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应凸显年段特点
——以《黄果树瀑布》教学为例

2017-04-09 02:33邱建锋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换景黄果树黄山

邱建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要将关注力聚焦在引领学生发现作者“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理性思维层面。于是,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指导学生采用仿照性练笔的方式进行随文练笔,而并非是源自学生的厚积薄发,更不具备创造性的运用,导致很多学生的练笔仍旧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机械生硬的模仿。那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该何去何从呢?笔者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对照感知,在深入中明晰写法

《黄果树瀑布》一文的开头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却可见作者功底。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这一开头的匠心独运,笔者借助本单元中的另一篇课文《黄山奇松》的开头,让学生进行对比,效果鲜明。

在对比中学生发现,《黄山奇松》直接引用世人对黄山的赞誉“天下第一奇山”开篇,顺势引出黄山“四绝”,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融入其中,随后再以“情有独钟”一词宕开一笔,无痕过渡到黄山奇松上,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黄果树瀑布》则以单句成段,以“杰作”作为覆盖全面的统领性词语,其中的惊叹号的运用,将作者内在的震撼与激动之情形象地表示出来,在感染了读者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对比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秘妙所在,即写景类散文开头方法丰富多样,但无论是华丽辞藻的引用,还是修辞手法的描写,无论是逻辑紧密的一段话,或者是简洁的单句成段,都与所欲描写的景物息息相关。《黄山奇松》的开头,借助黄山名气,从“四绝”之众,到凸显其一,逻辑严密,凸显了黄山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巨大魅力;而《黄果树瀑布》则是作者面对飞流直下的泉水发出“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简练扼要,表达有力,意味无穷。

鉴于此,笔者则引领学生实践仿写,多彩而精彩的开头频频涌现:优美宁静的乡村,总是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都市中忙碌打拼的人们;我可爱的家乡,展现的是一幅声情并茂的画卷,凸显的是一首优美迷人的乡曲……

这样的仿写脱离了对文本语言机械生硬的套用和照搬,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文本的形式特点和表达内蕴,为学生模仿的“神似”奠定了基础。

二、融会贯通,在整合中品析语言

为了更好地展现黄果树瀑布声音、形态等特点,作者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所在。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学生早已熟悉,但进入高年级之后如果还停留在原本单一比喻的体系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便只能原地踏步了。

教学中,笔者首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并罗列课文中三处经典的比喻句:“潮水般涌上来。”“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紧扣三个比喻句,感受黄果树瀑布声音的宏大,然后将思维点聚焦在作者的写法上: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黄果树瀑布声音特点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维不再停留在口号式、标签式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具体语言中,对比喻形成的表达效果进行思考。学生在细读之后发现,第一句作者在比喻中与“人喧马嘶”进行对比,在引领学生理解“人喧马嘶”“喧嚣”两个词语的大意之后,学生深切感受到对比手法所彰显出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句中的比喻与夸张手法交相辉映,在引领学生想象“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的声音之后,比喻手法所展现的瀑布声音已经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第三句在进行了比喻之后,更借助“山回谷应”的延续性描写,将这种声音的特点点明,给读者搭建起了想象的支点。

对文中三处比喻句进行深入细读品味之后,笔者继续引领学生以统领整合的视角进行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作者会运用不同的比喻呢?在联系具体语境之后,学生认识到这与作者走近黄果树瀑布的顺序有着直接关系,越接近瀑布听到的声音也就越发响亮。比喻内容所体现的,就是瀑布声音从弱变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提炼出在第一处比喻时所运用的四个不同的字“飘、拂、涌、盖”;而第二句作者已经看到瀑布的整体形态,但并没有走进谷底,从外围的声音感受,所以以“织布机大合奏”作比;而第三处比喻是作者置身于谷底,形成了环绕立体声,用“雷声轰鸣”的方式进行比喻,妥帖精确。

在上述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教学已经摆脱了低年级形式化、肤浅化的方式,也摈弃了对单句的零散分析,将三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比喻有机交融在一起,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精练与生动。

三、联系对比,在拓展中体悟构思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黄果树瀑布》一文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对文本进行了整体构思,对瀑布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与描写。

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指导:首先,梳理感悟。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展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深入洞察作者移步换景的内在构思。其次,对比交流。在之前学习的写景类散文中都有哪些表达的顺序?最后,深入思考。写景类文本还有哪些构思方法?那这篇《黄果树瀑布》为什么要会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进行描写?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已经阅读了多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本,如三年级的《西湖》《拉萨的天空》,四年级的《九寨沟》《泉城》。在上述教学板块中,作者旨在通过单篇带动一组的方式,打破教材的限制,丰富学生语用的内在视野,引领学生的内在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在广泛的阅读和深入性的思考过程中,写景类文本的构思策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已经积淀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则引领学生深入对比思考:描写黄果树瀑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移步换景的方式展开描写?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有了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从作者描写的内容出发,认为课文主要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不同的观察视角就会对声音的感知和形态的观察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依循移步换景的构思方式,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的学生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入手展开思考,他们认为黄果树瀑布适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从高空进行观察,那效果或许会更好;有的学生则从反向思维的方式作出假设,如果不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展开描写,仅从单一的视角展开描写,就会影响读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深入了解。

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进行深入模仿。笔者发现,学生在描写某一处景观时,已经不再局限在某一种写作顺序上。他们已经意识到写作顺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点,选择最为妥帖、适切的构思方式。

语用训练不能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逐步从模仿走向创造,在训练语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其实,教材中很多相同特点的文本被编排在不同的册数中,对于不同学段的文本,其教学的要求就不能停留在同一认知层面,表达方法的渗透也应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而不能始终重复“昨天的故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应该凸显学段特点,教师应引领学生探寻语用的规律,让学生的模仿实践从原本的“形似”迈向“神似”,真正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换景黄果树黄山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黄山日落
黄果树瀑布即景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果树瀑布游记
黄山冬之恋
《100层的房子》:“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
黄果树瀑布
导演的手法——舞台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