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歌义》“颂歌”作者辨正

2017-03-14 01:00花友萍汪亮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平声歌诀颂歌

花友萍,汪亮娟

(1.苏州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37;2.上海李文斯顿美国学校,上海 200335)

《解释歌义》“颂歌”作者辨正

花友萍1,汪亮娟2

(1.苏州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37;2.上海李文斯顿美国学校,上海 200335)

《解释歌义》是一部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的汉文抄本残卷,该书现存部分未见撰者或抄写者题款。关于《解释歌义》的作者,聂鸿音先生认为“颂歌”是王忍公著的,“义”是无名氏注的。我们对此提出三点疑问,并且在注释中找出两条证据,指出11首“歌”的作者为智公,2首“颂”的作者为忍公。

《解释歌义》;颂歌;智公;忍公

《解释歌义》是一部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的汉文抄本残卷,是现存最早的汉语切韵门法著作之一,也是早期同类著作中最为详细的一种。原书于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今藏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A6。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1998年刊布其照片。该书经聂鸿音(1997、2005)和孙伯君(2004)两位先生的研究,其学术价值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四声等子》序云:“《切韵》之作,始乎陆氏;关键之设,肇自智公。”李新魁先生(1983)正确地指出“关键”一词应当理解为“门法”,但智公是谁,还是没有定论,这近千年的悬案,在《解释歌义》得到了答案,“智公”名“智邦”;(聂鸿音2005)切韵门法的诸多概念如“轻重”、“内外转”等历来众说纷纭,同样在《解释歌义》中已有了明晰的解释;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十三门)和明代真空《直指玉钥匙门法》(二十门)分别是宋元切韵门法和明清等韵门法的集大成者,其诸多门法可以溯源于《解释歌义》(十二门)。(孙伯君2004)

《解释歌义》现存部分未见撰者或抄写者题款,仅在首叶题有书名“解释歌义一畚(本)”。全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颂歌”,另一部分为“义”。“颂歌”多是切韵门法的歌诀,“义”是对“颂歌”的逐句注释,主要是释词和串讲两种方式。 “颂歌”现存1 3首,依(唇)、舌、牙、齿、喉五音顺序排列,为原书的(七)至十一门,其中前十一首为门法歌诀,后两首为颂扬诗。现把十三首“颂歌”转录于下,每句颂歌有“义”的,即注释的,在句后标明,没有的就说明没有注释。

解释歌义一畚(本)(一)

帮非互用稍难明(义),为侷诸师两重轻(义)。信彼理时宗有失(义),符今教处事无倾(义)。

前三韵上分帮体(义),后一音中立奉形(义)。凡切直须随等次(义),唯于内转二无名(义)。

舌音切字第八门 舌头(二)

端透为切四一随(义),定归本位不抛离(义)。若逢四内双三韵(义),便证都江丁吕基(义)。

于四取四同第四(义),达人视此理无违(义)。齿头两等成其韵(义),並切音和故莫疑(义)。

正齿两中一韵处(义),内三二外表玄微(义)。更将照等二为韵(义),类隔名中但切之(义)。

舌上音切字(三)

知彻澄娘要切蹉(义),四中三二定音和(义)。若将头尾为其韵(义),类隔由来无舛讹(义)。

齿头两一还同类(义),两二须归本位窠(义)。正齿只双而作韵(义),但凭切体不婀(义)。

(四)

舌音为切理幽微(义),定字之因悉晓知(义)。唯有韵逢影喻四(义),音和但切勿生疑(义)。

(五)

知澄组下事幽微,通重兼轻分有之。影喻逢第四母中,总随能切可堪依。

牙音切字第九门(六)

切时若用见溪群(义),精一迎来一自臻(义)。照类两中一作韵(义),内三外二自名分(义)。

齿中十字俱明二(义),韵下舒宽顺四亲(义)。如所引文声下促(义),第三切出即为真(义)。

齿音切字第十门(七)

头将四内为一韵(义),定向两中一上认(义)。四二相违无可呼(义),四三四四二名振(义)。

正音两一还无切(义),两二二来言必须(义)。互用皆凭韵次看(义),已前得悟须归信(义)。

(八)

精清从类自为亲(义),在处应知别立身(义)。长子定居高位主(义),小儿常作下行宾(义)。

尊卑品定还依次(义),相貌形声不辨真(义)。虽即久来经隔远(义),始终原是一家人(义)。

正齿音切字例(九)

正音四一不和平(义),四二两中一自迎(义)。四四四三凭切道(义),齿头两一又无声(义)。

两中二复为凭切(义),互用幽深以次明(义)。切韵两中一得一(义),切单韵二一方成(义)。

切双韵只还呼一(义),切韵俱双见二名(义)。已上照穿床等切(义),细分歌颂显微精(义)。

喉音切字第十一门(十)

喻切四中一得一(义),四双随韵必无失(义)。第三四遇四中三(义),凭切自然分体质(义)。

切韵四时见四名(义),齿头两等得四一(义)。又将喻内四三切(义),正齿为音取理实(义)。

两一之中外转双(义),若逢内转三无窒(义)。照中二韵切还凭(义),自古难明今义出(义)。

(十一)

喻影穿床与照邪(义),古来学者昧根牙(义)。浮疏岂得超深奥(义),审谛方能晓互差(义)。

七言四韵颂曰(十二)

切韵名虽自古流(义),琢磨多是错推求(义)。因君揩决参差后(义),的当尘毛义始周(义)。

入韵八行王氏括(义),平声十六智家收(义)。目瞻耳听歌贤者(义),学尽无劳未肯休(义)。

七言四韵歌奥(十三)

四句幽微理未精(义),遣余陈义定宗争(义)。音和返教门方立(义),类隔分三品始成(义)。

问意岂殊江浪覆(义),答词何异海涛倾(义)。若非和泣朝门候(义),( 佚)

关于《解释歌义》的作者,聂鸿音先生(1997)认为“颂歌”是王忍公著的,“义”是无名氏注的。孙伯君先生(2004)与聂先生的观点相同。其理由有二,皆来自“七言四韵颂曰”中两句及注释:

(1)切韵名虽自古流 义曰:……忍公是出家之人,故云公,表是释迦家弟子。天竺四姓,出家者皆号释子。谓观智公著撰不群,故于文末用申斯赞。”

(2)入韵八行王氏括 义曰:王氏者,其人姓王,名氏,字忍公……

所以聂先生指出:“两段解义毕竟告诉我们,这13首‘颂’(赞) 是王忍公有感于‘智公’的撰著而写成,又附在智公原作之后的。”

如果只看《解释歌义》的话,聂先生的观点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再联系智公的撰著,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智公的撰著在《解释歌义》中提及为《指玄论》。聂先生推论《指玄论》一书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等韵图,另一部分是智公对忍公所问等韵门法的回答。“一部分是等韵图”,我们同意,“另一部分是智公对忍公所问等韵门法的回答”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疑问:

第一,切韵图一般是由图与凡例两部分构成的,凡例一般是由散文和韵文构成。如果《指玄论》文字叙述全是散文的话,即二公的问答,忍公把他两人的对话用口诀形式加以改编为韵文,这是可以的,但智公、忍公和作注解的无名氏均为同时代的人,(聂鸿音1997、孙伯君2004)这是否有必要再作注解了,因为智公的是散文、是对话性的,口语性应很强,忍公的是韵文,为便于记忆、理解和掌握,智公的散文和忍公的韵文互为注解就应可以,不需要第三人再作注了,但事实上第三人作注肯定存在。

第二,切韵图一般是由图与凡例构成的,智公既作图,应该就有凡例对韵书与韵图不一致的反切作说明,智公对切韵学有很深的造诣,完全有能力把凡例讲清楚,从韵图完整性的角度,《指玄论》中应该有文字叙述的部分,不论是散文,还是韵文,不需要等忍公为其完成,当然忍公可以再作补充。聂先生(2005)又指出“这些门法最初是智公创立的又讲给王忍公听的”。智公既然创立门法,那他不可能不把门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事实上,(唇音切字第七门)中第四句话及其注释已讲得很清楚:“符今教处事无倾 义曰:今者,智公创立《指玄论》,谓之是今;教者,指教也;处者,按时处理;倾者,是倾差也。儒中有事,但依智邦指教处理,必无倾差也。”

第三,如果智公没有提出具体的切韵门法的概念,忍公就难以向智公请教有关门法的问题,事实上,忍公曾就反切原理、切韵概念向智公请教,智公则作一一回答(见《七言四韵歌奥》中第三、四、六句及其注释);且《四声等子》也不可能有“关键之设,肇自智公”的叙述。

所以我们认为《指玄论》是有门法的,门法就是通过歌诀来表达的,其歌诀就在《解释歌义》“颂歌”中。

“颂歌”共有十三首,其中最后两首为颂扬智公之诗,这当为忍公的著作;其他十一首是歌诀,即切韵门法,这应是智公的撰著。其证据有二:

一是“喉音切字第十一门”第二首诗的最后第二句“因兹剖析玄微后”及其注解:

(3)因兹剖析玄微后 义曰:因者,亲也;兹者,此也;剖谓分析也;玄者,奥也;微者,妙也。智公我今因此开剖分析玄奥微妙之后。

这句话是门法讲完后的一句结束语,特别是注解指出“因”是“亲”,即本身、自已意。作义者在串讲时就译成“智公我”。这是点明“因此开剖分析玄奥微妙”的作者为“智公我”,也是切韵门法上述的口诀为智公所作的明证。

二是“七言四韵颂曰”第一句“切韵名虽自古流”及其注解:

(4)切韵名虽自古流 义曰:……忍公是出家之人,故云公,表是释迦家弟子。天竺四姓,出家者皆号释子。谓观智公著撰不群,故于文末用申斯赞……

我们认为忍公所观智公不群著撰主要是指上述刊定参差之义、解释玄奥之理的十一首门法口诀,所以忍公在智公的门法口诀之后又以颂歌加以表彰智公在切韵学上非凡造诣和伟大成就。这两首颂歌所在的“文末”既是《指玄论》歌诀的文末,也是《解释歌义》所引文的文末,而不是指忍公自己创作的十一首歌诀之后文末,这可能才是我们对注释者叙述观点的正确理解。因为《解释歌义》就是解释“歌诀”的义,要解释歌诀,就必须引用《指玄论》中的歌诀原文。

王忍公的贡献不仅在于写了两首赞扬智公之诗,而且补充忍公向智公请教的问答记录,帮助智公完成韵图,使韵图更加完整。这在“七言四韵颂曰”第三句及其注解中可以体现:

(5)入韵八行王氏括 义曰:王氏者,其人姓王,名氏,字忍公,将入声六十四字以摄入声,此言六十四字者,但是入声括头,尅实有形者三十五韵,四等重轻摄之为八行,共是六十四声,不必一一有字……

(6)平声十六智家收 义曰:智公所撰《指玄论》之图简,顿然开豁往日迷滞之情;而又智家将平声五十九韵,皆以重轻四等列之十六韵,以包括平声摄之上、去二声,真真者尅实並准此理也……

智公原图只有平声,并说明以平声赅上去二声,没有入声,入声部分是忍公根据智公的意图加以补充。至于王忍公还做了哪些工作,这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如上述结论能够成立的话,切韵门法的创立与王忍公应该没有关系。

[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C]//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 聂鸿音.黑水城抄本《解释歌义》和早期等韵门法[J].宁夏大学学报,1997,(4).

[5] 聂鸿音.智公、忍公和等韵门法的创立[J].中国语文,2005,(2).

[6] 孙伯君.黑水城出土等韵抄本《解释歌义》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 Collation on the Author ofOde inJieShiGeYi

HUA Youping1,WANG Liangjuan2

(1.LibraryofSuzhouUniversitySuzhou, 215137,China;2.ShanghaiLivingstonAmericanSchool,Shanghai200335,China)

JieShiGeYiis a fragmentary Chinese excavated manuscript in Heishui Castle which is kept in Russia. As there were no signature of the authors, Mr Nie Hongyin holds that the parts of the manuscriptSonggewas written by Wang Ren-gong andYiwas anonymous. We think that there are three doubts, based on the two proofs of the notes, we think the authors of the 11 Songge must be Zhigong while the other two must be Rengong.

JieShiGeYi; Songge; Zhigong; Rengong

2016-11-23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KYY002)资助

花友萍(1969-),女,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汪亮娟(1989-),女,安徽枞阳人,上海李文斯顿美国学校,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史教学与研究。

H109.2

A

1674-2273(2017)01-0009-03

猜你喜欢
平声歌诀颂歌
壮乡颂歌
人生颂歌
少林拳法二十讲
小九九的由来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七一颂歌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歌诀作伴助写字
病联曝光台
巧编歌诀在皮肤科临床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