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诗歌的海外传播*
——吉纳维芙·魏莎英译版薛涛诗歌的变异研究

2017-03-25 15:10
关键词:薛涛变异译者

卢 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25)

·巴蜀文史·

本土诗歌的海外传播*
——吉纳维芙·魏莎英译版薛涛诗歌的变异研究

卢 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25)

吉纳维芙·魏莎翻译的薛涛诗歌英译本为挖掘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偏好、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等导致信息失落、添加和变形的因素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文学翻译中的“变异”虽然会导致本土文学在海外传播中遇到阻碍、扭曲和误解,但它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因为“变异”在对源语文学扭曲和砍戮的同时证明国家的或民族的诗歌和诗学元素可以激发异质文明的诗性想象,在不同的时空维度生发本土文学的“新枝”。

薛涛诗歌;变异;文学翻译;吉纳维芙·魏莎

薛涛是我国唐代著名女诗人,一生作诗500余首,留存于世92首,是我国创作和留存诗歌数量最多的女诗人。她的诗歌主要经由三个版本的专门译本被介绍到英语世界:1945年译诗85首的吉纳维莱·魏莎(Genevieve Wimsatt)译的《芳水井》(AWellofFragrantWaters:ASketchoftheLandWritingsofHungTu)、1968年译诗51首的肯尼迪(Mary Kennedy)译的《我与你心心相印》(IAmAThoughtofYou),和1987年译诗68首的拉森(Jeanne Larson)译的《锦江诗选——唐代乐妓薛涛诗集》(BrocadeRiverPoems:SelectedWorksoftheTangDynastyCourtesanXueTao)。魏莎的薛涛诗歌译本因其时间最早、译诗最多、介绍最详等原因而最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魏莎的薛涛诗歌英译本为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经由译介在海外传播时发生的变异并探析产生这些变异的根源。曹顺庆先生在其英文专著TheVariationTheoryofComparativeLiterature(《比较文学变异学》)中提出“只要有跨语言、时空的改变,或者文明的冲突发生,变异就必然发生,因此寻求同质性只不过是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和学术幻想。”[1]107薛涛诗歌的翻译不仅跨语言,也具有跨时空和跨文明等特质,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变异”。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导致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添加、省略、重构、误译、汇编等“变异”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因素:译者审美偏好、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一、译者审美偏好导致的变异

当译者试图将中文古典诗歌翻译为英语诗歌时,大部分译者会选择迎合其目的语读者,也就是文学传播中的受众或接受者。大部分英语世界的读者习惯的是被翻译为自由体英语诗歌的中国古诗,无论事实上中国古诗在形式上和诗节韵律上与自由体英语诗歌的差异如何之巨。然而,魏莎的薛涛诗歌英译却是一个少见的例外。当魏莎读到薛涛诗歌原文之后,她立刻被其异域之美和奇特的诗歌形式所吸引。她发现中国古诗的诗节大都是整齐的四行,呈现出几何图形一般的工整,偏好用七言或五言并押韵。所以她决定要把薛涛诗翻译为四行诗体的英语诗。在《芳水井》的前言中她是这么说的:“尽管我知道这种形式在西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老旧过时的,对很多人来讲,它给人以保守时代的印象,但是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这些原文中的诗节是以规整而押韵的四行诗体呈现的,我就让它们在译文中也保留这个样式吧。”[2]7在尽量保留诗歌原貌的原则之下,魏莎为了使英译后的薛涛诗也如“几何图形般的工整”,她不得不删减了一些原文中的次要信息。比如在《酬文使君》(AnsweringWenShih-chun)的翻译中。“延英晓拜汉恩新,五马腾骧九陌尘"被翻译为:

Receiving long continued grace in Yen Ying Hall!

Through dust of the Nine Street with Five Steeds galloping!

首先,英译后的诗句因为缺主语而在语法上不完整。汉诗英译的传统做法是译者为中国古诗补充出主语以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但是魏莎为了保持诗歌原有风味,在译文中有意地保留了原文的残缺状态。她的解释是“缺乏这个西方读者习以为常的语法元素经常会使得从中文翻译过来的英语诗显得拥有一种疏离而令人惊叹的风味,比起另一种选择,一种过分强调对人物的关注和对西方语法规则的驯服来说,我更偏爱前者。”[2]8从魏莎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她的美学偏好是东方神韵,一种“言不尽意”“大美无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情,所以她在上面诗句的英译中省略了主语“You"或者“Thou",为诗歌营造一种雾里看花的神秘美感。事实上,在她的整本诗歌翻译中主词都鲜有片帆只影。

除了主词,其他的一些信息也被删减了。比如原文中的“晓”作为时间状语,表示事件发生在清晨。“汉”作为形容词,原意是“汉代的”,但是由于唐朝廷对汉代文化的极度认可和推崇,唐诗中被经常借以用来指代“大唐的”,暗示大唐是如大汉一般的盛世。“新”作为副词,表示“最近的”。魏莎的译文为了在形式上尽可能保持几何的工整,她不得不将这些信息都省略了。郑海凌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3]39在魏莎的翻译过程中,其本人的审美偏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之下,薛涛诗歌的英译在语义上产生了偏移和失落,但是在风味和神韵上却得到较忠实的传达。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变异

由源语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学翻译变异现象是最为常见的。这些变异主要体现为译者出于对受众的异质文化接受能力考虑而刻意进行的“创造性叛逆”、译者自身跨文化素养不足而对原文中文化内涵判断失误,以及文化移植中文化模子导致的文化过滤。

(一)文化差异下的“创造性叛逆”

为了使当时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美国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薛涛诗,魏莎的翻译中采用了一些“创造性叛逆”,尽管当时这个术语还没被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et)发明出来,中国的谢天振教授也还没有将之引入“译介学”而被广泛谈起。

在《赠韦校书》(AnsweringCourtesanWei)一诗中,“芸香误比荆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被译成:

Bean flowers,though sweet,can not compare with Ching Shan jade!

When shall new blooms like those of Chai I Year arise?

在上面的译文中,“登科”这个表示“古代科举时代被政府录取”的中国古语被翻译成“bloom"(盛开花朵)。显然,魏莎是从诗句的整体把握之后,在领悟到诗歌传达的意味后,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薛涛的自谦和对他人的赞美:薛涛把自己比喻为芸豆,而友人则是珍贵的荆山玉,从智慧上讲,朋友如同登科的举人,而她却绝不可能在相近时期能登科。由于西方的文化模子中并无类似于科举的传统,“登科”一词的文化意蕴与内涵难以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文化背景读者理解,因此魏莎将之异译为“开花”:薛涛自谦自己和朋友不是相继盛开的花朵,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翻译在语义上与原文相差甚远,但是从语用上讲,二者都成功地传达了自谦与赞美。“开花”作为一个普世性的经验,远比仅仅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登科”这一比喻更易接受和理解。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4]141叛逆的作用就是帮助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为了帮助英语受众更好地接受中国古典诗歌,魏莎不得不把一些太过艰生的、承载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信息过滤掉,改用一些常识性的词汇来表达相近的情感。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在《试新服裁制初成》(TryingonaNewlyFinishedGown)中,“春风因过东君舍,偷样人间染百花”被译为:

Spring winds have trespassed,prowling through the Genii's bowers,

Bringing to earth this pilfered Hundred-flowers design.

“东君”在中国是司春之神。在希腊神话中对应的神是珀尔塞福涅(Persehnone),只不过东君是男性,而珀尔塞福涅是女性并兼掌冥界。在上面的译文中,魏莎用“Genii"一词来翻译“东君”。《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genii"的解释是“spirit or goblin with strange power(in Arabic stories)”(阿拉伯故事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精灵或妖精)。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的解释是genii又作jinni,意思是“(神话故事中用魔法召来的)魔仆”。显然,这个词尽管能唤起西方人对于神秘东方的想象,但这一想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天方夜谭》(OneThousandandOneNights)中《渔夫与魔鬼》(TheFishermanandtheJinni)中恩将仇报的凶魔,或者《阿拉丁与神灯》(Aladdin'sWonderfulLamp)中“阿拉丁”的“魔仆”灯神(Genie of the lamp)和戒指神(Genie of the ring)形象,远远不是中国的“春神”所引发的万物复苏、百花竞艳的联想。从“春神”变异为“魔仆”,译文给读者创造了一种错误的“幻象”。

在《酬祝十三秀才》(AnsweringtheSuccessfulCandidate,ChuThirteen)中,“浩思蓝山玉彩寒,冰囊敲碎楚金盘”被译为:

Great merit! Blue Hills jade is deep colored and cold!

The Crystal Heart shatters the Gold Plate of Ch'u!

“冰囊敲碎楚金盘”暗含了一个中国古代地理书《三辅黄图·未央宫》中记载的典故:“董偃以玉晶为盘,贮冰于席前,玉晶与冰相洁。侍者谓冰无盘,必融湿席。乃拂玉盘坠,冰玉俱碎。”[5]薛涛在原诗中以这个典故鼓励楚十三秀才不要因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而焦虑,因为他们就像董偃的侍者,不辨“冰”、“玉”,不识贤才。魏莎由于不了解这个典故,其译文成了“The Crystal Heart shatters the Gold Plate of Ch'u!"(水晶心砸碎楚国金盘)。可见译者对源语言文化了解不足是导致译文变异的重要原因。

王向远在《翻译文学研究》中指出原文内涵的宽度和广度、译者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角度都会决定译者以不同方式“异译”原文,从而导致译文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别。[6]161由于译者对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导致译者对原文理解有误所导致的变异与由译者对受众文化模子的考虑而导致的变异是不同的。前者是无意而无益的,后者是有意而有益的。比较文学者应该在译本的多样性中发掘出阻碍文学跨文明传播的不利变异,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前车之鉴。

(三)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移植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译者通常在“归化”或“异化”中选择立场。魏莎的翻译倾向是尽量让原作变动不居,将读者移到原作面前。因而在译文的形式和意象中都尽可能地保持中国诗歌的异域之美,她在译文中将大量中国的地名、人名、物名都以拼音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在《别李郎中》(SeparatingfromLiLang-chun)中“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被译为:

The Wu t'ung leaf has fallen, Feng from Huang must part…

Perhaps it will be still more lonely at Chin Ling…

不仅地名“秦岭”以拼音形式保留,甚至“梧桐”、“凤”和“凰”等物名都以拼音形式保留。正如奈达(Eugene A.Nida)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中强调的,翻译不仅仅是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因为语言总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翻译是一种转换”的说法不仅指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还指语言作为载体和这个载体所承载的信息的转换,它是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也说语言与它承载的信息就像果肉和果皮般密不可分。因此,直接将一些词汇移植到接受者的文化语境中对于保持原文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可能是收效甚微的。梧桐是凤凰栖息之地,因此有人把它译为“phoenix tree",是祥瑞之兆;同时它作为在秋季最早落叶的树木,经常引发伤感和离愁,同时又是悲伤的意象。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在《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中的实践与理论》(TranslatingLiterature:PracticeandTheoryinaComparativeLiteratureContext)中讨论过“梧桐”的翻译:“对于在中国很常见的梧桐树的翻译,简单地翻成‘wu t'tung tree',可以达到保留异域风情的效果。但是,如果译者把它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一种树的名称,那么他们事实上在使外来文化归化于本土文化。”[7]127在初期的积累过程中,译者的“异化”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误读,但是这并不能让我们将译者试图将异质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的最初尝试所具备的价值一笔勾销。事实上,一个世纪以来,由于“梧桐”不断地以拼音形式保留,不断地被注释和阐发,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英语读者较为熟悉的中国意象。

除了“梧桐”之外,魏莎将“凤凰”也按拼音翻译进入英语诗歌,而不是以英语读者惯用的“male and female phoenixes"进入翻译。在中国文化中,“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和凰在空中比翼双飞象征着爱情与婚姻幸福美满。薛涛的诗句原文中用梧桐花落、凤凰分别来暗指李朗中丧偶的巨大悲痛。英语文化背景中的“凤凰”却是“永生”的象征。因此,在英语译文中,由于接受者的文化模子的差异,原文中的深层含义几乎丧失殆尽,甚至有遭到曲解与误读的可能。不过,随着“Wu T'ung"和“Fenghuang"这样的中国舶来词不断地以拼音形式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的英语读者了解到了这些词汇后面的文化意蕴。可见,译者对原文中某些部分内容的移植是有价值的,它是跨文明文学传播初级阶段的有益尝试,并且由于它可以使译文具有“陌生化”的美感而对译者和读者都充满诱惑。

三、语言差异导致的变异

不同语言在词法、句法和语音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质。汉语与英语在语言层面上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英汉文学的双语转换比起其他处于同一语系的双语转换更加困难重重。

(一)词汇层面的变异

中文和英文中都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和同形异义(homonymy)、同义(synonymy)以及上下义(hyponymy)关系的词汇,这为译者带来了许多艰巨繁琐的工作。古语有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当译者翻译这些词语时,他们很容易由于疏忽而犯错,从而导致译文与原文大相径庭。

同音字是困惑译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春郊游眺寄孙处士》(StrollingtheCountrysideinSpringandSendingaPoemtotheRecluseSun)中,“何事碧鸡孙处士,伯劳东去燕西飞”被译为:

Besides what muted stream lies Sun Chun-shih at rest?

The shrike flies to the east,the swallow to the west.

据《益州记》记载:“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曰碧鸡坊。……”然而从读音来看“碧鸡”(biji)与“碧溪”(bixi)非常相似。魏莎作为习惯表音文字的英语使用者,她极有可能一时疏忽,误把“碧鸡”当“碧溪”,因此,译文中才有“a muted stream"(静寂的小溪)这一与原文毫无关系的内容。①而且从译文来看,把“何事碧鸡孙处士”理解为“孙处士现在躺在哪一条静寂的小溪旁?”显然欠妥。因为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是薛涛春日出游赏花,而她的好友孙处士未能同行,因此薛涛寄诗以表遗憾。中国古代由于乡土观念浓厚,自古喜好将地名和人名相结合以指明对象。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平原刘备”、张飞为“燕人张翼德”、赵云为“常山赵子龙”。因此,原诗的意思应该是:身居碧鸡坊的好友孙处士不知有何要事,竟然与我劳燕分飞,各处一方,未能同赏春景。

同义词是困惑译者的另一个语言现象。由于对两种语言的了解不足,译者经常将原本意义相同的两个词翻译成完全无关的内容。比如,在《柳絮咏》(WillowCatkins)中,“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被译为:

Peach petals at the Second Moon are light and frail,

By spring gusts whirled about,to any garment clinging.

在中文里,“杨花”和“柳絮”本是同义词。比如,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描写漂泊无定的杨花(即柳絮)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杜鹃鸟)以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薛涛通过批评柳絮随风飘荡、没有固定方向,表达“元稹爱情不坚贞的讽刺和由此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痛苦的愤恨”[8]22。魏莎将之译为“Peach petals"(桃花),完全偏离了诗歌主题“柳絮咏”。

此外,一首名为《鸳鸯草》的诗歌题目被译为“Mandarin ducks in the grass",容易让英语读者误解为“在草上的鸳鸯”。事实上“鸳鸯草”是“金银花”的别称,英语名为“honeysuckle",因其花朵两两相对而得名。据《益部方物略记》:“鸳鸯草春叶晚生,其稚花两两相向,如飞鸟对翔。”[9]44由于对题目所指对象的张冠李戴,薛涛这首咏花草的诗,被翻译成了咏鸟的诗。“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被译为:

In sweet green grasses by the stair,

Mandearin ducks-a darling pair!

Basking in lengthened spring tide days,

Spare coming fall no thought, no care.

仔细推敲原文和译文,原文中的“香砌”就是“香阶”,翻译成“stair”也无不可。但是译文中表现的“在长满绿叶的阶梯上有一对鸳鸯鸟”这个画面就显得不合常理。如果魏莎知道“鸳鸯草”就是“金银花”的话,她有可能会豁然开朗:长在阶梯旁的金银花,如同鸳鸯两两成对,在春天里尽情绽放,哪管秋风何时来?

从词汇层面上讲,上下义词的不当使用也容易导致译文出现变异。通常,上义词更笼统,下义词则更为具体。比如“茱萸”是一种中国重阳节爬山登高时佩戴着用以“辟邪”的植物。然而,在《九日遇雨》(EncounteringRainontheNinthDayoftheNinthMonth)中,“茱萸秋节佳期阻”被译为"Unplucked the grasses, rains have spoiled the Autumn Feast"。把“茱萸”翻译为“grass"(草),用上义词“grass"(草)来表达更为具体的下义词“cornel"(茱萸)的含义不仅不能传达“茱萸”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体现译者“创造性叛逆”所要表达的特殊含义。纽马克(Newmark)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会导致原文意义的丧失,其中有些丧失是由于“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所致。译者在翻译中用更笼统的词汇表达更精细的词汇才能传达的内容对原作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一)句法层面的变异

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也有巨大差异。比如,汉语没有英语中的助动词以及动词的屈折变化以指明时态,因此人们主要通过语序、状语或上下文来推测时间。汉语的这一特点给汉诗英译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在《池上双凫》(BirdsonthePool)中,“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被译为:

Of single mind,of undivided past,

To their one heart the very leaves attest.

在中文里的“忆”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在通用的“回忆”,二是古时表“臆度”。比如《论语·先进》中“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忆则屡中”,指子贡辞官从商,猜测行情,屡猜屡中。因此,上面的诗句原本意思是:“我假想着这对鸟儿快要去哺育幼鸟的情形,在并蒂的莲叶之间同心相应。”然而,魏莎的译文把“忆”理解成了对于“undivided past"(长相厮守的过去)的“回忆”,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原文中用到表将来时间的“将”字了。“忆”暗指过去,而“将”又指向未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自相矛盾导致她在翻译时感到困惑,索性用一般现在时态来翻译,既不反映过去,也不体现将来。

四、结语

朱光潜在《谈翻译》中认为:“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容易做到。”[10]9-4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巴别塔》(Babel)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既然跨文化文学传播中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美学、哲学、语言学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存在如此众多而深刻的差异,完全忠实的翻译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目前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中,承认异质性的存在、承认变异的常态性可以帮助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和科学的精神去理解文学跨文化传播中的阻碍、误解和变形。事实上,文学跨文化传播变异的必然性并不否认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相反,它证明国家的或民族的诗歌和诗学元素可以激发异质文明的诗性想象。变异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源语文学扭曲和砍戮的同时,又在不同的时空维度生发“新枝”,甚至从外而内地促进其在本土文学的地位的提升。由于海外学者的译介,薛涛逐步由“巴蜀才女”,跃升为“中国文学史第一女诗人”。[11]7-10在薛涛诗歌和生平的启发下,加拿大作家伊芙琳·伊顿(Evelyn Eaton)于1969年创作了小说《请君试问东流水》(GoAsktheRiver)(此书在1990年和2011年再版)。1983年美国学者珍妮·拉森(Jeanne Larson)以《中国诗人薛涛:中唐女性的生活与著作》(TheChinesePoetXueTao:TheLifeandWorksofaMid-TangWoman)获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碧翠丝·霍尔兹·伊鲁明(Beatrice Holtz Ilumin)以《汝见我心:李冶、鱼玄机、薛涛选篇中的神圣与荒淫》(YouSeeMyHeart:TheSacredandtheEroticintheSelectedWorksofT'angDynastyPoetesses:LiYe,YuXuanji,andXueTao)获帕西菲卡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1年吉恩·莫纳汉(Jean Monahan)收录了薛涛《寄旧调致元微之》的英语译文的诗集《手》获得鸵鸟出版社举办的诗歌大奖。这些事实都证明,经由海外传播之后的薛涛诗歌和薛涛形象尽管与其本土形象有所“变异”,但海外翻译者和学者的辛勤耕耘也是薛涛诗歌从巴蜀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由于《唐音统鉴·洪度集》与《万首唐人绝句》中记载的这句诗都是“何事碧溪孙处士,伯劳东去燕西飞”,甚至连《全唐诗》也都如是记载,只不过在注释部分指出另一个版本是“何事碧鸡孙处士,伯劳东去燕西飞”,因此,笔者对于此诗译文的另一个推测是从作为外籍译者身份来讲魏莎对原文版本了解不全所致。正如另一位薛涛诗译者拉森所讲:“要想知道哪个版本是‘正确的’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只有按照‘能产生最优秀的英语诗’为标准来选择版本。”(Jeanne Larson,Brocade River Poems[M].New Jers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21.)对于外籍译者来说,以“能产生最优秀的英语诗”为依据无疑比起严格地考证最可信的古籍版本来说,也许是网络时代之前译者的权宜之计,同时也是译者最常见和最方便的版本选择方式。

[1]Cao Shunqing.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M].Heidelberg,New York,Dordrecht,London,Springer,2013:107.

[2]Genevieve Wimsatt.A Well of Fragrant Waters[M].Boston:John W.Luce Company Publishers,1945.

[3]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39.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41.

[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王向远.翻译文学研究[C]//王向远著作集.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61.

[7]Andre Lefevere.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27.

[8]汪辉秀.巴蜀第一才女薛涛诗解析[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3:22.

[9]张而今.情思·才调·风度——谈薛涛诗的审美魅力[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44.

[10]朱光潜.谈翻译[J].华声,1944(4):9-41.

[11]王增辉.中国文学史第一女诗人——薛涛[C]//成都薛涛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成都:成都薛涛研究会,2012:7-10.

(责任编辑:刘晓红)

2017-02-15

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薛涛诗歌英译的文化过滤与补偿”(编号:16SA0061)的阶段性成果。

卢 婕(1978-),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H315.9;I046

A

1004-342(2017)03-66-07

猜你喜欢
薛涛变异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初寻雪上飞
变异危机
变异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变异的蚊子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