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疆(北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2017-03-31 07:17姬永年陈生兵
种子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棉铃虫果枝区域试验

姬永年,薛 利,陈生兵

(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新疆 昌吉 832208)

2016年新疆(北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姬永年,薛 利,陈生兵

(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新疆 昌吉 832208)

对2016年新疆(北疆)棉花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研究,供参考。

新疆;棉花;区域试验

1 田间设计

供试品种数15个,对照品种为新陆早62号,随机排列,重复3次,行长8.77 m,行距38 cm,6行区,小区面积20 m2,株距10.5 cm,密度16 705株/667 m2,全试验净面积0.09 hm2,各品种田间排列情况见图1。

图1 田间排列图

2 生育期气候表

初霜期:10月10日,终霜期:3月23日,无霜期:200 d,见表1。

表1 生育期气候表

表2 灌溉(排水情况)一览表

3 试验期间的栽培管理情况

(1)土壤和前作及土壤处理和整地:壤土,棉花。二甲戊灵250 g/667m2,播前联合整地机耙地。

(2)播种期:4月13日;定苗期:5月6日。

(3)中耕除草:中耕第一次5月6日,第二次5月20日;5月10日—5月13日、5月30日—6月1日分别进行人工除草。

(4)施肥:基肥10月25日磷酸二胺15 kg/667 m2。追肥共施尿素9kg/667m2、棉花滴灌专用肥35kg/667m2、磷酸钾铵10 kg/667 m2。

(5)灌溉(排水情况),见表2,共滴水340m3/667 m2。

(6)打顶7月1日,复打顶7月6日。

(7)防治病虫害:5月13日,使用啶虫脒10g/667m2,防治棉蓟马和蚜虫;6月1日,使用啶虫脒10 g/667 m2、甲维盐(5%)25 g/667 m2,防治棉铃虫和蚜虫;6月12日,使用甲维盐(5%)25 g/667 m2,防治棉铃虫;6月18日,使用炔螨特30 g/667 m2、甲维盐(5%)30 g/667 m2,防治棉铃虫和棉叶螨;7月2日,使用炔螨特25 g/667 m2、甲维盐(5%)12 g/667 m2,防治棉铃虫和棉叶螨;7月19日,使用炔螨特30 g/667 m2、多角体病毒40 g/667 m2,防治棉铃虫和棉叶螨;8月5日,使用甲维盐(1%)50 g/667 m2、NPV3 g/667 m2,防治棉铃虫和棉叶螨。

(8)化调情况:7次缩节胺用量为33 g/667 m2。9月10日喷脱叶剂瑞脱龙30 g/667 m2、乙烯利70 g/667 m2。

(9)收花期:9月30日。

表3 农艺性状记载表

表4 性状记载与室内考种表

4 试验结果

4.1 新陆早67号

Ⅲ式果枝,株型松散,棉铃长卵圆形,茎秆中等,叶片中等大小,植株塔形,易倒伏。苗期生长势一般、整齐度较好,花期生长势较好、整齐度较好,吐絮期生长势较好、整齐度较好。生育期138d,较对照新陆早62号晚3d。株高60.3 cm,果枝始节4.4,果枝台数6.6台,果枝始节高度25.8 cm,单株结铃4.3个,单铃重5.8 g,籽指10 g,衣分42.4%,籽棉产量378.64 kg/667 m2,位居第1位,皮棉产量160.54 kg/667 m2,居第1位。

4.2 科创5号

Ⅱ式果枝,株型较紧凑,棉铃卵圆形,茎秆中等,叶片大,植株近似筒型。苗期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花期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吐絮期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生育期138 d,较对照新陆早62号晚3 d。株高69.3 cm,果枝始节5.7,果枝台数6.5台,果枝始节高度30.8 cm,单株结铃3.9个,单铃重5.9 g,籽指12 g,衣分39.6%,籽棉产量362.80 kg/667 m2,位居第2位,皮棉产量143.67 kg/667 m2,位居第2位。

表5 产量分析表

4.3 子鼎12

Ⅱ式果枝,株型较紧凑,棉铃长卵圆形,茎秆中等,叶片中等大小,植株塔型,易倒伏。苗期生长势、整齐度较好,花期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吐絮期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生育期134 d,较新陆早62号早1 d。株高74.6 cm,果枝始节5.1,果枝台数6.8台,果枝始节高度30.2 cm,单株结铃4.2个,单铃重5.1 g,籽指10 g,衣分41.3%。籽棉产量335.98 kg/667 m2,位居第3位;皮棉产量138.76 kg/667 m2,位居第3位。

图1 花粉管通道法转Bar基因胡麻T1PCR检测的电泳图谱

3.1.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率分析

表1 花粉管通道法转Bar基因亚麻转化率统计表

如表1所示,在提取的114株亚麻中检测到含有Bar基因的阳性植株有5株,转化率为4.4%。

4 讨论

本试验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胡麻,在114个T1代植株植株中检测出5个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为4.4%。可以说明转基因植株T0~T1遗传抗性并不稳定,遗传转化效率低,这可能是由于外源Bar基因插入早期没有在受体染色体中稳定,从而呈现不规律分离。为验证花粉管通道法转Bar基因亚麻植株的稳定性,应在T2及其以后的世代中继续遗传抗性的检测,直到以后的世代中出现稳定遗传的株系,并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判断Bar基因在受体中的拷贝数和插入位点,才能进一步探讨花粉管通道法转Bar基因在亚麻中的应用前景。

[1]党占海,张建平.温敏型雄性不育亚麻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2, 28(6):861-864.

[2]Hess D.Investigation on the Intra-and Interspecific Transfer of Anthocyanin Genesusing PollenasVeetors.Z.Pflanzenphysiol.Bd.9 8s,1980:321-327.

[3]黄骏麒,钱思颖,刘佳玲,等.外源海岛棉DNA导致陆地棉性状变异[J].遗传学报, 1981,8(1):56-62.

(收稿日期:2017-02-10)

2017-02-10)

1005-2690(2017)03-0118-03

S562

B

猜你喜欢
棉铃虫果枝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密植条件下陆地棉不同果枝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差异研究
南疆矮化密植骏枣建园前期空间结构及产量分布初探
海岛棉不同果枝类型杂交F2代产量品质性状分布规律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棉花果枝节间伸长规律研究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
棉铃虫重发频次趋高原因探析与综合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