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活方式变革

2017-03-25 03:47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雒 丽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活方式变革

雒 丽

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绿色发展理念呼唤绿色发展的实践,由理念向实践转变的关键是在政府、社会、个人三元主体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追寻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为基础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以追求文明诗意的存在为内容的、以实现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的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时代潮流之一,其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实现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思维方式的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也需要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因为源于近代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为此,我们要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批判现代生活方式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因此,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绿色发展视阈下生活方式革新这个严肃的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绿色生活方式,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有益探索。

一、发展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是现实中人类活生生的生活的历程。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158生活由生活方式来展开,生活方式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确切地说,连生产方式也是“一定的生活方式”[1]147。可以说,社会即生活,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样态构成、展现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发展内容。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展开的,发展理念引导生活方式的选择、革新、养成、推广和完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它通过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价值选择和生活观念进而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生活方式并非仅仅指传统意义上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日常生活,它包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样态、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全部行为体系。生活方式其实质是人的生成方式和人自身的需要满足与实现方式,它回答的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以何种目的来选择生活方式”和“怎样生活”的问题,是把握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基本方式。所以,从生活方式的内涵和本质上来讲,生活方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它通过发展理念的指引来反映和推动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个民族或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经济统治下的“生产型社会”,生产方式几乎“吞噬”生活方式,一切向生产看齐,生产即生活,生产方式就是人们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以西方国家为代表,随着由“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过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分离、独立,产生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2]。当下,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挑战人类的发展底线,甚至直逼人类的生存底线,这些问题都呼吁各国跳出固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维,寻求新的发展理念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放眼寰宇,绿色发展成为当今时代潮流:美国政府提出了“绿色新政”来推进绿色发展,欧盟则针对绿色发展制定了《欧盟2020》发展战略,日本推出了覆盖全国的“绿色发展战略”,韩国也不甘示弱提出了《国家绿色增长战略(至2050年)》,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亦纷纷加入“绿色大军”行列,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誉为继“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3],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新的绿色文明新时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中国落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因为只赶上半程而略显被动;面对这次“绿色革命”,中国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这次历史机遇,顺势而为,成功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以此国际视野为认识基点,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正式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全面贯彻、细化于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之中。

绿色发展理念萃取古今、融汇中西,既折射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又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生态伦理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是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对绿色发展理念做出了深刻阐释:“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4]据此概括而言,绿色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更加关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第二,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进步;第三,更加关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第四,更加关注技术创新高效管理获得的新的增长点[5]。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发展观念的科学转变,它更体现出一种社会价值观的生态化趋向和公众绿色意识的普遍觉醒。它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为发展的前提,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长远性,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文明形态的向往、追求。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使人成为人”“让人的生活成为生活”,其核心是为人的生活赋予绿色、发展和文明的价值,树立起全民族的绿色价值体系,进而引导全民族形成健康、文明和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的出现要求社会生活方式也必须具有“绿色性”。因为只有人们在形成生活观念、获取生活利益和满足生活需要所引发的价值取向标准以及生活行为中普遍接受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利用各种资源、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生活活动时遵循并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情况下,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绿色发展。

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发生在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领域的一次重大觉醒、革命。它表明人们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把物质消费水平作为评价生活方式的唯一标准,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旧生活方式,以有利于个人、社会和自然的绿色、和谐、全面发展为新的评价标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全新的生活准则。绿色发展理念指出“以消费主义为取向”的现代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点缺陷: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将人推到最高主体和绝对中心地位,却将自然看作征服、宰制和肆意剥削的对象,忽略和漠视自然的独立性和内在价值;二是畸形的消费主义,它将生命的全部意义等同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无限追求,以“利益至上”为准绳,认为是人的消费决定了人的存在和价值;三是封闭的个人中心主义,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只要个人自由而不讲社会责任[6]。

绿色生活方式不但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和批判,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主张对中国现有的生活方式进行革新,尝试构建出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为基础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以追求文明诗意的存在为内容、以实现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的新型生活方式。这种新型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于:

第一,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农业文明时期,人还处于一定的“蒙昧”状态,严重依赖自然,人对自然更多的是敬畏、依赖,因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原始而简单。工业文明时期,倡导人的解放和独立,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形成了“向人类利益看齐”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以人的统治、控制与自然的被统治、被控制为主要特征。在与自然相处中,人类将自身看成是唯一的主体,而将自然设定为客体,人类作为主体主宰和统治着自然这一客体,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人类不惜破坏、掠夺自然。绿色生活方式则具有与此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主张人与自然平等,二者“同呼吸共命运”,主张在生活各环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且要注重发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第二,摒弃消费主义,追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型社会”,它以资本的逻辑支配社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的异化,其中,“物支配人”的异化最为严重。人被异化之后,整个社会物欲横流,并且产生了“新穷人”——因为贫穷而在精神或心理上感觉被排除在“正常生活”“快乐生活”之外[7]。绿色生活方式则呵护了人的自由发展,它能够将人从异化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一个被物欲所役使的人、一个视金钱为人生唯一价值的人,显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面对西方的消费主义在中国大众生活中的“崭露头角”,绿色生活方式坚决抵制现代社会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物化、异化,以人为本,向更符合人性发展内在要求的、重精神发展的生存方式转型,以“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幸福”为社会生活价值标准,使人成为人,使生活成为不被“遮蔽”的生活,追求人自由、诗意的生活。

第三,拒绝个人中心主义,寻求人类共同福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大家同处一个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所以,中国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更是对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贡献。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空气恶化、水体污染、森林土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加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的纵深发展,国与国之间已经形成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这使得发展问题的解决愈加复杂和棘手,需要人类共同找寻崭新的、多元的、开放的发展途径。因此,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日益成为愈来愈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目标,也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形势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达60余次,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8]

四、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

绿色生活方式的实现诉求于将其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从而生发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与品德,自内而外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以达到生活方式“绿色化”,使得绿色发展真正成为支撑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核心动力。绿色生活方式的建构需要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等社会主体养成绿色的实践智慧,在具体实践的发展动态中改变故有的“反绿色”品行,切实推动绿色发展。

第一,加强国家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此来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刚性的”法制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突出有关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补偿机制、“反绿色”行径的惩处等规定,使得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法可依。建立相应的绿色发展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推进绿色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将推进绿色发展纳入管理制度框架。同时,要监管签订“绿色生活目标责任书”,建立绿色考核制度,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和人民大众的绿色生活行径,及时传达国家的绿色政策、法规,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们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第二,培育社会绿色文化风尚。社会要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来培育、推广绿色生活价值体系,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涵养“柔性的”文化内生动力。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仅仅是向人们传递生活观念,输送生活知识,更在于培育全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只有确立了这种文化基础,人们才能享受到全面的、真正的文化生活乃至以前需要利用知识、技术才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所以要使绿色生活方式进课堂,开展全民绿色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推广绿色生活知识,引导公民养成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同感。通过基础教育培育全民族的绿色道德意识和绿色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文明和发展的绿色文化风尚,从而促使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社会还要注重通过舆论传媒增强公众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认同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提高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识,坚定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教育、文化宣传将绿色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认同绿色发展理念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三,鼓励公民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每个公民既要遵守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又要自觉参与到绿色生活方式的大众构建队伍中来,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共建、共享贡献力量。绿色生活方式与每个公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体现着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和践行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中国梦”具有关键性的基础意义。绿色发展,人人应为;绿色生活,人人可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坚持节约作风,强化集约意识,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培养节约集约的自觉行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促进生活方式尽快向绿色化变更。每个人应该时时、处处切实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活、完善自我、与人和谐相处等高品质生活都是在“绿色生活”;购买节能环保产品,使用环保袋及随手关灯诸如此类行动都是在切实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都是在为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实现绿色发展,其根本要求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发展决策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始终,即进行生活方式的变革,形成健康、文明和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绿色生活方式,其实质是对当代社会文明从价值层面、物质层面和体制层面进行全面的变革。在价值层面上,人们对待自然、对待后代、对待贫穷和富有的价值观念应该发生绿色性转向;在物质层面上,要对现有的物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进行绿色性的革新;在体制层面上,绿色发展问题要纳入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法制、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国策之中,对这些主流体制进行绿色化变革。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是以人与自然关系文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高品质的新型生活方式,它的确立使绿色发展由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嵌入广大民众自觉的、日常的行为体系之中。在绿色发展的“知”“行”联动过程中,它将人民所向往的高品质生活目标与社会整体的、长远的绿色发展目标相融合,使得广大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实现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行动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有机联动势必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雅林.“生活型社会”的构建——中国为什么不能选择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模式[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5-14.

[3]胡鞍钢,周绍杰. 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4]《中国发展新理念》编写组.中国发展新理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27.

[5]杨朝飞.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J].理论视野,2015(12):35-36.

[6]王治河.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J]. 岭南学刊,2010(3):112-117.

[7]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 [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83-85.

[8]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 [N].人民日报,2015-12-22(7).

Lifestyle Change with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Luo Li

The trend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irreversibl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emerge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dicates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calls for its practices and the key to the transformation is that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individual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build a green lifestyle. It is a new life mode that is based on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nature, taking human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to seek poetic and civilized inhabitation and realize common well-being.

lifestyle;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lifestyle

雒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F061.3;C913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3.003

2017-03-10;责任编辑:陈鸿)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