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公精神时代内涵摭议

2017-03-11 13:42
关键词:姜太公关公诚信

王 彩 琴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敬业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公精神时代内涵摭议

王 彩 琴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对关公形象从抽象到具象和从具象到抽象的嬗变、被神化的人和被人化的神以及关公精神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关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浓缩,其敬业、诚信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着高度的契合点。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人,如何行使自己的社会使命。

关公精神;敬业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梳理与关公相关的文献资料、正史记载、稗官野史、戏曲文娱、文学艺术等,我们不难发现:关公的家喻户晓恐怕并非缘于正史,多半是民间传说、《三国演义》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关公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浓缩。关公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儒家文化“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全部内涵,也融合着道家文化的“清、净、谦、弱、柔、术、法、博、静、顺”,更兼有佛家文化的“净、悟、禅、修、能”。可以说,关公是一位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全神,一位文治武功、无所不通的真神。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人,何以能熔铸成一种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并逐渐形成关公精神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关公身上蕴含着一种可以融通时代的精神内涵。这一时代内涵,最突出的精神实质可以集中表述为——敬业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关公形象从抽象到具象,从具象到抽象的嬗变

关公,即关羽、关云长,作为蜀汉大将,并没有留下流芳千古的皇皇巨著和封疆列土的显赫功绩。有关关公其人,正史记载很少,其事迹主要在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魏书》《蜀书》《吴书》中。其中,《魏书》提到关公事迹的为6篇,《蜀书》提到关公事迹的为7篇(除《关羽传》外),《吴书》提到关公事迹的为9篇。这些记载采用互现法,在不同的篇章里,有关关公的记载重复出现。归纳来看,关公的事迹主要有:亡命琢郡、追随刘备、委寄曹操、刺颜良、辞曹归刘、南投刘表、争抢地盘、独守荆州、北伐襄樊、痛失荆州和身死临沮。这些事件反映了关公的多重形象:既有勇武、忠义的一面,又有傲慢自满、猜疑骄矜的一面。

陈寿对关公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陈寿作为一个史学家,遵照“文直事核”的记史标准和“爱而知其丑”的写人原则,真实地记载了关公形象的多面性。所以,《三国志》中的关公是最接近历史原型的、最具有人性化的,是客观、真实的关公。

这几乎是正史关于关公的全部记载,其他正史鲜有记载。从史料意义上看,老百姓很难在心目中对其形成具体可感形象。大众对关公的认知是抽象的。在古代的文化、科技水平下,栩栩如生的“武圣”形象是很难流布并深入人心的。此时,关公形象的抽象化意义内涵,只能在历史的浅层隧道中缓慢地蜗行式滋长。

民间传说的介入和《三国演义》的成书,以及三国戏,加速了关公形象具体化的发展进程。

毋庸置疑,具化、可感永远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存在形式。在《三国演义》中,关公是一位颇具本领的英雄,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同时,关公接地气,讲信义,像邻家的大哥,也会犯常人都会犯的错误——大意失荆州。饱满的人气,使关公形象快速深入人心,并根深蒂固地流淌在百姓血液之中。因为民众所希望的和缺失的,在关公身上都能寻得安慰和寄托。

从宋代后期到清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关公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时代内涵和符号式的深刻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完成第一回合即从抽象到具象变化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完成第二回合即从具象到抽象转化的是历朝历代的造神者。

历史长河滔滔而东,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武圣其人非独关公。姜太公、岳武穆、伍子胥等曾位列武圣。唯独关公最终大成,位列“伽蓝”,成为惟一一位从人到神的圣者、惟一一位从民间走向神坛的“武圣”。于是,关公遂成道义化身、忠勇楷模。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造神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关公呢?笔者认为,这就是关公身上所具有的敬业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实际上这才是关公精神真正的时代内涵。

二、被神化的人和被人化的神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廊里,关公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关公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员武将,虽然没有留下流芳千古的皇皇巨著和封疆列土的显赫功绩,但却凭借着“忠、勇、仁、义”的人格力量,在数千年风风雨雨的文化迁徙和浮沉中,被逐渐神圣化。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关公已经逐渐走入中国文化圣人的崇高行列,作为“武圣”而接受万民的顶礼膜拜。神州上下,形成了“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壮观局面。在关公被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上至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旁至三教九流及其他宗教神社等社会各种力量,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并合力促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关公文化的诞生。

关公被神圣化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一千多年来,关公文化一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更新着自己的内涵。一直到今天,这一文化现象仍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仍在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涵。

关公虽“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并没有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事事处处他都做得很好。关公的敬业赢得了人心,再加上关公的诚信,就连多疑的曹孟德对其也不得不感佩、尊敬有加。关公之义,更体现在华容道“捉放曹操”。为报曹操之恩,关公“温酒斩华雄”。为了刘备,关公又“过五关斩六将”。

这些在正史典籍中却找不到。可是,有关关公的民间传说很多。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下子捧红了关公,从此关公之名蒸蒸日上,而圣名(关圣帝君)也由此开始。

关公是一下子就升为神化的“武圣”吗?显然不是。

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追封为“武圣”。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些关于姜太公的神话传说。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小说《封神演义》。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在民间广受信奉。

宋朝以后的皇帝开始追封关公,但影响有限。笔者曾查阅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及唐宋典籍,但很难发现有关公的影子。唐诗中倒是可以查到有关姜太公的吟咏,而且不少。电子书《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2 529人的诗作42 863首,共计900卷。其中,写到姜太公钓鱼典故和“垂钓”的诗人有150人,诗歌的数量就更多了。在浩渺纷繁的宋词中,也难找到有关关公的词作。关公及其事典入诗,明代始有,清代始繁。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关公文化及关公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关公达到“入圣”层次,更是各朝代造圣者的功劳。

明神宗是第一位正式以“圣”字封关公的帝王。

老百姓的认知大多是从民间传说或是从《三国演义》中得来的。知其“义”,是从“桃园三结义”知道的;知其“信”,是从“在曹营的经历”“千里寻兄”知道的;知其“忠、勇”,则是从“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知道的。其墓地与文圣孔子一样,被称为“林”。

关公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其能够“入圣”“化神”的关键所在。在人们的信仰中,关公的历史地位一直居高不下,令人仰望。关公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真实的历史名人到天子、到帝君、到神灵的完美的升华过程。历朝历代,不断加封,其全部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从人间走向神坛、从神坛降临人间,是关公形象神化和人化的两大特征。神化,让无数百姓敬仰;人化,受万民爱戴。关公是同时让百姓从内心真正“敬”和“爱”的仁人。关公之名是在他死后,历经多个朝代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是“为人”,还是“入圣”“为神”,关公形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相融合后,便产生出一种关公精神。百姓看中的是关公的人性,统治者看中的是关公的神性。统治者历代加封,关公遂成圣人。

论述到此,又回到本部分论述的原点:无论是百姓还是统治者,历史选择的天平为什么倾向关公?姜太公不行吗?姜太公曾辅佐周武王成就周朝近八百载帝王基业。伍子胥不行吗?伍子胥曾成就吴国的霸业。岳武穆不行吗?岳武穆精忠报国,曾屡败金军。为什么偏偏是关公?关公成就了什么?

准确地讲,关公被神化的过程,是元、明、清等三朝帝王发挥封建时代皇家独特的威仪而成就的。关公文化以及关公精神则是后世研究者对关公文化现象研究、整理、提纯的结果。关公文化代表和承载的是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与精神风貌。同时,关公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关公形象被神化过程的三个朝代,其中有两个朝代是多民族互融的时代。满蒙统治者看重的,不仅有关公的敬业与诚信,还有关公行事为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姜太公作为汉民族完美智慧的化身,太冷太高,总让人有望而却步、难以企及之感。笔者没有考证宋朝提出以关公替下姜太公成为“武圣”时,到底是什么原因,出于怎样的考虑,但接宋朝时的“地气”(即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一定会是一个重要因素。《封神演义》中那样似神仙般腾云驾雾的姜太公,高得犹如珠穆朗玛峰,谁能攀登?伍子胥没能入得历代统治者的法眼,笔者认为在于太过,为了自己的一时痛快,竟然鞭尸楚王,有哪个统治者看了不胆战心惊?岳武穆的问题就更明显,民族矛盾问题高度敏感。

关公几乎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受青睐是必然的。无论是“家天下”的帝王政治时代,还是“公天下”的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敬业、诚信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敬业、诚信好理解,姜太公、伍子胥、关公、岳武穆等四人都具备这些素养。除关公外,有所为有所不为则是其他三人所不具备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有分寸、知进退的体现;是知义守忠的体现;更是勇而有谋,在关键时刻能克制自己,冷静处事、淡然面对的体现。关公有此,才使他在身处曹营时,不危害曹操集团的利益,也不伤害刘备集团的利益。关公在敌人心中是可敬可亲的,在自己人心中更是可敬可亲的。关公有此,才使他在关键时刻,不会因脑子一热而酿成大错。在刘备身边工作,刘备信任他;在曹操身边工作,曹操也信任他。

今天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关公精神的内涵多有契合。如果人人都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则大同社会不远矣!

三、关公精神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关公精神里的忠不顾死、义贯千古、杀身成仁、勇者无惧,其主要文化内涵就是敬业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公精神里的“忠”,不仅是说关公具备诚信的高尚品质,更主要是说关公具有热爱国家、保护国家、报效国家的责任心。

关公精神里的“义”,不仅包含着正义、仗义、义气等这些个人层面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大义。

关公精神里的“仁”,充分体现了其爱人的诚信理念。关公不但克制自己的私欲,关键是心怀天下,让和他打交道的人都信赖他,时时处处按照儒家文化中的诚意、正心来要求自己。

关公精神里的“勇”,并非武夫之勇,也不是吕布那种匹夫之勇,而是一种心怀天下、抱有强烈政治信念的智勇。关公的智,就是明辨是非,认清民意大势,从而义无反顾地进行了“桃园结义”。而“桃园结义”也坚定了关公的政治信念:匡扶汉室,统一国家,建立大业。关公精神里的智勇,体现了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关公文化博大精深,其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着高度的契合。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人,如何行使自己的社会使命,从而拓展人的胸宇、提升人的性灵,进而使得个人内在世界通体圆融、器宇博大,融入社会发展的滔滔洪流之中。

倡导关公精神,有利于倡导社会正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努力构建暖烘烘的社会、追求真善美的珠玉。

[1]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 李惠明.试论关羽神圣化的历史过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00-103.

[5] 孟繁仁.女娲文化 三晋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J].晋阳学刊,1999(4):60-63.

[6] 赵波.关公“忠、义、仁、勇”精神与中华“大一统”思想[J].运城学院学报,2007(6):35-37.

(责任编辑 王治涛)

Dedication and Integrity, Do Some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Discussion on Epoch Connotation of GUAN Gong Spirit

WANG Caiq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image of Guan Gong from the abstract to concrete and vise versa, and a deified man to a humanized God,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UAN Gong spirit have been studied. GUAN Gong spirit is the concentr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epoch connotation of dedication and integrity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itizens′ individual criterion. The core value of GUAN Gong spirit is to teach people how to become human being and how to exercise their social mission.

GUAN Gong spirit; dedication and integrity; do some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2016-12-02

王彩琴(1964-),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河洛文化与河洛方言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扬雄《方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编号:2016-ZD-50)的部分成果.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1.001

G122

A

1674-5035(2017)01-0001-04

猜你喜欢
姜太公关公诚信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姜太公故事文献综述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关公工艺
姜太公钓鱼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姜太公钓鱼新传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