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清代宫廷过年

2017-03-24 06:32苑洪琪
紫禁城 2017年1期
关键词:龙袍家宴清宫

苑洪琪

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历史研究

漫谈清代宫廷过年

苑洪琪

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历史研究

在中国,过年的习俗源远流长。一进腊月,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一应事务了,宫廷自不例外。

百姓过年尚且忙碌、讲究,何况对礼仪、排场有着严格规范的皇家?

皇帝与百姓一样,也是用穿衣、吃饭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过年」的欢娱心情,但是,每一项活动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宫廷过年,奢华高调,异彩纷呈。

千百年来,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过年都要有新面貌、新气象。

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年便来到了。在这「一年连双岁」的时刻,皇帝与百姓一样,藉穿衣、吃饭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过年的欢娱心情。

过年穿新衣—「礼」的完美体现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时刻,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一家,在经过腊八、赐福、掸尘(打扫宫廷卫生)、祭灶、安灯、封宝、封笔、挂门神、门联、门屏、进春帖子等一系列年前准备后,三十晚上「全家」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

迎接新时、新刻、新年。皇帝自然是这个大家庭的主要人物,过新年、穿新衣,还要有一套礼仪制度。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为喜庆吉祥场合,皇帝要穿吉服—龙袍。龙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最贵。皇帝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右衽、圆颈、马蹄袖,四开裾。明黄色缎绣龙袍,

清 黄缎彩绣金龙袷袍

通身以金线、彩线绣出九条金龙腾跃在五彩海水、朵云中,并有象征皇帝责任的「十二章」纹样穿插其间。龙袍的下摆处绣珊瑚枝、方胜、犀角、古钱、火珠、如意、书、画、蕉叶、灵芝、元宝、磬等杂宝纹饰,不仅色彩斑斓、喜庆热烈,更有寓意国家昌盛、「万世升平」及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其实,清代皇帝的龙袍是一幅集苍龙星座、阴阳五行和日、月、星辰等于一体的形象化和符号化的完美图案,凸显了天、地、人的责任、权力和等级,是中华民族重视「礼」的体现。

清代皇帝的龙袍面料多为缎,随一年四季的变化也有采用绢、纱、罗等质地,尤以缂丝质地的龙袍最为名贵。缂丝工艺费工费时,清乾隆时期一件缂丝龙袍要耗时三百九十个工日,花费万金。

清十二章金龙袍前式纸样

纸样所附黄条上记:「照此样明黄江绸细绣五件,明黄缂丝四件,明黄实地纱细绣一件,明黄芝麻地纱细绣一件,明黄直径地纳纱一件。」

清 熏貂皮红缨皇帝冬吉服冠

清嘉 庆明黄绸黑狐皮端罩

清康 熙石青色缎补绒花卉纹朝

清乾 隆香色缂丝彩云金龙纹皮龙袍

清代对龙袍的穿戴有严格规定,龙袍之外需套衮服,头戴吉服冠,胸前挂朝珠,腰系吉服带,脚蹬皂靴。皇帝穿衣都由尚衣监管理,四执库负责保管。每天穿什么都要提前准备,还要如实记录在《穿戴档》中。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正月初一子时行开笔仪,乾隆靴皇帝头戴黑狐皮吉服冠,穿「黄绸绣靠三色黑狐膁龙袍,外套貂皮端罩」,腰系松石圆朝带,左边拴带穗小荷包一个,右边拴东珠云龙大荷包。白布棉袜,鱼白春绸厚棉套裤,蓝缎羊皮黑皂靴。寅初三刻,乾隆皇帝到弘德殿进「汤煮饽饽」(即饺子)时,「换下貂皮端罩」。辰初三刻,乾隆皇帝到慈宁宫皇太后宫请安,又换上「大毛熏貂缎白苍龙教子珠顶吉服冠,黄地缂丝满地风云黑狐膁龙袍,芝麻花面端罩。金累丝松石吉服带(上拴)带穗小荷包一个(内装八宝两件),大荷包两个。脚穿青缎羊皮皂靴」。

清代有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为宫廷织造服饰衣料、缝制衣服。江宁织造专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供应绫、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应用数目等都需「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色泽进行明确的规定后发往三处织造,并要求三处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不计成本,务求最好。

弘德殿旧影摄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但是也有皇帝临时更改衣服的时候,如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除夕当夜,乾隆皇帝沐浴更衣,到宫中神祖供前行

辞旧礼。当四执库(位于紫禁城东六宫和玄穹宝殿之后的乾东五所,专门存放皇帝的的各类服饰等物)太监照例捧上明黄色缂丝龙袍时,乾隆皇帝却要穿一件「香色缂丝黑狐膁龙袍」,并表示这件龙袍「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

「香色」本是皇子、嫔妃吉服的专用色,但在皇帝服饰独享专色、专用纹饰的年代,皇帝在过年时选择自己喜欢的龙袍颜色穿着,也算合情合理。

吃饺子——食素不忘祖训

清宫新年的第一餐要吃饺子,皇帝对此极为重视。饺子形状近似元宝,元旦时吃饺子有收获财宝的喜庆意义。再者,包饺子需在大年除夕之夜,正是阖家团聚共同守岁时。此外在包完饺子之后,子时一到,立刻将饺子下锅煮熟,取「岁更交子」之意。包饺子吃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欢愉气氛。

清代皇帝不仅要吃饺子,还讲究饺子的馅心及吃饺子时的仪式,视其为不忘祖宗、不忘发祥之地的表现。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十三副遗甲起兵时,连年浴血奋战,为夺取统治权,杀伤过多,死者无数。为表对无辜者的忏悔,努尔哈赤曾对天起誓,每年除夕包素馅饺子祭奠死者。从此,清代宫廷中就留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夕夜吃素馅饺子。素馅饺子的馅料以干菜为主,包括长寿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面筋等。清前期和中期的几位皇帝都严格遵守祖宗遗训,在除夕晚上辞旧迎新瞻拜礼仪之后,到乾清宫左侧的昭仁殿东小屋吃煮饺子。当皇帝一行人登上乾清宫台阶时,御膳房开始煮饺子,皇帝到昭仁殿东小屋坐稳后,饺子恰好出锅(清宫规制,自腊月底至正月间,皇帝每过一座门槛,随侍太监就要放一挂鞭炮。所以御膳厨役以听到鞭炮声的远近来掌握煮饺子的时间,可以做到准确无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御茶膳房》档案记载,清嘉庆四年(一七八九年),嘉庆皇帝吃饺子时,用的是木胎黑地描金漆的大吉宝案。宝案面四周绘葫芦万代花纹,正中分别书「一人有庆」、「万国咸宁」、「甲子重新」、「吉祥如意」等吉语。吃饺子时用四个珐琅佐料盘,各装酱小菜、南小菜、姜汁、醋,分别压在桌面四句吉祥语上。在靠近皇帝宝座的这面宝案边,左、右摆放象牙三镶金筷、金叉、金勺、擦手布、渣斗(唾盂)。皇帝用「三阳开泰」纹饰的珐琅大碗,一只盛装素馅饺子六个,另一碗盛放「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一。首领太监将两只珐琅碗取出,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然后请「万岁爷进煮饺子」。这时,嘉庆皇帝才能独自一人吃素饺子。

档案中还记载,嘉庆皇帝用餐完毕,小太监将一块红姜和一个素馅饺子放到一个小盘内,送到昭仁殿小佛堂内佛供前。此时,整个皇宫大大小小四十八处佛堂的佛供前都要摆起素馅饺子。

清代晚期,皇帝对祖宗遗训逐渐淡化,每年除夕、元旦吃的饺子也有很大的变化。光绪皇帝吃饺子改在养心殿,饺子馅心也由素馅变成各种肉馅。《清宫膳食档》载,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正月初一子时开笔仪后,「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对过年吃饺子更是独出心裁。腊月末,慈禧太后邀各王府福晋、格格们到宫中度岁末。除夕夜,众人集聚一起,一齐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命寿膳房煮饺子,慈禧太后与各王府福晋、格格们坐在一起吃饺子。待太监将煮熟的饺子端上桌后,慈禧太后对大家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的开始,不能忘记过去的岁月,今天大家能吃一顿太平饭,是神的保佑,是列祖宗的庇护。说毕,众人依次向慈禧太后磕头谢恩,然后才能吃饺子。

清乾 隆剔彩大吉宝案

家宴——严格的礼制与奢华的排场

乾隆年间规范宫中各项制度,国家筵宴仪式被载入《国朝宫史》,还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将元旦、万寿、上元、中秋、冬至、除夕等节日规定为宫廷家宴、群臣宴、宗亲宴的筵宴日。

除夕、元旦家宴是皇帝与后妃女眷、亲王、皇子等分别举行的团圆宴。虽为家宴,也要严格遵守礼仪程序进行。

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皇帝与后妃女眷在乾清宫举行除夕家宴。家宴由内务府承办,皇帝御宴桌摆冷膳、热膳、群膳四十品,后摆酒膳、茶膳各二十品,再加上饽饽、小菜、汤、粥、蜜饯食品等一百零八品;皇后头等宴桌减少为六十四品;贵妃、妃的二等宴桌每桌两人,嫔、贵人三等宴桌每桌三人,膳馔为三十二品。家宴所用餐具,皇帝用金龙盘、金龙碗,金勺、金箸;皇后用里外全黄暗云龙盘碗,金勺、箸;贵妃以下无金餐具,各用「位份碗」(代表等级身份的餐具):贵妃、妃为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酱地蓝龙盘碗。

筵宴开始,皇帝升坐、离去都要演奏中和韶乐。在皇帝进茶、进酒、进馔时,与宴者要叩头行礼,被赏赐茶、酒、馔时,与宴者还要叩头谢恩。尽管筵宴肴馔丰盛,品种繁多,但出于礼仪和礼节的约束,与宴者只是摆摆样子罢了,根本不能真吃真喝,以免失体面。所行礼仪完毕,皇帝离坐,家宴结束。

第二天的元旦晚宴,乾隆皇帝又在乾清宫举行家宴,与宴者为皇子、亲王等本支子侄、兄弟等。家宴亦由内务府承办,筵宴材料由亲王、贝子、贝勒等「具先期进献,后赐筵宴」。如果筵宴材料不够用,再由内务府具折备办。届时,乾清宫内宝座台上设皇帝御宴桌,宝座台东西向分别设王公、皇子宴桌。

宫廷家宴,根据与宴人员的年龄辈分不同,依高低排列座次。皇帝御宴桌为主,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然后自北而南,东西相向,依次排列皇子、亲王宴桌。筵宴所用餐具、宴馔品种数量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皇帝宴桌、宴馔的品种、数量远高于其他宴桌。其他各宴桌也要分出若干等级,以示尊卑之别。

但过年家宴也有例外。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皇帝过年的家宴,正值雍正皇帝丧期之后。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与后宫女眷们(乾隆皇帝刚即位,还没来得及分封后妃)在重华宫聚坐。家宴的菜肴仅有炒鸡蛋、炒豆腐、烩三鲜、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煳猪肉攒盘、蒸鸭子、羊乌叉、烧鹿肉、煺鹿肉等,其次是年年糕、竹节卷、小馍首、老米干膳等米面食物,只有烧汤煮饽饽是应年景的食品。

乾隆六十四年(一七九九年)正月初一,太上皇乾隆皇帝在昭仁殿进早膳。档案记载:「用海屋添筹有帏子膳桌,摆拉拉一品、燕窝红白鸭子八仙热锅一品、肥鸡拆肉热锅一品、燕窝红白鸭子苏脍一品、肥鸡拆肉一品、羊肉片一品、托汤鸭子一品、碎剁野鸡一品、鹿尾酱一品,后送炒肉一品、炒鸡蛋一品、烩三鲜一品、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煳猪肉攒盘一品、鹿尾一品、蒸鸭子一品、羊乌叉一品、烧鹿肉一品、煺鹿肉一品、年年糕一品、竹卷小馍首一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碟小菜四品,随送烧汤煮饽饽一品、老米干膳一品、燕窝三鲜汤一品,鸭子粥进一些,克食三桌、盘肉八品一桌、点心八盘、羊肉二方。」

清金镶牙箸

清金錾花蝠寿纹匙

清道 光黄地绿彩云龙纹碗

清乾隆 剔红飞龙宴盒面径二一·五×五一厘米 高二五·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中和韶乐

清宫过年期间的各项独特活动

守岁的消夜果盒

宫中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皇帝、皇后及妃嫔们在除夕夜守岁,各宫要摆吉祥盘、消夜果盒,互相赠送,祝贺新禧。吉祥盘内摆五个青苹果、红枣、栗子、磨盘柿子,谐音「清平五福、早早立子、事事如意」。「消夜果」是指后妃常食的糖、蜂蜜等甜食,多为奶制品、干鲜果蜜饯等。盛装消夜果的盒子为精美的漆、木制盒,或两层、三层,或圆形、方形,盒表面用珍珠、宝石镶嵌出花草、山水、鸟兽等各种图案。吉祥盘、消夜果盒制成后,皇帝要亲自审看,品评一番,优者领赏。

据记载,乾隆皇帝很在意消夜果盒的摆放。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距过年还有七天,乾隆皇帝就过问养心殿和重华宫摆果桌的事情,并通过贴身太监传旨:「茶房伺候摆消夜果盒。」御茶房的厨役们立刻行动起来,在后妃们居住的宫殿内摆糖果、蜜饯、鲜果等,合拼年节桌,摆消夜果盒。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和侍奉皇太后用膳的重华宫内各用五十二样糖果、五十二样蜜饯摆出了二十六个不同造型的花鸟图案,各冠以吉祥名称。乾隆皇帝看过后不满意,于二十七日又传谕旨:「养心殿摆的珠宝盒(消夜果盒)不如重华宫摆得好。尔等明日将养心殿珠宝盒撤去,亦照重华宫一样摆。」之后,御茶房又多次用蜜饯苹果、蜜饯杏脯、蜜饯金丝枣、桂花京糕、松仁瓤荔枝、蜜饯绣球梅、松仁瓤红果、蜜饯枇杷果、青梅瓤海棠、蜜饯白樱桃、寿字荸荠、蜜饯红樱桃等多种蜜饯食品,摆出「五福捧寿」、「岁寒三友」、「吉庆有余」等图案,分别装在木制的盒内,摆在养心殿,直到乾隆皇帝满意为止。

清桦木果盒径三二厘 米厚○二厘 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四季花卉纹扇面形攒盘故宫博物院藏

明窗开笔

除夕夜过,便是子时,新的一年开始,皇帝在这新月、新日、新时饮屠苏酒,举行开笔仪式。

开笔仪的地点在皇帝处理政务的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处,所用器物有称为「玉烛长调」的白玉蜡扦、万年青毛笔和金瓯永固杯。子时将到,皇帝身穿冠服,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前坐,亲手点燃「玉烛长调」,亲手把屠苏酒倒入金瓯永固杯,手握万年青笔,书写新年的第一笔—「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吉祥语。然后双手捧起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金瓯,象征国家政权;永固,取政权永远巩固之意。

清乾隆 青玉玉烛长调烛台高二四·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皇帝在新年到来时用金瓯永固杯,有皇权稳固的寓意。金瓯永固杯不仅寓意吉祥,其用料、造型更突出珍贵之处。金瓯永固杯的杯身呈深斗形,下部三足为卷鼻象头鼎立状拱托杯身。两杯耳分别为两条站立的夔龙,龙头上各嵌一粒大东珠。杯身通錾宝相花纹,并以珍珠、红、蓝宝石镶嵌。杯口錾回纹,正面有「金瓯永固」四篆字,背面是「乾隆年制」款识。据档案记载,当年清宫造办处制此杯时,用黄金二十两(约合现在一点二五斤),红宝石九粒、蓝宝石十二粒、大小珍珠十一粒、碧玺四粒。元旦饮屠苏酒是唐宋以来的习俗,据传,此酒用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等多味草药,辅以冰糖和木瓜酒制成,有「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之功。清宫责令御茶房、御药房共同泡制屠苏酒供皇帝饮用,以除瘟疫,强身健体。

清万年青笔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藏

雅致的茶宴

茶宴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择一吉日举行的饮茶作诗的活动,始于乾隆初年,在乾隆皇帝的潜邸重华宫举行,与宴者都是能诗会赋的文臣,故而又有「重华文宴集群仙」之名。

起初,参加茶宴的具体人数并没固定,只是选能诗者赴宴。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参加茶宴的人数为满汉大臣、王公十八人,取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其后,又增至二十八人,乾隆皇帝自喻此数符合「周天二十八星宿」。《国朝宫史·典礼卷》记载:「每岁新正特召内廷大学士、翰林于重华宫茶宴联句,奏事太监预进名签。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员宣召入宫祗候,届时引入。」

茶宴时,皇帝御重华宫正殿,王公坐重华宫西配殿,大臣坐重华宫东配殿。宴前,乾隆皇帝当场出题,按规定作诗联句。其内容广泛,有对景物节令的赞颂,也有纪念军国大事的,如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的「元宵联句」,乾隆十二年的「爆竹联句」,乾隆三十九年用《四库全书》书名联句等。

茶宴所饮之茶并非是清香醇厚的香茗,而是用梅花、佛手、松子仁加雪水烹制的「三清茶」,食用清宫特制的满洲饽饽。乾隆十一年御制《三清茶诗》的副标题是「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咏道:「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足铛,沃之承筐雪。」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三清茶联句中御制诗句为:「高节为邻德表贞,喉齿香生嚼松实。心神春满泛梅英,拈花总在兜罗手。」寥寥数语,把「岁寒三友」及其含义和盘托出,寓意深远。

茶宴之后,皇帝要对诸臣进行颁赏。赏赐物有荷包、如意、画轴、端砚等,还能把三清茶碗「怀揣以归」。大臣将参加茶宴看成是最高荣誉,他们把赏赐的荷包悬于胸前,把三清茶碗捧在手中,走出紫禁城,令旁人羡慕不已。

清乾隆 白地矾红彩题诗三清茶碗故宫博物院藏

张灯结彩过大年

清宫过年,乾清门、乾清宫张灯结彩,一片节日景致。乾清门、乾清宫张挂万寿灯联、贴门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乾清宫竖起两盏天灯杆,挂十六挂万寿灯灯联。二十八日,进万寿灯十六挂,及一百二十八盏小灯盏。乾清宫檐前张挂九盏大宫灯,乾清门张挂五盏大宫灯,日精门、月华门正中各张挂一盏大宫灯。此外,乾清宫两廊檐、围廊张挂灯一百二十盏、栏杆灯一百九十四盏。乾清宫举行皇帝家宴时,院内摆「变换彩灯」。是时,身穿「五色画衣」的乐工挥舞彩灯,组合变换出数十种吉祥语句,有「太平万岁」、「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等等。乾隆皇帝曾作《立天灯》诗:「金龙护柱长数丈,四柱撑如巨灵掌。彩灯左右列丹墀,万寿灯明丹陛上。年年腊月二十四,缚架悬灯声扰攘。百夫舆柱齐用力,一一都听铜锣响。灯上联书细金字,惟乞岁岁登丰穰。瑶宫乐事与民同,从识太平真有象。」直到正月十八日,乾清宫万寿灯及各处所挂各样灯才收回。

乾隆朝乾清宫各种彩灯中,以搭建鳌山灯最具特色。

鳌山灯是用色纸、竹篾片和篾丝扎成中空的一座假山(灯山),山上用「苍岩翠柏」装饰,再在其间穿插纸糊成的山妖、水怪、鸟兽、鱼龙等千姿百态的花灯和「古寺禅林」等建筑彩灯。表演时配以音乐,彩灯旋转,金龙在空中飞舞,嘴里能喷云吐雾,水中鱼儿摇头摆尾变化万千,栩栩如生……

鳌山灯源于上古神话中的一段传说:很早以前,渤海里漂浮着五座高山,玉皇大帝令十五只巨鳌驮载,从此五山在海中耸立不动,谓之鳌山。先民们把彩灯堆成山,又做成巨鳌状,谓之「鳌山灯」。南宋时,皇帝到宣德门楼上观赏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明代宫廷在午门之外摆设鳌山灯及各式花灯,以庆赏丰年,祈求神仙保佑。

乾隆皇帝对鳌山灯情有独钟。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年间曾下旨苏州织造用彩绸扎制鳌山灯景,并对彩灯堆叠的「山」提出修改意见,令造办处修改。或许是清代吸取明代因观鳌山灯而引起火灾的教训,鳌山灯最终并没有真正搭设起来,乾隆皇帝向往的那种鳌山灯彩的美丽仙境终未实现。

清嵌玉宫灯故宫博物院藏

太和殿前香炉

猜你喜欢
龙袍家宴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新春家宴
新春家宴
传承传统美食,匠心守护美味——龙袍蟹黄汤包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清宫饽饽桌
百家宴 吃出“家”味道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花田种画
晒龙袍的六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