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思想探析

2017-04-10 22:47刘家用
社科纵横 2017年6期
关键词:私有制婚姻家庭恩格斯

刘家用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湖北 武汉 430023)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思想探析

刘家用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湖北 武汉 430023)

婚姻家庭关系是人类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原始社会有过没有婚姻家庭的杂乱的两性关系时期,分析了家庭发展的四种历史形式,阐明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偶制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专偶制,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才能实现以性爱为基础的真正的专偶制。

马克思 恩格斯 婚姻家庭

没有人,就没有人类历史,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人的生产是人们直接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的生产离不开人们的两性关系,与人们的两性关系相联系的就是婚姻家庭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对未来社会的婚姻家庭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一、原始社会有过没有婚姻家庭的杂乱的两性关系时期

在人类非常遥远的时代曾经存在过一种原始状态,那时正处于从动物状态到人类状态的过渡时期,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均存在两性关系。马克思指出,在古老的原始社会初期,人们曾经“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1](P337)。在原始的蒙昧人群中,“无婚姻可言,比现存的最低级的蒙昧人还低得多;在地球各处发现的、连现存的蒙昧人都不使用的比较粗糙的燧石工具证明,在人类离开了他们的原始居住地并作为捕鱼者开始散居到大陆各地区以后,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极其原始的”[1](P376)。恩格斯强调:“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2](P30-31)在处境险恶的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在两性关系上的任何排他性都必然要削弱这种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只有杂乱的性关系才能适应当时生活条件的客观需要。在这种原始状态中,人们之间虽有两性关系,但尚不存在婚姻家庭关系。恩格斯批判了否认人类杂乱的性关系的这个初期阶段的观点,不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出发,“只要还戴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便永远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理解。”[2](P32-33)

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与人的生产相联系的婚姻家庭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过程也是由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的。在从动物状态到人类状态的过渡的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只有杂乱的性关系才能适应当时生活条件的客观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这种杂乱的两性关系,开始了婚姻家庭生活。

二、婚姻家庭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摩尔根把婚姻家庭发展的历史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五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群婚制、对偶制和专偶制三种婚姻形式及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四种家庭形式。

一旦原始群为了生存必须分成较小的集团,它就从杂交转变为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是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1](P348)。血缘家庭是家庭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在原始群婚的基础之上的。血缘家庭是按照辈份来划分的,恩格斯说:“这一家庭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用现代的说法)。”[2](P33)在血缘家庭中,马克思指出:“婚姻关系被推广到一切承认存在兄弟和姊妹亲属关系的地方;每个兄弟有多少同胞姊妹和旁系姊妹,他就有多少妻子,每个姊妹有多少同胞兄弟和旁系兄弟,她就有多少丈夫。”[1](P346)血缘家庭虽然已经绝迹了,但这一家庭形式作为必然的最初阶段决定着家庭后来的全部发展。

普那路亚家庭是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这种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和旁系兄弟姊妹之间的结合。马克思指出,普那路亚家庭是“通过逐渐排除同胞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的办法而从血缘家庭中产生出来的”[1](P348)。普那路亚家庭是从血缘家庭中产生出来的,“它开始于几个孤立的事例,先是局部地实行,后来逐渐普遍,最后在比较进步的、但仍然处于蒙昧状态的部落中成为全体一律的事情”[1](P348)。普那路亚家庭排除了兄弟姊妹的婚姻,克服了近亲繁殖的缺陷,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进步。恩格斯说:“这一进步的影响有多么大,可以由氏族的建立来作证明。”[1](P35)普那路亚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和旁系兄弟姊妹的结合,组成了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亲属集团,这种集团后来就转化为氏族。

对偶制家庭是从群婚制向个体婚制过渡时期的婚姻形式,在这一阶段上,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随着栽培玉蜀黍和其他植物而来的食物的改善,促进了家庭的普遍发展(在美洲土著中)。这样的家庭越巩固,它的个性就越发展。以前,它从共同的家庭得到保护(在这种共同的家庭中,一群对偶制家庭代替了普那路亚集团),现在它的生存则是靠它自身、靠家庭经济以及靠夫妻各自所属的氏族来维持了。对偶制家庭是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交产生的,在被专偶制家庭的低级形式取代以前,对偶制家庭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和大部分晚期阶段是一直存在的。”[1](P363)这种对偶制家庭是氏族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在禁止血缘亲属结婚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使事情更加向前发展了。”[2](P43)对偶制家庭虽然是一男一女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松散的结合,共产制家户经济还没有解体,夫妻关系是不稳定、经常变异的。

父权制家庭是以一男数女的婚姻为基础的,是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产生的。恩格斯指出:“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专偶婚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2](P73)马克思指出:“父权制家庭标志着人类进步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种家庭的一般影响,强烈地要求建立专偶制家庭……希伯来人和罗马人的形式,在人类经验中是例外的情形。”[1](P365)专偶制家庭是以一男和一女独占同居的婚姻为基础的,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开始有了剩余产品,原始公有制逐渐解体,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产生了。马克思指出,“导致专偶婚制的动力是财产的增加和想把财产传给子女”[1](P368)。把私有财产传给子女,就必须能确定自己的亲生子女。恩格斯说:“确定这种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2](P59)专偶制使夫妻关系明确稳定,专偶制家庭和对偶制家庭相比,这种婚姻关系要牢固得多。这种稳定牢固的夫妻关系,使父母子女关系明确,财产继承顺理成章。

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都是群婚制,群婚制与蒙昧时代相适应,对偶制家庭与野蛮时代相适应,专偶制家庭与文明时代相适应。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偶制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专偶制

在婚姻家庭发展的历史中,恩格斯说:“其特征就在于,妇女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2](P73)随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男子在氏族中占有了牲畜和奴隶这样新的生产力。男子社会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母权的衰落,母系社会逐步被父系社会所代替。母权制的废除、父权制和专偶制家庭的确立是财产继承的需要,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当财产开始大量产生和传财产于子女的愿望把世系由女系改变为男系时,便第一次奠定了父权的真正基础。”[1](P367)因为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统治地位,社会财富就被男子所掌握,大量财富集中男子之手,为此,“需要妻子方面的专偶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专偶制”[2](P73)。在以私有制和男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中,专偶制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专偶制,是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3](P291)。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女子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法律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有钱的男子可以包情妇、嫖娼,实质上的专偶制不可能在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婚姻家庭中夫妻地位的不平等,真正的专偶制在私有制中就不可能实现。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专偶制的确立,财产继承制度的改变,使女性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要摆脱这种从属的家庭地位,必须保证自己的独立地位。妇女和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丈夫对妻子的统治,人类社会的进步要求妇女解放,实现丈夫和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只有实现丈夫和妻子的地位平等,才能建立真正以性爱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马克思指出,现代的专偶制家庭“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直到达到两性的平等为止”[1](P374-375)。

四、未来社会的婚姻家庭

专偶制是由私有制产生的,那么当私有制消失的时候,它是不是也消失呢?恩格斯说:“可以不无理由地回答,它不仅不会消失,而且相反地,只有那时它才能完全地实现。因为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雇佣劳动阶级、无产阶级、从而一定数量的──用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来的──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也要消失了。卖淫将要消失,而专偶制不仅不会灭亡,而且最后对于男子也将成为现实。”[2](P74)私有制促进了专偶制的产生,但私有制并不能产生真正的专偶制。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人与人之间经济上实现真正平等,才能实现以性爱(即爱情)为基础的真正的专偶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人人共同劳动,男女平等,从而消除了私有制所产生的妻子依赖丈夫、孩子依赖父母的不平等问题。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人不再为基本生活而苦恼。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由社会抚养和教育儿童,财产继承已无必要。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资料转归公有,对于‘后果’的担心也就消除了,这种担心在今天成了妨碍少女毫无顾虑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经济的因素。”[2](P74)

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2](P289),资产阶级的婚姻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恩格斯说:“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地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2](P80)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摆脱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实现了人的独立,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使人陷入了对物的依赖。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们私欲膨胀,整个社会物欲横流,为了挣钱,可以不择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是衡量婚姻的首要因素。未来社会,人们将摆脱对物的依赖,相互的爱慕成为婚姻的基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2](P81)。那时,对于性关系的评价将产生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爱而发生的?那时,旧的一夫一妻制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基于爱情的结合或离异。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真正的平等,男女之间的婚姻是真正相爱的两个人的结合,爱情是婚姻的唯一基础。爱情是吸引男女双方的伟大力量,恩格斯说:“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2](P75)。可见,基于爱情的婚姻是牢固的和持久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男女双方虽然十分自由,但不会产生更随便的性关系,共产主义实现了真正的专偶制。不过,未来的婚姻也并不是不可解除的,既然婚姻是基于爱情的两性结合,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男女之间的爱情淡化或消失了,这种婚姻就应该结束。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2](P81)如果男女双方已没有爱情还维持婚姻,是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恩格斯说:“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2](P81)结婚是男女双方基于爱情的自由,离婚是男女双方基于爱情的解放。

生产方式是婚姻家庭发展的决定力量,私有制促进了婚姻家庭的发展,但产生不了美好的婚姻家庭生活。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得到了极大提高,以爱情为基础的真正的专偶制才能实现。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儿童、老人已由社会抚养,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自由婚姻在经济上成为可能。这种完全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是美好的,男女双方婚姻除爱情外,一切都不必考虑。男女双方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是人类本性的要求,男女双方互相爱慕是实现真正专偶制的基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妻子方面的专偶制,而且实现了丈夫方面的专偶制,实现了真正的专偶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0-0

A

1007-9106(2017)06-0092-04

刘家用(1972—),男,博士,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私有制婚姻家庭恩格斯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山西:“五色”分级预警处置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