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体系探究

2017-04-11 08:00石琨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危险源突发事件公安

石琨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体系探究

石琨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期,支援警力和特定领域专业应急处置力量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开展应急处置之前,现场公安民警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应急管理过程。装备对于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应具备集成性、移动性、简便性的特点。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识别、控制、防护、救助、信息六个方面,通过科学配置和使用装备,能够有效提升公安先期处置能力,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应急处置;先期处置;警用装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先后成功应对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对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关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发展我国应急处置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应急处置装备发展中贯彻落实,发展应急处置装备应当说正逢其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风险矛盾交织并存,社会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加,各类突发案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性更大,影响力更强,要求必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装备支撑能力,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644.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81.7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24.8万间房屋倒塌,250.5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1],2016年,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1432人因灾死亡,27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2]。一些重特大自然灾害、恐怖暴力事件、疫情、以及建筑工程、交通、煤矿等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应该说任重道远。在自然灾害方面,极端天气事件呈增多增强趋势,干旱、洪涝、台风、地震等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危害性加大,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持续增多,自然灾害与其他突发事件耦合,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事故灾难方面,安全事故防控基础仍不牢靠,部分地方和行业领域生产安全隐患突出;环境负荷超出承载能力,水域生态风险防控面临较大挑战,环境风险易发高发态势明显。在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急性传染病、急性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核和辐射等危害因素长期存在;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人畜共患病风险不容忽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难度加大;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在食品药品生产中的应用造成监管难度增加,食品药品安全基础仍然薄弱。在社会安全方面,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劳资纠纷、福利待遇、环境污染、医患纠纷等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增多;“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快、影响大,应对处置难度空前加大;严重暴力犯罪依然多发,涉外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社会安全面临较大挑战。从存在问题看,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基层应急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预案编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编制轻使用”等问题,部分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风险防控能力不够高,仍然存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现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宽,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有待提高;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灾害应对需要;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不强,专业救援队伍数量较少,大型、特种专业装备缺乏,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储存、调运和配送体系还不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健全,公众风险防范与自救互救能力虽有提升但总体偏低。

面对突发事件防控和处置难度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大力发展应急装备迫在眉睫。

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护的重要方面,是公共职能的应有之意。通过发展应急装备有利于增强政府执行力,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安应急先期处置,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期,大规模警力和特定领域的专业应急处置力量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开展全面的应急处置之前,处在突发事件现场的人数相对较少的公安民警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应急管理过程。《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一旦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抢险队伍迅速赶赴现场,立即组织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的救援,防范事态扩大,消除次生灾害,努力减少损失。公安部门的职责是迅速组织事发现场的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在事发现场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维护秩序,严惩趁机打劫和制造事端的犯罪行为,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护,必要时及时疏散受灾群众。社区保安队伍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协助专业队伍维护社会治安。

先期处置对于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突发事件的紧急性、不确定性、蔓延性等特征要求应急管理应该把握处置时机,尽早开展。突发事件在爆发、发展、衍变的过程中,对公众安全的威胁以及与其他危险源发生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如果能在突发事件大规模爆发之前发现、控制危险因素,就有可能将危机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扩大与演变。

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部门,人民警察是保障公共安全的专业力量,公安民警应急先期处置中的重要力量。社会风险引发危机的过程,往往就出现在公安民警的日常工作当中。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期,往往是少数公安民警最先发现危机情况,或是接到指挥中心指令或群众报警,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最早身处现场的应急处置人员往往就是公安民警。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和后续处置的主动程度。应急处置能力取决于人员素质、处置策略和装备等因素的优化水平和有效结合程度。在诸多因素中,装备由于其所蕴含的科技内涵,成为引领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的关键。装备的创新和应用,能带动工作方法的改进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公安应急能力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2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随着公共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进一步适应现代处置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行动的需要,加强先期应急处置装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二、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的基本要求

相比于专业应急力量对突发事件进行的全面处置而言,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在现阶段更多体现在收集情报、控制现场秩序、组织疏散人员等任务上,其作用主要在于为下一步的应急处置工作创造条件、在有限的范围内减少损失。这是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在当前的定位,但也体现出当前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能力的有限。对于应急管理而言,越及时的处置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先期处置阶段,处置措施越充分、越有效,就越能够将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就是说,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要用及时、有效的“小措施”解决“小问题”,这比在危机规模扩大之后再采取全面的应急措施更加理想。因此,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不能限定于当前的定位,而应当在任务上有所扩展,在突发事件发展初期实现对问题的彻底解决,采取更加有力的处置措施。这样一来,更加全面的应急工作被“前置”到了危机初期,公安工作在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断裂”得以弥合,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得以实现。2014年,为做好南京青奥会安保工作,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自主研发一种“公安应急装备箱”(箱内配备防暴叉、灭火毯、警用盾牌等7小件),在繁华地段核心区和青奥场馆周边进行布置,遇到紧急事件时市民可及时取用进行应对[3]。这种做法正是体现了上述理念。

要提高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效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扩展警察处置多种问题的能力范围;第二,实现警察应急处置能力在日常状态下的预备;第三,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通过对装备进行优化设计,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除了应满足效果可靠、坚固耐用等一般要求以外,还应该具备集成性、移动性、简便性的特点。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面对的情况复杂多样,存在综合的、相互影响的风险因素,处置工作可能会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不同的情景采取有所区别的具体措施,因此对应急装备在功能上要有综合性、系统性的要求。现有的可用于应急先期处置的设备,在综合性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比如各类检测分析设备已经可以通过不同原理的各种方式对易燃爆炸物质、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多种危险品进行检测分析。不足之处在于某个设备只能以单一方式检测分析特定的某种危险品。也就是说,现有设备在功能上缺乏集成性。应急先期处置装备的设计应实现在一件装备上应尽可能地集成多种功能,或者针对同样的检测对象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以提高其使用范围和准确度。在系统性方面,装备配置方案要与处置任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2014年,江苏省消防总队负责的“江苏省灭火救援应急中心装备采购项目”,是一个成功范例。项目启动后,江苏省消防总队高度重视,对装备配备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形成了配备方案。其后,江苏省消防总队邀请全国消防部队和科研系统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优化。一是突出了装备种类的针对性,弥补江苏现有装备的不足,提升了整体作战能力。二是突出了布局合理性。三是突出了装备功能先进性:选配的装备以性能良好、功能完备、运行平稳为目标,装备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4]。

危机产生于日常,公安日常工作中的各类风险随时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体现了从常态管理转变到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任务需求。因此公安队伍的应急能力应该是一项常备能力,警察应该具备随时采取应急措施处置危机事件的能力。如果应急处置装备体积或者重量过大的装备,则难以随时随地使用,不能满足公安应急先期处置的特殊需求。因此,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应该便于移动,尽量实现在民警日常工作中随身、随车携带。不易实现随身、随车携带的,至少要做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能够方便地移动,且应尽量在特定场所中实现日常配备。

应急先期处置工作要求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操作,处置措施的失误不仅会导致处置不力、贻误处置时机,而且有很可能造成灾害的扩大或产生新的危机。因此,为了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先期应急处置装备应具备自动化程度高、受人为操作因素影响小的特点,做到容易上手、方便操作、保证效果。另外,一些比较精密的高科技装备的功能效果依赖于正确的日常维护,因此应该尽可能实现设备维护上的自动化和简便性,避免装备的功能效果受到不当维护的影响。

三、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各项任务的装备需求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识别、控制、防护、救助、信息等六个方面。公安机关应当通过应急装备的科学配置和运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公安先期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一)识别装备需求。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工作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境。危险情境是由特定的危险源引起的。危险源在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安全状态造成威胁的同时,也会造成对环境中各种因素原有状态的改变,引起各类因素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因而产生新的危险源。识别,是公安先期处置人员对应急现场危险源的发现和检测工作。识别是公安应急先期处置的第一步。在危险发生或扩大之前,及时地了解危险源的特性和作用机理,对于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危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风险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对风险的及时、准确的识别,是应急处置工作的关键。

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中的识别与日常工作中对风险的监测预警不同。监测预警是在日常状态下进行的较长时间的持续观察,以及时发现风险,针对的是正常状态下的事物;而公安先期处置中的识别,是对已经发现的或者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做进一步确认,查清具体情况,针对的是应急状态下的危险事物。通常情况下,识别的对象是监测预警工作难以确定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情况。例如在对特定空间的检测中,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针对可疑包裹发出报警,这属于监控预警过程;而对可疑包裹进行进一步分析,才属于识别过程。

在识别工作中,危险源种类、作用方式等情况的不确定,给识别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单纯凭借经验和感官难以有效识别危险源。同时,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人员常常会近距离接触危险源,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需要借助科技装备来弥补人在感官和知识经验上的局限性,提高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有爆炸装置、危险化学品等,这些是恐怖活动、严重暴力犯罪、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中常见的危险源。对于爆炸装置的检查,可以借助便携式炸药探测仪、便携式X射线检测仪、电子听音器等设备来进行。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识别,在无法通过危险化学品标签和编号获得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可以用便携式的危险气体检测仪、液体安检仪、拉曼光谱检测仪、红外检测仪以及便携式军事毒剂探测仪等分析仪器进行识别。对于放射性物质,可以运用便携式伽马能谱仪进行监测和识别。

(二)防护装备需求。

防护,指的是对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在应急现场,处置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因素,处置人员的牺牲会对应急处置工作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对加强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对于公安应急先期处置来说,防护措施应在快速简便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有效性。应急防护装备应尽量做到日常穿着或携带,或是在短时间内快速穿着、使用,以随时保护警察免受突然出现的危险伤害。例如针对物理伤害的防弹衣、防刺服、防暴头盔,针对和辐射危害的防辐射服,以及针对生物、化学危险源的防化服、防毒面具等。

(三)控制装备需求。

控制是对危险源作用过程的干预,是终止危机或减轻危机的关键措施。在应急先期处置阶段,各种控制措施至少可以概括为危机终止和危机隔离两种策略。

危机终止是指在应急处置中消灭危机形成的核心因素——危险源,或使其失能。例如销毁爆炸装置或通过信号屏蔽使遥控爆炸装置失能,利用警械、武器制服危险人员,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失效灭活处理等。对于高密度人群和人群无序状态的控制,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终止策略的运用过程。人的高密度聚集和异向、异质群集流等无序状态是常见的危险源,可能造成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终止人群无序聚集的方法是及时控制人群密度,建立现场人群的有序状态。可以利用高架指挥车、电子显示屏、扩音设备以及照明设备等进行信息引导和辅助,以及利用隔离栏等进行限制性引导,实现人数控制和人群导流。

危机隔离,是使危险源与其作用客体相隔离,减轻危险源的危害。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危险源,使其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例如用防爆毯、防暴围栏或者防爆罐等将可疑爆炸物与其作用客体相隔离;另一种是针对危险源作用客体,使其离开危险源的作用范围或者受到保护,例如危机现场的人员疏散、现场管制等。在人员疏散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人群导流装备,防止人群聚集导致的混乱和危险状况。

(四)救助装备需求。

在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中,警察应对现场伤者进行及时救助。这不仅是人民警察救助群众于危难的职责要求,更因为第一时间的救助往往是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健康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机会。在专业医务人员尚未到达现场的情况下,警察对伤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是为医务人员抢救生命创造条件、赢得宝贵时间、挽救生命的关键。尤其是对心搏骤停者实施的基础生命支持(BLS),通常需要在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以内进行,这是在公安先期应急过程中是不容拖延的抢救任务。此外,止血、包扎、急救药品注射等抢救措施也应及时进行。因此,心脏除颤器和急救包等急救装备应该得到广泛的配置。

(五)信息装备需求。

信息任务是指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人员对应急现场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和传递的任务。在当前的应急处置工作中,信息任务的完成除了借助对讲机、移动电话对现场情况进行报告和联络的传统方式以外,常常借助数字摄像设备对现场情况进行拍摄、记录,将更加全面、鲜活的信息实时传输给现场应急人员和指挥部门。根据应急现场视频信息内容,可以将其分为整体信息和局部信息两类。

整体信息反映突发事件整体情况,其作用在于掌握、记录突发事件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周围较大范围内的环境状况以及突发事件可能影响到的因素的分布情况等信息,通常需要从远距离的、居高临下的视角对现场整体情况进行拍摄。借助广泛分布于公共区域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任务。在不具备这类设施或者其效果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遥控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拍摄。

局部信息是突发事件中的某个局部事物和过程的信息,例如群体性事件中特定人员的行为,爆炸装置的位置、外观等,一般需要通过较近距离拍摄反映细节情况。局部信息的作用在于观察、记录、分析特定对象的细节情况,为针对具体目标的应急决策提供直观的信息;同时,也对公安应急先期处置人员的执法过程和应急行动进行记录,作为执法活动的证据和应急活动过程的反映。局部信息的记录和传递,可以借助执法记录仪,单兵、车载视频传输系统等装备来实现。

高效精准的公安应急先期处置,离不开公安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平台的支撑。要重视应急平台规模化、规范化和实效性,健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相关标准,深度融入各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借助地理空间信息应急保障平台建设,综合利用无人机、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突发事件地理空间态势的快速获取。加快应急管理配套终端应用软件开发,实现视频、图像、灾情等信息的快速报送,提升智能辅助、指挥决策等功能,提高信息汇集、辅助决策、智慧调度能力。

装备蕴含着科技。装备的创新与运用是科学技术不断满足公安工作现实需要的重要方式。在装备建设的推动下,公安机关应急先期处置能力将不断提升,公安人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1]潘 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700多亿[N].人民日报,2016-01-12.

[2]2016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EB/OL].Http://news.sohu.com/20170113/n478682571.shtml.

[3]赵柏恋茹,戚阜生.南京警方首创“公安应急装备箱”遇紧急事件市民可取用[EB/OL].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 2014/08/05/021550505.shtml.

[4]周忠寿,陶国忠.为“平安江苏”建设再添一道保障 ——江苏省灭火救援应急中心装备采购案例分析[EB/OL].http://www. cgpnews.cn/articles/10617.

[5]刘 宁.公共安全工程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

[6]陈一洲,杨 锐,苏国锋,倪顺江,申世飞.应急装备资源分类及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7):166-171.

On the Police’s Equipment 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Priorresponse

SHI Kun

The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prior-response refers to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measures taken by the on-site police officers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police support and other specific professional emergency forces to carry out emergency disposal,which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prior period of an emergency event.Equipment shows significance effect for the advance of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It requi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mobility and convenience.Emergency prior-response includes five aspects,that is,identification,control,protection,assistance and information.In virtue of the scientific allocation and equipment,the police’s security disposal ability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conducing better accomplishments of emergency tasks.

Emergency Disposal;Priorresponse;Police Equipment

D035.31

:A

:1674-5612(2017)01-0091-06

(责任编辑:吴良培)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公安应急先期处置装备需求与优化研究》(RWYB201607)

2016-11-06

石 琨,(1987-),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系讲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治安学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危险源突发事件公安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