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礼崇仪立警修身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警察礼仪

2017-04-11 08:00张鹏飞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礼节人民警察礼仪

张鹏飞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广州 510230)

尚礼崇仪立警修身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警察礼仪

张鹏飞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广州 510230)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仁爱、谦让、恭敬、礼让”为主的传统礼学思想,对于培养现代警察的职业素养,形成优秀的警察礼仪,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应当在正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基础之后,批判其中过时的封建糟粕,古为今用,吸取其中优秀思想,为现代警察文化建设所用,与时俱进,培养警察队伍的优良作风,优化警察队伍的整体素养,指导警察礼仪文化的建设与养成,达到尚礼崇仪、立警修身的目标,增强警察队伍的文化软实力,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现代新儒警,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不断革新,满足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

礼仪文化;传统文化;警察礼仪;警察素养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仁爱、谦让、恭敬、礼让”为主的传统礼学思想,对于培养现代警察的职业素养,形成优秀的警察礼仪,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并将其思想运用于当代公安队伍建设之中,是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之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之内涵。

从三代以降的《礼记》、《周礼》、《仪礼》,到《史记·礼书》、《汉书·礼乐志》等二十四书之《礼志》篇,再到儒道法等诸子之书,乃至《贞观礼》、《大唐开元礼》、《大明集礼》等历代典章制度,礼仪贯穿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经典文献,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中华传统礼仪可谓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所系。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乃至当代社会,可谓无时无处不在,传统礼仪不仅指导着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等上层建筑,也融入到中国自古至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在国之征战、祭祀、外交,民之出行、坐卧、宴饮、婚丧、寿诞皆有礼仪,礼仪可谓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肌体之中。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传承悠久的文化系统,是与中华传统礼仪有关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其中既包括以《三礼》为主的礼学思想,也涵盖各种礼仪制度、礼仪研究、礼仪器物、礼仪行为、礼仪教育等,其中又以“仁爱、恭敬、谦和、礼让”为主的礼学思想为核心所在,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仪是中国传统社会每一位士大夫,或者所谓“谦谦君子”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当代社会,每位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孟子·告子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其中仁爱又是礼学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信”之善信,即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其中仁爱即“恻隐之心”,或曰仁慈关爱,是传统儒家的核心理念。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可见要实现仁的目标,礼是重要手段,故 “仁爱”是礼之基础,一个不能呈现仁心的人,不可能实现仁的意义,故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礼与仁互为表里,礼者仁之表,仁者礼之基。仁爱在家庭中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对配偶的恋爱,对子女的慈爱,在社会则表现为对朋友、同学、同事的友爱,乃至对国家、社会的热爱。

恭敬之心,即礼也,恭敬是礼在实践中的体现,表现为对他人、对长者、对领导、对先贤的尊崇敬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恭敬之心具体表现为下对上的态度,即对天地、神灵、祖先、国家、民族、社会、领导、长辈等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言行举止上应该实施的礼节。谦和,就是谦逊和气,是与人交往应该表现出的一种气质和礼节。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就是有修养地审视自己,有涵养地看待他人。用人格住在自己的希望,用虚也选择自己的未来。礼让,即守礼仪,懂谦让,《左传·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让,礼之本也”[3],礼之根据在于“让”,即在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时的一种谦让、以和为贵。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礼让已经成为治国之根本,在儒家而言,礼的本质在于处理人际关系之时的相互谦让,从而消除矛盾、纷争,进而达到“和”的境地。

“仁爱、恭敬、谦和、礼让”,这些传统礼仪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生观,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所在,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左传·隐公十一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3]。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上可以“经国家、定社稷”之功用,下可以“序人民、利后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批判继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应当秉承择善而扬之、其不善而改之的正确观念,传承和发扬其中“仁爱、恭敬、谦和、礼让”的优秀文化,批判其中已过时、错误的理念。传统礼仪,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其中必然有一些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去甄别、批判。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儒家所倡导遵从君臣父子之礼,强调上下有序,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后世演化成为“三纲五常”思想,表现为“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的封建等级礼仪,导致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君虐臣、父虐子、夫虐妇、主虐奴”的种种丑恶社会现象。这种等级礼仪的理念,与现代社会注重民主、自由、平等地先进文化完全背道相驰。

传统礼仪,不仅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个体自由。传统封建礼教是在中国古代封闭的农耕文明下,礼仪与封建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其男尊女卑、亲疏有别的专制思想,严重扼杀了人的个体自由和思想独立,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尤其体现在明清时期礼教中的“三从四德”思想,对传统妇女从肉体到精神上的禁锢和极大伤害,乃至人殉、缠足裹脚、男女授受等,更是反科学、反人类,甚至违法了人本主义精神。

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存在的封建等级礼仪、封建礼教等愚昧落后的思想糟柏,我们应当予以批判,反思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而对“仁爱、恭敬、谦和、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应当去继承和发扬,并运用于当代社会建设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之当代价值。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慎子·威德》篇所云:“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4],在传统社会治理国家中,德治、法治的统治理念,最终都落脚于礼治,礼仪在规范国家秩序、社会治理、家庭伦理之中,具有正人伦、明教化、尚孝悌之功效。《管子·牧民》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5],管子所言国之四维者“礼义廉耻”,推其首者即为礼仪,古人已经意识到礼治已经成为治国之根本,即使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之中,经历了历史的洗礼,经历了近代中国西方文明的冲击和颠覆,经历了躁动、疑惑、反思之后,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重在推进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传承发扬与创新转化之关系。对待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进而创造性地转化运用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如现代警察礼仪建设中,才能实现其当代现实价值,焕发其新的生命力,进而转化发展成为一种既传承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接的现代创新型警察礼仪文化。

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扬民族文化个性、促建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国民理想人格的构建,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国民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民警察作为国之藩篱,其思想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时空转化,运用于公安队伍思想及文化建设,提升民警素养,增强民警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和不断推陈出新。

二、现代警察礼仪内涵

现代警察礼仪,是“公安机关和民警在警务管理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现代警察在各种场合所表现的风姿、礼节、礼貌、仪式,以及处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关系中应保持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范等”[6]。警察礼仪是警察群体道德素养和形象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展现着警察群体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现代警察礼仪文化,在内容上包括:警察仪态文化、警察仪礼文化二个方面。

(一)警察仪态文化。

仪态即对人恭敬有礼和仪容端正。警察仪态是警察在各种不同场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准则和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对人谦虚恭敬,是警察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在新形势下,警察之间、警民之间以及与外警之间交往日益增多,因此,警察的文明礼貌日益重要。其内容只要包括:

1.警察在公共场所的仪态,要求警察在公共场所必须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设施,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尊重民族风俗和群众习惯;在警察机关内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内务规章制度,警察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等。

2.警察在执勤中的仪态。要求警察在执勤办理案件中,热情接待群众,言语和气,礼貌敬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法办案,不滥用职权,文明审讯,杜绝刑讯逼供;在执行公务中,进入公众场所或居民住宅时出示工作证件等相关证明材料,举止庄重、文明礼貌等。

3.警察在日常交往中的仪态。要求民警不仅要注重执法工作中的礼貌,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也要注意体态、语言、交谈等方面的礼貌,做到待人谦和、诚实有信誉,这不仅仅体现一位警察的文明素养,而且对沟通双方,促进交流起到一定团结作用。

4.警察仪容。仪容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和风度等。警察仪容,就是警察的外表,指警察的容貌、姿态和风度,是人民警察气质和文明修养的外在表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明确规定了人民警察着装时的礼节,要求民警在公务活动中规范着装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雅的举止,树立从容端正、举止文雅、落落大方的公众良好形象。

(二)警察仪礼文化。

仪礼,原为礼学经典三礼之《仪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其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有关士大夫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等礼仪制度,在现代社会则具体为仪式及礼节。警察仪礼是指警察举行、参加重大活动时的仪式及礼节,故包括警察仪式及警察礼节。

1.警察仪式文化。仪式,指按某种规定程序进行,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的,由一定信仰所支配,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群体行为方式。庄严的仪式,会使人情感激荡,产生崇高情感体验。仪式是一种文化形态,警察仪式是警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仪式,是警察组织对行为的指导,事实上,这也是警察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现实体现。具体的现场警察仪式如:

人际沟通与社会仪式。人际沟通中的不成文规则在组织活动中占有很大比例。这些仪式使我们知道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强化了人们在组织中的身份认同感,也为如何与其他人打交道奠定了基础。当警察组织中的上下级和同级相互之间时常以职务尊称时,就能够表现该组织中无论职务高低都是值得尊重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这些社会互动仪式管理着警察组织中的各种关系:领导与警员、年长者与年轻者、专业人员与辅助人员、男人与女人、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等,明确告诉人们在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下该如何交往。

英烈葬礼仪式和祭奠英烈仪式。通过为殉职警察或其他国家有特殊贡献的警察英烈进行追悼纪念、送殡、安葬。祭奠等仪式,可以树立人民警察的高大形象,弘扬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全社会、全体民警的爱国爱警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诸如工作仪式和宣誓仪式、升旗仪式等,其中都体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因素[7]。

2.警察礼节文化。礼节,在中国传统社会指行礼的分寸等级,现代社会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敬礼、献哈达等,无论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任何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社会及其组织,都有其独特而完善的礼节。警察礼节,是警察在工作交往中的各种时机和场合所表示恭敬之礼的规划化仪式,是警察文明素养和纪律作风的直接体现,目前,世界各国在警察管理法规中,都规定有警察在各种时机和场合中应该执行的礼节行为,并制作发放各种相应的警察礼服,我国的现行警察法规、内务条令及警容风纪管理办法中对人民警察礼节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我国人民警察礼节主要通过以敬礼为主要形式的礼节行为表现的,根据我国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及警容风纪管理办法,警察礼节主要有:人民警察着装时相互间的礼节、对警外人员的礼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等。具体而言,警察仪式及礼节主要包括:

仪仗礼和宾礼。仪仗礼包括警察检阅仪式及接受检阅的警察方队对检阅首长的礼仪。宾礼,指参加国家庆典或迎送外国贵宾时的礼节仪式。典礼,即通过适当场合举行的象征性、正式、有一定程序的活动,用以表达共同的情感和态度。警察典礼,是警察群体举行重大活动时的礼节仪式,包括检阅典礼、命名表彰典礼、纪念典礼、警察院校开学及毕业典礼等。这些典礼在警察群体中所执行的功能有助于加强参加者的团结,有助于表达、保存和传授警察群体的价值观念与情操体系中的某些先进因素,当面临怀疑和冲击时维护这些价值和情操[7]。

三、警察礼仪的地位与作用

(一)警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警察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警察礼仪可以反映民警的文明程度,体现着民警的理想与追求,人民警察队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塑造仪表优美、举止规范、讲究礼仪文明的警察文明形象,充分利用警察礼仪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风严明的现代文明警察,推动公安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善警民关系,密切警民感情。

随着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在警民关系中,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而导致部分时间、部分地域警民关系错综复杂,有时甚至会突然发生冲突,民警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遵循警察礼仪规范,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激化矛盾。传统礼文化中的“恭敬与谦让”,要求我们民警在对待警民关系时,必须以一颗恭敬之心,谨慎处理矛盾,只有首先做到礼貌与谦让,才有利于促使冲突中的群众保持冷静,缓和警民紧张关系,增进群众对警察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在警务工作中,警察能够在仪表、礼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遵循传统礼仪,可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树立人民警察的爱人民的优秀风尚和谦逊有礼的良好社会形象,改善目前较为紧张的警民关系,进一步增进和密切警民感情。

(三)有效培养警察服从意识。

警察礼仪中既有对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现代法定仪式规范,也有长期工作中习惯约定俗成的。这些传统礼仪及法定仪式等,对于人民警察从精神及行为上予以规范和约束,人民警察如果出现违背警察礼仪的行为,会受到组织及社会舆论的处罚与谴责,人民警察自觉遵守礼仪,有助于养成文明的精神风尚、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高度的服从意识。例如,上下级之间,下级应以礼为先,这种以礼为先的动作,经过日常说话和执行实践中的多次重复和锻炼,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尊敬上级的习惯,进而形成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和良好的服从意识。

四、尚礼崇仪、立警修身——警察礼仪文化的建设与养成

我国现代警察礼仪,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形态之一,其中既具有近代自西方传入的当代警察礼仪制度,也蕴含着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因素。警察礼仪不是民警天生具有的品质,也不能自发形成,需要我们运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仁爱、恭敬、谦和、礼让”的优秀思想指导警察礼仪文化的建设与养成,达到尚礼崇仪、立警修身的目标。

(一)尚礼崇义,不断加强民警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有着系统的礼学思想和丰富多彩的经典文献,如《三礼》、《史记·礼书》、《汉书·礼乐志》等二十四书之《礼志》篇,乃至《贞观礼》、《大明集礼》等,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和现实脱节,许多民警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礼学经典,了解甚少。礼仪行为可以说是在礼仪意识支配下实施的,而礼仪意识不可能自我产生,必须通过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才能形成。要想将传统优秀礼仪文化运用于公安队伍建设中,培养警察的礼仪素养和礼仪行为,首先必须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尤其是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使民警掌握传统礼仪和现代警察礼仪的内容,认识到礼仪建设在警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其学习和遵守警察礼仪的自觉性。

公安院校及警察队伍政工、教育培训部门,应当结合民警实际工作,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民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认真学习中国传统优秀礼仪和现代礼仪,教育民警从小事做起,寓礼仪于细微之中,讲文明礼貌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在人民警察队伍内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传统礼仪文化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具体到公安工作之中,就是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困难群众和案件受害者,耐心充分倾听其诉说,了解其疾苦,帮助他们克服悲观情绪和心理障碍,尽自己的职责和所能真诚地去帮助他们。多于改善警民之间关系,赢得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良好的形象。

只有通过组织引导民警学习中华传统礼仪知识,培养培养民警礼仪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树立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和现代礼仪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民警自身的礼仪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培育警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机制,优美的审美情操,在警察队伍中真正形成以讲礼仪为荣、以破坏礼仪为耻的的警营文化氛围。

(二)立警修身,自觉践行传统礼仪,培养良好礼仪习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信条,其落脚点在于“修身”,在于“正心、诚意,致良知”,人民公安,国家安危系于一半,公安队伍的建设,首先在于警察思想的建设,只有做好每一位民警的修身,才能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现代警察礼仪的培养是警察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警察优秀礼仪和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不仅仅在于礼仪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也需要正规的礼仪训练,更需要民警将这些优秀的礼仪文化运用于实践之中,知行合一。

按照统一的条令要求进行正规的警察礼仪训练,是警察掌握其礼仪实施技能的基础。目前,在警察机关中,许多民警的警察礼仪意识淡薄,礼仪行为不规范,严重损害了警察形象,因此,应当尽快加强警察礼仪训练培训,把正确实施警察礼仪作为警察队伍教育训练和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增强民警遵守警察礼仪的自觉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现代警察优秀礼仪的培养不可能靠一时的集体教育或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位民警都能将传统礼仪文化付诸于个人实际日常工作、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寓礼仪于细微之中,无论是在日常警务工作中,还是个人生活中,从尊老爱幼、爱民、便民、利民等一般礼仪行为做起,利用一切可以实施传统礼仪的机会、场所或环节,不断加强自我礼仪实践,强化礼仪行为,并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的礼仪习惯,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排除意识和行为的随意性。

(三)完善礼仪制度和加强仪式管理是警察礼仪建设的保证。

我国现有警察法规均对警察礼仪有明确的规定,并在警察礼仪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规对警察礼仪的规定还比较分散,且军事化管理特色浓厚,因此,应考虑在总结现有法规基础上,从警察职业特点出发,规划并制定一部能够突出警务管理特色的完整的礼仪条令,以便为新时期警察礼仪建设提供更科学、更统一、更具有操作性的礼仪规则。

应当在我国现有的公安礼仪的相关规定基础上,规划制定一部具有公安管理特色的礼仪条令,突出强化公安机关领导的礼仪文化意识,并贯彻到日常管理与工作中去。在日常管理中,制定一套有效地激励机制,必要时实施一定的奖惩[7]。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仁爱、谦让、恭敬、礼让”为主的传统礼学思想,对于培养现代警察的职业素养,形成优秀的警察礼仪,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应当批判其中过时的封建糟粕,古为今用,吸取其中优秀思想,为现代警察文化建设所用,与时俱进,培养警察队伍的优良作风,优化警察队伍的整体素养,指导警察礼仪文化的建设与养成,达到尚礼崇仪、立警修身的目标,增强警察队伍的文化软实力,,使其整齐划一、令行禁止、讲求效率、警容严整、举止文明、内务整洁、秩序井然、团结严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现代新儒警,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不断革新,满足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7.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36.

[3][春秋]左丘明·蒋冀骋标点.左传[M].岳麓书社,1988:12-200.

[4]管曙光.诸子集成[M].长春出版社,1999:282.

[5]罗根泽.诸子考索[M].人民出版社,1958:432.

[6]郭文丽.论中华传统文化与公安精神文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3):76.

[7]张兆端.警察文化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76-78.

[8]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礼仪问答[Z].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9]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

On Advocation of Etiquette and Self-cultivation of Police: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 Culture and Modern Police Etiquette

ZHANG Peng-fei

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 culture,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rituals of “benevolence,humility,respectfulness and courtesy”,which has an important positive effect on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odern police and forming excellent police etiquette.As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culture,we should correctly grasp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foundation,criticize the outdated feudal dross,learn from ancient excellent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ce culture,train the fine style of police team with the times,optimiz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police team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e etiquette culture to achieve the idea of advocate etiquette and self-cultivation, enhance the police team’s cultural soft power,and strive to create a new modern police team with ideal,morality,discipline and culture to adapt to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in new era.

Etiquette 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Police Etiquette;Police Literacy

D631.15

:A

:1674-5612(2017)01-0079-07

(责任编辑:吴良培)

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项目“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化强警研究”(粤教师函〔2014〕145号)

2016-12-15

张鹏飞,(1979- ),男,湖北武汉人,文学博士,广东警官学院公共课部写作教研室主任、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警察文化、警察廉政。

猜你喜欢
礼节人民警察礼仪
向人民警察致敬
每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沦为恶势力“保护伞”
逆行而上
——献给为战疫而奉献的人民警察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探病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