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设计探讨

2017-03-21 18:29张周梅
地理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选择题要素成因

张周梅

常规的高考备考通常经过三轮复习:第一轮为“地毯式”复习,第二轮为“专题式”复习,第三轮为“综合训练式”复习,或者把“综合训练式”复习融合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中。由于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广,内容多,深度大,往往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只是在面上初步把握了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具备一定的地理能力。因而,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完善专题结构,拓宽知识纵横联系,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异同与特征,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區域之间知识的重组与创新。第二轮复习的核心要求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梳理规律,学会总结,做好同类问题的归类、整理和延伸,进行专题复习的比较、提炼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做到专题知识网络化和重点问题准确化。”本文就第二轮“专题式”复习尝试设计以下专题。

一、选择题专题

从近几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来看,选择题的综合性很强,愈加重视对能力的考查,试题设置情景涉及面广,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前沿信息。试题设计形式上普遍采用中心问题式,即设置一个问题情景,然后围绕情景设置一组试题。选择题第二轮专题复习可以根据高频考点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等值线判读型专题、地理事物变化型专题、气候与天气影响因素分析专题、区域定位分析对比型专题、推理分析型专题。现列举其中三个专题。

1.地理事物变化型选择题

在“地理事物变化型”专题中,应让学生明确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通常用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坐标统计图以及数据表格表达;主要表示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距离发生某种变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水平纬度变化、水平海陆变化、垂直变化)。这一类问题的读图往往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一是找出极值(读数尽可能准确),二是注意变化趋势(升高还是降低)与变化速率(快或慢),有时还需要转化为简单的示意图加以理解。依据图文信息,注意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更要注重现象背后成因的分析。

例1:(2015年全国Ⅰ卷)图1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1,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1.D 2.B

2.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

等值线图是中学地理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专题地图,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这些等值线图将教材中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具有包容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等特征,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常被高考题所采用。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应注意:等压线特别强调“风向”的画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特别强调“在大区域闭合主要受地形影响”;等高线特别强调“紧邻河流但分别位于河流两侧的两条等值线的值相同;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能反映出地势变化;地形区相对高差H可表示为: (n-1)d

例2:(2012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3)~(4)题。

(3)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4)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答案:3.D 4.C

3.气候与天气影响因素分析选择题

气候是自然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理性思维含量大,是地理学习的重点、难点,具有极强的考核再生性。近几年高考,气候知识每年必考,而且稳中有变,从对气候分析到对气候要素分析,从宏观考查到微观考查,不断细化深入,需要考生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气候第二轮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如细化到气候天气的具体要素: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降水量、蒸发量、风力等因素并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与指导(如表1)。

二、综合题专题

比较近五年高考题,综合题在命题方向上并不刻意追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分值比例平衡,也不注重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高考“知识抽样,突出主干”的命题特征非常明显。其中在考核 “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类型的特点与成因”、“水文特征与流域开发治理”、“区域产业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问题”等方面较为突出,因此,在综合题专题构建复习中,要结合区域背景注重对主干知识体系的梳理、生成与组合。现列举其中三个专题。

1.自然地理特征及成因分析专题

地理高考考核能力中的“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为“正确表达地理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自然地理特征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自然资源)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2012—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中关于“自然地理特征成因的分析”考核比例较大,不仅考查“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成因”,也考查“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另一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成因”,而且需结合材料加以推导分析,难度颇大,这一专题应是二轮综合题复习的重中之重(如表2)。

第二轮专题“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分析”重点包括以下几个微专题:气候要素分布及成因分析、地形地貌成因分析、河流与湖泊主要水文特征成因分析、其它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自然带、渔场、雪线、非地带性事物分布、生物)等。

2.地理探究类专题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高考试题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考核日趋明显。其中201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都涉及一道探究性试题,尤其是在农业、工业、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加以探讨考核为主。一方面引导学生紧扣区域主体,注重“地”与“理”的结合与问题探究,注重考核学生分析能力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观;另一方面,学生可选择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答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有较大发挥。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可设计“探究类”专题,通过复习典型例题及迁移拓展巩固相关题目,拓展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事物发展的推测能力(如表3)。

3.地理热点与原理专题

高考考核要求中明确“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阐释和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高考并不回避社会热点,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作为试题切入点已成为一大趋势,但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问题,而是热点所隐含的地理知识及其能力要求。因此,复习中不要记忆热点事件的本身,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因此,要积极寻找教材知识与社会现象的结合点,以现实的热点和焦点作为载体,去分析、思考与挖掘其中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并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近几年较为突出的地理高考热点有: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能源调配与能源安全、糧食问题与粮食安全、国家主权问题、新型城镇化、自贸区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等。笔者列举其中两个热点问题结合地理原理考核(如表4)。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湖南省怀化一中,2015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评析及2016届复习建议,http://max.book118. com/html/2016/0330/39143190.shtm.

[2] 郭芳英.优化二轮复习过程,提升专题复习效率[J].地理教育,2012,10.

[3] 薛金星.高考备考工具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选择题要素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