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与儒家思想*

2017-03-28 05:40夏文强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孟子曰仁政统治者

夏文强

孟子的仁政与儒家思想*

夏文强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局限于对统治者的道德说教,而是从君民关系的层面上劝诫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唯有实行仁政才有利于统治者进行长久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孟子肯定了利益对于普通民众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评判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标准。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观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孟子 仁政思想 儒家思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深受君权神授思想影响的时代里,君主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孟子第一次为君权戴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要求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关心普通民众的正当利益和诉求。然而,孟子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君权加以否定,他的仁政思想的实质是维护君权。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的仁政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当中,以至于对明君圣主及清官的渴盼成为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愿望。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深深地刻上了人治的烙印,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一治一乱的循环;另一方面,由于人性的不确定性,人性善提出并逐渐占据了主流,使得中国社会在演变的过程中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

一、孟子的性善论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家都会论及的基本哲学范畴,这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基石。不同的人性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建构形式。自春秋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家在提出各自的治世主张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论述了自己的人性观。如法家主张人性好利;孔子主张性相近;荀子主张人性恶。而孟子则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这一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占据着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一)人性善的内涵

孟子的性善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础上的,因为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受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孟子的性善论又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的冥思苦想的结果,孟子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面即人性中向善的部分,于是他得出了人性善的结论。

1.先验的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人性主要受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并没有确定地指出人性的善恶。孟子则明确地提出了人性善,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看到了社会上父慈子孝的一面,以此推断人人之性皆有善也。他的人性观来源于对人类社会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观察,并没有上升到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层面。因此,在现代人看来有些站不住脚。孟子的人性观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而提出来的,自有其合理的地方。另外,孟子人性善的提出也更加完善了儒家伦理思想,推动了伦理政治观的发展。

2.人性善的体现

人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人的这一先验的良知良能使得我们当看见周围的人类甚至有生命的动物遭受苦难时,就会不自觉地伸出援手,而且这也是纲常伦理社会得以维系的根源。人之所以为人,也是因为人类有善良的本性。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孟子的人性善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的,同时反过来为促进伦理社会的完善而服务。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人性善观念的核心又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仁、义、礼、智四端。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犹有其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首先,在仁、义、礼、智中,仁是核心。孟子曰:“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在孔子看来,有仁者之心的人会爱一切人。然而,孔子所说的仁只是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说教上,并没有为普通民众指出一条践行仁的路径。孟子则为普通民众指出了具体的践行仁的行动原则。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又曰:“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即爱人首先要爱父母,然后推己及人,由亲及疏。可见孟子所说的仁的根本表现是孝和亲亲。这进一步强化了儒家伦理原则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其次,义是四端中仅次于仁的原则。孟子曰:“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即人之为人应知羞耻,辨善恶。义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标,唯有知义之所在,才不会迷失道路。孟子所说的义,在具体行动中则体现为:从兄、敬长、先君。孟子曰:“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又说:“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还提出:“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慧王上》)义还体现在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节制上。他这样说道:“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总的来说,孟子所说的义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利于政治社会的平稳运行。再次,礼从属于义。在孟子看来,礼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揖让进退等的行为规范,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也非常重要。因为礼是仁和义的基础。孟子曰:“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其本质是用来调节、修饰仁和义的。最后,孟子所说的智主要是指能够明辨是非,进一步讲则是能够清晰地明白何为 “仁”、“义”,并且能够遵循“仁”、“义”的要求行事。总的来说,孟子的“四心”、“四端”都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儒家伦理原则的体现。

(二)人性善的连贯性与统一性

孟子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善良的本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第一,对于个体而言,人的本性不仅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的,而且会陪伴我们一生,也就是说人性善是从一而终的。第二,对于整个人类族群而言,所有的个体没有差别,都体现为人性善的本性。

1.人性善的连贯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孟子认为人性善是源于人类先验的良知良能,与后天的社会环境没有关系。孟子肯定了存在于人类身上善的本能,并将其作为人类的大性。这种大性决定了一个人是善的,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体现。事实上,孟子所说的大性不仅体现在人类身上,而且也存在于有生命的动物身上。孟子从先验的本能去考察人的本性的善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其内在深刻性,但他将人的本能看作一成不变的则是唯心主义的体现。实际上由于人类自身的不断进化和发展,人性善的天性已经逐渐地在融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被淹没。人的社会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恶的原因。然而,当人们质问孟子: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还会有许多罪犯的时候,孟子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孟子认为,人类自身有着各种感官欲望和需求。当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感官欲望,就一定会走向歧途,再也听不到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性善的呼喊。当一个人用心节制自己的感官欲望,就一定会彰显性善的本质。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性善是大性,感官欲望是小性。如何做到“大性”战胜“小性”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保住“良心”,遵循四心的原则去行事,由此观之,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不受外物的影响而改变的,是从一而终的。

2.人性善的统一性

孟子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人同类的观点。在孟子之前,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认为人与人之间皆有不同的命运和气质。即君子与小人有明显的分野,君主与民众也是不同的。然而,孟子认为一切人包括圣人、君主、平民都属于一类人,都拥有善良的本性。孟子曰:“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陵,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又曰:“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还说:“尧舜与人同耳。 ”(《孟子·离娄下》)孟子的人同类说也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同类,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人性本善。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正是由于人的本性的相同,才构成了一般人都能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孟子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众所周知,尧舜是传说中的贤明的君主,是人性本善最杰出的代表,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现在孟子告诉我们这一榜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凡人通过修养身性也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贤德之人。孟子曰:“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的这一观点极大地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社会地位,对传统思潮——圣人不可企及——形成了冲击,这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形态经常保持生机与活力。圣人地位的下降,凡人地位的上升,同时把仁义的原则提升到至高的地位,这从根本上固化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观点,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内涵,使儒家伦理政治观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儒家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随后,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治世主张即实行仁政。

二、孟子的仁政观

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又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孟子为民请命,劝说各诸侯国君要实行仁政。孟子认为实行仁政既是人性善的要求,又有利于赢得争霸战争。孟子的仁政观是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来的,只不过孟子的奔走呼吁在当时未能引起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一)仁政的内涵

在先秦的思想家中,孟子是少有的几个往返于各国政治舞台上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人。他在人性善的基础上,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实行仁政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

1.仁的内涵

孟子所说的仁大体上源于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曰:“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不过,孔子讲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则是将其应用于政治及社会哲学。孔子讲仁及忠恕,只及于“内圣”。孟子则更及于“外王”。孟子将仁的内涵推而广之,从爱自己的家庭推及爱社会上的一切人。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这种仁爱之心是整个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源泉。

2.实行仁政的条件

孟子作为先秦的思想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束缚。他虽然提出了人同类说,但一旦涉及政治统治的时候,便又寄希望于圣主贤君了。他只是给予了普通民众成为圣主贤君的希望,却没有给予他们打破人治的力量。孟子认为,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最重要的条件还在于统治者自身。统治者必须率先垂范,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万民,并号召天下百姓躬行仁爱,这样的社会必然会天下大治。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他还说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进而,他也为统治者指出了自身应效仿的榜样。他认为夏商周以来的政治社会是一个衰败、仁义不兴的社会,特别是他自己生活的社会更加混乱不堪。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很显然是因为夏商周以来的统治者不能实行仁政。因此,他鼓励各国统治者纷纷效仿尧舜,做尧舜那样的贤君圣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二)仁政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对统治者的道德说教上。孟子看到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民众在国家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处理好同普通民众的关系,主要是不与民争利。他看到了在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里,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着眼于经济政策,在同时代的思想家里是值得称赞的。

1.给民以“恒产”

恒产是指固定的产业即土地和宅地。在当时的社会,统治者掌握着普通民众的产业,即“制民之产”。孟子认为恒产不仅是普通民众生活的保证,同时也是统治者能否统治民众的根本。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恵王上》)可见恒产是恒心的前提。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在对待经济利益这一点上显然较孔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孟子指出恒产对于民众的重要性之后,也给统治者设计了具体的“制民之产”的方案。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恵王上》)孟子设计的方案真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呈现出一片安乐祥和的气象。孟子认为若想切实地实施这一方案,莫过于恢复井田制。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众所周知,在孟子生活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进,井田制早已被破坏殆尽。孟子“制民之产”的方案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确立完善的赋役制度

赋税徭役自古以来就是专制统治者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为了赢得争霸战争,更是肆无忌惮地盘剥老百姓,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赋役十分沉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孟子认为,过于沉重的赋税徭役无益于国家的强大,反而会从根本上削弱国家的实力。因为,赋役制度直接关系着普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沉重的赋税徭役无异于竭泽而渔,必然不能长久维持。因此,孟子主张轻徭薄赋,并且要建立固定的税法,还劝说统治者取民有时。第一,孟子以文王治岐为例,劝说各国统治者纷纷效仿。孟子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孟子·滕文公上》)又提出:“请野九一而助,国人什一而自赋。”(《孟子·滕文公上》)这实际上是要恢复周代的国野制度,即国人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野人向国家交纳九分之一的力役。然而,国野制度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子的这一复古主张是不切实际的。第二,孟子主张固定赋役制度。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将轻徭薄赋的主张制度化,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的生存现状,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

3.保护工商业

孟子认为,工商业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自古以来皆是“工商食官”,工商业一直为专制国家所把持。春秋以后,随着“工商食官”的格局被逐渐打破,私人工商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只不过由于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致使商路不通,并被课以重税,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孟子主张:“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征”,(《孟子·公孙丑上》)以此促进工商业自由发展。孟子的这一观点具有先进性,遗憾的是在此后的社会里,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大多重农抑商,使得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留在农业社会之中。

此外,孟子还主张在实行仁政的过程中君主应该与民同乐。他还提倡轻刑罚,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观点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表达了孟子对生命的关怀。另外,孟子还提出国家应救济穷人,对社会上的鳏、寡、孤、独给予应有的关注。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

对任何一种思想的再认识都需要将之放到它产生的时代中去,对一个思想家的评判也应做到尽可能地客观公正,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然而,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真理总是穿行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仁政思想的积极影响

仁政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确切地说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孟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性善的思想家。这标志着中国先秦的思想家对人性已有成熟的认知,而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仁政思想则标志着儒家伦理政治观的进一步完善。虽然儒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但这并没有削弱人性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事实上,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认知正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

孟子提出的人同类说,在肯定人性善的同时,提出了普通民众、君主、圣人都是一样的,并大声疾呼“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观点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使得中国社会内部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另外,普通民众地位的上升也促使当权者不得不重视普通民众的社会地位,客观上迫使统治者在进行统治的时候注意调整和老百姓的关系。

(二)仁政思想的消极影响

孟子虽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相同的观点,但他终究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他为了论证专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公然地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分。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主要在于性与道德。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还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告子上》)最后又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万章上》)实际上,这些论述正是孟子政治立场的反映。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界线分明的等级制度,认为等级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孟子当然地继承了这一观念。对此提出批评,或许有些吹毛求疵了。

由于孟子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使得人性善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以人性善作为出发点去设计政治制度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人治的道路。对贤君圣主的呼唤正是掉进人治陷阱的开端。不论是否存在道德的完人或尧舜一样的贤君圣主,当个体掌握政治权力时都将难以驾驭这股如洪水猛兽般的力量,难以抵御政治权力背后的利益诱惑。因此,在人性善观点的长期影响下,中国社会到处显现出了人治的痕迹,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人性善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它有一定的人民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仁政方针着眼于现实的经济政策,而不是空谈义理,有利于促进时代的进步。在当代社会,随着法治思维的不断深入人心,我们正好可以发挥这一思想优势,一方面提倡法治,另一方面增进普通民众和为政者的美德。唯此,中国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1]孟子:《孟子》,中华书局,2012 年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 102~109页

[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55~60页

[4]刘泽华 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57页

Mencius’Benevolent Government and Confucianism

Xia Wenqiang

Menciu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thought of virtue.He is not confined to the moral preaching of the ruler,but from the lev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monarch exhort the rulers to implement benevolent.On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nevolence is conducive to the rulers of the long rule and social stability.Mencius af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ests of ordinary people,and as a judge of the rulers of the standard of benevolence.Understanding Mencius’thought of benevolence is conducive to a more in depth obser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Mencius,benevolent government,Confucianism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猜你喜欢
孟子曰仁政统治者
为善·为利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攘鸡
孟子说仁德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段味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