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新探

2017-03-21 18:46邢冬梅
地理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科能力

邢冬梅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访社会大课堂探博物馆展精彩地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探讨地理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以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开发;实施

“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地理课程标准》提到“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性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地理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接触到远比地理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有利于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和锻炼意志。本校围绕“访社会大课堂探博物馆展精彩地理”主题,已逐步开发出两个系列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一、“文化探寻”系列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本校地理学科团队根据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开发出“文化探寻”系列实践活动。该活动以文化探寻为主线,由《北京文化探寻》、《中原文化探寻》、《齐鲁文化探寻》和《江南文化探寻》四个实践活动系列组成。融合多个学科,借助不同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围绕一个主题在七、八年级四个学期展开学习并积极在实践中摸索和修正。

该活动努力寻找学科与“文化探寻”的契合点,注重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让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社会实践,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每个系列都已经开发出《文化探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学生研究性学习手册》等活动资源。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前期准备—实践考察—成果交流”三个学习阶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博物馆+”系列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作为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学科,围绕“32个要点”,结合地理学科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博物馆”为主要资源,分别为七、八、九年级学生设计了有主题、有手册、有任务单、有反馈的“综合套餐”(如表1),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综合实践的需要。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科都需要寻找各自学科与博物馆学习的结合点,寻找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注重把体验式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通过创设有“思想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转换了学习场所和学习角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逐步积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

1.调动学习积极性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学生在这个课程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一学生在“中原文化探寻”结束后说:“同学们通过太行山野外考察,学会了在野外判定方向,学到了如何观察山地地形和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也更加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感谢三位地理老师的认真指导!感谢学校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如图1)

2.彰显和发展个性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原初三(1)班的徐若涵同學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开始撰写小论文。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徐若涵同学查阅资料,积极撰写,完成了论文“何处是江南”并获得北京市创新大赛二等奖(如图2)。

3.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观察及创新等多方面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史毛馨同学很喜欢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把自己的实践研究报告送去参加金鹏科技论坛和青少年创新大赛,其中《对金代遗址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对北京市南锣鼓巷吹糖人艺人的调查报告》获得北京市创新大赛一等奖(如图3)。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助推了她的成长。

4.渗透情感教育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翠敏 于吉海.地理社团活动开展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J].地理教育,2016(2):42-43.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科能力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超学科”来啦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