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当代价值探析

2017-03-12 02:56张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价值

张进

(山东大学,山东威海 264209)

“舍生取义”的当代价值探析

张进

(山东大学,山东威海 264209)

“舍生取义”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原则之一,体现着广大人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古训。然而,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它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在坚持把握中国主流价值观原则的前提下,正确认识“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的最低标准和高层次诉求,使其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与接受,从而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科学的对接。

舍生取义;价值诉求;道德标准;思想道德建设

1 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观点的提出与诠释

1.1 出处

“舍生取义”,语出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另外,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也提到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类似观点。该成语在《中华成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舍弃生命以获取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2 “生”与“义”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的理解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词汇的含义总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或制约,“舍生取义”也不例外。

(1)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体现了民族正气的贤臣义士,然而他们始终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我国封建时期不乏因“取义”而“舍生”的英雄人物,他们这种对“义”的追求,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信、义”等理念做了很好的诠释。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流传千古的“爱国、忠义”的美名。然而,无论是面对国土沦丧愤而跳江的屈原,还是精忠报国含冤而死的岳飞,抑或抗击外敌英勇就义的文天祥,他们都是以“忠”而尽“仁义”。这里的“忠”,是对封建君主的忠诚,有些甚至是“愚忠”,他们行为的最终落脚点都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儒家思想重视人死后的社会影响,尤其重视后世对自己个人价值的承认和肯定。孔子曾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于今称之,其斯之谓焉。”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的“舍生”是以献出生命这种最高的代价而换取了带有狭隘意义和封建主义色彩的“义”。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先进人物们的“舍生取义”融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具有了民族独立和思想解放的新时代气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中国革命正式、彻底地拥有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性质。这一时期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既有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前线战士,也有用文字去战斗的爱国文人。与封建时期不同的是,这些历史人物虽然不见得都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们追求的却是求独立、求解放的更高层次的民族大义。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舍生取义”在和平年代又表现为服从大局、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这一时期的先进人物们,都从自己的具体工作岗位出发,分别从个人、集体、国家层面展示了自己对“义”的追求。如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的克己奉公无私奉献,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创业为国分忧等。他们用生命和健康的代价去追求“义”,从人民利益扩大到集体利益,再扩大到国家利益,可以说是对新时期“义”的最好诠释。

2 “舍生取义”的当代价值诉求

2.1 当代社会对“舍生取义”价值理解的偏差

(1)认为在和平年代,“舍生取义”已经不合时宜。由于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英雄人物都是生活在战乱年代,他们追求的“义”也多数是以平乱、救国为主要内容的,因此,当代社会难免会认为,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需要那种舍身救国的“义”,仅仅需要关注如何搞好经济建设就可以了。诚然,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要务,但是,如果没有一种为国牺牲的超我精神,这种经济环境下的个人发展必然是自私、自我的。这也很明显地反映到了社会道德层面——见义勇为不再被父母作为教育理念传输给孩子,大众的自我意识观念过于强烈甚至连最起码的信任感都已经缺失。从“小月月”事件到“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再到招远的麦当劳打人事件,,这些问题引发的社会讨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人们对于“义”的漠然和冷淡。

(2)将“生”理解为一定是舍生忘死,牺牲生命。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称颂的一些模范人物也并不都是以生命为代价而去追求“义”的。这里所说的“牺牲生命”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觉悟和境界。因此,我们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舍生”,更多地是这种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的觉悟和思想境界,而牺牲生命则是这种觉悟和境界的最高价值体现。

(3)将“义”理解为狭义的“义气”。此种理解自古有之——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最终由于追求小集体之间的所谓的“义”,而造成了无谓的牺牲。当今社会,“为朋友两肋插刀”固然是“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过于狭隘地解释了“义”的内容,更可悲的是,仅仅是这种层面上的“义”也在逐渐消逝。

2.2 当代社会对“舍生取义”价值观的诉求

能够以牺牲生命而追求“义”的这种精神境界,并非一蹴而就的。正如量变决定质变一样,这种最高境界是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道德修养的提升而最终形成的。根据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状,我们应该区分“舍生取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最低标准和最高层次的诉求,而不应该急功近利地强调全民达到一种高境界的统一标准。

(1)对“生”与“义”的最低标准的诉求——不要因为顾及与个人利益相关的“生”,而越过作为社会道德底线的“义”。如果我们将“义”的最低标准定在社会道德底线上,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许多人已经越过了这个底线,因为他们将与之相对的“生”的含义也降低了标准,一切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东西都被视为比生命更加宝贵的东西,权利、荣誉、金钱甚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成了比“义”更加重要的因素。如果说面对需要救助者却漠然视之,可以用“明哲保身”来为自己开脱的话,那么那些在食品中掺毒造假的不良商家则可以用“见利忘义”来形容。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最基本的义利关系,是我们重新审视“舍生取义”价值取向的前提。

(2)对“生”与“义”的高层次的诉求——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的“义”,敢于舍弃个人利益直至生命的“生”。每个人对“生”的最高境界理解都有不同,但无论是生命、爱情、自由还是其他内容,能够为他人、集体、国家的大义,舍弃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对“舍生取义”最高层次的诉求。

(3)最低标准和最高要求的关系——“舍生取义”的最高层次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达到最高层次的要求,并不受年龄、社会地位、行业岗位等因素的限制,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水平。这种修养和境界的养成,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提升的,它与生活环境和道德水平的起点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面对“义”的考验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一定要去做什么高尚的事,那么至少应该从道德层面确保他不能去做越过道德底线的事。首先要做一个正常的人,再力求做一个高尚的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完美高尚的道德人格来要求所有的人,但实际上却往往适得其反,现实中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就是充分的证明。与其用诸如“大公无私”之类的让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道德原则规范人们,倒不如接一下“地气”,让人生回归常态。首先要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再谈成名成家,而不是相反。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能将道德修养保持在这个层面上,则会形成一种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3 “舍生取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

“舍生取义”,尤其是对“义”的追求,是我们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

(1)“舍生取义”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些“舍生取义”的模范人物所彰显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自由、公正、法治、民主”的价值准则,这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取向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对“舍生取义”的价值追求,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

(2)“舍生取义”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在要求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当前这个道德标准模糊、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一些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问题,更应该探讨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与集体之间、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3)“舍生取义”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因素。“舍生取义”虽然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国”理论的道德规范,但它同样也是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法治是对社会公民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和限制,而德治则是高层次的诉求。如果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那么其法律愿望和品质也必然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1]陈雁.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D].苏州大学,2006.

[2]易海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自我教育法新探[J].邵阳学院学报,2005(3):157-158.

[3]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2013.

G122

A

2096-4110(2017)04(b)-0007-02

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嵌入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B003)的阶段性课题成果。

张进(1982-),男,山东济宁人,博士生在读,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价值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