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7-03-11 14:31田广肖晓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美育中学生心理健康

田广,肖晓锋

(甘肃省武山县马力中学,甘肃天水 741317)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学校给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要求身体强健、德才兼备,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但由于农村留守家庭和残缺家庭的普遍存在,再加上同龄群体和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使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以学校美育工作为突破口,来探索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策略。

1 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全面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 抓好学校体育艺体活动,全面落实美育进课堂战略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国有力推进,艺体工作日益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课程也即将走进中小学课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及体育艺术“2+1”项目也正在全国有效的实施。因此在农村中学全面实施美育工作已迫在眉睫。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通过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在形成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抓好艺体大型活动的同时,还要必须全面落实美育进课堂战略,使各科课堂教学活动全面渗入美学教育,从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1.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美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必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规定之外,师生全员参与的各类兴趣特长方面的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绘画、合唱、武术等艺术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和语文、英语、政史、地生等文化课兴趣小组活动。课外活动以其灵活多样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对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特长爱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培养学生融入群体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

2 培养班主任工作队伍,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依据工作经验和能力,我们可将班主任分为三类:上岗不到三年经验不足型,上岗满三年能力较弱型和能力经验成熟型。加大班级管理理论的学习和优秀班主任经验的交流,就成了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能力经验成熟型班主任来说,不仅需要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优势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发挥“造血”功能。通过结对子、师带徒的形式,建立学校班主任培养工作机制,让经验不足、能力较弱的班主任尽快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尽快学习并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之早日步入合格班主任的行列,从而壮大学校德育工作队伍,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助推学校常规管理稳步协调发展。

3 做好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工作,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占64%,而约有25%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归为四类:人格问题、意志问题、情绪问题、智力问题。人格问题表现在自卑、自闭、怯懦、不合群、泄私愤、自控能力差、惹是生非、不善合作等;意志问题表现在易上当受骗、感情冲动、意志力差、胆小怕事、不愿担当等;情绪问题反映在多动、焦虑、逆叛、情绪不稳、有攻击行为等;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学习技能差、注意力涣散、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

结合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很好地迎合了这一困境的解决。以《中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适合本校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细则,并建立全校学生德育积分库。学期初确定每人的基础分为80分,依据德育量化加减分细则,对每位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德育表现进行量化,学期末依据方案规定评定德育量化等级,并做出班级德育评定。德育量化考核方案应该动态化,动静结合。依据班级动态运行的需要,要定期修订加减分条款及负分分值。德育量化考核制度,让学生懂得作为中学生,哪些行为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哪些行为是学校明确禁止的。从而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娇正,促进学生身心正向和谐发展。

4 办好“家长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模式

(1)充分利用发达的多媒体手段,积极创建微信群、e学、校讯通、家校通、QQ群等家校交流互动平台,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学习、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广泛交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在平台中适时择机向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

(2)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学校要组织好至少一年两次的家长会,在会上,学校要安排专人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要使家长明白,身心健康才是现代人的健康标准。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规律和方法,让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正向健康的发展。

(3)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尽量做到同学校的要求保持步调一致,避免发生分歧和不合拍现象。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相互抵触、相互矛盾,就会使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偏差,不知所措,从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

总之,把美育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课题组团队通过研究上述教育的多种策略,在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成效明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2.

[2]肖晓锋,贾巧霞.班主任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17(8):230.

[3]章泽渊.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美育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