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解决地理图式”提升高三讲评课效率

2017-03-21 18:30卢琦
地理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式条件情境

卢琦

地理高考复习备考过程,形象地讲是在“复习课—测验课—讲评课”中轮回,精练精讲是节约课时,提高复习效率的要义,“少讲甚至不讲”不等于将参考答案一给了之,不等于教师不做功。到底呈现什么形式的讲解方式,可以化繁为简、化零为整,促成理解和解题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样直观、结构清晰、内含逻辑、高度整合的“问题解决地理图式”策略,突破讲题瓶颈。

问题解决地理图式不仅是地理知识的组块,还包含问题解决的思路、过程,如问题表征,知识策略搜索,材料信息分析,结论生成等步骤。其特点是结构性、逻辑性、形象性、灵活性、综合性、自主性。结构性是图式的基本特点,以此区别零散知识、文字陈述。逻辑性包括地理知识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和问题解决逻辑。形象性是图文结合、信息“矢量”组合辅助认知。灵活性指图式形式多样,内容可变,随机更改。综合性是地理图式内容的综合,方法的综合,是问题解决的一个整体体现。自主性指图式的创作是师生自主原创,因题而变,随着复习的深入,知识的深化、拓展而重组(如图1)。

问题解决地理图式对于讲评课而言,是指在测验之后,学生对问题已经具备一定认知,由教师精心准备,不是指向某个知识模块,而是指向问题解决,既是对学生思路的矫正和引导,也是对参考答案的超越。因为其强解释力,可以成为复习备考习题讲评课一大利器。

【教学情境一】亚速海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如图2)。

【教学情境二】“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如图3):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生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教学情境三】简述沙特内陆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优势条件(如图4)?

【教学情境四】分析甘泉岛井水甘甜的原因(如图5)?

一、归纳地理知识,完善小专题地理图式

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是地理复习过程中针对部分难点、热点、突破点进行归纳深化,是对素材、已有试题、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整合。专题成果高度综合、要素覆盖面广、联系复杂,非常适合以地理图式表达,有利于促进理解和迁移。情境一“分析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是近几年考查的热点,反映区域生物资源的形成条件。从必修1“四大渔场”、区域地理 “简要说明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2013年广东地理“简要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资源原因”、2013年新课标Ⅰ“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2014年新课标Ⅱ“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到2016年新课标Ⅰ“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情境一地理图式对鱼类生存的主要条件进行组织,角度多元,条件之间关系也得以显现,如水温、光照和营养物质对饵料的影响。学生在掌握该图式基础上,不难理解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以上自然条件而影响渔业资源。

二、运用结构特征,展现信息知识逻辑

以情境二为例,如果采用逐一分析的办法,即光伏电站对气温、水温、水体生物和地面辐射的影响,则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因为电站与地理要素之间可能不存在直接联系。这种间接联系反映出地理信息之间的知识逻辑比较隐晦。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也能将题目中涉及的地理要素进行串联,但是运用一种结构,可以更为清晰地展现其逻辑性,利于问题解决。2015年全国卷11题“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属于此类问题,需要通过海底侵蚀推测泥沙减少,然后逐一分析选项,如果能建立地理图式(如图6),答案将一目了然。

三、解析题干信息,立体化解决问题

平铺直叙、扁平化、零散是讲解试题需要避忌的,问题解决地理图式能让解题过程立体化、形象化、系统化,其关键是解析题干信息,将推理过程图式化。如情境三所示,“沙特内陆”、“可再生能源”、“优势条件”提供区域背景、设问方向和限制性条件。先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内涵列举出常见的类型,如“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后从沙特内陆区域背景出发,对以上可能逐一评价,得出最佳开发方向“太阳能”;再以区域背景为依据,陈述其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四、多元路径选择,化解结构不良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结构不良问题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情境性;②问题表述含糊;③给定材料不充分;④问题指向不明确;⑤方法、技巧多维度。解决结构良好问题的步骤:首先是表征问题即审题,问题的特征会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相关知识、图式能直接获得解决方案。但是结构不良问题一般会有多种可能,要搜索、评价和选择关键信息,确定主要路径,然后就此展开演绎、归纳、类比,进行合理解读。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情境四“分析甘泉岛井水甘甜的原因?”符合①、②、⑤三个特點,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问题。区域背景“甘泉岛”比较陌生,“甘甜”的指向性模糊,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困惑,如从正向思考可得“水质好,矿物质丰富,沙石和植物的过滤净化”、“与周边岛屿缺少淡水情况相比较,仅指甘泉岛的井水为淡水”,从反向思考可得“岛屿偏僻,受人类干扰少,污染少”,以上三条路径都有一定道理,此时面临路径选择,路径一是对问题的一种“直译”,思维被“甜”字束缚住,既没看到南海诸岛普遍缺水的大背景,也缺乏材料信息的支持。路径三忽视了“唐宋遗址”,岛屿人口稀少,无工业的事实。因此,学生必须反复甄别,才能确定问题的核心路径应该是解释甘泉岛的井水为淡水。再根据岛屿的独特性与材料支撑,逐步推测出“岛屿年轻,蒸发积盐少;环岛沙堤阻挡,岛屿地势较高,受海水影响较小;年降水量丰富,且岛屿中部地势低,利于雨水汇聚补充井水。”问题解决地理图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的指向,且注重思维的批判性,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避免了对材料简单直接的运用与解读,使材料与观点结合更贴切。

问题解决地理图式运用之妙,在于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和发挥。从学科内容看,可以对单一地理要素进行阐述,也可以从问题链“地理现象—规律—原因—问题—措施”全方位展开。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备考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问题解决地理图式技巧,不仅可以节约地理复习时间,还能大大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同吉,吴庆麟. 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及其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 陆唯梅,李丽萍.地理分布图的常见类型和答题模板建构[J].地理教育,2016(8):41-43.

[3] 杨思窍.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图式教学[J].地理教学,2013(14).

猜你喜欢
图式条件情境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