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2017-03-11 01:53权麟春
关键词:孵化器德国互联网+

权麟春

(广州商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1363)

“互联网+”视域下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权麟春

(广州商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1363)

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互联网+”具有同质性。借鉴德国“工业4.0”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全社会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创新成为一种优秀习惯,让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注重跨学科培养人才。园区创建是“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孵化基地,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形成创新创业氛围,并建立良好的生态运行体制机制。

“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德国;启示

2013 年4月,德国提出实施“工业4.0”战略,即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主要强调智能对象、智能机器和智能生产,要在德国科技园区建立“工业4.0”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1]这种提法和我国提出的“互联网+”具有同质性,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深度融合于各个领域之中,创造出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基础扎实

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但只限于几所大学开设零星创新创业课程和开展研究工作,比如斯图加特大学等;90年代中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重视和加强,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之中,1998年启动了“EXIST”计划,目标是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构想和创业活动,核心内容是“EXIST-SEED”,即注重面向将创业活动与学业相结合的大学生。政府投入4200万马克,200多所大学得到了该计划的支持。[2]21世纪,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开设创业课程的高校超过了百所,由原来12所大学增加为所有开设创业教育的大学都设立创业教育学教授的职位。2001年,又启动了“EXIST Ⅱ”计划,重在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2006年,启动了“EXIST Ⅱ”计划的升级版,即“EXIST Ⅲ”计划,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的观念融入到大学的教育教学中,把创业教育课程推广到更多管理学院,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不断地增强。[3]

德国重视创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大众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咨询、信息以及资金的支持,优化创业环境。比如,经济部建立了一个创业咨询机构数据库,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机构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在提升整体创业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一定的针对性,支持高技术创业,把这一层次的创业视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促进项目。2013年启动了“INVEST风险资本补贴”计划,激励私人投资者为创新创业提供融资。德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经验表明,创新创业已成为德国促进经济复苏、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动力源泉,中小企业对于经济贡献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实效。

(二)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浓厚

德国政府以及社会重视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在原有文化中注入“创新创业”的文化元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营造创业氛围,提高创业在全社会的广泛认知度和传播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也是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根据德国创业研究促进机构2015年3月发布的有关数据,德国大学已拥有128个企业家精神教席。[4]“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最终成为人类创造文明史上的核心价值之一。”[5]236企业家精神文化对于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引导与塑造作用,使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优化和提升。

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价值观的体现,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德国,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创新创业成为人们的一种理念和一种行为习惯。政府重视对各个阶层的人们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新创业,开设的职业学校遍布全国各地,涉及的专业竟达380多个,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级创业培训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培训。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有助于其理念的形成与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

(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德国高校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视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适用性,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法律法规、商业策划书、企业市场调研、企业市场营销、企业创业管理、企业财物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产品创新研发、企业家精神训练等几十门课程,涵盖了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企业精神的培育、实践操作等不同维度。

德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设创业教育课,从工商管理专业逐步扩展到其他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己的特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比如,波茨坦大学开设了偏重艺术设计的创新培训课程,柏林洪堡大学开展了高新技术创业理念培训,科特布斯大学开设了专业创新课程等。[5]235德国高校创业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仅开设有理论知识教育的课程,更重视开设实践操作的课程,让学生积极参加商业实践,举办不同层次的创业大赛,与当地的政府、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

(四)注重跨学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孵化模块作用

德国强调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基础、跨领域的培养口径,具备跨学科的资源整合能力、知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校要求各个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设置跨学科的相关课程,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不同学院之间注重联合培养学生,使他们思路开阔,逐步培养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增强多学科工作能力。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电信学院(Facul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鼓励学生以跨学科的方式思考问题,开设信息和沟通技术、自动控制和工业信息技术、电子、机械和能源系统等高级课程,这些课程除了由本学院的老师授课,还要由数、理、化科学家、机械工程师等人员共同授课。[6]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学更具灵活性,跨学科合作教学推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德国所实施的“工业4.0”战略是相适应的。

德国的企业孵化经验丰富,建立和完善了不同的孵化模块,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孵化模块主要包括三种:促使技术产业化并为技术产业化提供便捷服务的加速器;为公司进行模块化定制,推动产品市场化,促使商业成功的企业工场;为初创企业提供服务的孵化器。[7]40这些孵化模块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服务机构和场所,可以定期为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和培训,或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可以入驻孵化器进行创业,创业的门槛低,而且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对大学生创业和微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障和激励作用。企业孵化模块,是德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场所、机会、服务等。孵化器承担创新项目的管理、推广以及产业化,是高校将创新项目和创新成果向企业转化和推广的助推器,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五)创新创业教育以科技园为依托

在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基础上,政府制定了由联邦政府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对高校和中小微企业进行资金的扶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德国联邦政府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在新兴科技的诸多领域提供政府资助,刺激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行为。德国政府除了在研究与开发上提供大量资助,还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服务。[8]金融服务主要是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设立高科技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德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孵化器等创新主体聚集起来,有利于规范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导、各个系统要素协调运作的生态机制。

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欧洲先进的生态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五城”联动的有机生长模式:一是以洪堡大学科技类院系为主的高教城,这是Adlershof 科技园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核心;二是以可再生能源等六大产业研发体系为主的科技城;三是以广播电视台为基础的传媒城,创建了信息交互平台;四是以柏林创新中心等四大孵化器体系为依托的创业城,创业城中拥有强大的创新基地和为创业服务的孵化器;五是节能环保的柏林州未来城。这“五城”联动的有机生长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是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创新中心,大约85000 大学生入住Adlershof 科技园。[7]42科技园的建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值得别国借鉴。

二、“互联网+”视域下德国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工业4.0”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富有特色,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走一条跨越式、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走具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提升我国经济的新引擎,“互联网+”是创新创业的新工具,“互联网+” 创新创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互联网+”创新创业究其实质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互联网+”助长创新创业教育突飞猛进。一是借鉴德国经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政府是体制机制的制定者、执行者、协调者,督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协作,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良好的融资环境是这个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设立高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对于创新创业者给予政策性的扶持和必要的资金保障,贷款便捷,偿还时间相对宽松,国家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能够精准满足创新创业者的需要。三是产学研相结合,重视规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主体之一,德国大多数高校发展定位是以应用创新为基础。借鉴德国做法,我国应该以高校为依托,科研院所与企业实施多领域、多方位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产学研有效对接的主要载体。最为关键的是要将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孵化器等有关联性的创新创业主体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起协调运作、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四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涉及科学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创业者权益保护等层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法治体系,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吸引一批人才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

(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文化是“被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体中维持下去”[9]的共同记忆,是人们的共有精神家园。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注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要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并注入文化因子,从文化的维度予以提升。

让创新成为一种优秀习惯,让创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为了响应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号召,应表彰先进,以典型示范和引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全社会构建宏观层面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人们树立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培养人们敢于质疑、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冒险、节能环保、严谨敬业的创业精神。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宽松开放、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激励人们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文化。在建设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同时,注重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构。从小学到大学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其中,从小培养学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安排与年龄相符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内容,形成一个衔接性强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大学阶段,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成立专项基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学校管理、教学、服务等都要围绕“互联网+”创新创业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设人人重视、学生参与、重在实践的文化环境,形成智力、资金、“互联网+”、创新创业文化协同互动的有效机制,从而使大学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优化和提升,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得到整体推进和提高,以此带动全社会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这一伟大工程。

(三)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注重跨学科培养人才

从小学到大学,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定位,为了避免千校一面,就应该凸显特色,“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办出学校特色的契机。借鉴德国的经验,重视创新创业,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与中小企业结合,致力于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政府应该扶持各所学校建立创客空间,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场所,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创设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从小学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互联网知识,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我国温州的一些中学实施创客教育起步早,效果好,引起了国际关注,对其他学校实施创客教育是有益的启示。

互联网是知识和信息的加速器,对传统行业的融合改变着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产品销售方式和商业服务方式。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互联网+”实施以来,我国首个大型产业互联创新平台“爱创客”的启动,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实现了线上信息共享、线下研发等实践。高校要充分利用“爱创客”等平台资源。为了凸显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需要与科研机构、中小企业联合办学,使产学研一体化。为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特色,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注重跨学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行多院系联合培养,通过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增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紧密、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或邀请创新创业精英来学校授课或做讲座,或安排学生去企业感受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架起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之间的桥梁。另外,还要增加与企业相关的知识学习,比如法律法规、管理类的知识、外语、社会竞争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等。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去企业参加实习,进行实战操作,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提升素质。

(四)创建创新创业园区,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园区必须坚持高标准创建,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以来,工业4.0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已在德国科技园孵化成型。借鉴德国的经验做法,建设我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主要以创新驱动中国制造的强国梦。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和发展的动力源泉。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载体,“互联网+”创新创业必将产生化学反应。

园区创建是“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孵化基地,应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并建立良好的生态运行机制。从我国实情出发,借鉴德国创新创业园区的成功做法,实施孵化器战略,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基础实施等支持,降低成本和风险,吸引和鼓励创新创业者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2015年我国已经建成孵化器150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00家。30%以上的国家级孵化器建立了创业苗圃和企业加速器,50%以上具有天使投资和持股孵化功能,60%以上从业人员接受了孵化器专业培训,80%建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0%形成了创业导师辅导体系。[7]38孵化器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数量较多但质量有待于提高;不同省份、不同城市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没有发挥其辐射作用,制约了全国孵化器发展的整体推进;大部分孵化器功能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于优化,影响孵化器的运行效率;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当下,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及时化解矛盾。

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深层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创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建设高质量的园区是经济深层次调整和优化的催化剂。高质量园区的建设需要高校加盟,依托高校科研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创新创业园,以园区取得的科技成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带动的创业。将高校、研究机构、中小企业、孵化器等创新主体聚集起来,实施创新创业的规模化培育,重视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园区建设要向“互联网+”、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利用好“互联网+”所带来的契机,进行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成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重视对高科技类、创新创业类进行园区孵化,让更多专业层次高的人才参与其中,朝着专业化方向运行,孵化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园区建设可以由政府投资兴办,可以由高校与企业合作,民营、外资、私人等主体都可以投资,以多元化的方式有效培育和孵化高科技型等企业。园区建设要面向世界,建立一批海外创新创业园,吸收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为海内外创新创业者提供服务和技术的支持。

三、结 语

德国“工业4.0”创新创业经验给我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经济新常态下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不仅可解决经济发展的内驱力问题,而且两者产生的化学反应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理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在全社会重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文化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建设,创建创新创业园区,发挥其辐射作用,以园区促进创新创业在全国范围内健康发展。高校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

[1] 王明杰.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比较研究——以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为例[J].行政论坛,2016(2):100.

[2] 王森.德国政府支持大学创业——EXIS计划概要[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3):30.

[3] CURRI G.Introducing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at Select German Universities: The Challenge of Change[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2008,20(3):45-64.

[4] 沈忠浩.德国多方位推动大众创业[N].经济参考报,2015-12-04(4).

[5] 杨秋宁.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人民论坛,2014(32).

[6] 吴伟,等.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1):71.

[7] 徐振强.德国工业4.0 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基于对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园的案例研究[J].中国名城,2015(11):38-49.

[8] MUSIOLIK J,MARKARD J. Creating and Shaping Innovation Systems:Formal Networks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for Stationary Fuel Cells in Germany [J].Energy Policy,2011,39(4):1909-1922.

[9]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91.

[责任编辑 李夕菲]

2016-11-10

本文系广东高校省级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互联网+’视阈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批准号:2015WTSCX115)、2016年度校级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启示研究” (批准号:XJYBXM001)之阶段性成果。

权麟春(1971—),男,陕西陇县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研究。

G64

A

1009-1513(2017)02-0084-05

猜你喜欢
孵化器德国互联网+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
孵化器的春天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