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2017-03-15 19:57黄志强王文文
理论观察 2017年1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化生态城镇化

黄志强+王文文

摘 要: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已经80余年了,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并非偶然,而是日本长期推进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帝国主义为确立东亚大陆霸权,变该地区为日本殖民地,制定了以侵占中国东北为目标的“满蒙政策”,并以此作为推进“大陆政策”的关键环节。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扩张目标,早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就积极策划“满蒙独立”,直至九一八事变,终于实施了侵吞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行动。

关键词:文化生态;达斡尔族;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12 — 03

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在我国边疆的开拓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嫩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同时创造了属于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全国上下大踏步地走向小康社会、城镇化迅速提升的现代社会,城镇化也不可避免地給他们原有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术理论,在“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1〕上,有其系统的整体方法和广阔视角。从这一角度切入作研究探讨,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即拟以文化生态学这一理论从达斡尔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来观察城镇化对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城镇化,亦即“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转化为城市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它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和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尤其是东北地区,有些少数民族是从游牧的生活方式直接过渡到现代化来的,中间跳过了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例如生活于黑龙江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其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因而,在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本民族文化需要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和适应,这对本民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文明不断地改变着本族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因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主体逐渐减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并走向衰落。”〔3〕

一、城镇化与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

城镇化对少数民族的冲击首先表现在他们的居住环境上。达斡尔族传统房屋的主要形式为“雅曾格日”,这是一种起脊式土木结构的草房。以两间居多,其次是三间,五间较少。通常以西屋为居室,东屋为厨房;若是三间房,则以中间屋为厨房,东、西两间住人。居室内南、西、北三面盘有相连的火炕,称“万字炕”。火炕以西为贵。草房窗户多为木格窗,外面用坚固耐用的“高丽纸”糊上。为提高窗纸的韧性和透光度,在窗纸上刷油,如豆油、苏子油等。新中国建立以后,普遍改用玻璃窗。〔4〕如今供暖水电设备的改善和城镇化住房格局设计的调整,砖瓦房、楼房日趋增多,随着古老独特的草房的日渐减少,承载其上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在逐渐消失,停留在少数农村和旅游景点当中。温暖舒适但结构单一的现代化住房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特色民居,融入达斡尔族日常生活中。

在由渔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到定居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初期,达斡尔人往往以氏族为单位,同一氏族的人们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土地,族内的各支系分成若干村屯相邻居住。村落的分布和社会特征表现出血缘关系的单一性。城镇化过程中,达斡尔族聚族而居的传统分布格局受到了冲击和破坏,出现了不同“哈拉”的人们共同辟建、混居同一村屯的现象,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民族杂居村。

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自我标记和认同的载体,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彰显,更是各民族适应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反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达斡尔族的服装及其服饰文化发生改变。传统的达斡尔人因常年狩猎,服饰以皮质为主。建国后,达斡尔族人民由渔猎走向定居,尤其城镇化以后,达斡尔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见,其着装基本与汉族无异。具有民族特色的“布贡奇德勒(狍皮制的冬用袍子)”、“哈日密(打猎时穿的袍子)”、“随毕(春秋季穿的皮裤)”、“靰鞡(皮筒皮底的皮鞋,内垫乌拉草)”、“玛格勒(帽子)”等现在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特色民族表演活动中。服装的颜色也由传统的浅蓝色、蓝色到现在的多式多样,特别是年青人,衣着时尚,衣料款式都已赶上时代潮流,与汉民族的区分度越来越小。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达斡尔族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达斡尔族传统饮食的主食有稷子、荞麦、燕麦等。食肉较多,传统的加工和制作方法主要是蒸、煮、烤等,较少使用红烧、油炸、炒、熘等现代烹饪方法。牛奶和马奶是达斡尔人主要饮品,传统饮用方式主要是生饮和熟饮。随着文化的交流与商业的发展,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达斡尔族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从而丰富了本民族饮食文化。米饭和面食在达斡尔族饮食结构中的比例逐渐上升,蔬菜的品种更加丰富,外来的白糖、巧克力粉、橘子晶、柠檬晶等调味品逐渐受到达斡尔族人的喜爱。在饮用鲜奶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使奶的味道更加香甜可口,有条件者还会将鲜奶存入冰箱,不仅保鲜,且在热天饮用时清爽解暑。我们会很庆幸这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传承,在大力弘扬民族产业的今天,这必将成为推动达斡尔族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

达斡尔族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大类。陆路交通工具有马、爬犁、滑雪板、大轱辘车(勒勒车)等,作为早期以狩猎为生的民族,马的使用自然离不开;水路交通工具有“茂恩郭洁华”(独木舟)、桦皮船、“特密”(木排)和“介波”(木船)。〔5〕如今,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及城镇化的推进,达斡尔族以往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汽车、火车广泛使用,301国道、碾北公路、齐查公路在境内交汇,四通八达,彻底结束了过去只靠勒勒车的落后局面。但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制作“大轱辘车”、桦皮船等古老手工艺也将淡出历史舞台。

二、城镇化与达斡尔族的精神生活

达斡尔族很早即已实行一夫一妻制,且通婚范围多在本民族内部除本哈拉外的其他氏族,婚姻由父母包办。传统认为离婚不吉利,非要离婚则需男女双方莫昆都同意之后,由女方莫昆主持离婚仪式,且程序繁琐,离婚后女方无权抚养子女。长期以来,这些婚姻习俗一直受到达斡尔族习惯法和社会舆论的保护。建国以后,特别是《婚姻法》颁布以后,达斡尔族婚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尚。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被废除,同哈拉之间的婚姻限制也逐步取消。青年男女可自由择偶恋爱,婚姻自主。昂贵繁重的财礼和一些繁琐复杂的婚姻程序被婚事简办所取代。〔5〕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达斡尔族年轻一代的婚礼越来越多的体现时尚因素,比如穿婚纱、裙子,用小汽车迎亲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80年代,政府号召丧葬改革,达斡尔族人民对传统的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烦琐复杂的丧葬程序和迷信色彩浓厚的丧葬习俗,简办丧事。在安葬方式方面,流传已久的火葬不仅得到政府的提倡,而且成为达斡尔族丧俗中的主要安葬方式。入殓时,如果死者生前未曾说明,一般默认穿戴现代服装,而不是传统的民族服饰。

达斡尔族传统信仰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北亚、北欧和北美地区众多渔猎、游牧、农耕民族当中的世界性的原始宗教。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萨满教信徒日益减少,主持宗教活动的巫师“雅达干”也逐渐减少。

另外,达斡尔族有一项古老的活动“祭敖包”。但是在城镇化的今天,组织这样一场本民族活动,召集人员相对于以前来讲,会困难很多,尽管近年来随着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日益深入,祭“敖包”、举办“鲁日格勒节”等民族活动有所增加。但限于各种条件,参加的人数不是很多。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或是城际之间联系不方便,或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失去兴趣。传统的达斡尔族生活已然现代化了,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达斡尔族娱乐生活和文化视野。城镇化进程中,各族人民聚居一地,也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了少数民族的闲暇生活。过去的那些游戏只保留在了老人们的回忆当中。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达斡尔族家长为使其子女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立足之地,或者有更好的发展,往往会忽视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更多追求大众主流文化教育。〔6〕另外,随着达斡尔人与各民族杂居和通婚,以及许多新生事物和事件如计算机、手机、全球化、金融等名词的出现,导致达斡尔族人不得不趋向于用达斡尔语、汉语双语表达,甚而全盘采用汉语。再加上达斡尔族本就没有文字,在民族教育方面显得很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达斡尔族城镇化及其现

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行过程中存在着急冒进的做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盲目性地重复建设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很突出的问题,在使地区背上沉重的财政债务负担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不良现象。

在全国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达斡尔族原有的文化生态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城镇化给达斡尔族人民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变的同时,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文化却逐渐被同化或衰落。城市生活给达斡尔人带来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使得达斡尔人丢失了很多民族固有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城市中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趋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量流失。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挡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反,“中国边疆地区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7〕我们需转换思路,以民族文化保护的方式推进其城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体系中,达斡尔民族作为生物有机体,因其主观能动性而起着主导作用,协调着他们生存的物质环境和他们自身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在当下如何协调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的现代文化,成为这个体系得以平衡的关键,也成为达斡尔族实现城镇化的关键。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最近几年达斡尔族的特色文化已经引起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人民的共识。尽管从社会发展程度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较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容否认,这些地区保留的许多原始的、丰富的和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种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和先天优势。关键在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存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文化提升、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将其发展成为特色经济。例如齐齐哈尔市下辖的梅里斯区哈拉新村、青松狩猎场和达族风情园等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墨守成规、照搬教条,既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长远进步,也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把城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以旅游业为城镇化发展的支柱,建立属于该地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扬民族文化,树立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少数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和谐共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

〔2〕肖应明.时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6):38、40.

〔3〕罗连祥.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J〕.人民论坛.2013,(02):184.

〔4〕参见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M〕.民族出版社.2006:1140;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133.

〔5〕毛艳,毅松.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哈力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57.

〔6〕参见于春梅,侯思薇,吴丹.人口较少民族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探析——以达斡尔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130.

〔7〕朱东辰,李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5):27.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文化生态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达斡尔族民间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