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造型教学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2017-04-10 03:20周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创造力

周媛

摘要:许多家长认为儿童早期绘画中各种让人看不懂的线条是属于乱涂乱画的行为,那么这种乱涂乱画的行为与儿童的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及家长又应如何正确进行线造型教学呢?美国当代美育界的权威人士罗恩费德曾强调儿童艺术发展特点、造型能力、创造力与所处年龄认知水平相关,不恰当的艺术训练只会对儿童造成伤害。本文以罗恩费德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笔者亲身经历及所收藏的幼儿绘画作品,揭示了2至7岁儿童不同的造型能力及创造力。最后得出结论,家长及教师应正确进行教学活动,不要过分干预,适当的鼓励、正确的引导才能较好的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关键词:儿童绘画;造型能力;创造力

J20-4

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艺术的教学,许多父母早早的把孩子送去培训班学习绘画技巧,结果面对孩子的作品时往往做出这样的评价“这画的是什么呀?和老师画的怎么一点都不像”,更有甚者当众指责孩子画的太丑、太差,不如别的小朋友,这种行为大大扼杀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罗恩费德在其著作《创造性与心理成长》中认为艺术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标,其终极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而富有创造力的人。家长及老师过分的干预和不恰当的艺术训练(例如简笔画)反而会泯灭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过度追求成果的行为更是会让孩子有目的性的去绘画,过分追求画面的真实度而忽略了创作过程的乐趣。所以无论儿童画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该主观的去评价好与坏,让其自由发展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造型教学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2至4岁的幼儿涂鸦时期的思维及创作

2至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阶段,即将所有的感觉(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运动感觉等)和对外界的综和合形象,透过心理及大小肌肉的活动而形成的自由表现 ,简单的来说涂鸦行为就是幼儿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仅次于语言文字交流的另一种表达手段。 当然,涂鸦也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像做游戏一样,在这种无目的的涂鸦行为中,幼儿充分的使用点、线、面等来表达自己对外界的感觉,同时也使得手脑协调统一。

2至4岁的幼儿涂鸦又细分为以下三种“随意涂鸦”(2岁左右)、“控制涂鸦”(2岁半左右)、命名涂鸦(3至4岁)。

(1)随意涂鸦

幼儿14个月时,便开始进行无意识的涂鸦。刚开始时,幼儿只是专注于享受画笔在在纸上涂抹的感觉。这个时期的幼儿因难以控制手部,手腕很少移动,线条的长短和方向完全由手臂的上下移动决定。于是此时的幼儿涂鸦,往往会离开纸面,一条线画到纸的边缘才会停止,并且出现反复涂抹的状况。例如图1,这是一张1岁半个月的幼儿的作品。画面中的线条节奏感不明显,由于手眼协调能力有限,线条反复涂抹于一处,整张画看起来就像一团乱麻。如图2,这是一张两岁幼儿的画,此时的幼儿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也没有方向感,画面较杂乱。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性格活泼的孩子更易画出粗犷的线条,而性格安静的孩子更易画的规整一些。此时的家长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鼓励幼儿多动手,随意涂鸦,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多与幼儿沟通,使其创造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直至幼儿在开始涂鸦的6个月后,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手似乎与纸上出现的线条有一定的联系,于是便会渐渐产生绘画的兴趣。渐渐的幼儿的眼睛,大脑和手便会越来越协调,绘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此时的幼儿慢慢开始尝试控制线条,使其尽量不画出纸外,线条的粗细也渐渐均匀,色彩变的丰富出来,画面留白也渐渐少了。

(2)控制涂鸦

2岁半左右的幼儿的涂鸦看起来似乎与2岁的幼儿没什么不同,但这个年龄的幼儿已经可以灵活的运用手肘关节,于是画面上会出现上下左右反复的线条或者长长的圆弧线。如图3,类似圆圈的涂鸦,是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画的,画面中重复出现的圆弧线仿佛是越画越大的圆圈,看起来似乎在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如图4,属于直线涂鸦,是一个小女孩在滑完滑梯后画的画,画面中上下左右的线清晰地表达了女孩下降、转弯时的感受。在不停的地训练后,幼儿的画面会渐渐显得丰富起来,进入“控制涂鸦”阶段。在控制涂鸦阶段,家长及教师需注意儿童线造型的变化,注意儿童的情绪,鼓励其创造性的绘画。

(3)命名涂鸦

这个时期的幼儿涂鸦作品中会首次出现一种类似圆的造型的“封闭式的线条”,这种封闭式的线条体现了“界限”的产生。在图5中,我们可以发现圆圈就像一道栅栏一样明确的分割了内外,圆内的点似乎代表了自己,而妈妈被拦在了圈外,也就是说,此时的幼儿会产生“我”是我,“妈妈”是别人的概念。而有趣的是,这时的幼儿已具备口头表达的能力,喜欢随意的为自己的涂鸦取名字,当然他们并不是想好了名字再画,而是画好后觉得像什么就取什么样的名字。3岁是个关键的时期,幼儿似乎在这个年纪慢慢变得懂事了,大概再过半年,原本涂鸦作品中的圆圈便会逐渐变化成类似“头足”“蝌蚪人”一类的形象。在控制涂鸦的阶段,儿童有了一定的线造型能力,会创造出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形象,此时的家长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倾听孩子的画,引导孩子多动手,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作品。

二、4至7岁幼儿的造型能力的培养

此阶段的幼儿开始想要去表现,开始有意识的去创造形体,极力想用其自创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涂鸦慢慢也与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这个阶段的幼儿会不断尝试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表现物体,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描绘的图像也从抽象慢慢变成具象。此时家长及教师在线造型教学过程中应该做的是尽量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并记录下时间和过程,认真观察幼儿的生活,鼓励其自由绘画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好与坏。以下将从人、栅栏、向日葵、小鸟等各种具体的线造型教学实例来告诉大家此阶段的幼儿绘画的造型能力及创造能力。

人:通常幼儿表现的第一个绘画符号是他们最常见到也是最熟悉的人。此时幼儿画面上经常出现一种“头足”怪物,也就是由一个大圈代表人头,两条直线代表腿的人物造型。因其外形非常像蝌蚪,我们常常称这种图像为“蝌蚪人”。如图6,图中的“头足人”是幼儿对母亲的描绘。那么,母亲的身体又去了哪儿了呢?此时的幼儿爱画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而人的所有感觉官能都长在头上,幼儿便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不太产生感觉的躯体。如图7,图中的“头足人”正在爬山,幼儿夸张了腿部的长度和弯曲度,十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正在爬山的“蝌蚪人”。那么人物的腿部为什么会被如此夸张呢?腿部由于在爬山的过程中使用非常多,经常动起来,于是幼儿自然地夸张腿部来显示腿部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如图8,是一幅关于快乐的绘画创作, 图中的人物正在荡秋千,头发由于风的关系向上飞扬,人物面部的表情十分享受,画的右边是一个装了许多食物的碗橱,幼儿对于快乐的定义很简单,食物和荡秋千。仔细观察一下图8中人物的手,会发现左右手的手指数目不同,左手有4个手指,右手有6个手指,幼儿蝌蚪人的造型往往有正确数目的手脚眼口,却会因强调功能性(幼儿活泼好动,经常用手脚),而忽略手指脚趾的数目。 如图9,是一个6岁的幼儿赠送给笔者的自画像(有些地方得到了家长的帮助)画面中人物腿部很长,穿高跟鞋,是由于成人给幼儿的印象总是很高大,金色头发应该是幼儿想象中或漫画人物头发的颜色,手臂则像许多幼儿画一样从脖子处长出,或许是幼儿从下往上看时不易发现脖子与身体的关系。栅栏:类似于重复的格子和栅栏也是这个时期幼儿绘画的主要内容,由于此时的幼儿已明确具备“界限”的概念而又害怕出界,在反复机械似的过程中,简洁的造型,单纯的节奏仿佛能使幼儿得到些许安全感。如图10,幼儿由于住在农村的私房里,楼层较高,于是采用了许多分割线,像许多小格子一样,存在一定的夸张。此时的线条由于控制能力不到位,仍存在着出格的现象。

猜你喜欢
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真实型领导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谁,决定了儿童的创造力
厚重感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早上洗澡创造力强
盘子里的美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