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对比
——以社会灾难新闻为例

2017-03-24 02:22李庆明陈婧怡
关键词:被动语态英汉人际

李庆明, 陈婧怡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语言学研究·

英汉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对比
——以社会灾难新闻为例

李庆明, 陈婧怡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出发点,对比分析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及分布,英汉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被动语态; 人际意义; 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 对比分析

一、前言

新闻话语是语言学习中最具影响力的领域之一。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的公众语言,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报道一个国家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公共事件外,还揭示了某些私人生活领域。新闻报道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被动语态激发了不同学派语言学家的研究热情。例如,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为主导理论的传统形式主义,对被动的语法关系具有强大的解释权,阐释了被动语态是从深层结构通过被动转换派生而成的;随后Perlmutter和Postal继承与发展了乔姆斯基的观点,但他们没有找到“人为什么使用被动而非主动,以及使用被动的目的”的答案;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功能语法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人际意义是研究被动者的态度和判断的最有效模式。

社会灾难是指经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灾难新闻历来备受西方媒体青睐,甚至被定性为“记者的节日”。新闻媒体竞相报道此类重大社会灾难的同时,也聚焦了大众的目光,人们对此类新闻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考虑到论文的科学性,笔者从“每日邮报”“BBC新闻”“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主要的中外新闻语篇精选了20篇社会灾难新闻,每种语言对应10篇,进行科学的、定量定性的比较研究。

二、被动语态为何蕴含人际功能

(一)被动语态研究综述

术语语态起源于拉丁名词VOX。被动语态是一种语法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中英文文本,如商业通信、科技术语、政府文件和新闻报道。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388年;在中国历经数年,直到《马氏文通》出版,被动语态才应用于现代汉语语法中。数十年以来,它渐渐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众多研究中开始探讨它的句法特征和功能意义。

Granger认为被动是“be +过去分词结构,是对语义等同的主动结构的替换”[1];Leech和Svartvik认为术语被动是用来描述“be+过去分词结构的动词短语,包含被动动词短语的句型”[2]。该描述涵盖两个级别——短语级别和子句级别,但是仍然受限于be + v-ed结构。Chomsky分析了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并观察了被动以及主动形式的句法特征。在早期的研究中,Chomsky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构想[3]。不同的表层结构可以共享相同的深层结构。他假设被动转换规则的一般操作如下:NP1 + V + NP2→NP2 + be + V + en + by + NP1,此规则中的en是具有不同形式的表面结构的深层结构元素,例如written中的en等。Chomsky认为虽然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呈现完全不同的表面结构,但它们的基本句法特征是相同的。Lyons给出了他对于被动语态的语义定义:[被动]表示被行动的或遭受行动的状态[4];Bussman强调被动结构的语义性质,他认为被动者不是基本的或未标记的语态,因为它在形态学上具有复杂的结构(被动通常由特定助词或动词词缀形成),并受到一定限制[5]。Hacker认为与主动相比,被动更缺乏生命力,因为他们的动作承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而不是认真地去履行。他做了进一步的对比,“主动形式动词表达的意义比被动化更加具有说服力”[6]。

除了英语对被动的研究外,被动同样涉及汉语领域的研究。吕文华对汉语被动结构进行了分类,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志性的,具有明显的标记,如被、让、给等;另一种是没有标志性的,没有明显的被动语态痕迹[7]。李英哲阐明了汉语被动语态的特定分类,指出有两种被动结构,一种类型用“遭受”表示,另一种用“授予”表示。前者包括词语“被”,如“他被警察抓走了”;后者则包括“给、让”,如“手机给/让人偷了”“书柜让他给砸了”[8]。孟志刚和熊前莉在14个来自不同语域的英语读物所建立的超过100万字的语料库中,揭示了被动结构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如功能、语境和语域等[9]。

(二)人际意义研究综述

人际意义的横空出世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其主要思想首次展示于Halliday的著作《功能语法简介》[10]中。心理学家Buhler认为在任何话语中都具有三种语言功能:情感功能、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11]。他的理论对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启发Halliday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Eggins和Slade的观点主要表现在著作《分析随意性会话》[12]中,他们认为人际意义作为连接角色和关系之间的纽带,由交际双方之间的状态,说话者的权利、亲密程度,说话者之间的熟悉程度,他们的态度和判断力以及内容和共享性呈现。话语分析方法的先驱Brown和Yule阐明了语言的传达功能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差异,他们从演讲者语境组织意义的过程中研究了人际意义,并将隐含意义传递给听者,强调语言作为一种谈判手段,在谈判双方间建立了一致性,在对话中交换意见,并且为说话者和听话者保全了颜面。

语用学对人际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和Grice的合作原则探讨了特定语境下说话者的意图,为人际意义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Brown 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本质上也具有人际意义的倾向。Wierzbicka认为语用学是学习我和你之间语言互动的学科[13]。Halliday思想的守护者和继承者J. R.Martin在人际意义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后来和P.White 在2000年共同创建了评价系统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中国,虽然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已历经30年,并且有许多关于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论文,但直到近几年,人们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际功能。黄国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概述了古诗《清明》六个英译本的人际意义[14]。他根据句型、言语角色和称谓语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际意义。在《功能话语分析》一文中,黄国文指出Halliday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话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法是一个强大的、话语分析的适用理论。近年来,李战子致力于研究话语的人际意义,指出情态系统的认知对学术文本和人际意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现出三个功能:表达说话者的不确定性、表示礼貌以及继续谈话的可能性[15]。她的研究推动了语篇研究的发展。

(三)被动语态中为何具有人际功能

Jesperson总结了需要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有:施事者不可知,根据上下文施事者不言自明,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回避施事者,对受事者的兴趣更大,小句间链接的桥梁[16]。作者选用被动语态的目标主要有:突显受事者,故意省略施事者。为了实现目标则必须首选被动语态,此时被动语中蕴含了作者的态度和意图,承载了人际功能。

三、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对比研究

(一)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及分布

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密切相关。Svartvik列出被动出现频率最高的八种文本类型:科学、新闻、艺术、体育、演讲、小说、广告和戏剧。在英汉新闻语篇中,究竟哪种语言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较高仍未可知,值得我们考虑。

与汉语被动语态相比,英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更高。两种语言被动语态出现频率不同的原因在于汉语突出主题,而英语突出主语。英语中主语是必不可少的(命令式句子除外),句子倾向于遵循被动或同时包含主动和被动结构;汉语中主语经常可以省略,人们更喜欢使用主动结构而不是被动结构来突出主题。

(二)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相似性

1.表示客观性

在叙述中采用被动语态会使人们得到与真理一致的中立和客观的印象。由于被动语态的特殊性,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文学形式中,特别是在客观的新闻报道或科学文献中。新闻报道应客观、准确、迅速,让读者能第一时间把握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走向。由于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第一人称的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首选被动语态会给人留下客观和严肃的印象。

(1)Federal Security Service chief Alexander Bortnikov said a bomb had been planted on board the Metrojet plane, equivalent to up to 1kg of TNT.(BBC新闻,2015年11月19日)

上例选自2015年11月19日,关于俄机在西奈半岛遭恐怖袭击坠毁的新闻报道,小句中指出飞机是由于被安装了重达1公斤TNT的炸弹而坠毁,未说明是何人所为,省略了施事者。在例句中,此声明不是记者的言论,而是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博尔特尼科夫所披露的事实真相,这种引用他人言论的表达使新闻报道更客观。

2.逃避责任

无施事者的被动句是被动结构的原型,此结构实际上仍包含施事者,即该事件是受外力促成的[17]。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省略施事者,通常暗含作者的态度。有时在新闻播报中,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用被动语态可以有效地摆脱责任。在被动语态中作者通过省略施事者,回避某些信息,巧妙地免除了后顾之忧。例如,英语中的被动形式is called、is believed以及汉语中的“被传、据说”,通常都被用来以自己的观点伪装社会舆论。

(2)泰国《世界日报》称,约有15名中国人受伤,中国大使馆已经派人前往医院探望伤者。(中国日报,2015年8月18日)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泰国《世界日报》称”淡化了潜在的施事者我或我们,在记者与新闻之间营造出遥远的距离感。当公众质疑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时,记者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3.突出主题

薄冰和赵德鑫列举了使用被动语态的四种情况:当施事者不明确或不必提及施事者时,当我们想要隐藏我们对行动的态度或当我们表达某些不确定的事情时,需要强调说明时,避免模糊语言成为主语时[18]。其中,第三种情况是为了在话语中突出某些信息。它可以通过无施事和施事两种被动句实现。在无施事被动句中,受事者是主语,省略施事者。句子的关注重点是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谁使它发生的;在施事被动句中,施事者的身份和地位被凸显。

(3)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派,郭声琨率国务院工作组连夜赶赴厦门指导公交车起火处置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例(3)中,修饰语“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派”被置于句首,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强调了厦门公交起火事件的严重性以及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4.对受事者表示礼貌和尊重

Brown和Levinson认为表示礼貌性是被动语态的一个基本功能[19]。在语言交际中,为了保证交谈的顺利进行,双方应遵循礼貌原则。使用被动语态可以避免语调的刻板,委婉礼貌地表达出想要传递的思想。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应首先考虑礼貌原则。当施事者不明确时,句子的焦点是是受事者,此时应采用被动语态。出于对礼貌性的考虑,发言者可能不愿提及施事者,在这种情况下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4)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8日表示,如果证明此次空难由炸弹爆炸造成,则埃及大量机场的安保措施需要被重新评估。(新华社,2015年11月9日)

当读到这些灾难新闻时,人们的目光都会聚焦于受害者。通过使用被动语态,新闻报道中给予了受害者适当的礼貌和尊重,将受害者先展示给读者,吸引公众对灾难的怜悯和关注。此外,语气作为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揭示对话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5.引起读者关注

在结构“目标+过程+ by +施事者”中,尽管施事者和受事者(目标)同时出现,但读者对他们关注的等级不同。在被动结构中,受事者是句子的主位和信息传播的关键点,在这里被突出强调,因为作者希望读者能多加关注。

(5)At least two civilians, including a child, were killed in the Afghan Parliament attack carried out by 7 Taliban militants who were killed by police at the scene. Another 31 civilians were injured in the attack.(CCTV新闻,2015年6月22日)

我们可以看出例(5)的结构是“目标+过程+ by +施事者”。在报道社会灾难新闻的文本中有许多描述受害者的句子,通常新闻记者倾向把受害者作为一个句子的主语,使用被动语态来描述社会灾难,使读者身临其境。这样的新闻报道将更深植于读者心中,被动语态被赋予了人际意义。如果使用主动语态,社会灾难作为主语,将无法突出灾难的严重性,读者不会发现灾害发生所造成的严重损失,这样社会灾难新闻的报道也变得毫无意义。

(三)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差异性

1.表达负面情绪

英汉两种语言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除了上述相似外,还存在一些差异性。在新闻语篇中,英汉被动语态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汉语被动含有表达负面情绪的功能。

对比英汉被动语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结构形式上的缺陷。如汉语被动语态无法明确界定现在时和过去时,英语被动语态却能轻而易举地总结出规律。在汉语被动语态中,许多被动标志本身表达了施事者的负面情绪,典型的标志词是“遭、遭到”,意味着明显的主观感觉。

(6)此次艾滋病大会主任欧文·瑞安表示,他们在现阶段无法确认他们同事的死亡名单,但如果这是真的,艾滋病防控将遭遇巨大损失,世界会失去它的“巨人”。(每日邮报,2014年7月18日)

例句中的“遭”在表达中暗示着某些不好的或消极的事情即将发生,“遭遇”意味着防艾工作将面临巨大损失。

2.表示客观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在表示客观性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它们出现的频率不同。在英语中,被动语态更常用来传达一种不具人格性质的、客观的思想;汉语通常使用其他表达方式来实现语言效果,如使用没有主语的主动语态或引用第三者的观点。

关于曼谷市中心爆炸的新闻语篇,在报道中虽然只有三个被动句,但至少有四处引用。例如“据泰国当地媒体报道”“警方初步调查结果称”“据目击者称”等。这些来源评价可以为报告增加真实性和客观性,诠释汉语被动语态在新闻文本中出现频率较低的原因。

四、结语

本文详尽地分析对比了新闻语篇中英汉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在Halliday人际功能的理论框架内,通过例句展现了两种语言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与此前单独的语法研究不同,展现了被动语态的语用价值。

本文的实际意义从两个角度展示:对读者的启示和对EFL教学的启示。研究为新闻读者提供更有效的线索和方法,使读者除了解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实际情况外,还能深刻理解新闻报道的意图和传递的真实信息。这项研究对EFL教学有一些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习者在话语分析和鉴赏、阅读以及听力理解中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改观EFL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关系的解读。研究将有助于他们在进行特定语言表达时选择更合适的语言形式,从口语、书面英语方面提高学习者在语言应用中的能力。

[1] GRANGER S.The be+past participle construction in spoken English with special emphasis[M].Amsterdam:Elsevier,1983:1.

[2] LEECH G,SVARTVIK J.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5:159.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4.

[4] LYONS J.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968:372.

[5] BU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GREGORY P T, KERSTIN K,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52.

[6] HACKER D.A writer’s reference[M].5th ed.Boston:Bedford/St. Martin’s,2003:128.

[7] 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室.句型和动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168.

[8] 李英哲.从认知的视角看华语词汇和语法教学[C]//世界华语语文教育学会.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世界华语语文出版社,2003:56.

[9] 孟志刚,熊前莉.当代英语被动句使用剖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6-10.

[10]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imited,1985.

[11] GREGORY R L.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mi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95.

[12] EGGINS S,SLADE D.Analyzing causal conversation[M].London:Cassell,1997:180.

[13] WIERZBICKA A.Cross-cultural pragmatics: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1:53.

[14] 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34-38.

[15]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53-355.

[16] JESPERSON 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3:121.

[17]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1):19-23.

[18] 薄冰,赵德鑫.英语语法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19] BROWN P,LEVINSON 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35.

AContrastiveAnalysisontheInterpersonalMeaningofthePassiveVoiceinEnglishandChineseNewsTextsTaking Social Disaster News Texts

LI Qingming, CHEN Jingy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Taking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as a starting poi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the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disaster news texts, which is an innovation on the passive voice research fields. Two main problems are solved:(1) 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disaster news texts and (2)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the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texts.

passive voice; interpersonal meaning;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disaster news texts; contrastive analysis

2017-02-13

李庆明(1963—),男,湖北黄冈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陈婧怡(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4;H146

A

1674-0297(2017)05-0120-05

(责任编辑李晓梅)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英汉人际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被动语态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