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群文阅读的 “1+3”有效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2017-03-23 20:48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群文教学策略文本

构建基于群文阅读的 “1+3”有效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 王 玲

自2013年加入群文阅读课题以来,个人一直在探究如何构建群文阅读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结合我一直致力于语文教材内外联系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跨越。实践中我努力尊重教材,善于整合和重组教材,逐步形成“大教材”的意识。当然,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活读趣添教材,于是逐步构建了基于群文阅读的 “1+3” 有效教学策略。

“1+3”策略 教材二次开发 “读薄” “读厚” “读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选择、组织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与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并称为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说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目前,在我国,新的教材观是:教材本身并不是一个自足的本体,也无“永恒性”,需要教师生去充实、丰富、发展,使之具体化、现实化。教材的意义不是存在于教材本身,而是存在与师生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材是引导学生生活、学习、人格建构和发展的范例,是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摘自《小学教育》有效实施教材结构研读)

简而言之,我们要学会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如何实施?于是,我们在课程标准引导下,结合群文阅读理念,进行大胆的实践研究,开始构建基于群文阅读的 “1+3” 有效教学策略,“1”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把教材读透、读深,从而达到“读薄”,即将知识能力分成板块,理清教材的逻辑结构,在读教材的过程中独处结构图,进而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将教材“读活”,即让教材变得有趣味,让课堂变成生动的生成园地;最后再将书“读厚”,即通过拓展、杂糅,拓展教材宽度,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能力。这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3”策略。

策略一:把教材“读薄”

1.关注教材的统整,上好学期教材“读薄”第一课

以构建整体观照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为引领,进入小学高段教学后,每学期第一课我都设计的是《感知整本书》。课前,我让学生阅读整本书,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学期八个单元的不同主题,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单元,通过阅读教材、“互动平台”“习作百花园”等初步感知读写训练点。课上,我就和学生以汇报、讨论、再汇报的方式感知整本书,了解本册书学习内容,构建学期学习体系,同时还将一些主题相似或文体相似的单元进行重组,理清本册书的学习方式。课后,我还引导学生绘制学期知识树或学习图表,培养学生统整能力。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而我运用群文阅读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模型。与传统课堂内容教学不同——不是将知识点变成零散的碎片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当中,而是用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掌握好知识迁移的能力。

2.单元整组·整体感知,上好单元“读薄”第一课。

每个单元教学前,我都依据教材的编排内容为主,引导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文本顺序的调整,文本内容的重组,文本主题的链接等,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例如: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现代科技”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前预习我以设计表格的形式,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把获取的相关信息加以整理。一方面,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在“现代科技”专题下形成一个“圈”,统领整个单元的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圈子会逐渐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源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教学中分为四个环节:导趣——课前先学奠基;导读——先睹为快乐交流;导学——顺学而导习方法;导行——课后训练重实效。“单元整组教学”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靠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

3.单元整组·整体感悟,上好单元“读薄”最后一课。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哲理人生”的课文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分课教学后,我利用“积累与运用(六)”中“互动平台”的提示“我们写文章时可以别开生面地选取一些材料来表达某种深刻的道理”上好单元整体感悟课,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实现教材“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精炼、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

策略二:把教材“读厚”

1. 课内整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现把教材“读厚”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简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较少,所以课上我经常整合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如,《歌词两首》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有激昂澎湃的《长江之歌》和饱含赤子深情的《我的中国心》。在理解了两首歌词之后,我进行了歌词的分节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歌词一般包括:主歌(歌曲开始部分)、副歌(歌曲高潮部分)、过渡句、桥段、结束句几个部分,然后加入各部分写法的知识简介,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歌词,并激发学生创作歌词的积极性。

2.课外阅读指导,拓宽教材的“厚度”

《永远记住您,老师》 按事情发展顺序,抓住老师爱我、我爱老师两条情感线,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事例具体,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对海伦•凯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本节课,我采用五步教学策略来开展,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厚积薄发,在速读中提高阅读速读,在“思辨阅读”中提升品味,并从文章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中不一样的味道,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艺术。

“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读厚”要求对相关联的或类似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自我视野结构。

策略三:把教材“读活”

读活,就是读活书,活读书。这个“活”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把一本语文书读活,让学生学一本开放的语文书。我借鉴群文阅读理念,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群文阅读中可以运用比较阅读,可以有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等,对比分析、综合理解是群文阅读的核心思想,也是指导方案。阅读教学中既要对一篇文章多次阅读,也要扩大阅读范围,广泛涉猎,这就是群文阅读中倡导的多读。

例如,在教学到17课《古诗两首》时,古两首诗选的是送别诗。一首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的《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另一首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送别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依依惜别之情和所有的关怀与祝福融进了这一杯酒中。此外,还有一首拓展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于是,我以“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为议题,一课时上了这三首诗。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借助注释,初识诗意;对比阅读,读出节奏;对比诗歌,发现异同;对比诗人,再悟诗情;借助注释,拓展阅读。群文阅读中注重优化教材内外,课堂内外体系的融合,使其形成一个多维度的阅读立体图,以“线索”组织群文,把送别诗组合在一起,是以“体裁”为线索;把两首七言绝句的读放在一起,是以“阅读节奏”为线索;把两首送别诗的不同场景放在一起,是以“诗景”为线索;把两位作者的生平放在一起,是以“诗情”为线索……多次的对比,我发现“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群文组织者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构建基于群文阅读的 “1+3” 有效教学策略,以群文阅读理念引领,以教材为依托,采用把教材“读薄”“读厚”“读活”的三大策略,我进一步理解了课标,熟知了教材的内容,渐渐能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梳理知识基本结构,逐步理解教材所蕴涵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能明确教学基本定位,理清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等,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李春蓉.浅谈“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姜艳艳.主题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语文学刊,2015(5)

【3】李章.教材内外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清华小学专刊

【4】康钦玲.以群文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组织策略初探.中国论文网

【5】金坤荣,汪婷华.将教材读厚、读宽、读薄

【6】赵畅.“读薄”与“读厚”.新湘评论

【7】关于学习方法的思考——怎样把书读活.网络文摘

猜你喜欢
群文教学策略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