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文学作品中的白洋淀文化研究

2017-03-28 05:26白云霜郑建茹赵雨薇
成功 2017年3期
关键词:纪事孙犁白洋淀

白云霜 郑建茹 赵雨薇

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

孙犁文学作品中的白洋淀文化研究

白云霜 郑建茹 赵雨薇

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

孙犁的文学作品以浓郁的地方色彩享誉文坛,作家借助词语形式或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对白洋淀地域文化进行了描绘。孙犁作品中的白洋淀文化主要分为特色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劳动生产方式、民俗风情、独特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

孙犁;文学作品;地方文化;白洋淀

对于孙犁与白洋淀的研究,学界已有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方面:一是白洋淀对孙犁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如韩映山《孙犁与白洋淀》[1],宋宇、马德生《诗性与真实——孙犁“白洋淀系列”小说创作风格探析》[2],马德生、李娟《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3];二是孙犁作品的水乡风格,如靳新来《“水边文学”:孙犁小说创作与水的关系》[4]。截至目前,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对孙犁作品中的白洋淀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少。

考察孙犁的文学作品,我们发现作家借助词语形式或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对白洋淀的特色文化进行了描绘,这些文化主要包括特色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劳动生产方式、民俗风情、独特的表达方式等。

一、白洋淀地区的特色饮食

民以食为天,各地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物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在其作品中提到了一些白洋淀地区食物,其中主要是面食,菜品并不多见。例如:

麻糖:即油条。

炉糕儿:一种用小米面摊制的食物。制作器具为陶器,小而园,表面布满小孔。小米面加发酵粉调成糊状,摊在器具上面,下面以火烘烤。炉糕儿摊熟后呈金黄色,糕体布满蜂窝,口感松软,一般对折成半圆形。

丈夫是个老实热情的人,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白洋淀纪事·正月》)

“麻糖”“炉糕儿”在当时都是上等的吃食,“丈夫”让“大姐”带上这些回娘家,正说明了“丈夫”的老实热情。

红饼子:高粱面做的饼子,呈红褐色。属于粗粮,口感不太好。

“可是,晚上,他就没得吃,叫他吃红饼子?”(《白洋淀纪事·小胜儿》)

农村姑娘“小胜儿”为了让伤员早日康复,变着法儿地给他做饭,但是穷人家缺衣少吃,细粮很快就吃完了,善良的她真不忍心让伤员吃粗粮“红饼子”。

香椿拌豆腐:一种凉菜。春天,香椿长出嫩芽,将香椿芽切碎,跟豆腐拌在一起吃。

她忍不下,顺着脚印找了去,她姐姐正在切香椿拌豆腐呢。(《白洋淀纪事·齐满花》)

“齐满花”勤劳质朴,她的姐姐却好吃懒做。“齐满花”栽种的香椿树刚刚发芽,姐姐就偷偷掰了去拌豆腐吃了。在过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香椿拌豆腐属于较好的菜品。

二、白洋淀特有的生产生活用具

水区的特殊环境使得白洋淀地区拥有独特的工具器物,其中有的是水上交通工具,有的是渔业生产用具,对于这些孙犁在作品中都有描写。

冰床:亦称“冰床”“拖床”,冬天的时候,白洋淀的大部分水域都结了冰,木船无法通行,冰床便有了用武之地。这是一种木制的交通工具,底部嵌有两条平行的铁条,以减小冰床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其形状似船但比船要窄、要小,速度则比木船要快得多,由人推着、拉着或撑着在冰上滑行,用以载人、运货。下面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一工具的特点。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的跳上冰床子后尾,象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冰床象飞一样前进,好象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杆,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象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孙犁《白洋淀纪事·嘱咐》)

回子:用来捞鱼的工具,形状似笊篱,比笊篱要大很多。

说着,连英也背着回子回来了,把鱼倒在筛子里。(《白洋淀纪事·采蒲台》)

席篓子:用苇篾编织成的篓子,因花纹图案与炕席相仿而得名。席篓子主要用来放鱼,便于漏掉水分,也可存放粮食等物。

堤上净是卖席篓子的,那些老大娘们守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篓子,见人过来,就拦住说:“要篓子吧!你买了吧!”(《白洋淀纪事?采蒲台》)

三、白洋淀特有的劳动生产方式

与平原地区不同,白洋淀人民的劳动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渔业和编织业方面。

收鱼篓:一种捕鱼方式。用苇篾编成篓,放在河水里,等鱼儿钻入后再将篓从水中取出。

就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对槽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白洋淀纪事采蒲台》)

打冰夹鱼:冬季捕鱼方式。先把冰面破开,把罱子(一种由竹篙、竹条和丝网做成的捕鱼工具)伸入水中,将冰下的鱼夹住并捞出。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编席:把苇子秆儿破成苇篾(也叫“苇眉子”),在水中短暂浸泡后,用碌碡碾软,再编织成苇席。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四、白洋淀地区的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有白洋淀特色的各种民俗事象在孙犁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填箱:女子出嫁之前,亲朋邻里前来送礼,女方把这些钱物放进装嫁妆的箱子里,俗称“填箱”,或谓之“送填箱礼”。

二姐说:“……人家地主富农的闺女们,穿的什么,戴的什么,不敢和人家一块去赴席,心里多难过!眼下,我们翻了身,也得势派势派!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们贫农团就要分果实了,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白洋淀纪事·正月》)

白布封鞋:一种丧礼,比自己辈分或年龄大的亲人去世后,将白布缝在自己的鞋帮和鞋面上。

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白洋淀纪事·嘱咐》)

“水生”外出抗击日寇,媳妇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小孩,为了让他安心打鬼子,老父亲去世都没有通知他。

五、白洋淀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

在描写人物、叙述情节时,孙犁选用了部分白洋淀地区的方言词语,其中的一些动词、形容词非常生动传神,其表现力有时是普通话无法相比的。

慌:含义丰富,既是高兴,又是着急,用于描写一种极度兴奋、急不可耐的心情。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男人们去芦苇荡打鬼子,几个女人怨怪自己的狠心贼,可又不好意思直说。男人们一提到打鬼子就“慌”,从侧面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

丝声漾气:即阴阳怪气,在描写声音方面更形象一些。

“那不是俺家的人。”小五丝声漾气地说,“你不是干部吗?我要和他离婚!”(《白洋淀纪事?光荣》)

“小五”自私落后,男人到前线打仗去了,她在家里既不照顾老人也不干活,还要跟男人离婚,“丝声漾气”形象地描绘出这个小媳妇讲话时故意拿腔作调的样貌。

孙犁将白洋淀文化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在完成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描写的同时,生动地记录了当地民俗风情。因此,要研究白洋淀文化,就不能忽略孙犁文学作品这一重要文献资料。

[1]韩映山.孙犁与白洋淀[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5).

[2]宋宇,马德生.诗性与真实——孙犁“白洋淀系列”小说创作风格探析[J].河北学刊2014(1).

[3]马德生,李娟.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J].衡水学院学报,2016(2).

[4]靳新来.“水边文学”:孙犁小说创作与水的关系[J].学术交流,2012(11).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孙犁文学作品中的白洋淀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6Q081)的最终研究成果,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6年度重点项目“保定作家群小说中的方言词语释读”(项目编号:SD162012)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纪事孙犁白洋淀
杨塘纪事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正月纪事
孙犁装外行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加强太行山和白洋淀综合治理推进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