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护理干预

2017-04-04 07:10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475000崔会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8期
关键词:类药物心血管用药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475000)崔会娜

心血管疾病是常见临床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且预后效果不理想。如何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同时提高预后效果,是医学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2016年1~11月在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对其治疗期间的用药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现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护理干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1月收治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在32~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3±4.68)岁;病程时间在1~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6年。治疗后,好转78例,死亡1例,转院1例。

2 用药护理干预

2.1 根据药物作用与发病规律合理用药 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血管疾病都具有午间发病和清晨发病的规律,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药物峰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规律确定最佳给药时间,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谨遵医嘱按时按剂量对患者给药,确保用药的科学安全[1]。例如,消心痛药效快、峰值短,护理人员就应当在患者血压升高或者清晨胸痛胸闷之际给药;而对于络活喜等药效慢且峰值长等药物,则应当在患者睡前给药,从而确保患者清晨时段的血药高峰值,实现最佳药效;对于钙拮抗、美托洛等减慢心率的药物,要避免睡前给药,预防迷走神经张力影响患者心律而产生意外。

2.2 注意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用药 心血管疾病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患者,在病情病症上各有不同,所以用药护理干预中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化差异,确定给药剂量、给药种类、给药方式等。在对心律失常患者给药时,要测量患者心律与心率,不能以脉搏次数为给药依据,在使用胺碘酮或异羟基洋地黄毒苷等药物时,要加强巡视,在患者脉搏次数低于60次/min时,要减量或停止给药。在对心衰患者进行利尿剂给药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状况避免患者发生低钾症状;此外,针对肝肾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在进行心律失常类药物或者强心苷类药物的给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药物中毒现象。

2.3 注意饮食禁忌,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所以护理人员应当结合药物特点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膳食指导。例如,在心衰患者服用利尿剂时,若过多服用柚子、香蕉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就会引起血压及心脏方面的并发症;在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期间,饮酒会导致患者发热加重及全身疼痛,同时造成肝损伤。

2.4 注重药后观察,加强临床用药知识学习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复杂,若护理人员对常用药物与急救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物作用、药物副作用及相互作用知识不熟练,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用药护理安全问题。例如,地高辛、西地兰等洋地黄类药物具有负性频率和正性肌力的作用,能够抑制患者心脏传导系统,增加患者心搏出量与输出量。然而其治疗用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所以护理人员在首次给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及心律变化情况,后续给药也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异常要立即告知临床医生,避免药物中毒以及中毒诱发的其他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增加患者痛苦[2]。此外,在患者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当禁用钙剂,因为两者联用会发生协调作用,导致患者中毒。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比较敏感的还有肺心病患者,所以对于肺心病患者也要谨慎用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知识的学习,同时在用药护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用药护理干预能力,提高用药安全性。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在用药护理干预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适时、适量科学合理给药,同时以专业的、敏锐的观察力尽量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本研究中通过80例心血管患者的用药护理干预,体会到心血管患者用药护理干预中要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用药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药后观察,并不断加强自身临床用知识。

猜你喜欢
类药物心血管用药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