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保建筑应重视因地制宜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访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向民

2017-03-27 01:54贺玲琳高亚东
绿色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上海市历史

本刊记者 贺玲琳 高亚东

2015年5月,上海市颁布施行《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四大行动计划”之一就是魅力风貌计划,即梳理、抢救一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产业遗存、风貌道路,并赋予历史街区新的活力和功能,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内涵品质。截止2017年6月,上海市共公布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 058处。这些集聚记忆感的历史保护建筑,作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关注。

上海市东樱花苑

历史保护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它有可能是祖辈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发生地,也有可能是历史教科书上反复出现的熟悉字眼。它的保护与利用不能回避的就是历史与现代、风貌保护与城市功能的矛盾。李向民认为:“‘因地制宜’是解决目前存在矛盾的重要原则。”

在上海2040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建设用地将是“负增长”模式,通过存量用地更新以满足空间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基础上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模式就成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更新的内涵既包括建筑单体的拆除与新建、保护与改造利用,也包括附着在建筑之上的文化传承、时代记忆、情感维系和环境的和谐。采访中,李向民表示:“如何把握‘保留’与‘增加’的尺度非常重要。”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建筑是鲜活且可阅读的。李向民认为:“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可持续利用要因地制宜,坚持‘历史呈现感、可识别性和可逆性’3个原则。”一方面,对有历史记忆价值的建筑要使其具备“呈现感”,即对于具有某个时代代表意义的部位或者部分要予以“保留”;另一方面,针对建筑改造后的具体使用功能,要因地制宜,注重其“可识别性”,以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四行仓库为例,其创建于1931年,位于上海静安区中南部的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北角。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6层大厦,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让它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幢老建筑。四行仓库外墙就是首先需要保留的地方,需要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打磨的方式去掉外墙上多余的覆盖物,并还原修复,使其原来面貌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同时结合其使用功能——内部空间在区域改建后用以展览 ,以适应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这也是历史保护建筑改造过程中原真性和可识别性、历史感与现代化共生的具体体现。”李向民强调。

在采访中,李向民还谈到:“历史保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非常宝贵,所以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可逆性’。” 所谓可逆性就是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的结构的前提下,增加的现代化设备都是可拆卸的。以原礼查饭店为例,该饭店于1959年更名为浦江饭店,隶属于上海衡山集团。1995年,原礼查饭店计划拆除改建,上海衡山集团在了解其历史渊源后,决定保留老饭店,计划逐步恢复其原貌。由于需要将其改造成宾馆,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空调、卫浴、电梯等一系列现代化设备,可拆卸成为必然要求。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既是亮点也是难点。“有别于欧美等国的历史建筑,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还需要承载具体的使用功能,这也对相应的科技研发与标准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李向民表示。

采访中,李向民认为,由于既有建筑改造具有初始条件差异化、改造需求多样化、技术路径复杂化和专业运用综合化等特点,如果实施过程中按照新建建筑的设计标准去衡量则不够合理,因此导致历史保护建筑改造要求与现有技术标准适宜性方面存在不够匹配的问题。对此,建科院通过性能化设计方式和手段,深度挖掘历史建筑的潜力,在精细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可行性方案优化至最佳。

上海市思南公馆二期

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上海市是较早出台优秀建筑保护条例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城市,但部分历史保护建筑也长期经受着环境的侵蚀,且在后期改造过程中存在设计理念差异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对其严格按照条例进行保护的同时,实现老建筑的有机更新与生态营造,显然是极具挑战的事情。以建科院承担的“衡山坊绿色化改造咨询”为例,衡山坊全场地实施了无障碍总体设计,并通过一系列被动及主动性技术策略完成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这或将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机构的关键技术成果和标准填补空白,还需要规划设计单位的既有改造综合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建材和设备供应企业的产品支撑。在产学研联动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从点到面支撑上海市的城市更新进程。建科集团长期以来积极从事城市更新的相关工作,从业务形态来说涵盖了既有园区再生规划、既有建筑检测评估、改造更新设计以及绿色生态咨询等方面,承担的经典案例包括世博保留建筑区、外滩源历史建筑保护群、和平饭店和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滨江段等项目的改造、更新和绿色生态咨询等工

作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李向民先后组织和带领技术团队完成外滩源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检测评估、外滩通道施工影响周边历史建筑群评估鉴定、世博园区保留建筑群改造检测评估等多个项目。建科院作为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提供技术服务与系统服务的科技型单位,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典型气候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上海风貌建筑评估改造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世博园区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利用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还参编国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并已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全国首批居建改造星级标识。“十三五”期间建科集团将会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突破、标准体系构建与重点标准编制、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打造等方面进行重点推进。作。

“重用热爱科技,踏实、努力的专业型技术人才一直是建科院的优先用人标准。”李向民在采访最后强调。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引领者,需要通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制定可操作、规范性的标准和导则,作为建科集团科研中枢的建科院目前正在做大量技术储备工作。

上海市南京东路353广场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上海市历史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TOD/城市更新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新历史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