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观对当代青少年生态观培育的启示

2017-03-25 03:47王世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天地儒家万物

王世明

儒家生态观对当代青少年生态观培育的启示

王世明

作为“美丽中国”未来建设者和参与者的当代青少年,应该积极培养生态观念,为将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儒家生态思想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探索和发掘儒家生态思想,能为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态观培育提供有益借鉴。

儒家;生态价值观;青少年;启示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掀起生态文明建设高潮。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当代青少年应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探索和发掘儒家生态思想,有益于当代青少年良好生态观的培育。

一、儒家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也包含着人际社会关系、物我关系、人己关系的合理态度”[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生态观,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天人同源,天人是有机整体

《周易·序卦传》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2]397可见,《周易》认为天和人都是内源于宇宙的。此后,儒家经典和儒家代表人物都继承和发扬了天人同源的思想。例如,荀子在《荀子·礼论篇》说:“天地者,生之本也。”[3]307荀子认为天(万物、自然)和人都同源于宇宙(天地)。汉代董仲舒则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互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4]91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思想,同样表达了天人同源,天人是有机整体的思想。

(二)天行有常,顺天不逆天

孔子在《阳货》中言:“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353在孔子看来,天不用言语,四季、百物能够领会它的意思,四季照常交替,百物依季节和谐生长。这里,孔子认为“天”是具有自然法则和规律性的宇宙。因而,孔子认为天人之间相通,人应该效法于天。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同样表达了天人相通,顺应天意的思想,孔子指出:“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5]160孟子同样主张人应该遵循“天道”。《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6]186孟子认为,天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存在物,人应先“尽其心”,然后“知其性”,最终达到“以事天也”的目的。董仲舒则认为:“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4]152因此,董仲舒效仿“圣人法天而立道”。宋代张载不仅继承前人的思想,而且还明确使用了“天人合一”这一概念。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7]此后,天人合一,顺天不逆天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例如,《河南程氏遗书》有载,程氏两兄弟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朱熹则把“万物一体”思想继承下来,《朱子全书》有言:“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8]

(三)天人和谐,与天地合其德

《周易》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2]15可见,《易传》不仅强调人在行为上应遵循自然规律,而且还把遵循自然规律上升至人的道德层面,要求人与天地合德,达到人与天地、内在与外在“合一”的目的。《中庸》则强调人通过“诚”的途径达到天地人的和合。《中庸·天道至诚》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9]至明清时期,《周易外传·无妄》中王夫之提出“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10],继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顺应“天德”是圣人尽王道的道德要求。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为其具体的生态主张提供了哲学支撑。“天人同源”要求天地万物在地位上应该平等,这使得儒家主张人类不应主宰万物,而是“仁爱万物”;“天人统一”“天行有常”“天人和谐”等则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可掠夺自然,这使得儒家主张“取用有节”和“以时禁发”。更可贵的是,儒家通过对“天人合一”哲学问题的探讨,“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积极利用自然万物、人与天地参的进取观点和‘仁民爱物’的环境道德观,希望积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1]。

二、儒家生态观的本质内涵

儒家的生态思想,是对于动植物原始的、怜悯的和朴素的情感,经由古代儒家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逐渐发展成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儒家生态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先秦到宋明时期漫长的历史积淀,也经过了古代儒家大量而深邃的哲学思考,形成一个庞大而又深奥的系统。其主要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一)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仁民爱物”

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孔子主张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和“爱人”的原则运用到处理人与万物关系问题上来,提出了“仁爱万物”的思想。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物与人一样有其生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而,作为同在自然界成员的人应该既爱人又兼爱万物。随后,孟子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强调敬爱亲友而泛爱他人,由泛爱他人而仁爱万物,从‘仁民’而‘爱物’”[12]。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还告诫人类在实践中应使用“数罟不入洿池”[6]137“斧斤以时入山林”[6]137的方式去关爱和保护万物,以限制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荀子也主张把“爱人”推及“爱物”,从而做到“以类度类”。他指出:“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3]54先秦之后,历代儒家代表人物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上也进行探索。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4]91北宋时期,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理念。在《正蒙·西铭》中,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3]张载把“民”看作自己的同胞兄弟,把世间万物视作自己的同类。张载的“民胞物与”理念同孟子“仁民而爱物”的情怀一脉相通。后人朱熹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地,别无所作为,只是生物而己,亘古至今,生生不息,人物则得此生物之心以为心。”[14]

不难看出,儒家深知这一道理:人与自然是同根同源,是统一的有机体。因而,儒家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而不是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宰。进而,儒家把人性关怀中的“仁”“爱人”“仁民”等推演至自然界中的万物,形成“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儒家的生态利用思想:“取用有节”

在利用自然问题上,儒家提出了“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提倡“钓而不纲,弋不射宿”[5]136。这是在告诉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管是对使用的工具还是对利用的对象都要适可而止,不能毫无节制。为了在利用自然过程中“取用有节”,孔子甚至提倡在生活方面和礼仪方面也要节俭。在生活方面,他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5]143;在礼仪方面,孔子重视礼的本身,而不是其外在形式,《论语·八佾》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33除孔子外,荀子和朱熹也崇尚节俭。在利用自然过程中,荀子强调人不可过度利用自然,以避免给自然带来灾害。荀子《天论》有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3]266而朱熹在强调节俭利用自然时则引用《孟子集注》卷十三中语句:“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15]

可见,儒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很注重节俭与节制。这不仅体现在取用量上要适度,不奢侈浪费,而且还体现在取用规范上要节制,做到“不纲”“不射宿”,反对没有节制、不加区别地索取。儒家希望对自然资源“取用有节,物尽其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代儒家还把这一原则上升至“节用而爱人”的高度,保护有限的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儒家的生态管理思想:“以时禁发”

在管理自然的问题上,儒家提出了“以时禁发”的思想。在《礼记·祭义》中,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6]孔子用人道中最重要的原则之孝道来劝诫人类重视利用自然的时节性及遵从自然时节的良好成效。《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6]137孟子主张对自然资源按时节进行保护和休养,资源才能丰富。反之,必然枯竭。战国末年,荀子强调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3]122。在这里,荀子不仅强调要对“山林”等自然之物进行育养,而且还强调在对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以时而“禁”,以时而“发”。汉代董仲舒同样主张对自然的保护和休养:“无伐名木,无斩山林”[4]253。唐代柳宗元在其《天说》一文记载,韩愈反对人类日常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期望通过“日薄岁削”[17]的方式,使那些破坏自然的人一天天一年年地地减少,自然环境才不会过度破坏。

中国古代儒家用“以时禁发”对自然进行保护和休养,说明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有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而且还认识到万事万物自身生长的规律。

三、儒家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吹起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当代青少年是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其科学文明生态观的培育非常重要。结合中国古代儒家生态观,当代青少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生态观。

(一)塑造青少年生态价值观

古代儒家“天人合一”和“天地者,生之本也”等思想启示当代青少年: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如同人类是自然界父母的婴孩,人类脱离自然界父母就无法生存。当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并不像现代西方环境主义者那样主张“自然中心主义”,而是主张在利用自然的经济价值满足人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并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而,作为当今人类社会“天子骄子”的青少年,首先在观念上不能以自然界的“天之骄子”自居,更不能在实践中利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知识破坏、掠夺和奴役自然。当前,当代青少年既要自觉培养生态意识,又要扎扎实实学习科学文化,为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代青少年要谨记,将来在开发自然经济价值时,应该将其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追求自然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使“天人合一”状态在工业文明社会也能得以实现。

(二)培养青少年生态伦理观

古代儒家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儒家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家庭中的“独生子”,自然界中有万事万物,它们是人类的同胞。在自然界大家庭中,同样要遵循伦理,人类不仅应该关心自己,关爱他人,而且还要关爱他物。儒家的“仁民爱物”不只是一种道德的说教,更是生态实践中的一种处事原则。例如,在实践中,儒家倡导用“数罟不入洿池”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方式去践行“仁民爱物”思想。在践行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禁伐禁杀。

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代青少年中一些人的行为既不能体现出“仁民”思想,又不能体现出“爱物”的观念,更体现不出禁伐禁杀的原则。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杀人、投毒、虐待动物和破坏自然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青少年破坏环境的重大案件目前尚少,但是诸如攀枝摘花、林木刻字、践踏草地等现象却数见不鲜。当前,当代青少年应大力培养生态伦理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爱他人,兼爱万物,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生命有珍爱之情。

(三)引导青少年生态消费观

古代儒家对自然的利用秉承“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原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经消费往往就会消失;自然生态是脆弱的,一经破坏往往无法修复。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大,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更应该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

无论是对资源的消费还是对环境的消费,当代青少年要养成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做到“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18]。要做到这些,青少年应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例如,不用或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碗筷和一次性包装,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笔墨纸张,循环利用书本,不随意更换电子产品等。当代青少年在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的同时,更要投身于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之中,更好地发挥“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原则。

(四)树立青少年生态发展观

古代儒家在保养自然方面提出了“以时禁发”“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日薄岁削”等措施。从表面上看,这些措施只对自然采取消极的保护,但其实质也蕴含着对自然积极的开发利用。如果“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我们就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自然资源就会迅速枯竭,“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愿望就无法实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就更无法做到;如果不做到“无伐名木,无斩山林”,就无法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9]的美好愿望。

当代青少年不仅应该在儒家生态思想中学会如何保护和尊重自然,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处理好人类代际公平发展的问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发展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努力。

古代儒家生态观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特别是“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等思想,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也对即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者的当代青少年生态观的培育提供了宝贵借鉴。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生态观有其不足之处,当代青少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培养科学的现代生态观。

[1]杜向民,樊小贤,曹爱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3.

[2]周易[M].宋祚胤,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3]荀况.荀子[M].安继民,编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董仲舒.春秋繁露[M]//冯国超.中国传统文化读本.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5]张艳国.《论语》评析[M].武汉:崇文书局,2003.

[6]论语·孟子[M]//崔钟雷.家藏天下.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7]周赟.《正蒙》诠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98.

[8]朱熹.朱子全书:第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

[9]子思.中庸[M].刘强,编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02.

[10]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65.

[11]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5-56.

[12]陶国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50-54.

[13]孙振青.宋明道学[M].台北:千华图书出版社,1986:115.

[1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97.

[15]朱熹.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205.

[16]礼记[M].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62.

[17]湖南省刘禹锡诗文选注组.刘禹锡诗文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179.

[18]原新.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164.

[19]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Values on theEcological Values Cultivation of Youngsters

Wang Shiming

As the future builders and participants of “beautiful China”, youngster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be fully prepared for the futu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profound ecological wisdom and Confucian ecological values are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The exploration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values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ecological values cultivation of youngsters.

Confucianism; ecological values; youngsters; enlightenment

王世明,法学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贵州贫困地区生态扶贫长效机制研究”(2015QN08);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扶贫的路径与创新”(2015JD007)。

B21;X-4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3.002

2017-03-05;责任编辑:陈鸿)

猜你喜欢
天地儒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A Magic Train Trip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A Talking Pug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拾天地之荒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