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2017-03-12 11:01蔡丹丰
林区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蔡丹丰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系,兰州730070)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蔡丹丰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系,兰州730070)

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更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找出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和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应对策略

一、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受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学界对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划分一直都存在争论。尽管如此,当今理论界一般将行为问题分为外化行为问题、内化行为问题和混合型行为问题三类。

(一)内化行为问题

所谓内化行为问题,主要是指儿童经历的一些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一些神经症性的行为,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社交退缩等(Achenbach,et al.,1991;Campbell,1995;Moeller,2001)。有这类行为问题的儿童往往操作技能较差,而且很容易以后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症状。

(二)外化行为问题

外化行为问题,又称为社会性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攻击、说谎等违纪行为。有这类行为问题的儿童其言语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较差,可能伴有阅读、言语缺陷等问题。这类行为问题有时也与反社会行为、品行问题等概念交替使用。这类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如果进一步发展,还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三)混合型行为问题

混合型行为问题是无法归入上述两种行为问题,兼有外化行为问题和内化行为问题的某些特征行为问题,如思维问题、注意问题等。

二、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

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并非一出生就有,而是在其生长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根据系统论观点,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一)个体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在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孕育期如果受到过量的烟酒、毒品及某些药物或不良情绪的影响,缺乏营养或受到一些物理损伤等,都会使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受到损伤,从而在日后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此外,相关研究发现,有些行为问题是由于相应的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变异所导致,同时也受某些遗传和神经化学因素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那些小时候有问题行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也会更高。

2.智力问题

研究表明,智力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智力与行为问题之间呈负相关关系(Henry&Moffitt,1997),在儿童期测得的智商较低的个体进入青少年期之后表现出的反社会行为较多(Stattin&Klackenberg-Larsson,1993)。研究表明,低智商,特别是言语低智商限制了儿童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能力,也限制了儿童学习恰当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能力,从而使儿童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

3.儿童的气质与情绪

气质作为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发展,与伴发或继发的行为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儿童的基本情绪行为反应,将其气质类型分为容易抚养型、发展缓慢型和抚养困难型(Thomas&Chess,1968,1996)。气质是通过环境对儿童行为产生的影响,即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其自身气质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消极气质特征一般与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难养型气质的幼儿更易发生行为问题。

另外,儿童的不同情绪表现和情绪反应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在社会交往中,那些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的儿童可能有社会性退缩的表现,其社会技能水平较低(Rubin,Coplan,Fox,et al.,1995)。紧张或消极情绪出现频率高的儿童比其他儿童同伴接受性差,而且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出现的问题行为会更多。

(二)环境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与子女的反社会行为有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是子女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因素(Patterson,et al.,1989)。家长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采取简单粗暴、冷漠拒绝等不良方式,或者过于严厉、经常惩罚,或者不理不睬、放任自流,都会造成儿童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

与此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儿童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如果家庭环境恶劣,父母关系冷淡、对立,长期争吵、分居甚至离异,会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消极情绪增多[4]。可以说,许多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和睦,教育儿童有耐心,在与儿童的互动中多采取尊重、安慰、鼓励等支持性行为,则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会显著减少。

2.幼儿园或学校环境

幼儿园和其他托幼机构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又一重要环境变量。对儿童来讲,教师素质、幼儿园或学校环境氛围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如果自身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强,由此产生的教育观点不正确以及教育方法不恰当,都会给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创造机会和条件。有研究发现,课堂管理无序化、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方法不得当以及教师随意给学生贴上带有导向性的“标签”,都会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朴雪涛,2000)。如果教师仅从自身好恶出发,比如喜欢听话、乖巧的儿童,不喜欢调皮、逆反的孩子,并将这种偏见表现在教育行为上,也会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多。

同样,同伴关系也影响着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指出,不良同伴会造成儿童不良行为的增加(Patterson,Capaldi&Bank,1991)。幼儿园同伴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儿童对同伴行为的模仿复制以及同伴群体中的同化作用得以实现。尽管学前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同伴群体,儿童也还没有明确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但经常与其一起玩耍的同伴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而且儿童对同伴群体的依赖性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增强,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3.社会文化环境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旧观念之间的碰撞、混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引起了家长对于学前教育观念的变化。现今社会上普遍流传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由此引发的是父母让尚处于学龄前的儿童过早地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结果使一些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自身利益极度膨胀,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被异化,儿童因此也变成了一些教育机构和教师获取利益的工具。儿童在非社会化甚至是反社会化的学前教育中沦为牺牲品,儿童的天性被抛弃,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受中国社会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城市的农村学前儿童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不能进入当地正规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而留在农村的那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中父母的“缺失”,临时抚养人往往会忽略让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这些都成为引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诱因。

另外,媒体文化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也应负有一定责任。现今的大众媒体中,充斥着各类不健康内容,有研究表明,观看媒体暴力是促进攻击发展的一个因素(曾凡林、戴巧云、汤盛钦等,2004)。相关研究发现,玩暴力影像游戏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儿童玩暴力影像游戏时间越长,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多(Anderson&Dill,2000)。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主流。如果儿童经常接触这些多媒体,由声光电所构成的色彩鲜艳、生动多变的视听效果会不断刺激儿童的感官,容易造成儿童社会交往的缺失以及想象力的缺乏,其行为问题的发生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从优生角度为儿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将要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妇,应该在孕育新生命前就考虑身体的健康和优良基因遗传的重要作用。在怀孕之前,夫妻双方都应该进行身体的各项检查,确保各自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在怀孕过程中,应按时产检,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平时还要远离各种有害因素,以免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准妈妈更应保持情绪和心理平衡,注意维护好身心各方面的健康。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应以尊重为前提,时刻尊重儿童的情感和需要。与此同时,注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经常安慰和鼓励儿童,善于用言行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平时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应符合客观实际,为孩子创造出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成长空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远离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保障。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和安全感,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矛盾并随意发泄不良情绪,只有家庭成员和谐相处才能减少儿童心理焦虑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3.加强幼儿园和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幼儿园和其他托幼机构的教育和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一定要坚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一切为孩子着想的理念,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激发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热爱和责任心,杜绝教师的不良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同时,幼儿教师和教育机构要深入探索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钻研符合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各项条件,从而培养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学前儿童。

4.打破旧格局,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正如前文中所指出的,旧的城乡二元制模式,使相当一部分学前儿童没有平等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机会,这是引发他们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制格局,才能使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而关注这些弱势儿童群体的权利,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社会能否顺利转型的现实条件。

针对媒体文化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平时应严格管控儿童对多媒体的接触,还应监督他们接触到的媒体内容。同时,全社会要采取积极行动净化媒体环境,将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和内容从传媒中剔除出去,还其一片纯净的天空。同时,要尊重儿童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认识和体验世界,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创设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文化环境。

5.正确对待并科学处理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当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家长和教师不应急躁,更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并且要以宽容、接纳的态度理性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内心压力。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温暖的内心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正。在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要遵循幼儿园和家庭紧密合作的原则,针对具体问题双方要积极沟通、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好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1]吴双,邵小佩.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7):119-123.

[2]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黎婉勤.行为问题儿童的成因及家庭教育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7,14(6):115-116.

[4]Robison SD,Frick PJ,Sheffield Morris A.Temperament and parenting: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pathways to conduct disorder[J].Minerva Pediatrica.2005,57,(6):517-519.

[5]Carey WB,Fox M,Mcdevitt SC.Temperament as a risk factor in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Pediatrics,1997,(60):621-624.

[6]张涌静,张金梅,李玲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0(2):145-147.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CAI Dan-feng
(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anzhou 730070,China)

In today's society,the incide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is ri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society.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not only affect the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but also adversely influce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and even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ries to find out its causes and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and provides some advice and guidance on the solu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preschool children;psychological behavior;problems;coping strategies

G619.2;B844.1

A

1008-6714(2017)07-0108-03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7.049

2017-04-12

蔡丹丰(1976-),男,江苏丹阳人,讲师,心理学硕士,从事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