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科幻片

2017-03-20 20:48韩浩月
新民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科幻片恐怖分子小鱼

韩浩月

在2017年的引进片当中,《天空之眼》是部不太容易被分辨的电影,如同它的片名一样,观众容易把它当成空战片、科幻片甚至魔幻片,而实质上,它却是一部以高空监视(天网)技术为叙事依托,反思战争的现实题材作品。

有一个小故事,与《天空之眼》的主题有点儿吻合。这个曾经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的小故事名叫《这条小鱼在乎》,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海边不停地把昨夜被暴风雨卷到海滩的小鱼送回大海的故事,成千上万条小鱼男孩捡得完吗?捡得完捡不完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能够拯救,就不轻易放弃。

《天空之眼》中,生活在肯尼亞首都内罗毕境内秘密基地附近的一个卖饼的小女孩,就是一条处在战争风暴边缘的小鱼;而片中的英国女军事情报官员、首相、无人机飞行员、导弹发射员以及美国将军和其他国家政客等,都在扮演捡小鱼的“小男孩”角色。这样的故事设计,很残酷地把命题推向了观众。

自故事一开始,观众便与影片中的人物一样,面临选择的煎熬和道德的拷问。恐怖分子发动的自杀式袭击马上就要行动,是牺牲一个小女孩保护更多的平民与孩子,还是保护这个小女孩牺牲几十上百条性命?当你选择的天平滑向任何一方,都会立刻激起道德自卫,生而为人的善良本性,以及人性本能的趋利避害,都会让你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当无形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的时候,自然会倾向于对战争的批判——如果没有战争,人们何必要承受这样的心理折磨。

于是,《天空之眼》的内在,又指向了“战争的正义性”这个永恒主题。这导致大家免不了又要陷入另一种讨论陷阱,比如:战争究竟是谁发起的?在战争过程中谁更邪恶?战争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观众渴望卖饼的小女孩能够活下来,也希望得到恐怖分子被一炮轰上天的快感。但战争的真相,却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双赢”愿望,因为战争的本质注定了它不会有赢家。

抛开影片的沉重性,单就娱乐性而言,《天空之眼》采取了一种简单但却富有节奏感与氛围感的叙事方式,“折磨观众”向来是好的娱乐片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这方面,《天空之眼》算是无所不用其极。另外,影片所展示的现代军事通信手段,一个战争指令从最高指挥官那里层层下发的程序过程,不同岗位各负其责的精细分工等,都得到了一次细致的展现。这种快速剥洋葱式的叙事,带有天生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如果在观影时产生紧张、焦躁的情绪,那么不妨仔细穿越这情绪迷雾,去追问自己究竟想在这个故事里得到什么。

显然,《天空之城》不是爆米花电影,但因为主题设置与破解上的优势,它属于那种张力很强的作品。影片邀请了两位老戏骨: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以及影史百佳演员之一的艾伦·里克曼担纲主演,角色鲜明的个性,被两位演员传神地演绎了出来。

自9·11之后,反恐题材电影的创作一直是好莱坞的热点,催生了《猎杀本·拉登》《拆弹部队》《慕尼黑》《全面围攻》等数十部影响较大的作品。在反恐题材的创作趋势中,这些影片一直都紧扣反思精神,没有沉沦于对绝对正义的迷恋,也没有一味地妖魔化恐怖分子,在人们陷入“这个世界怎么了”的迷惘中时,反恐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观众了解了世界、政治与战争的真相。

《天空之眼》也是如此,在整个反恐电影片单的序列中,它没有跑题,而是用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再次捍卫了“尊重生命、拒绝战争”这个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科幻片恐怖分子小鱼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谁杀了那个恐怖分子?
AK—47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杀人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