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点燃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2017-04-10 06:11聂双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多元化

聂双杰

内容摘要: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要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构建语文生命课堂,使学生愿学、乐学,点燃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关键词:多元化;生命课堂;民主感

G633.3

十年来新课程呈现出的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点燃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问题,我认为

构建语文生命课堂,语文教师需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学生课堂学习时,在教师面前易畏首畏尾。为此,生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需做到三个原则: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讽刺、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学生“无错”原则,是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而要鼓励学生放心去说,有话就讲,不求标准答案。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是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便随意找了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就哄堂大笑起来,原来他是全班学生成绩最差的一个。这位老师立即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的话语,但他始终没有开口。老师这样评价他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暂时还没组织好而已。”试想这样评价学生,学生会不高兴吗?还会有心理的不安全感吗?

(二)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体悟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要突破傳统教学中那种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五个观念:1、有教师权威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3、由单向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4、由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5、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三)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互动,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语文教师要注意做到:

1.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

教学的运行需要有一定的程序,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即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绽放。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初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本真生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的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见解,是学习的内容开放。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认识、具有、思考、性质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多种课堂资源,开放多变,让学生在学习中常有惊喜体验。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备课;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开放性教学;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评价。

2.善设疑问,让学生有兴趣感

培养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感。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曾用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能从文中‘掌柜的反复念叨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话语中来推测一下孔乙己到酒店欠钱喝酒的次数及其情形吗?”一时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了起来,纷纷查阅教材,查找资料,积极思考,从文中寻找答案的依据。

3.允许讨论,让学生有民主感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民主态度。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地下结论。学生的意见如有明显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发现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如有位老师在讲《七根火柴》一课时针对“他的脸色舒展了。”一句,有的学生提出,颜色只有红黄蓝白黑或深浅的不同,没有紧凑和舒展的区别。有的学生说,词典上讲“脸色”有“表情”的意思,所以能“舒展”。教师肯定了后一种意见。但有的学生仍不服,认为表情、气色,气氛等,都是无形的,只能说紧张或舒缓,也不能说“舒展”,只有面容才能“舒展”。教师表扬了这些同学的独立专研精神,并且表示暂不作结论,希望大家继续研究。辩论是思想竞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不迷信权威。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慢慢摸索,大胆尝试,为新课改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

[2]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质疑——催生语文生命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生命课堂视角下高中物理课堂评价的实践研究
用“互动”构建生命课堂
智慧理答:生命课堂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