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回归语文味

2017-04-10 14:17刘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刘欢

摘要:提起语文,人们对此反应不一,有的人会觉得难学,有的人会觉得课堂学习与考试成绩无关,有的人觉得很有趣。无论在中考还是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可谓是成也语文败也语文。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2016年修订的新课改,教师如果能很好的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运用到教学中,那么就可以使语文学科回归语文味,将新课改与文本紧密贴合,使学生在课堂可以爱学、乐学其中。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G633.3

在六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我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既重要又难教。这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涵盖内容更广,收效慢,又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要想教好语文,除了教师自身的博学广识,自身的魅力,还要让语文学科回归语文味,抓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所谓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審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 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 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直抒胸臆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下面我来结合《荷塘月色》的课例具体阐述我的看法。

一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舞蹈即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素养里最基本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你,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在《荷塘月色》中,我会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解读角度出发,让学生品读其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理解掌握文章中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通过运用这些传神的动词后,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掌握文章的比喻和通感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形象的动词进行一定的仿写训练。

二是火花的碰撞即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夜晚散步,朱自清找到心灵的宁静了吗?”“作者由于心情不平静而观赏荷塘的行踪路线和心路历程是怎样?”

三是感受沿途风景即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优美的夜色荷塘,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鉴赏散文的乐趣。

四是文化的体味即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地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在荷塘月色第七段与第九段,作者描绘了不同于北国风光的莲,描绘了江南采莲旧俗图正好是江南文化的一个剪影,所以可以适当的拓展关于江南文化的资料,以丰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态度。

一篇简单的散文,在教师博学广识下变成一堂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可以做到使学生爱学、乐学其中。抓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前进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更多的同学在语文课有参与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享受语文课堂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难题,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诊断出他的原因。王尚文教授的回答是:“病根在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本身所内涵的人文性漠视。所谓人文性,是根于人的言语活动的实践性而生发出来的心灵自由性和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是重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向人的言语情感、人的言语体验、人的言语实践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既包容着语文又包含这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并将其融为一体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语感。”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学是人文科学。着眼于语言本身,把它当作一种客观对象进行剖析,着眼于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抓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教师运用自身的博学广识能灵活地应对课堂的生成和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课标,将课标与备课结合起来,对课堂有更多的预设和生成,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乐学其中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