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部位词的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的发展层级

2017-03-14 01:14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隐喻物体部位

何 亮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汉语部位词的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的发展层级

何 亮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汉语史上发生过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的部位词语有人体部位、山川部位、动植物部位、衣物部位、房屋部位五类。这些部位词在向空间及时间的隐喻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体现为初级隐喻阶段、概念隐喻扩展阶段、时间隐喻阶段三个层级。考察表明,部位词语的原始义对其空间及时间隐喻有制约。部位词向其它概念域发生隐喻的过程与人们对自身及环境的认知分不开。

部位词;空间;时间;概念隐喻;层级

我们所说的“部位词”是指表示人或自然界具体事物的某个特定部位的词语。部位词是空间方所词以及时间方位词的重要来源。(与东南西北等绝对方位词不同,我们所说的空间方所词一般能够位于具体名词后,构成“N(名词)+L(空间方所词)”的形式,以某物N为参照,表示相对于该参照物的位置。可以表示该参照物的一部分,也可以表示参照物之外的位置。又,我们把表示时间方向和位置的具有后附性的方位词称为时间方位词。)部位词在概念隐喻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相当一部分部位词不仅词义扩展到其它事物的某一特定部位,还进一步发展出指称空间关系的用法,有的经历指称原始部位>指称其它事物具体部位>指称空间方位>指称时间方位的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部位词语都会经历这一发展。我们考察了汉语史上的全部部位词语,发现发生过空间及时间语义演变的部位词语可分为人体、山川、动植物、衣物、房屋五类。

一、部位词空间概念隐喻及时间概念隐喻的考察

(一)人体部位词

有些词语仅表示人体特定部位,或者只是由指人的特定部位扩展到其它动物的某一特定部位,他们词义并未进一步扩展,更未发生转喻或隐喻。如:“颡、颜、腓、腮、股、胫”等等。有的人体部位词语经历了“人体具体部位>非生命体的具体部位>空间方位>时间方位”的发展。人体部位词的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人体部位>其它非生命体的某一部位

【额】

“额”本指眉上发下部位,即额头。如:

(1)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后来扩展到其它动物的相应部位。如:

(2)《玉策记》曰,千岁之龟,五色具焉,其额上两骨起似角,解人之言,浮于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抱朴子内篇·对俗》)

后来“额”不再局限于人或动物的具体部位,而是指物体上首接近顶端的部分。

(3)湿烟凝灶额,荒草覆墙头。(唐·姚合《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

【脸】

“脸”本指面颊,面部。如:

(4)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南朝·梁吴均《小垂手》)

“脸”也可指其它动物的面部。如:

(5)这好的歹的都一发商量。这曳刺马、骟马、赤马……灰马、土黄马、绣膊马、白脸马、五明马、桃花马。(《原本老乞大》)

“脸”指某些物体的前部,这是近现代的事。如:

(6)到了德胜门门脸儿,晨光才照亮了城楼。(《四世同堂》)

【顶】

“顶”,《说文·页部》“颠也”。指人头的最上端。如:

(7)过涉灭顶。凶,无咎。(《易·大过》)

指物体的最上端或高处。如:

(8)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淮南子·修务训》)

【踵】

脚后跟,亦泛指脚。如:

(9)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荀子·荣辱》)

词义扩展指鞋后跟。如:

(10)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庄子·让王》)

词义扩大指基脚,物体的底部。如:

(11)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宁寺塔忽变红色,自顶至踵,表里透彻,如煅铁初出于炉,顶上有光焰迸发,自二更至五更乃止。(《元史·五行志二》)

2.人体部位>其它非生命体的某一部分>空间位置

一部分人体部位词不仅词义扩展到其它动物的某特定部位,可以指称非生命物体的某部分,还发展出指称空间关系的用法。

【颊】

“颊”经历过“脸颊>物体两旁>旁、侧”的语义发展。

“颊”,《说文》“面旁也”,指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如:

(1)上六:咸其辅、颊、舌。(《易·咸》)

由“面旁”之义转指事物的两旁,如:

(2)今宜四室二间,两头各一颊室,夏头徘徊鸱尾。(《魏书·礼志四》)

指称凡物之旁、侧。如:

(3)先将此灯入道场中,从东北角竿下安一灯,正当东门安一灯……正西门门南颊安一灯,门北颊安一灯。(唐·阿地瞿多译《大神力陀罗尼经·释迦佛顶三昧陀罗尼品》)

【唇】

人或动物嘴唇>边缘、边上。

“唇”指人或某些动物的嘴唇。如: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论衡·率性》)

【眉】

眉毛>物体的上端>旁侧

《说文》“眉,目上毛也”,本指眉毛。《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

眉毛在人体的上端,又引申出与上面、上端有关的意义。如:

(4)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穆天子传》卷三)

眉毛在人体上端,眼睛的边缘,因而发展出旁边、边侧的意义。如:

(5)观瓶之居,居井之眉。(《汉书·游侠传·陈遵》,颜师古注:“眉,井边地,若人目上之有眉。”)

现代汉语方言中“眉”也有边沿、边的用法。如福州“井眉”。

【胁】

“胁”本指从腋下至肋骨尽处。又指肋骨。如:

(6)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楚辞·天问》)

词义扩展,“胁”指旁边、边侧。如:

(7)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旁着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汉书·五行志上》

3.人体部位>非生命体的某一部分>空间位置>时间方位

何亮(2016)讨论过“首、头、口、脚、背、跟”的人体部位>非生命体的某一部分>空间关系>时间方位的演变过程[1],综述如下。

【首】

人或动物的头部>事物顶端>面,边>时间的起始阶段。如:

(1)颎追之,且斗且行……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后汉书·段颎传》)

(2)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列女传·京师节女》)

(3)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史记·孝武本纪》)

【头】

人或动物的头部>物体最前面的部分,或物象的一端>边,畔>起始或前面的时间。如:

(4)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淮南子·兵略训》)

(5)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之,便于田头树下,饮食劝勉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6)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杨玚《请定帖经奏》,《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口】

人或动物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或出入的通道>时间。如:

(7)必令明习橐事者,勿令离灶口。(《墨子·备穴》)

(8)我进京找他求信,恰好碰了这个当口,所以我也不便多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

【心】

心脏>事物的中心,中央>某时间的中间部分。如:

(9)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唯食老叶而已。(《南史·江泌传》)

(10)夜心半夜三更还在外面跑。(江苏连云港)

【背】

脊背>后面或反面>后来,以后。如:

(11)另敕段晖率兖州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晋书·慕容超载记》)

(12)原先说得好好的,后背后来,以后变卦了。(方言用例)

【脚】

人与动物腿的下端>器具的支撑、东西的下端>物象的底部或尾部>现在、马上。如:

(13)巴州城西古楼脚柏柱数百年,忽生花。(《南齐书·五行志》)

(14)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宋·钱愐《钱氏私志》)

【跟/根*“根”与“跟”同源。“根”指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后来指物体的下部、基部;又指物体的前边、边沿。“根前”表示身边、附近。】

脚的后部→物体的底部或后部>“跟前”、“跟头”表示面前、近旁>“跟前”临近某一特定时刻的时间。如:

(15)为我作一量鞋,鞋跟向前鞋头向后,若寻迹者,无人知我去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

(16)后面两个赶到跟前,见了小娘子与那后生,不容分说,一家扯了一个。(宋话本《错斩崔宁》)

又如“年跟前乌鲁木齐”、“年跟头丹阳”。

【题】

题,《说文》“頟也”。本指额头。如《楚辞·招魂》:“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题”扩展指物体的前端或顶部。如:

(17)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

后来“题”还用于表示时间,指起始,开端。

(18)虽是周岁立额例于九个月攒办,自二月为题煎烧,十月终足备。(《元典章·户部八·新降盐法事理》)

【颠】【巅】*由于“颠”“巅”的同源关系,“巅”可以并入到“颠”内。

《尔雅·释言》:“颠,顶也。”本指头顶、头。如:

(12)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秦风·车邻》)

泛指物体的顶部、上端。山顶一般用“巅”表示。

(13)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史记·孝武本纪》)

(14)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唐风·采苓》)

泛指物体的顶端。《方言》卷六:“颠,上也。”如:

(1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

引申为开始。如“巅末”指从开始到末尾,谓事情的全过程。清·李渔《蜃中楼·传书》:“贵人不厌絮烦,奴家愿陈巅末。”[2]878

(二)山川部位词*按,“阴”由水之南或山之北引申指北面、背面;“阳”由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引申指指物体的正面,前面。但“阴”“阳”的这些意义多独立使用,故我不在我们考察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少数山川河流部位词语由特定部位扩展为一般的处所名词,但多数山川部位词语语法化程度很低,它们的所指都很具体,即指山川河流的某一特定位置,词义的泛化现象不明显。

以下词语均表示山川河流的特定位置,他们词义并未扩展,更未发生转喻或隐喻。如:峡两山夹水处,指两山之间、汭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渚水边、浒水边、澳水边弯曲处、濒水边、湾水流弯曲处、海湾、堮崖岸;边际、麓山脚、浦水边,河岸、小水汇入大水处、河流入海处、阿山下、水边、隩水边深曲处、湄岸边,水和草相接的地方等等。不过也有少数山川部位词经历了由具体部位到空间关系的发展。

【厓、涯】

水边、山边都叫厓。《说文·厂部》:“厓,山边也。”《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干,厓也。”

又指边际。如汉·扬雄《甘泉赋》:“岭巆嶙峋,洞无厓兮。”

“涯”本指水边,岸。《玉篇》:“涯,水际也。”《书·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涯”词义扩展指边、边际。如:

(1)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又指边界。如:

(3)石,或曰柘支……圆千余里,右涯素叶河。(《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涘】

“涘”,《说文·水部》“水厓也”,指水边。《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常用在河海名称后,表示水边。如:

(4)荡荡大楚,跨土万里。北据方城,南接交趾,西抚巴汉,东被海涘。(西晋·石崇《楚妃叹》)

后来发展出边际。如《新唐书·回鹘传上》:“自是,道虽通,而虏求取无涘。”

【浔】

“浔”本指水边,如《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驰要褭,建翠盖。”

后泛指边际。如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销神躬于壤末,散灵魄于天浔。”

【滨】

“滨”指水边。如《书·禹贡》:“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孔安国传:“滨,涯也。”

“滨”又泛指“边”。如《后汉书·袁安传》“议者欲置之滨塞”,李贤注:“滨,边也。”王念孙则认为“滨与边声相近,水滨犹言水边,故地之四边,亦谓之滨”(王念孙《广雅·释丘》“滨,厓也”疏证)。

【陬】

“陬”,《说文》“阪隅也”,段玉裁注“谓阪之角也”。后来扩展为角落、角。《广雅·释言》:“陬,角也。”

(5)五沃之土,若在丘在山,在陵在冈,若在陬,陵之阳。(《管子·地员》)

(6)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7)歳癸未而迁逐,侣虫蛇于海陬。(唐·韩愈《别知赋》)

(8)归路意昏昏,落日在岭陬。(宋·杨万里《次日醉归》)

【隅】

“隅”,《说文·阜部》:“陬也。”本指(山水)弯曲边角处。如“海隅、山隅”:

(9)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书·益稷》)

(10)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隅。(汉·扬雄《长杨赋》)

由山水弯曲边角泛指角、角落、旁侧。如:

(1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

(12)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

又指方、方向。如《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反于枢。”高诱注:“隅,犹方也。”后因用以比喻事物的一个方面。

【陂】

《释名·释山》:“山旁曰陂。”“陂”指山坡、斜坡。如:

(13)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文选·佚名〈古诗十九首〉》)

又指堤岸。《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毛传:“陂,泽障也。”《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陆德明释文引吕忱:“陂,阪也,亦所以为隰之限域也。”[3]2418

又引申出旁边、边际的意思。如:

(14)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国语·越语上》)

【崖(厓)】

《说文》:“崖,高边也。”本指山或高地的侧面,或水边高岸。如:

(1)惟籦笼之奇生兮,于终南之阴崖。(汉·马融《长笛赋》)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泛指边际、范围。如:

(3)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庄子·山木》)

【隈】

《说文》:“隈,水曲隩也。”“隈”本指山水弯曲隐蔽处。如:

(1)大山之隈,奚有于深。(《管子·形势》)

又泛指深曲、弯曲之处。如:

(2)奎蹏曲隈,乳间股脚。(《庄子·徐无鬼》。郭庆藩集释:“曲隈,胯内也。凡言隈者,皆在内之名。”)

也指角落。如:

(3)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隈,犹隅也”)

(三)植物部位词

有些表示植物部位的词语如“干、枝、柯、条、标”等,并未发生表示空间方所、时间位置的变化。据何亮(2016)考察,动植物部位词语“末、梢、杪、尾”都经历了“具体部位>泛指事物部位>空间位置>时间”的演变。[3]63-73综述如下。

【末】

树梢、其他植物的梢端>其它事物的端、尾>下部>边际>最后,靠后的时间。

(1)角欲青白而丰末。(《周礼·考工记·弓人》)

(2)左瞰旸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张衡《东京赋》)

(3)《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易·系辞下》)

【杪、梢】

树锋>物象的尾部、末端>事物的末尾或一段时间的结尾。如:

(4)夭蟜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5)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篇》)

表时间的如岁杪、月杪、秋杪。

【尾】

动物躯干末端突出的部分>物体的末端、末梢>边,边缘>终了、末了。如:

(6)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史记·张仪列传》)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8)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战国策·秦策五》)

按,“本”作为植物部位词,并未发展出表示方所意义的用法,但是它后来也用于表达时间概念。这里我们也附在这里介绍。

草木的根>条状物体的根基部位或根端>“本末”、“本来”。如:

(9)尾欲减,本欲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

“本末”指始末,“本来”表原来,向来。

(四)衣物部位词

衣物部位有的发展出表示空间关系的用法,如“表”、“缘”。有的则不仅发展出空间关系的用法,还发展出时间用法,如“裡”本指衣服的内层,后扩展指器具的内层,又指里面,内部,再扩展到时间用法。

【表】

《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表”指衣服的外层。如:

(1)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庄子·让王》)

引申指外边,外面。

(2)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书·立政》)

又表示物体的顶端,如树颠、山颠。

(3)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南朝·齐·谢眺《休沐重还道中诗》)

【缘】

《说文》:“缘,衣纯也。”段玉裁注:“缘者,沿其边而饰之也。”本指衣服的边。《礼记·玉藻》:“缘广寸半。”

“缘”后来泛指物之边沿。如《周书·王罴传》:“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

【裏/裡】

“里”不仅发展出空间方所用法,还隐喻到时间概念。

“里(裏)”本指衣服的内层。如: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后来词义扩展,指物体或身体内部。如:不属于毛,不离于里。(《诗经·小雅·小弁》

方位词“里”是从名词“表里”的“里’转化而来的。

(4)泛泛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里大忧。(《易林》卷一)

“里”表示时间概念,如:

(5)只看今夜里,那似隔河津。(陆系《有所思》,《陈诗》卷九)

(6)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释宝志《谶诗》)

(五)房屋部位词

一些房屋部位词发展出空间关系义及时间义。

【宇】*按:我们认为“宙”由空间隐喻为时间的线索不明,故下表不列。宙,《说文》“舟舆所极覆也”。段注:“宙之本义谓栋,一演之为舟舆所极覆,再演之为往古来今。”《庄子·庚桑楚》:“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变为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

《说文》:“宇,屋边也。”本义指屋檐。《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陆德明释文:“宇,屋四垂为宇。《韩诗》云:‘宇,屋溜也。’”

引申为边。《说文·宀部》段注“凡边谓之宇”。《国语·越语上》“而为弊邑宸宇”韦昭注“宇,边也”。

又指四方上下。《吕氏春秋·下贤》“神覆宇宙而无望”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以屋喻天地也”。

【基】

“基”本指建筑物的根脚。如《诗·周颂·丝衣》:“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引申为事物的下面。如:

(1)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封禅》)

“基”多指事物的根本。如《易·系辞下》:“履,德之基也。”

“基”又表示起始。如:

(2)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国语·晋语九》)

(3)福生有基,祸生有胎。(《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基、胎,皆始也。”)[3]425

二、部位词空间及时间隐喻、转喻的特点

以上部位词语的空间及时间概念语义发展如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

(一)部位词在向空间及时间的概念隐喻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层级

1.初级隐喻阶段

“额、脸、顶、踵”从人体的具体部位到表示其它事物的相应部位,固然是发生了隐喻,但是人体的某具体部位与其它实物的相应部位仍处在一个更大的认知域内(例如都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直接感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认为这种隐喻属于初始概念隐喻阶段。(按,根据一般观点,转喻只涉及一个概念系统,两个事物之间的映射或联系均在同一个领域内。[4]因此也可以认为从人体部位到其它实物部位其实属于转喻)。除山川、衣物类部位词语外,其他部位词语在空间及时间语义演化过程中都经历了这一阶段。

原始部位类别>其它事物具体部位(初级隐喻)>空间方所(隐喻扩展)>时间方位人体额/脸/顶/踵+颊/唇/眉/肋++首/头/口/心/背/脚/跟/题/颠①+++山川厓/涯/崖/涘/浔/滨/陬/隅/陂/隈+动植物末/梢/杪/尾+++衣物表/缘+房屋宇+基+++①由于“颠”“巅”的同源关系,我们把“颠”“巅”合为一条。

2.概念隐喻的扩展阶段

发生隐喻的部位词中,除“额、脸、顶、踵”外,其余的部位词或者在初始隐喻的基础上发生了概念隐喻的进一步扩展,即“原始具体部位>其它实物部位>空间方所(空间关系)”。而山川、衣物类部位词语则直接由原始部位词扩展泛化为空间方所词,即“原始具体部位>空间方所(空间关系)”。

例如“颊”就经历“脸颊>实物的两旁>旁、侧”的语义发展;“滨”经历了“水边>边”的语义发展。

跟初始隐喻相比,概念隐喻的扩展淡化了源域的主体而凸显其部位,从而使得部位与整体的空间关系成为认知焦点。这个过程导致部位词表义功能的扩展。

Croft(1993)利用域凸显(domain highlighting)来阐释概念转喻,他认为概念转喻是次认知域(secondary domain)和主认知域(primary domain)*主认知域即一个认知域矩阵,由许多次认知域构成。参李福印(2008:147).之间的凸显关系。李福印(2008:145-149)综述了关于转喻的五种经典定义,认为这些定义都视转喻为概念框架*这里的“框架”指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网(intricate conceptual network),是“对生活中典型场景和其中典型要素的静态或动态心理表征(static or dynamic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ypical situtations in life and their typical elements)”。参李福印(2008:149)。内的认知过程,都无法准确把握隐喻、转喻的区别和联系,认知域、认知矩阵等概念也过于模糊等。[5]

Goossens(1990)指出隐喻和转喻是相互联系融合的,Panther(2006)认为概念隐喻具有象似关系(iconic relation),概念转喻具有指示关系(indexical relation),是一种意义的扩展。[5]147,152由此看来,部位词语从表示具体部位到表示其它物体的相对部位,乃至表示抽象的空间方所,同时具有隐喻和转喻的因素。在空间域内部这些词语的表义功能的扩展,则是由转喻引起的。

3.时间隐喻阶段

部位词语中“首/头/口/心/背/脚/跟/题/颠”、“末/梢/杪/尾”两组连续发生了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语义变化,这是两个具有明显跨度的不同认知域的映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部位词隐喻为时间概念的,都经历了“人体/物体具体部位>其它实物部位>空间方所(空间关系)>时间概念”四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从部位隐喻为时间概念,其间一般需要经过空间关系这一环节,也就是需要经历隐喻概念扩展这一环节。缺乏初始隐喻概念的扩展,不能产生时间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跨域映射先在概念层产生,因为如果没有扩展化的概念产生,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时间概念产生。这同时说明概念层产生之后才有可能在语言表达层体现。

由此可见,时间概念隐喻过程可以看做一个连续统,具有不同的隐喻化进程。部位词的时间隐喻就体现了这一进程,即:人或物体的具体部位>其它物体的相应部位>空间方位>时间。

(二)部位词语的空间及时间隐喻存在不同层级的原因

1.在空间及时间隐喻过程中,部位词的原始义仍起着制约作用。

虽然具体部位词很多,但是成为空间方所标记的并不多,进入时间域的部位词语更是有限。在空间及时间隐喻过程中,词的原始义仍起着制约作用。一些词义过于具体,未能摆脱具体事物相对部位意义,它们的词义没能进一步泛化,在后代趋于消亡,更不能进入表时结构。如“隩”原指水岸弯曲处。《说文·阜部》:“隩,水隈厓也。”这个词又引申指可居住之偏远地区,但始终未能进一步扩展为表示空间关系的方位词或准方位词。

有的虽然词义泛化,发展为准方位词(如“厓/涯/崖/涘/浔/滨/陬/隅/陂/隈”),但没有没能实现从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转化。

2.原始部位词能够隐喻化进入时间域的,主要是人体部位及动植物部位词。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的观点。经验主义认知观认为:人类认知结构来自人体的经验,并以人的感知、动觉、物质和社会的经验为基础,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以及意象图式进行组织和建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与外在实体的对应,而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所谓“经验”包括个人或社会集团所有构成事实上或潜在的经验的感知、动觉,以及人与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等等。[6]33

部位词向其它不同概念域发生隐喻的过程,显然是建立在对人类自身及周边环境的认知的基础上的。人体部位词语中就有17个发生了空间或时间概念隐喻。这17个人体部位或是外显、容易引人关注的(如额、脸、顶、颊、唇、颠、眉,首/头、口、题、背、脚),或者是古人认为特别重要的(如心)。山川、动植物的部位也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外显事物,容易被人们的认知凸显,因而容易发生概念隐喻。

[1] 何亮.汉语人体/物体部位词语的空—时语义演变[J].古汉语研究,2016,(1).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何旺生)

The Development Tier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n Space and Time of Chinese Part Words

HE Liang

(SchoolofHumanities,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There are five conceptual metaphor part words on space and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including body parts, mountain and river parts, animal and plant parts, clothing parts and house parts. They vary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metaphor into space and time, covering three tiers like initial metaphor stage, conceptual metaphor spread stage and time metaphor stage. As indicated by the survey, space and time of the part words are limited by their original conception. And it’s inseparable between the course of part words’ metaphor into other conception domain and people’s cognition towards themselves and environment.

part words; space; time; conceptual metaphor; tier

2016-11-23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项目(西部项目)“汉语时空隐喻表达式的历时研究”(12XYY014)的阶段性成果

何亮(1970-),男,江西彭泽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与方言语法研究。

H136.1

A

1674-2273(2017)01-0001-08

⌾中古近代汉语研究

[主持人的话]本期两篇文章,分别讨论词义的认知与演变层级及文献作者的问题。《汉语部位词的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的发展层级》一文认为,汉语史上发生过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的部位词语有人体部位、山川部位、动植物部位、衣物部位、房屋部位五类,这些部位词在向空间及时间的隐喻过程中体现为初级隐喻、概念隐喻扩展和时间隐喻阶段三个层级。论文提出,部位词语的原始义对其空间及时间隐喻有制约,部位词向其它概念域发生隐喻的过程与人们对自身及环境的认知分不开。这对于汉语词汇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关于《解释歌义》一书的作者,聂鸿音和孙伯君先生认为“颂歌”是王忍公著的,“义”是无名氏注的。《〈解释歌义〉“颂歌”作者辨正》一文联系智公的撰著,对此观点提出三点疑问,并且在原文及其注释中找出两条证据,从而推断出11首“歌”的作者为智公,2首“颂”的作者为忍公。文章材料丰富,论证严密,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持人简介]曹小云,男,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辞书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隐喻物体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