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养猪安全防病管理措施

2017-03-14 06:43李清忠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猪舍病猪猪瘟

李清忠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大安 131300)

冬春养猪安全防病管理措施

李清忠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大安 131300)

针对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加剧,介绍了猪易发疾病的防治措施。

养猪;防疫;气候变化

冬春季节,天气变化大,猪舍保温、通风不易控制,饲料也容易发生霉变,猪群间各种疾病极易传播,因此做好冬春季节的防病管理措施是养猪工作的重要环节。

1 冬春养猪业艰难原因

1.1 天气变化剧烈

寒流及雨雪侵袭形成寒冷应激,气候环境对猪的健康产生直接危害;猪舍内保温不好,通风不良,供氧不足,有害气体增加,对猪的呼吸器官影响严重。

1.2 通风与保温之间矛盾突出

由于天气寒冷,在冬季既要保证猪舍的温度(减低猪的采食量,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又要保证猪舍的通风(主要是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通风与保温之间矛盾突出,而且很难控制和解决。这样就使得在冬季猪舍的通风、温度及湿度三者之间的调控存在较大的矛盾,导致猪群在冬春季节长期处于缺氧、低温、高湿、高氨、高二氧化碳的恶劣环境之中,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易患各种传染性疾病。

1.3 猪群间疾病和病原易传播扩散

在冬春季节适宜的环境(主要是潮湿)和良好的保温措施给了大多数的病毒和细菌(大肠杆菌等)提供了生存、繁殖及传播的较佳条件;多风、风速大及风向多变等可加大猪群间疾病和病原的传播扩散。

1.4 管理不到位

寒冷的气候影响,使饲养管理人员疏懒,日常管理不到位,卫生环境不合格,也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1.5 饲粮容易发生霉变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冬春季节,饲料原料水分偏高,如果贮存不当,饲粮容易发生霉变,由各种霉菌引起的疾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玉米的霉变引起的黄曲霉菌中毒)。

2 冬春季节养猪疾病防治原则

防治猪冬春疾病发生的原则为: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减少生病机会,降低治疗投资,增加养殖效益。

2.1 做好保温及通风工作

在保温的同时尽量减低猪舍内不良气体(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的浓度,给予足够的通风;在冬春季节产房温度保持在25~30℃左右,初生仔猪用保温箱等保温设备进行护理,温度保持在28~35℃;猪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湿度过大,猪容易发生下痢等疾病;湿度过小,猪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2.2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猪舍条件,减少因细菌过分繁殖而引起的各类细菌性疾病;加强对基础日粮中原料质量的控制,减少日粮配合后饲喂的时间,降低日粮发生霉变的概率,降低猪中毒的机率。

2.3 尽量自繁自养

减少在引种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机会;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贯彻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及制度。

3 冬春季节养猪易发疾病的防治措施

3.1 猪瘟

猪瘟又名烂肠瘟或猪霍乱,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养猪业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近二三十年,猪瘟由过去的典型性转为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为主,这给猪瘟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新的难题。3.1.1 流行特点

近些年典型性猪瘟大为减少,主要发生的是非典型性的温和性猪瘟;以零星散发为主,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用疫苗免疫后猪也可能有发病。

3.1.2 发病病因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猪通过口、眼、鼻、分泌物和粪、尿向外排放病毒,另外病猪内脏、血液、肉及肉产品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引起疾病传播。引进猪时如果不加注意检疫,则病猪和带毒猪与健康猪接触即可导致猪瘟发生。人、机械、用具、集市贸易也可传播本病。有资料表明,怀孕母猪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使新生仔猪带毒或发病,致仔猪猪瘟发生严重(这是目前该病流行的一个新特点)。近几年来非典型性猪瘟(温和型猪瘟)比较常见。

3.1.3 症状与病变

①病猪发烧,持续高温达42℃以上不退,病程可持续1~2周,嗜睡、怕冷、有眼屎、包皮积尿、先便秘后拉稀。发病1周后出现后腿无力,走路摇晃,随后麻痹,后期可见病猪胸、腹和四肢皮肤有出血点,耳朵、尾巴干性坏死,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发生流产、死胎、畸形胎儿和弱仔。

②急性和亚急性病例以败血症为主,表现为胸、腹和四肢皮肤、皮下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周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黏膜有点状出血,肾脏苍白,表面散布出血点,尤如麻雀蛋样,切面皮质部、肾乳头和肾盂均见出血,膀胱黏膜有出血点,回肠与盲肠接合处黏膜溃疡。

③非典型性猪瘟见不到各部位的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心脏等组织器官仅见轻度变化或看不到异常。慢性猪瘟除败血症外,盲、结肠可见扣状肿,当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时可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广泛大理石样变。慢性型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无力,后躯摇摆,便秘腹泻交替,皮肤上有小出血点及出血斑,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形成“僵猪”。

3.1.4 诊断与防治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确诊可取扁桃体及脾脏做荧光抗体检测。

防制本病主要采取以防注射为主的综合防疫措施。防治工作较好的地区主要是推广常年防疫的方法:育肥猪在50~60日龄进行1次预防注射并做记号;种公猪、母猪每年免疫1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市场防疫,凡进入市场猪无免疫标记者一律进行补针注射;仔猪20和60日龄2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在猪瘟流行不稳定地区,仔猪进行超前免疫(也称乳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进行免疫注射,2h后再吃初乳),50~60日龄再次进行注射(每次用两头份),种猪可坚持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猪瘟发生流行时可采取紧急注射,每头猪用3~4头份剂量,可以减少发病和控制疫病的区域蔓延。目前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除上述免疫注射外还应加强环境卫生和兽医检疫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做好消毒工作。

3.2 猪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呕吐和腹泻为主的传染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主要以2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严重,死亡率很高(可达100%),5周龄以上则较少死亡。该病在猪群中传播迅速,数天内可传遍全场;呈地方性流行或间歇性地方性流行,本病多发生于11月至第二年4月间;病猪粪、乳和呼出的气体均可传播本病,传染性强。

3.2.1 症状和病变

哺乳仔猪突然发病,病猪先呕吐,继而表现黄色水样腹泻;体温在病初升高,腹泻后迅速下降。病猪迅速产生严重脱水,体重明显下降,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被毛粗乱,出现口渴症状。在发病2~7d内,多数或全部仔猪死亡;日龄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3周龄以下仔猪发病后存活者,体质虚弱,有的成为“僵猪”。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症状较轻,只表现厌食,皮肤无弹性,小肠扩张、肠壁极薄,肠内积有黄色带泡沫的液体和凝乳块,胃内有凝乳块、腹泻,个别猪有时出现呕吐、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水呈黄绿或灰白色。泌乳母猪泌乳量减少或停止。育肥猪及成年猪发病后1周内好转康复,极少死亡,发病后体温一般正常或略低。

3.2.2 诊断和防治

根据本病发生于寒冷季节,2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伴有呕吐、水泻和迅速脱水者可考虑本病,确诊可用实验室方法。但在诊断中应注意与猪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鉴别和混合发病。

3.2.3 严防从病猪场引进猪种

发病时立即隔离病猪,对猪舍、场地、信道、车辆、用具用碱性消毒药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有条件时可转移临产前20 d以尚未发病的怀孕母猪到安全场所饲养、分娩。另可给产前20 d以上的母猪喂服病猪粪便或病死猪小肠碎片以预防出生仔猪发病。用口服液盐供猪自饮或灌服以纠正机体的严重脱水。目前无有效药物和疫苗控制该病,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预防。

①免疫: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于妊娠母猪产前20~30 d免疫1次;新发病区对育成猪也应进行免疫接种。

②药物治疗:口服抗菌药物如氟哌酸、黄连素、高锰酸钾等,可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腹泻严重时给收敛性药物,为减轻因剧烈腹泻引起严重脱水,还可注射适量的阿托品。

③补水:应首选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开水1000mL),让病猪充分饮用。

④注意猪舍保温和清洁卫生,空气应新鲜,湿度不可过高。

3.3 仔猪副伤寒

本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亦称猪沙门氏菌病。各品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1~4月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本病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季节发生,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可诱发本病。3.3.1 症状和病变

初期急性发病时,与猪瘟相似,需结合其它检查综合判断、典型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病变:急性病例常休克死亡,肢体末梢淤血呈紫色,全身呈败血症变化,浆黏膜出血。慢性病例常见大肠黏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或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有小点坏死。

3.3.2 诊断和防治

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确诊,慢性病例应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本病以预防为主,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常发区1月龄以上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用弱毒菌苗免疫注射,按说明接种。发病后可选用痢特灵、磺胺药2次/d,连续给药3~5d。并对圈舍彻底清扫、消毒。

3.4 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或称霉形体)引起的猪慢性呼吸道病(又称为喘气病)。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南方猪和进口猪在北方饲养极易发病。寒冷、潮湿、气候变化时发生较高,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对本病的发生影响很大。病猪由于喘气、咳嗽大量排放病原体,使健康猪由呼吸道感染。新发病猪群的怀孕母猪死亡率较高,老病群中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死亡多,有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更高。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使病猪的生长减慢约12%,饲料利用率降低20%,而且在抗病力降低或继发其它病原体感染时,会造成严重死亡。

3.4.1 症状和病变

新发病猪群表现呼吸困难,象拉风箱,腹式呼吸,不爱动,死亡率高,病猪不发烧,急性型多见于新发生该病的猪群,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减少,呼吸次数可达每分钟120次,张口喘气,口、鼻流泡沫,常呈犬坐姿势,可因窒息而死亡,耐过猪转为慢性型。慢性病猪表现消瘦、毛焦、生长发育停止;弓背干咳、伸颈、头下垂、直到呼吸道中分泌物咳出咽下为止;清晨喂猪和驱赶运动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有时连续10~20次,咳嗽时站立不动;后期出现呼吸困难、次数增加,发生气喘,这些症状有时明显,有时减轻,病猪消瘦衰弱。特征病变是两侧肺尖叶、心叶和主叶前下缘呈对称性的胰样实变(虾肉状),病变部分与正常部分界线清楚,病变肺组织在水中下沉;其它组织器官无病变。

3.4.2 诊断和防治

根据对称性胰变肺炎和发病规律和临床症状及剖检的肺部典型病变可作初步诊断。X光检查、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以诊断。对本病的防治应根据各地情况、猪群大小、猪场污染程度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

3.4.3 防治措施

①林可霉素(洁霉素)每公斤体重50mg每天注射1次,连续5d为1个疗程,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该药疗效高,副作用小、毒性低。

②发生本病的猪群:母猪产前10~20 d至仔猪断奶,另外所生仔猪自开食至断乳每天的在饲料中拌入土霉素碱(50mg/kg)早晚2次,同时以90×10-6的支原净供产仔母猪和仔猪饮用,仔猪断奶后继续饮用10d。

③用恩诺杀星和奥福欣可防治本病。

④除药物防治外我国已培育成功猪气喘病兔化弱毒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防治,免疫期8个月,保护率80%以上。

⑤加强环境控制,坚持带猪喷雾消毒。口蹄疫口蹄疫又名口疮和蹄癀,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偶蹄动物,如牛、羊、猪等。本病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冬两季易于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

3.5 口蹄疫

口蹄疫以黄牛等最易感染,猪和羊也可发病。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疱皮、水疱液传染性最强,病愈猪带毒可达150 d以上。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方式均可传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未损伤的黏膜、皮肤等处感染而发病,空气也是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可随风传播50~100km之外,呈远距离和跳跃式的暴发。

3.5.1 症状和病变

病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达41℃以上,食欲减少或废绝,表现蹄冠、蹄叉和蹄趾部先肿胀、苍白,接着形成水泡,水泡内透明或混浊的淡黄色液体,水泡破裂后留下红色的溃烂面,唇、舌、齿龈、上颚、鼻镜、乳头也常发生水泡和溃烂,大量流涎。病猪跛行,有的蹄壳变形或脱落,卧地站立困难。小猪死亡后剖检可见心肌表面的淡黄色斑纹与心肌的红色相间成虎斑状。心内、外膜出血。有时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也会出现水疱。口蹄疫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但近几年在猪口蹄疫暴发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仔猪尤其是哺乳期仔猪被感染后出现水疱症状不明显,但因发生心肌炎和胃肠炎,可在短期内迅速死亡,致死率高达80%以上。

3.5.2 诊断和防治

猪口蹄疫临床特征与猪水疱病、猪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极为相似,应采取病料送化验室进行确诊。根据症状和病变易于诊断(有条件时可做中和试验和交叉免疫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

3.5.3 预防原则

“早、快、严、小”。“早”为早教育、早普查、早发现,“快”为快动手、快扑杀、快消毒、快免疫,“严”为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小”为疫点划小,损失最小。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发病时立即上报、确定诊断,划定疫区和疫点,进行严格的封锁、消毒,及对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对疫点和疫区周围的易感动物立即进行疫苗注射。可用2%~4%的火碱水、10%石灰水,或用百毒杀、次氯酸钠严格、彻底全面消毒。当疫情扑灭后,疫区与周围地区的畜群应坚持注射疫苗2~3年。疫苗与免疫:使用血清型相符合的猪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时间为:母猪在分娩前1个半月(主要为保护出生仔猪),公猪每年9~12月份,仔猪出生后30~40日龄;肥育猪100日龄再加强1次。

3.6 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

本病俗称锁喉风或肿脖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散发性传染病。本病以冬末春初及气候突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和多雨季节。因部分猪上呼吸道带菌,所以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差和环境突变等是重要的发病,北方以散发为主。

3.6.1 症状和病变

典型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等症状,病变为败血症和肺炎变化。

3.6.2 诊断与防治

①除注意与猪瘟、猪丹毒区别诊断外,应与急性炭疽的咽喉变化加以区分。防治以预防为主,消除或减少能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工作。

②常发病地区用弱毒疫苗或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接种,断奶后的大小猪一律肌注5mL,可保护6个月或用猪肺疫弱毒冻干疫苗口服预防。发病后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可用磺胺类药及抗生素。

S858.28

:A

:1008-6137(2017)01-0017-04

2017-01-04

猜你喜欢
猪舍病猪猪瘟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猪瘟来袭,这些问题一定要知道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阳光猪舍与普通猪舍育肥对比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