解他人,以客体标准而不是主体标准评判他人文化;能比较客观看待客体文化,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超越本土文化框架模式,以包容心态对待客体文化,求同存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减少文化摩擦,促进有效沟通。跨文化交际实质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缺乏文化移情能力,固守自有的价值观,就无法达到一个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境界。具有文化移情能力有助于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人。

Ruben提出跨文化交际7要素[7]: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采用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移情能力;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够容忍新的和含混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在这7要素中,文化移情是关键因素,其他要素的执行都需求主体能充分考虑客体需求,从客体的立场出发。Hymes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其包括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操性4个参数[8]。适合性和得体性可以理解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沟通过程中,面对文化差异采取理性的方法,以包容开放态度通进行协商,缩短心理距离,减少摩擦,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有效沟通。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现关键在于文化移情能力。若跳不出固有文化的框架模式,没有主动投入到对方文化模式,就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就会导致情感隔膜,是无效的、失败的沟通。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元文化学习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也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移情能力。Samovar认为,一个称职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师的主要特点是移情[9]216-217。具有文化移情能力的教师,能够推测学生情感和需要,设想可尝试采用何种方式教学以及适应一个环境、语言和行为通常是相异且陌生的课堂,运用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评价信息去决定采用适当的文化反应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认知移情,是指能较为客观地认知对方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其二是交际移情,指在认知移情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情感和情绪,调整文化差异,拉近心理距离,达到有效沟通。文化移情主要内容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可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涵分析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的内涵。跨文化交际涵盖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属于交际行为的显性表象,可直接观察。言语交际,指日常交往中通过言语进行交际,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包括称呼、问候、致谢、恭维、洽谈、禁忌等;非言语交际,包含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触摸、衣着打扮、沉默、副语言等。二是深层次文化因素,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产生的因素,制约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差异,属于交际行为的隐形表象,通常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空间观念、时间观念、社会规范等。在认知移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文化模式,彼此不了解,主体需要通过感知客体的言语和非言语,从客体的角度解读信息,力求获得正确信息。

在感知过程中,为避免信息不全而错误理解,主体要认真倾听,感情投入。除了言语信息,还要注意对非言语信息的解读,因为客体的姿态、衣着打扮、音量、声调等都能反映其情感信息。进入交际移情,主体在获知客体情感信息基础上,尊重客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社会规范等文化模式,对客体情感做出正确反应,并把握文化调节的适度性,保持平等性,既要使客体充分认识自己进而接纳自己,也要从客体的角度思考,使双方情感互相认同,达到有效沟通。文化移情不是指抛弃自己本土文化模式而“恋上”他人文化,而是在保持自己本土文化的同时,又能站在他人立场上去体验他人文化,促使二者和谐相处。文化移情的适度不足,就是还未完全跳出自我文化模式,还是唯我独尊思想,没有做到真正的移情;而文化移情的过度适应,基本上是脱离了本土文化,眼里只有他人文化,视之为高人一等,其实是忘本的表现。这两种情况都消弱了交际效果,不是有效的交际。因此,把握适度性是文化移情过程中一个关键点。

三、文化移情能力培养途径

笔者对本校2015级商务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有2个问题,各专业随机选取1个班合计87名学生,在入读1个月后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文化移情能力的基本认识情况。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您了解文化移情能力是什么?”有4项选择,结果选“非常了解”的占0%,选“比较了解”的占9%,选“比较了解”的占16%,选“不了解”的占75%。第二个问题:“您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特征包括那些方面?请按重要性填写3项,可少于3项。”结果100%填写“英语知识技能”类项目,87%选择“了解国际惯例和规则”,85%选择“商务知识技能”(商务英语专业)或80%选择“旅游管理知识”(旅游管理专业)。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文化移情的概念不了解,表示没接触过这概念。选择“比较了解”或“有点了解”的同学,表示是从平时阅读中有所了解的。第二个问题的学生答案显示,学生偏向选择显性的知识技能,忽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我国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亟需国际化人才,而具有良好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促进人才国际化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因此,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具有必要性。相对于专业知识技能而言,文化移情能力属于隐形的,是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是“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反而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一)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文化移情能力培养首先是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文化是个浩瀚海洋,在有限时间和有限精力前提下,应以实用性文化学习为先。教师应进行一定的梳理,以交际功能为目标,选择代表性文化,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再拓展学习,有效结合传统性和时效性。明确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时代性原则。社会在动态发展,文化随之也是动态发展,尤其在当代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中,文化发展步伐加快。当然,一些传统核心价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主流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为此,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必须与时俱进,把握主流文化发展脉搏,才能对接社会发展状况,从而得体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切勿固步自封,制造“文化休克”,导致失败的跨文化交际。

3.优先性原则。文化的浩瀚、世界民族和国家的多样化,增添了异域文化学习的难度。为提高效率,可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异域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如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新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在保持传统的英美等国家文化了解基础上,应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以及我国其他新兴经济合作伙伴的文化了解,契合经济发展趋势和需求。

4.持续性原则。文化移情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文化快餐”,而是“文化大餐”。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知到认知到内化,持续渐进,加之其实用性、时代性和优先性原则,令其更是处于一个开拓视野、学习不已的过程中,不能靠开设一两门课程来解决问题,而是要有机融入到相关课程之中。必须以发展眼观看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方法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学习过程中,要把语言学习、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三合一,赋予三者同等地位;要清醒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具备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远不能满足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同时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知国际商务交流中蕴含的文化模式,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于文化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外语教育界的共识是,外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学生要端正英语学习动机,避免功利性的外语学习,如若成为考证机器,会更多依赖工具型动机,学习就会缺乏持久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融入型动机,使其具备持续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在学习中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不断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强文化的敏感性。由于受自体文化模式影响,在交际过程中,主体常常会下意识地运用自体文化模式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加以理解,容易导致交际双方对相同信息有不同的诠释。为缩短认识差距,就要强化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培养要增强文化敏感性,充分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多元文化的差异化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体现民族的特性,没有优劣之分。遭遇陌生的文化,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异样而漠视或回避,而要积极回应、主动了解,让客体感知到你的努力和诚意,主客互相理解沟通,在此过程中也丰富了文化知识、开拓了文化视野。平时应有意识地积累异国文化知识,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的敏感度,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文化移情成效。

增强文化敏感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亲身实践,体验文化移情。第一,利用课堂,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仿真的职场语境,通过完成系列涉外职场任务来体验文化移情。教师要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才能驾驭跨文化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启发学生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第二,利用外教平台,通过观察外教授课,感知文化差异,积极与外教交流,获取文化信息。第三,利用校外实习平台,通过参与涉外商务及旅游工作,提供在真实商务环境中的文化移情的机会。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与主办方、参展商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业务拓展所需的人员,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涉外服务,既解决企业人手短缺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真枪实弹”的文化移情体验,包括价值观、经营理念、营销模式、交际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

3.掌握适度原则。文化移情要适度,过低过高都不利于文化移情能力培养。首先,要具有平等意识,承认文化差异性。平等意识的缺失,表现为移情适度不足,骨子里还是不愿站在客体立场看待其文化模式,反应冷漠,缺乏沟通主动性。要适当利用文化定型,避免用僵化的心理“预示”认知客体,清晰认识到文化定型是一种大概的笼统描述,具体到个体是有差异的。此外,也要明白文化是相对固定的,同时也是动态发展的,过度依赖文化定型进行交际说明缺乏平等意识。其次,夯实本土文化。只有具备扎实的本土文化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处理文化差异,通过文化对比增进彼此了解。过度移情是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而一味迁就客体文化,丧失了民族尊严,也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要在鼓励积累异国文化知识之时,同步强调本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异域文化学习必须基于本土文化掌握。无本土文化积累谈跨文化,只是文化单向输入,并非文化交集输出输入。教学中可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分析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等方式,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国际视野,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搭建桥梁,超越文化差异,实现有效沟通。

[1] 庄恩平.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6(1):57-61.

[2] 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34.

[3] 赵冬生. 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95-97.

[4] 何自然.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0-17.

[5] 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2.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4.

[7] RUBEN B 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In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76(1):335-354.

[8] HYMES D. 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PRIDE J B ,HOLMES J.Socia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132.

[9] SAMOVAR L A,PORTER R E,STEFANI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16-217.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10-27

本文系210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改项目“基于中澳合作的TAFE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130201015)阶段性成果之一。

熊少微(1967—),女,广东罗定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高职教育等研究。

G125

A

1009-1513(2017)02-0076-04

猜你喜欢
移情客体跨文化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