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意象重塑

2017-03-22 23:41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译文意象广西

阳 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意象重塑

阳 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通过自建小型旅游外宣文本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发现旅游外宣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主要有四类:山水文化意象、民俗文化意象、历史文化意象和饮食文化意象。现有旅游外宣文本材料多采用全译的方法,拘泥于文化意象词字面含义的转换,未能很好地再现文化意象及其内涵。译者可采用阐译法、仿作法、改译法和编译法等变译方法,重塑原文中的旅游文化意象,以更好地实现旅游外宣文本的呼唤与劝说功能。

文化意象;旅游;外宣;变译

旅游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1]。根据《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超过半数(58.19%)的入境游客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体验中国特色文化和游览观光。山水风光、文化艺术、美食烹调是游客最主要的游览项目,其中特色文化娱乐活动最受游客关注[2]。体验新的文化、感受异域风情是潜在游客的重要动力之一[3]。旅游外宣文本对于潜在游客具有重要的劝说功能,该类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意象能带给读者(即潜在游客)审美愉悦和有益联想,激发其潜在的旅游欲望。因此,把握并传递旅游外宣文本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象,是旅游外宣翻译的关键所在。

然而,由于文化意象具有独特的寓意、深远的联想和鲜明的民族烙印,许多中国文化意象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这为旅游外宣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可以说,文化意象的处理已成为旅游外宣翻译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我国译界学者们纷纷展开相关的研究,如朱耀先(1997)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冲突,李占喜/何自然(2006)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针对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与补偿进行了研究,王中祥(2009)、刘士祥/朱兵艳(2014)等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化翻译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殷优娜/李杉杉(2012)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济南园博园一处景点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展开了实例分析。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旅游翻译实践起到了较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不过,现有研究中提到的文化意象较为笼统模糊,对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未进行梳理,因而相应处理策略的探讨也显得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

本文将以广西旅游外宣文本为语料,自建小型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对其中涉及的旅游文化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厘清其主要形式和特征;以中国本土特色译论——变译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中文化意象重塑策略,以期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 变译理论

中国的变译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后秦佛学翻译家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当增则增,当削则削,以达其要旨为归。”[4]现代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于1999年首次提出,此后相继出版《翻译变体研究》《变译理论》等著作,逐渐构建并完善了变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1个理论核心(变通)、4大变译要素(读者、译者、变译和原作)、7种变通手段(增、减、编、述、缩、并、改)、12 种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和仿作)和17个研究方向[5]。

变译,又称翻译变体,是与全译相对的一个概念。概括而言,变译就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主要适用于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特定文体的翻译。变译的精髓在于变通,以句群为中枢,运用增译、阐译、删译、编译等常见变通手段,实施语言各单位层次上的变译,解决原作与多层次译语读者之间的文化矛盾[6]。在旅游外宣翻译中采用变译手段,具有针对性强、文化交流效果好的特点,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7]。

2 旅游文化意象类型

所谓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就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8]。通过对自建小型旅游外宣文本语料库的考察分析,发现旅游外宣文本中的文化意象更多地体现为与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等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大致可分为山水文化意象、民俗文化意象、历史文化意象和饮食文化意象四大类。

2.1 山水文化意象

山水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拥有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风光、瑰丽的溶洞景观、磅礴的瀑流景观和迷人的滨海风景,全区各地自然风景如诗如画,素有“天下风景,美在广西”之称。桂林的峰林地貌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其中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曾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誉为“碧莲玉笋世界”。象鼻山等标志性山水文化意象深受海外游客喜爱。广西洞穴众多,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在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莲、石林、石花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相关的文化意象有桂林芦笛岩、七星岩、荔浦丰鱼岩等。广西瀑流景观也十分丰富,闻名遐迩的有位于中国与越南边境处的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大瀑布。北海的海滩洁净平缓,滨海风光十分诱人,是游客向往的“三S”(阳光、沙滩、海水)旅游热点。此外,涠洲岛上火山岩的奇特景观也吸引着众多海外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广西独特的山水文化景观对所有来到桂林的人都有着极强的亲和力。

2.2 民俗文化意象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9]。壮族人民能歌善舞,拥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广西旅游外宣材料中的民俗文化意象主要涵盖歌圩文化、戏剧文化和婚俗文化。歌圩就是指唱山歌会,以农历三月初三歌圩节最为隆重。在歌圩期间,壮族的男女老少聚集于野外宽坡,按照一定的歌路进行对歌,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以歌传情、以歌定情,独具特色。壮族戏剧文化主要以师公戏为代表。师公戏由跳神师公舞发展而来,是一种类似于傩舞的祭神驱鬼歌舞表演,演出者戴着面具边唱边跳,以请神驱鬼,祈福消灾,颇具神秘色彩。壮族的婚俗文化可分为恋爱习俗和婚姻习俗。壮族青年男女以自由恋爱为主,常在歌圩活动中借抛绣球、对歌、打木槽、碰鸡蛋等习俗寻找意中人。婚姻习俗比较有特色的有“不落夫家”习俗,女子婚后不立即到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而是回到娘家居住,等到怀孕或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才到婆家与丈夫常居。这些民俗文化展示了壮族人民节日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构成了一系列民俗文化意象,具有极高的旅游审美价值,是广西旅游对外宣传推介的重点。

2.3 历史文化意象

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本构件[10]。广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拥有桂林、柳州和北海三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远古文明初始,留下众多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迹遗址,有新旧石器文化遗存,有花山崖壁画,有秦始皇时期凿通的灵渠,有我国最古老的商业港口,还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白莲洞遗址、柳侯祠、文昌阁、合浦汉墓群等都已成为该地区标志性的文化意象。此外,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古镇和民族村寨与自然风光融合成一幅绝美的水墨中国画。其独具特色的古建民居和民族建筑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流连忘返。广西还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区各地分布着大量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如左、右江武装起义留下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场馆,位于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等。这些历史文化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海外游客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他们新的旅游兴趣增长点。

2.4 饮食文化意象

山水之外,广西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这里的美酒、佳肴、香茶无不精美可口,给前来游玩的海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西在饮食风味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菜肴取料奇特,制作也极具特色。广西著名的风味菜谱有天火烹饪鸡、虫草炖海狗鱼、葵花马蹄肉饼、桂乳荔芋扣、梧州纸包鸡、邕州鱼角、花雕醉鸡、马肉米粉、奶油浪戟、糊辣、桂北油茶、蛤蚧粥等。还有风味独特的小吃和点心,如打油茶、老友粉、桂林米粉、螺蛳粉、酸嘢(一种用水果腌制的酸食)等,其中打油茶是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这些美味佳肴在满足海外游客味蕾的同时,还通过这些饮食文化意象把广西的风土人情传递出去,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到广西独有的特色和文化氛围。

3 旅游文化意象重塑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游客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元素日渐增多,接受带有异域文化印记的中国文化意象的能力不断增强。译者在进行旅游外宣翻译时,除了充分考虑译语平行文本的表达习惯外,还需尽可能地用读者能会意、肯接受的表达方式来再现文化意象,以满足潜在游客的审美期待,达到传播中华文化,激发潜在旅游消费欲望的目的。

遗憾的是,从现有的语料来看,目前广西旅游外宣材料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大都采用全译的方法,拘泥于原文一般字面意义的翻译,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及其内涵,大大影响了广西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效果。而变译可以有效地解决旅游外宣翻译中面临的文化矛盾,满足海外游客的特定需求。下面通过几则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变译方法重塑旅游文化意象,以更好地实现旅游外宣文本的呼唤和劝说功能。

3.1 山水文化意象重塑

山水文化意象是人们赋予山水的美感和丰富情感。汉语有关山水文化意象的描写喜用华丽辞藻,虚实结合,追求意象的朦胧之美,以凸显自然景观之美。而英语平行文本则以写实为主,多采用简洁的语言,客观具体地描述景物意象。因此,翻译时需根据译文读者的特定需求,对原文进行改译处理,抽离出原文意象的核心信息。

例1.大青山的晨景是最美的,群峰连绵,云涛壮阔,密林如海,草木皆绿。旭日从云层中喷薄而出,红霞照耀茫茫云涛雾海和连绵起伏的山峰,此情此景,煞是壮观!

原译:The scenery of Daqing Mountain in the morning is the most beautiful. Peaks are continuous, clouds are grand like wave, forests are thick like seas, the grasses and trees are all green. The morning sun rise gushes out from the clouds and rosy clouds shine the waves and the mist ocean and the rolling peaks. How the scenery is magnificent!

原文采用对仗结构,文辞优美,意象奇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山水景物画面。译文采用全译的手法,把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全盘译出,做到了“忠实”,却增添了“翻译腔”,译文的可读性不强,外宣效果也不甚理想。建议采用改译的方法,对原文中修饰性的文化意象词予以改写,以传递信息为主。

试改译为:Morning scenery of Daqing Mountain is most beautiful, with rolling peaks and the thick forests veiled in mist. As the sun spurts out from the clouds, the rosy clouds shine the misty rolling peaks. How magnificent the scenery is!

此外,目前旅游外宣文本对一些以地名呈现的山水文化意象大都直接采用拼音进行翻译。而这些意象中往往含有该旅游目的地特有的一个自然奇观,对海外游客来说,极具吸引力。如果仅是以音译的方式处理,反而丧失了这一文化意象的特质。

例2.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

原译:Ludi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Guilin.

原译文采用音译+意译的手法将文化意象“芦笛岩”处理为“Ludi Cave”,游客只能从中了解到这可能是个以地名命名的洞穴。实际上,芦笛岩是因过去洞口生长着用以做笛的芦草而得名,而这一特色恰恰能勾起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的猎奇心理,因此,有必要在翻译时对这一文化意象进行重塑。

改译:Reed Flute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Guilin.

这里,改译后的译文并未拘泥于原文字面意思的表述,而是采用阐译法显化文化意象,保留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质,以唤起海外读者的好奇心理,激发其潜在旅游欲望,实现旅游外宣文本的劝说和促销功能。

3.2 民俗文化意象重塑

中国特色民俗活动是海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识别度。因而,民俗文化意象的翻译需要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阐释法、改译法等方法,尽可能凸显文化意象的内涵。

例3.每年三月三,壮乡村寨都要举行抛绣球、碰彩蛋等游戏,或指地为场,赛歌为戏。

原译:On Sanyuesan, all the villages of the Zhuang people play games of throwing silk balls and clinking colored eggs, or singing in antiphonal style.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原文本中有“三月三”“抛绣球”“碰彩蛋”“对歌”等民俗文化意象,因而,该类文化意象的传递显得十分重要。

改译: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lunar month , the Zhuang people play games of throwing embroidered balls and clinking painted eggs, or singing in dialogue style.

例4.姑娘给心上人戴上定情信物。

原译:The girl wears her sweetheart a token.

该例句选自《锦绣广西》旅游宣传画册。从画册的图片来看,原文中的定情信物指的就是黑衣壮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红美带。原译文采用全译的方法,未能体现“红美带”这一重要的民俗文化意象,实为遗憾。

改译:The girl is wearing her lover “hongmei belt”, a keepsake that symbolizes eternal love.

这里译者采用改译,通过改变原作内容的方式,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及其内涵加以显化和具体化,就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而言,译文取得了胜似原文全译的效果。

3.3 历史文化意象重塑

旅游目的地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在旅游外宣文本中体现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象。很多历史文化意象由于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对于海外游客而言比较陌生,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阐释法增添相应的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例5.徐霞客为广西奇山秀水所倾倒,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三分之一的篇章写的都是广西山水。

原译:Being overwhelmed with admiration for the picturesque mountains and rivers, Xu Xiake attributes one-third volume of his geographical works “Xu Xiake′s Travels” to describe Guangxi′s mountains and rivers.

原文中的“徐霞客”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意象。在中国,徐霞客可谓家喻户晓,《徐霞客游记》是描绘华夏旅游风景的地理名著,但是对于初次来华的海外游客或者潜在游客而言,这一文化意象却是陌生的。因而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其加以阐释。

改译:Being overwhelmed with admiration for the picturesque mountains and rivers, Xu Xiake, a household geographer in China(1587—1641), attributes one-third volume of his geographical works “Xu Xiake′s Travels” to describe Guangxi′s scenery.

这里,译者在译出人名后,增加了“a household geographer in China(1587—1641)”,简要说明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职业与成就,给译文读者提供了较好的阅读背景,帮助读者获得原汁原味的文化意象信息。

另外,我们在翻译一些历史文化意象时,也可采用仿作的方法,借用译入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来比附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唤起审美共鸣。

例6.桂林兴安灵渠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开凿,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

原译:Lingqu in Xing’an, Guilin is ordered by Emperor Qin Shihuang to hew. I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anals in the world.

原译对于历史文化意象“灵渠”采用汉语拼音音译为“Lingqu”,而许多海外潜在游客是初次接触中国文化,汉语拼音译文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如果我们仿照西方类似的意象,如苏伊士运河“the Suez Canal”来翻译,那么译文就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实现旅游外宣的目的。

改译:Lingqu Canal in Xing’an, Guilin, started in 219 BC under Emperor Qin Shihuang′s reig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anals in the world.

上例中,译者在进行旅游文化意象重塑时,增加了译入语中相近文化现象“Canal”来再现原文文化意象,直击读者熟知的认知图示,达到了原作所期的效果。

3.4 饮食文化意象重塑

民以食为天。美食不仅能满足海外游客的味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和旅游品牌的推介。由于中西饮食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对于饮食文化意象的处理需多加小心。应以读者受众的接受为前提,采用仿作等方法进行翻译。

例7.螺蛳粉是柳州第一美食。

原译:The spiral snail rice noodle ranks first among the local delicacies in Liuzhou, Guangxi.

原文中提到的“螺蛳粉”因其采用螺蛳汤作为底料而得名,其鲜爽的秘方也是螺蛳汤。因而“螺丝”是原文的关键文化意象。原译文把“螺丝粉”直译为“spiral snail”,但在外国朋友眼里,“snail”是吸血虫等寄生虫的宿主,不能食用。因此,部分游客可能因为这一译名产生的文化意象误解而不去尝试这一美食,实为遗憾。这里建议采用仿作的方法,采用法国食用蜗牛“escargot”这一意象来翻译,以增强外国游客的食用安全认同度。

改译:Rice noodles in escargot soup ranks first among the local delicacies in Liuzhou, Guangxi.

例8.八仙粉是广西南宁的特色小吃。

原译:Eight Immortals Rice Flour is a kind of delicious food in Nanning.

原文中“八仙粉”本是借用中国传统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来指代八样美味的食材,对原文读者来说具有美好的联想意义。因而,原译译者也采取全译的方法,逐字译出这一文化意象的字面意思。然而,菜名的翻译重在求实求真,此处宜删去无关文化意象,对原文实质内容进行编译。

改译:Rice noodle with eight-delicacies is a kind of local snack in Nanning.

4 结语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旅游外宣文本的特质所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变译的翻译策略,通过阐释、仿作、改写和编译等方式对其中所涉及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进行灵活处理,尽量保留源语文化意象,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汁原味的文化信息,以激发其潜在的旅游欲望,实现旅游外宣文本的促销功能。同时,译者还需尊重读者的审美期待和译入语的行文习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

[1]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97.

[2]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32-109.

[3] Swarbrooke J,Homer S.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M].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2003:54.

[4] 张振玉.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5]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9-22.

[6] 吴云.旅游翻译的变译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4):21-23.

[7] 宋飞.变译理论应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2(2):126-129.

[8]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4.

[9] 刘亚轩.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162-167.

[10] 谢春山.旅游文化的四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128-135.

责任编辑:柳 克

Translation Variation Methods of Cultural Images in Tourism Publicity Materials

YANG Qiong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532200, China)

As shown in the self-built small-scale parallel corpus of tourism promotional materials, there are four categories of cultural images: landscape cultural image, folk culture image, historical cultural image and diet cultural image. Complete translation method is overwhelmingly used in present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publicity materials, which fails to reproduce the cultural image and its connotation in the target tex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 translation variation methods such as translation plus explanation, translation plus imitation, translation plus explanation and edited translation to convey the unique tourism cultural images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tourism publicity.

cultural image; tourism;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variation

2017-04-14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EYY001);广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6BJZXY10)

阳琼(1984-),女,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H315.9

A

1009-3907(2017)05-0044-05

猜你喜欢
译文意象广西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译文摘要
意象、形神
I Like Thinking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