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侨批学术思想及其学术价值研究

2017-04-03 00:21郑松辉
关键词:饶宗潮汕文化

郑松辉

(汕头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广东 汕头 515063)

饶宗颐侨批学术思想及其学术价值研究

郑松辉

(汕头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广东 汕头 515063)

侨批文化研究的兴起已成为潮汕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侨批文化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饶宗颐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在侨批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从侨批文化研究学术史的角度,综合评价饶宗颐的侨批文化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分析饶宗颐侨批学术思想在侨批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

侨批文化;学术思想;学术影响;饶宗颐

侨批文化已是潮学研究的一项深具特色的重大课题,对保存侨批文物、推动潮汕移民史及侨史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国际著名学者、潮学倡导者饶宗颐教授,是侨批文化研究之首倡者。在饶宗颐的倡导推动下,侨批研究逐渐深入和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目前海内外有关侨批的研究中,很少有人从整体的学术视角对饶宗颐的侨批学术思想和贡献及其学术影响进行总结和归纳,做系统、全面的综合性研究,这不得不说是侨批研究的一种遗憾。本文正是针对此类不足,以饶宗颐与侨批为切入点,试图多方位多视角展现一代宗师在侨批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客观展现饶宗颐学术贡献和崇高的学者精神,更加全面客观肯定饶宗颐对侨批研究的推荐之功,进而为饶宗颐研究和侨批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补充,使更多的研究者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饶宗颐对潮汕侨批的搜集、整理、研究的超凡功绩以及贡献与影响。

一、潮汕侨批的起源

“侨批”是早年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合称,也称“番批”或“批信”,目前所见最早的侨汇记载约在16世纪前后。[1]

潮汕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海外移民潮,传统的儒家文化对潮汕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移民海外的潮汕人虽然远离家乡,却眷念家乡的父母妻儿,坚持将自己在海外辛苦赚到的钱寄回家乡。在潮汕人大批出洋谋生的时代,潮汕地区的政府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通信极不完善,海外潮汕人与家乡眷属之间的通信和汇款只能通过熟人托寄的方式流转。当时一些小商贩由于专门经营与东南亚一带的贸易生意,经常往来于海内外,许多在海外的潮汕人就委托这些小商贩利用往来于海内外的便利顺便为捎带口信和侨汇,并付给他们一些报酬。由于捎带口信和侨汇数量大,并且利润相当可观,鉴于此,一些小商贩便转行专营侨批业务,这些人被称为“水客”。随着出国人口的增加,出国谋生的潮汕人增多,汇款和信件数量也急剧增加,单个水客承接业务的能力已经不能适应递送需求,于是出现专门办理侨批业务的机构,也称“侨批局”“银信局”“批信局”“批馆”。所以,侨批递送真正形成一个行业大概要追溯至19世纪上半期,20世纪初逐步进人鼎盛时期。[2]相对于水客而言,侨批局有固定的店面,设有经理和信差,负责管理、收寄或分派侨批,信用相对可靠。[3]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批局实行分工协作,在海外设置机构负责收集、寄递侨批及回批;然后由国内机构负责收转、派送侨批,并负责寄递国内侨眷寄给海外亲人的回批。[4]

作为原生态的“草根”档案文献,侨批真实地见证了潮汕侨乡社会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海外侨胞的过番历程,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华侨历史。因此,研究侨批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它涵盖潮汕乃至中国的华侨史、交通史、邮政史、金融汇兑史等诸多学科领域。[5]

近年来,在饶宗颐的倡导下,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资料,侨批的重要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些集邮人士和地方文史研究者大量收集侨批资料,围绕侨批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民间收藏日益增多,侨批的价值也引起世界的关注,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二、饶宗颐关于侨批的学术观念

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安。早年曾经在广东省通志馆专任纂修,潜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先后在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等任荣誉讲座教授,其治学领域十分广泛,造诣颇高,被誉为国学大师。

饶宗颐出生于潮汕,潮汕文化哺育了饶宗颐,而饶宗颐不忘故土养育之恩,不遗馀力地回报家乡,对于乡邦文献之学和历史文化艺术,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对潮汕的历史文化,饶宗颐以世界性的眼光,缜密的方法和深厚的功力,潜心研究。早在上世纪30年代,饶宗颐就继承父志,补辑完成了《潮州艺文志》,此书是首部潮汕艺文方面的著作实录,成为后人探索潮汕文化学术的重要文献。[6]饶宗颐为家乡文化做出最重要的贡献是倡导建立“潮学”。早在1992年,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上做了《弘扬潮汕文化的几个问题》的发言,对涉及“潮学”的若干重要学术问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表见解,倡导潮学研究。饶宗颐认为“作为中国区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不仅具有一般中国文化之底蕴,而且自具特色。”对于潮学的内涵,饶宗颐也作了界定,指出除了将“潮人在经济活动之成就与侨团在海外多年拓展的过程”作为潮学主要研究对象,还要把潮瓷之出产及外销、海疆之史事、潮州之南明史等等与国史有关涉的论题作专题讨论。[7]正是在饶宗颐的倡导下,1993年12月,“第一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召开,这也标志着潮学的正式建立,目前,“潮学”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课题。

饶宗颐将潮人侨团在海外多年拓展的过程作为潮学主要研究对象,所以他很早就关注到与潮人海外活动息息相关的侨批,把侨批收集和研究工作列为潮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其关于侨批的基本观点对于学术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启发,对于侨批研究学术地位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侨批的收集和研究乃至整个潮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侨批产生于潮汕,作为一种地方文史资料,其所包容的内容丰富、所蕴涵的意义具有国际性。潮汕华侨遍布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潮人群体社会实践活动的记载材料,侨批汇集了当时潮人的个体经验和历史环境记忆,这其中包括了潮人群体的传统观念及中外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心态和行为模式等等,是当时历史的真实纪录,所以潮汕侨批是珍贵的民族记忆遗产,是民间档案的瑰宝。[8]潮汕侨批都来自基层民间,具有原始性和文物价值,可补充典籍文献记载的不足。但侨批几十年来悄然无声,甚至许多人不知侨批为何物。而饶宗颐作为国际著名学者、潮学倡导者,他善于从浩瀚的史籍文献中窥见与潮汕历史相关的精华,独具慧眼发现发生在潮汕与东南亚的近代侨批特殊互动现象,充分肯定了潮汕民间侨批的价值及侨批研究的意义,阐述侨批具有对官方典籍文献的印证与补充的潜质,引导潮汕学者通过侨批这种民间档案去研究潮汕地域文化的变化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饶宗颐虽然没有系统的长篇侨批学术著作,其有关侨批的学术观点更多地散见于其它论述或口头演讲言论中,在他的论述或口头演讲里面有不少独特新颖的见解,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早在1948年,饶宗颐在其总纂的400多万字的《潮州志》一书中,首创开辟了“侨批业”条目,饶宗颐对侨批的价值和学术地位的态度体现在他对侨批和侨批业的起源、沿革、业务等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他首先指出作为民间原生态“草根”档案文献,侨批在时间上系统反映社会演进,在空间上覆盖了华侨海外活动区域及侨乡各县,影响广、价值高。[9]他用了大篇文字对潮汕侨批业之产生和运作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并归纳出“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相成,纯基乎实际需求而来,固不能舍弃现实,执泥于法也。”[10]饶宗颐先生的以上介绍,向人们显示了侨批业的起源背景,阐明侨批和侨批业是潮汕沿海移民区域独特的社会需求所引发的一个特殊现象,由此人们得以清楚地了解侨批业的本质特征。

饶宗颐在《潮州志》中,对侨批相关的术语,包括“批局”“回批”等也一一作了描述和定义,对当时侨批局的分布、运作方式和运作程序,也有精辟论述。他先介绍:“福建广东一带之民局,多兼营或专营往来国外华侨之信件与汇款,又名批局,或称批馆。”对于闽南和潮汕侨批业的运作模式还做了比较,指出“按其营业,实际与民信局似同而实异。”他认为“盖潮州批局,乃不带普通信件,惟专为华侨汇寄银信者也。”[11]

不仅如此,饶宗颐在其著述中对侨批业的运营规模发展也做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近代潮汕侨汇的数额和重大作用,对侨批在潮汕社会和经济的作用也充分肯定,“潮州经济之发展,以华侨力量为多,而有造侨运之发扬,应推华侨汇寄信赖批业。”“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他把潮汕当时城乡的发展繁荣与侨批汇款联系起来,指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批款之挹注。”对于当时汇款的数量饶宗颐借助老于此业者较确实估计,总结出“民国十年以前汇归国内批款年在数千万元,十年以后年在一亿元以上,至二十年以后又增倍蓰,可能达二亿之上”[10]。

尽管在20世纪中期,侨批的珍贵价值还很少有人知晓,特别是在国内,侨批的资料还没有人注意,侨批收藏和研究乏人问津,所以,饶宗颐关于侨批业的真知灼见,在大陆尚未引起人们关注,但饶宗颐以深邃的眼光、广阔的视野,点拨出侨批的价值,这无疑为当今侨批研讨奠定根基,开辟了一条学术新路。进入21世纪,饶宗颐在海内外多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侨批的价值及侨批研究的意义,建立侨批研究的科学根据,进一步明确侨批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为侨批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大量零星的讲话也体现饶宗颐的学术观点,为侨批研究提供了思路启发和思想启迪。

首先,饶宗颐从地方史研究的角度强调侨批研究的必要性。他说:“没有好的地方史研究,就没有好的国史研究”[12],正因为如此,侨批真实地反映了潮汕侨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它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研究潮汕地方史的重要文书档案。而历史上的侨批,就成为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13]218徽州文书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四大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14]其次,饶宗颐用深邃的眼光,借助徽学研究的比较,阐述潮汕侨批的价值,论述开展侨批文化研究的意义。2000年11月,饶宗颐在一次潮学讲座时,就非常有预见性地对侨批的研究价值做出表述:大家都知道徽州文书在经济史上研究的地位;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他强调,透过侨批,可以了解华侨在侨居地的活动,还可从潮人的活动看到那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7]

饶宗颐的这些精辟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侨批的文献价值、历史地位,是对侨批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对侨批的品位最恰切的评价,浓缩了饶宗颐先生十余年来赋予研究中心对侨批领域研究的高度肯定和最大的策励。后来,又通过“媲美徽学”“海邦剩馥”的题辞,再次对侨批的价值做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民间侨批除了各种价值取向之外,还具有对官方典籍文献的印证与补充意义。

饶宗颐先生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和引领侨批研究,解决了侨批研究的许多基本问题,而且还通过对侨批的收集、基地建设、研究和申遗的高度关注,将其学术思想化作实际行动。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几乎所有侨批的重大活动都与饶宗颐有关,饶宗颐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收集工作和研究工作也十分关注,亲自参与规划、指导侨批的资料征集和学术研究。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宣传侨批,阐述他的侨批学术观念,呼吁和促进海外潮人与学术界对侨批研究的参与和投入,促成侨批研究机构和刊物的建设,为“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出谋献策,不懈努力。

三、饶宗颐侨批学术思想的影响

饶宗颐关于侨批的学术观点鲜明,高瞻远瞩,启迪了研究者的思路,更为侨批的征集和收藏工作指明了方向。[15]在饶宗颐侨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侨批的价值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侨批的关注点也从民间零星的批封藏品收藏转为从文化层面上更为深入地挖掘其丰富的历史内涵,[16]吸引了一批人从中外交流、经济往来、移民开发、邮传信递、金融汇兑等文化层面上加强侨批的研究,使侨批成为潮学研究的新内涵。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围绕侨批开展研究,一大批研究成果被相关机构和国内外著名大学收藏。归纳起来,饶宗颐的侨批学术观点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促成侨批征集和收藏

侨批是侨乡与海外潮人交往的特殊文献,但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收藏侨批的内在价值,只有民间集邮爱好者零星收藏,基本散落在民间,并且大部分随着时间推移或服务拆迁被销毁或因保存不当而烂掉,遗留下来的侨批越来越少,变得更加稀有、珍贵。[17]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虽然早在1994年4月就开始征集侨批,但侨批得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是近十年的事,正是饶宗颐关于侨批的论述和倡导,使人们认识到在侨批的史料价值,引起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时任“研究中心”理事长的刘峰先生就将侨批文化研究作为本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13]220-221加紧进行了侨批的征集工作。1995年8月,邹金盛将侨批和侨批封复印件3,028页共6,210封,赠送研究中心资料库收藏,这是“研究中心”最初征集到的第一批侨批资料,填补了资料库的空白。2001年2-5月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陈璇珠同志赴澄海家乡征集到侨批原件1,090封。2002年4月5日研究中心制订了《关于征集整理出版〈潮汕侨批〉初步意见》,内容包括着手启动前期工作,先整理已征集的侨批资料;“潮汕侨批征集出版策划委员会”和“潮汕侨批萃编编辑委员会”,启动了“侨批文化工程”,通过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各级侨联密切配合,派出工作人员深入侨乡,广泛发动侨眷。同时,动员集邮、侨务等各界人士给予支持,以“有偿转让”“无偿捐赠”和“合作出版”的方式征集侨批。[18]至今征集收藏各类侨批十余万封及一批相关文物,是目前国内侨批藏量最多的。研究中心组织力量对已征集到的侨批原件先行整理,输入电脑储存。

(二)饶宗颐一语催生侨批馆

饶宗颐教授对侨批的肯定催生了全国首家侨批文物馆的诞生。有感于保存在民间的侨批实物经过时代的流转,大部分已被销毁或因保存不当而破损、灭失,若不及时予以抢救,侨批文物将荡然无存,饶宗颐通过各种渠道,疾呼创建“侨批文物馆”,抢救潮汕侨批档案遗产,并鼓励专家、学者深化对侨批研究的力度,向世人揭示侨批的历史意义和珍贵价值。[9]

2003年4月就在侨批征集收购取得突破性进展之际,饶宗颐就提议应该建立侨批馆,并答应为馆名题签,不久就把写好的墨宝送来。香港实业家陈伟南也高度评价:侨批馆和潮汕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把这些侨批收集起来,将来给后人可以学习,可以参考。时任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勤生同志说:“潮汕历来对侨批非常重视,而侨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侨史、移民史、金融史、邮政史在侨批中都有反映,对潮学研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侨批文物馆是展示、收藏、研究侨批的场所。”2004年4月24日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侨批文物馆正式开馆。庄世平、陈伟南先生为侨批文物馆揭幕。2004年5月18日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上报文化大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领导机构的通知》,“侨批文物馆”被列为八项重点建设工程的第二项。2007年10月省侨务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及侨批文物馆确定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18]在2011年7月份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中,成为30个优秀案例之一,大大提升了侨批文化的影响力,成为汕头市八大文化工程之一,更为“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做出了重大贡献。继“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后,侨批馆移址扩容,于2013年7月28日在汕头开埠发源地的外马路18号开馆,展出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主要展出大量侨批实物,充分体现了真实性、系统性、丰富性、形象性的展馆特色。世界侨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发来贺词。侨批文物馆喜迁新馆,以更宽广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化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侨史敦煌”和“海邦剩馥”的深厚内涵,为侨批研究和传播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向更深层次的研究拓展,饶宗颐“侨学前导”又获得实质性的践行。

(三)促成侨批申遗成功

侨批从不被注眼的寻常家批演绎到被认定为中国国家档案与世界文化遗产,倾注了饶宗颐的诸多心血。

潮汕侨批和我国文化遗产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可以认定,侨批具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竞争优势。研究中心2007年5月25日正式以“潮汕侨批”为名向省档案局呈送材料,为此,广东省档案局到“研究中心”实地考察之后,于2007年6月认为潮汕侨批可向国家档案局申报国家档案遗产,为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创造条件,向国家档案局推荐申请中国档案文化遗产。后省档案局提议由汕头、江门、梅州三市联合以“广东侨批”的名义,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为聚合优势、加大申报力度,更好弘扬侨批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和潮学研究人员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地对上级的建议予以接纳,遂于2008年5月以“广东侨批”名义申报,除了潮汕本土外,广东省档案局大力推荐潮汕侨批申报国家档案遗产,中央电视台、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潮汕地区媒体、福建的石狮日报和凤凰卫视、泰国的星暹日报等对此备加关注,福建省的《石狮日报》则分3次,全文刊登了题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存——话说潮汕侨批”的近万字的文章。2009年7月,省档案局(馆)又联合有关侨批收藏单位共同举办了《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展》。“广东侨批”申遗工作引起海外华侨华人和社团的强烈反响,纷纷写信、捐物表示支持。泰中学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专门向国家档案局致函,声援“广东侨批”申遗。2010年2月22日正式接国家档案局〔2010〕41号文通知,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肆后启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程序,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在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基础上,2013年6月19日又跃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饶宗颐大师在“申遗”的一系列过程中,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和促进,2013年4月,在申遗的关键时刻,饶宗颐先生从香港寄来“侨史辉煌”题辞,充分展现了侨批的含金量、侨批的风采、侨批的魅力。

(四)助力将侨批研究推向高潮

侨批文化的研究之所以在国际学界享有引人注目的特殊地位,除去侨批文化本身神奇丰富的内容及其多学科价值外,与开创这一研究领域的饶宗颐的鼓动和呼吁、拓荒和奠基工作密不可分。饶宗颐一开始就点明侨批文化研究是潮学研究的一项深具特色的重大课题,通过对大量侨批资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潮人海外移民创业的历史,认为侨批研究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可供研究的资料也是相当丰富的,相信只要深入研究,锲而不舍,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在饶宗颐的启发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启动侨批文化工程,收集侨批原件、文物,在征集大量侨批文献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中心诚邀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多次进行研讨,开展侨批文化研究,努力发掘蕴藏在侨批中的文化内涵,研究侨批在侨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侨批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挖掘侨批深刻的文化内涵,交流海内外侨批文化研究成果,先后在潮州、汕头和揭阳举办了三届国际性的侨批文化研讨会。来自泰国、香港、北京、福建、广州、江门、汕尾、汕头、潮州、揭阳等地的专家学者参会讨论挖掘侨批文化丰富的内涵,探讨如何深化侨批文化研究等问题。

除此之外,研究中心还举办了不同主题的侨批文化研讨,集中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侨批文化研究水平问题。1995年2月22日在研究中心与汕头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潮汕华侨华人与侨乡经济学术研讨会”,引发了与会者对侨批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2005年7月29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究中心举办“抗日时期的侨批业研讨会”,并在侨批文物馆展示抗日战争期间的部分侨批。来自泰国、香港、广州、江门、潮州、汕头的57位专家学者,就潮汕侨批的渊源、抗日时期艰苦环境下侨批邮路的开拓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同年11月6日时任研究中心理事长李衍平、侨批文物馆副馆长沈建华专程赴泰国参加由泰国泰中学会主办的主题为“和平前后泰国侨批与侨批业”的第二次侨批研究座谈会,2008年3月8-9日,研究中心与潮州淡浮院联合举办“潮学论坛”,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潮汕地区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深化侨批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探讨。2008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华侨华人研究会主办、研究中心协办的“广东省华侨文化与侨批文化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27篇,来自广州、汕头、潮州、揭阳、江门、梅州等地30多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员参加研讨。[20]

为了更好地发掘、整理侨批文化遗产,向海内外推介侨批文化,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空间,推动侨批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中心在收集侨批原件、文物的同时,连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侨批文化的书刊,为侨批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999年1月出版《潮汕侨批》,2003年10-12月编辑出版《潮汕侨批萃编》,此后,研究中心还先后出版了《潮帮批信局》《潮汕侨批》《潮汕侨批简史》等多部论著及其他普及读物,供世人阅读、欣赏、研究。[21]2007年12月8-10日,“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潮州市举行。由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编的《潮汕侨批集成》第一辑36册出版并在研讨会上首发。2009年,研究中心在广东省档案局(馆)的支持下,与汕头市档案局(馆)联袂编辑出版了《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1942-1949)》,该书荣获广东省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

除此之外,研究中心还创办了国内首家侨批文物馆和集乡土性、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学术刊物《侨批文化》,该刊发行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顾问、特约研究员、征集员、联络员,省及潮汕三市侨务部门,海内外有关的潮人社团和热心侨批研究人士,发行5年来颇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欢迎。目前,《侨批文化》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成为国内统一连续侨刊出版物,并定为国家图书馆收藏期刊。[20]

[1]林金枝,庄为巩.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选辑:福建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4.

[2]焦建华.近百年来中国侨批业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49-58.

[3]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M].福州: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94:71.

[4]焦建华.制度创新与文化传统:试析近代批信局的经营制度[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67-73.

[5]常增书.《闽南侨批史纪述》序[M]//黄清海.闽南侨批史纪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1-2.

[6]饶氏网.国学大师——饶宗颐[EB/OL].(2014-10-31)[2015-12-23]http://www.raoshi.net/thread-144-1-1.html

[7]饶宗颐.弘扬潮汕文化的几个问题[M]//刘峰.境外见闻录.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2:333.

[8]潮汕侨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记忆遗产.[EB/OL](2010-06-24)[2011-10-12].http://chaoshanonline.com/csqb/220.html.

[9]郑曼玲.饶宗颐首创侨批文化研究[EB/OL].(2015-11-30)[2015-12-23]http://news.takungpao.com/hkol/topnews2015-11/3246371.html.

[10]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侨批业[M].汕头:潮州修志馆,1949:73.

[11]饶宗颐.潮州志·交通志·邮电[M].汕头:潮州修志馆,1949:89.

[12]在饶宗颐教授从事潮学研究66周年暨85华诞庆贺会上的答辞(2001年8月8日)[M]//刘峰.境外见闻录.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2:338.

[13]王炜中.杨群熙,陈骅.潮汕侨批简史[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7.

[14]王炜中.潮汕侨批与徽州契约的比较及启示[J].福建金融,2015(8):60-63.

[15]陈胜生.饶宗颐四赠墨宝,彰显侨批辉煌[N].汕头特区晚报,2013-07-21(5).

[16]杨明华,刘晓莉,金文坚,杨剑.侨批元数据著录规则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33(4):23.

[17]王炜中.潮汕侨批缘何可与徽州契约媲美[M]//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8:196.

[18]汕头特区晚报专刊副刊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侨批文化研究和申遗纪略[N].汕头特区晚报,2010-04-11(5).

[19]王炜中.开发侨批“富矿”“萃取”文化内涵——简介有关侨批文化著述[M]//罗仰鹏.潮汕文化选·第六集——山光水色尽文章,2013.

(责任编辑:佟群英)

G256

A

1001-4225(2017)06-0022-06

2016-02-17

郑松辉(1963-),男,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饶宗潮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潮汕牛肉火锅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谁远谁近?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