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策略

2017-03-30 16:50冯德连
江淮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

摘要: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四元动力机制是区域创新网络驱动力、全球价值链驱动力、市场与政府驱动力和国际产业分工驱动力,以及四元动力的互动力。主体机制是三元主体协同,即企业主体、行业协会主体和地方政府主体之间的协同。升级策略是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健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加强产业集群国际化、国际品牌培育和技术创新,以及加块培育行业协会和跨国公司。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057-00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中国已成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基地,“中国制造”享誉海外。但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大多基于低成本竞争优势,处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的低端,逐底竞争明显,缺乏基于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技术压制、高端封锁下出现了低端锁定现象。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客观要求。同时,全球价值链是当今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机制、主体机制与策略。

一、GVC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机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1],这一提升可能从产品组装、原始设备制造不断向原始设计制造、原始品牌制造等层级演进的过程。Gereffi把产业升级分成四个方面,即企业内升级、企业间升级、当地区域或国家内升级,以及国际性区域升级。2000年,Humphrey和Schmitz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有四种类型: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间升级。[2]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可以界定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沿着价值链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获得整个链条上附加值高、利润率高、技术密集度高的价值环节。

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可以总结为四元动力及其互动。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四元动力是区域创新网络驱动力、全球价值链驱动力、市场与政府驱动力和国际产业分工驱动力,以及四元动力的互动力,见图1。区域创新网络驱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动力,全球价值链驱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嵌入全球链后融入全球市场的作用力,而市场与政府驱动力、国际产业分工驱动力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国内外环境作用力。

(一)区域创新网络驱动力

集群创新网络是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在参与创新的企业之间、中介组织之间及企业、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交互作用和贸易联系的复杂的多元化链接模式。创新网络中存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正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有创新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有效性、互惠与信任、制度等,非正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有个人间的信任、非正式交流、文化等。[3]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和出现是为了响应组织对显性和隐形知识、市场环境、技术变化的需求。区域创新网络驱动力主要有创新文化影响力、产业集群地理吸聚力、外部经济作用力、技术外溢力等。

1.创新文化影响力。地理范围与创新文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地域内,企业间的非市场关系,如信任、习俗、文化结构、非编码化知识传播等,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优秀的地域创新文化具有培育企业家精神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温州独特的区域创新创业文化,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钟朋荣语),对于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产业集群地理吸聚力。生产要素通过地理空间的接近,获得了空间非自由流动资源的使用权和控制权,这种生产经营环境为企业带来了地理租金。地理租金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但成本的下降是有极限的。[4]产业集群对集群外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有些像物理学的万有引力,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产业群集规模与产业集群地理吸聚力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地理吸聚力往往会因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3.外部经济作用力。在区域创新网络中,集群式创新由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工艺关联、市场关联、人力资源关联,往往比单个企业的分散创新更有效率和更加经济。主要原因是外部经济的推动。在产业集群中,技术外溢的普遍性研发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有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采取搭便车(free-ride)策略,通过模仿领先企业获取利益。领先企业的率先创新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张小蒂等(2012)的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内生产要素的共享面越宽,共享程度越高,其外部经济正向作用力就越大。建立在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之间激励相容和企业家才能基础上的集群外部经济是正向的和可持续的。[5]

4.技术外溢力。在產业集群中,同行业的生产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及相关支持产业的企业交织和网络在一起。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因地理贴近而密切接触和频繁交流,提高了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的“透明度”,产业的生产诀窍和技术秘密不再神秘,集群的空气中充满着特定产业的气味和氛围。产业集群中领先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生产、人才战略、营销渠道等方面的技术外溢,容易被后进企业模仿和吸收。而领先企业为了保持技术先进优势又不得不加大技术革新力度。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二)全球价值链驱动力

根据全球价值链中主导企业能力的不同,全球价值链驱动力有三种类型,消费者驱动、生产者驱动和混合驱动。生产者驱动价值链往往以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技术能力为中心,来协调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这种价值链通常指向资本、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技术能力”的领先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中占技术支配地位,制定和实施国际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获取了国际贸易利益的绝大部分。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往往是以大型跨国贸易商的市场营销、专利、品牌等市场能力为中心,来协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这种价值链通常指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掌握“市场能力”的领先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中占市场营销支配能力,掌握了对价值链的市场营销治理权,获取了国际贸易利益的绝大部分。绝对的生产者驱动价值链和绝对的消费者驱动价值链是很少的。大多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兼有生产者驱动力和消费者驱动力。全球价值链驱动力通过生产者供应、生产者采购零部件、购买者采购等形式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或全球销售体系中。

(三)市场与政府驱动力

1.市场驱动力。包括市场需求拉力和市场竞争压力。

市场需求是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长,扩大产品再生产的工艺创新会加快,或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节约劳动的工艺创新会加速。当市场对产品品种有更多种的需求或对产品品质有更高的需求时,增加产品品种的产品创新或提高产品品质的工艺创新会加速。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市场新需求、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必然带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

市场竞争是推动集群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分工的加速,世界市场的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市场竞争程度更加剧烈。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全球经济竞争态势,避免被市场所淘汰,集群企业必须进行研发、工艺和营销创新,以保持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和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压力迫使集群企业你追我赶地创新。企业通过创新所获得的经济租金,称为熊彼特租金或企业家租金,它归于创新者赚得,通常发生在一项创新的引入和成功扩散之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得创新成果很快会被模仿。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贴近与集中放大了竞争压力,而放大的竞争压力促进了集群创新,促进了集群升级。竞争压力与企业之间持续的攀比,像无形的推手和有力的鞭子,迫使集群企业在研发、产品、工艺、品牌、营销、管理等创新方面,诚惶诚恐,不敢懈怠。

2.政府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产生与成长提供科学论证、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初始动力,培育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区域创新创业文化,协调企业间网络联系,支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扩散,以及推进区域国际品牌的试点和建设。为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迈向中高端,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引导性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地方政府的集群升级引导政策对企业要有吸引力,否则徒劳无功。

(四)国际产业分工驱动力

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了“再工业化”及类似战略,着力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奥巴马政府发布《制造业促进法案》,提出通过全面改革将美国打造为企业总部基地、创新基地和制造企业的首选之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和瑞典等国家均实施了支持高技术的工业战略,目的就是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2012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增长和经济复苏》报告提出,实现“再工业化”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推动一场由绿色能源和数字制造等先进技术引领的“新工业革命”。国际产业转移、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利益共享的格局正在形成。任何理性的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高自大、闭门造车、自搞一套。各国之间会有經济竞争,但更需要加强合作。欧美“再工业化”战略正倒逼我国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进程。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正快速推进中国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全球经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顺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本地专业化生产趋势,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二、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

集群升级的主体机制

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主体机制是三元主体协同(图2)。

企业主体:企业是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国际化能力升级的主体。集群中的主导企业是全球价值链下集群升级的主要发起者、推动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具有羊群中领头羊的作用。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中,主导企业的升级行动具有示范性、引导性、带动性,主导着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方向。主导企业对于改善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抑制完全竞争市场诱发的低价竞争格局和“柠檬市场”的困惑。要支持和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国投资,整合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研发中心,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全面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行业协会主体: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中间性的治理机构,不仅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学习与交流网络平台建构、质量整治、技术培训、标准认证和技术检测基础服务,助推产业集群创新,而且可以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维护知识产权、培育区域国际品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手段,助推产业集群升级。[6]

地方政府主体:地方政府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引导、诱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育,催化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换,建立健全产业集群中科技、信息、检验、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有效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区域创新系统的失效。政府参与产业集群升级的目的是消除区域创新系统的不完整性和不协调性,确保市场机制在产业集群升级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一项研究揭示了政府作用的四个方面,即为市场机制的发挥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与R&D投资相联系的外部性的发挥和更多的知识创造、部分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三、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策略

(一)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对接国际贸易规则

国际贸易规则的本质是主导国通过输出规则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和欧洲主导确立的国际贸易新规则符合发达国家利益,有利于增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之间的价值分配主要由居于支配地位的产业集群所控制,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集群控制着利益分配。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通常是被动嵌入,其被动嵌入的程度与利益分配的权力之间成反比关系,即被动嵌入度越高,价值分配权力越低。反之,产业集群如果自主构建全球价值链网络,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价值分配权力,主动嵌入的程度与价值分配权力之间往往成正比关系。我们需要根据条件成熟度和利益相关程度渐进对接新规则,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谈判。继续支持与推进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渐进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接纳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制定现代高标准与高质量的贸易与投资政策体系的先进理念,建设具有现代国际水准的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综合试验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争取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向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等战略深度嵌入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尽可能获取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

第三,发挥大国需求效应,促进国内价值链与国际价值链互动。我国国内市场需求总量的规模优势可以形成重要的国内市场虹吸效应。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成长起来的本土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往往具有独特的自主研发、营销诀窍、贴近国内市场需求等优势,表现出较强的功能升级与链条升级的能力。大国国内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边界效应的下降和规模经济效应的上升。边界效应是后发发展中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而规模效应则是后发发展中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点。[7]大国庞大的国内贸易可以使企业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并催生外部规模经济和地区集中化经济。规模经济效应的上升可以降低产品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催生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还可以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试验的土壤,孕育产品的差异化优势。[8]

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国内价值链是基于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发育而成,由本土大企业主导,在本土市场上获得自主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品牌、销售渠道。构建国内价值链是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而参与和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国内价值链优化的重要动力。培育内生拉动和外向推动有效结合的产业集群升级动力机制,是摆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高端封锁”的最优发展战略。[9]

第四,构建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根据与沿线国家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禀赋等的比较优势,我国优势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依次向周边及沿线国家拓展价值链,延长自己的价值链,获取更大的国际分工收益。利用自身大国优势拓展以我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向更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主导搭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以我国大型跨国公司为主搭建全球或区域(如一带一路等)研发中心、采购网络或经贸平台。

(二)健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释放产业集群创新创业的活力

集群创新网络是以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为核心的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所形成的企业创新网络,是根植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产业集群中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包括创新中心网络(主导企业、中小企业、供应商、客户等)和创新支持网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機构等)。集群创新网络中各类市场主体紧密围绕主导企业,从主导企业得到相关技术、知识、信息、订单等创新资源,从而实现集群协同创新。[10]从地方政府的视角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区域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三创”(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争先、领先、率先的创新创业行为,培育企业家阶层,弘扬企业家精神。二是培育工匠精神。在品种、品质、品牌上精工制造,精益求精。三是落实“双创”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互联网+”战略,完善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创业机制。四是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工艺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等共性技术服务。

(三)加强产业集群国际化,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转移互动

一是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出口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健全ISO9000、ISO14000认证体系,积极采用ISO、IEC等国际标准,提升出口商品品质、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二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从OEM向ODM、OBM升级,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推广链节延伸。三是推进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发展。积极培育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壮大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鼓励市场采购贸易发展,支持国内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四是推进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和有序向境外延伸价值链。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出现了GVC低端向高端的动态演进趋势。[11]实践证明,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国际化的重要平台。截至2014年,我国企业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发挥了集群化出口、集群化投资的示范带动效应。[12]要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规划、国别或地区分布、产业分布和合作共建模式,加大对境外经贸合作区承接国内劳动密集型优势产能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产业集群国际品牌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市场能力升级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地域性、品牌资产性、准公共物品性的特征,是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

1.完善集群中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联动机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合力培育。由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准公共品性质,需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完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联动机制,组织协调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三方合力,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和附加值高的区域国际品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2.健全集群中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的互动机制。知名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知名品牌是产业集群中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标志和形象,知名企业家是企业家群体的杰出代表和灵魂人物。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中,要发挥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的相互促进作用。切实实施名企战略、名品战略和名企业家战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走向中高端。

3.加快支柱产业、价值链、主导企业、区域品牌的联动提升。地方政府要明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定位与规划,以集群品牌建设引导支柱产业结构调整,确立清晰的区域产业形象定位。围绕重点价值链打造支柱产业、依托主导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实现区域国际品牌、支柱产业、价值链和主导企业的良性互动。鼓励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依托企业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合作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扩大品牌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主导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海外推介力度。

4.加强集群品牌的注册、使用与管理。集体商标的商标所有权归集体成员所有,加入集体的成员均可使用,集体外其他人不可使用。要注重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的注册与使用,使品牌合法化。鼓励“工商业团体、协会或者其他集体组织”注册与使用集体商标,平衡集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避免“公地悲剧”。遇到侵权案件时,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抱团维护区域品牌。

5.加强政府营销。地方政府应整体策划区域品牌政府营销活动。整合区域内政府资源,加强开展整合营销传播。利用不同层次的媒体、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宣传区域品牌的认证标识、形象标识。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主流媒体作用,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在电视黄金时段安排一定时长,或报纸重要版面安排一定篇幅,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进行重点宣传和营销推广。培育一批重点行业专业性境外品牌展。大力宣传产业集群的品质和特色,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加大外贸品牌培育力度,引导集群中跨国公司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知名品牌商品出口的比重。

(五)加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升级

1.突出集群内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创新分工和协同创新。在产业集群的各类创新主体中,企业创新的重点是技术创新,政府创新的重点是制度创新,中介组织创新的功能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调,而教育与研究机构则提供知识与劳动力。产业集群创新的客体系统主要有产品、工艺、组织、市场、管理、制度等创新子系统。[13]集群内主导企业侧重开展产业集群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中小企业(辅助企业)侧重发展专精特新,依托集群共性技术开展技术创新。[14]健全地方政府、主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政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者、推动者的职能,实现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效衔接。

2.加大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制定优惠的财政与税收政策,加强对集群企业产品、工艺、研发、品牌等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投入和税收减免服务。健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机制,完善金融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促进机制,鼓励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以及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3.加强产业集群内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动建立严格有效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强海外维权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创建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根据产业集群升级和市场竞争需要,鼓励主导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专利纳入技术标准,建立标准制定和专利池构建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或相关行业协会,面向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高集群企业运用及保护知识产权能力。

(六)加块培育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集群治理作用

引导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依法组建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教育培训、信息共享、营销品牌、集体维权、企业仲裁等方面的作用,开展集体商标申请、行业标准制定、营销渠道共享、集群化出口、商业模式推介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集约化采购、“两反一保”、区域品牌等合作共享模式,打造产业集群利益共同体。

(七)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发挥产业集群升级中主导企业的作用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和治理者。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货物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国际研发的80%以上。随着全球价值链可拆分性的加强和外包程度的提高,掌控全球价值链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15]

本土跨国公司是具有本土特色的价值链系统集成者和整合者,是产业集群在国内价值链的基础上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核心力量。[16]发挥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构建由本土跨国公司主导和治理的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有效对接。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整合全球价值链,通过并购重组、产业整合和国际市场整合,培育整合全球价值链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Ger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2]Humphery J.and 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IDS Working Paper No.120,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Brighton,2000.

[3]李文秀.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链网耦合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96.

[4]臧旭恒,何青松.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7,(3):5-13.

[5]张小蒂,曾可昕.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研究——以浙江绍兴纺织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148-160.

[6]郭金喜.行业协会的产业集群创新治理功能分析[J].发展研究,2010,(1):26-29.

[7]白旻.边界效应、规模效应与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9,(8):3-8.

[8]周怀峰.大国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财贸研究,2007,(4):34-38.

[9]崔焕金,张强.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的产业升级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J].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32-39.

[10]欧坚强,牟绍波.核心企业主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123-124.

[11]孙黎,李俊江.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12):57-6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5[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zhzcj/tzhz/upload/zgdwtzhzfzbg2015.pdf.

[13]冯德连,等.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30-131.

[14]陆根尧.增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N].浙江日报,2013-6-7(14).

[15]王子先.世界经济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中国对外开放面临新选择[J].全球化,2014,(5):61-71.

[16]易顺,韩江波.国内价值链构建的空间逻辑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双重“中心-外围”格局视角的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3,(12):38-46.

(责任编辑 吴晓妹)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核算方法研究演进、应用与展望探析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