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兰州新区发展

2017-04-11 12:29马翠玲杨殿锋王璠丁越峰
社科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兰州新区

马翠玲杨殿锋王 璠丁越峰

(1.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嘉峪关市委政策研究室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甘肃论坛·

贯彻落实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兰州新区发展

马翠玲1杨殿锋2王 璠1丁越峰1

(1.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嘉峪关市委政策研究室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是甘肃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兰州新区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处在全省发展的最前沿,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和引领全省转型升级发展担负着重要职责。为此,课题组深入兰州新区调研,形成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对接全省创新资源与创业活动、选用中国(甘肃)自由贸易园区之名夯实服务贸易基础、“飞地经济”合作互助新模式、新区人口集聚人气政策机制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发挥宣传和咨询作用。

举全省之力 兰州新区 对策研究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兰州新区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处在全省发展的最前沿,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和引领全省转型升级发展担负着重要职责,应以更前位的视角、更前瞻的举措立于潮头、当好标杆。甘肃行政学院课题组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密围绕进一步找准功能定位、完善思路、创新举措,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以建设特色鲜明、产业聚集、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为目标,把兰州新区打造成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为此,我们深入兰州新区调研,形成了研究成果,以期发挥宣传和咨询作用。

一、兰州新区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9%。2017年第一季度,在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下降三成的情况下,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值达到10.8亿元,激增3倍,拉动同期全省外贸值增长7.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14.8%,该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较,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6亿元,增长了1.4倍;进口5.2亿元,增长了11.7倍。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核心区1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备,环境形象明显提升;累积引进项目318个、总投资4220亿元,38家世界、国内和民营500强企业进驻,兰石集团等96户企业建成投产,222个项目加快实施,中韩、中德产业园相继落户,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迅速扩大,产业集聚功能不断显现;城际高铁、朱家窖至中川至马家坪铁路、连霍高速等多条干线交汇于此,中川机场年客运吞吐量近1100万人次,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开通至中亚、欧洲、南亚和白俄罗斯国际货运班列和至迪拜、达卡国际货运包机,西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平台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二、加快兰州新区发展的七方面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宜着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指出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兰州新区,尤其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力,“四个意识”不够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有差距等突出问题。为此,兰州新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是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当下,亟需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锻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服务兰州新区建设,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领新区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实效性。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把落实问责追责措施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紧密结合,把强化失职失责惩戒与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有机衔接,着力强化为官必为的意识、提高为官会为的能力、追究为官不为的责任、营造为官愿为的环境,有效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敢为人先、担当尽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探索有助于调配全省资源聚集的管理体制新机制

目前的兰州新区难以从全省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行政执法权,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存在着管理权限范围模糊的突出问题,职能权限授权不足以统筹协调全省资源和项目。实际上,现在的国家级新区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并不在于政策含金量的高低,更不是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实惠有多少,而是赋予了管理经济配置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权限与工作方法,是可以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限制或壁垒。为此,建议兰州新区探索有助于调配全省资源聚集的管理体制新机制,可以参照雄安新区管理方式,由一名省委常委兼任新区党工委书记或管委会主任,也可以发挥省人大地方性立法权力,制定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条例,明确兰州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性质、地位和权限;还可以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赋予管委会行政执法职责,使其在法律上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探索尝试兰州新区隶属于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副省级中心建制,充分调动省直部门和全省范围内的事业单位人员服务兰州新区建设。

(三)加快推进全省创新资源与创业活动的有效对接

针对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创新资源奇缺,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基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资金利用率不高、进出口严重失衡等问题和突出矛盾,建议促进“五链”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的抓手放在调动全省创新资源与创业活动的有效对接上:

一抓双创示范基地,抢抓国家即将开展的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区域全覆盖机遇,兰州新区宜率先布局,在积极借鉴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中推行一系列的先行先试措施,包括在金融改革领域,率先推进投贷联动,促进创新创业与金融对接起来,从而在培育市场主体量质双升和新动能集聚方面发挥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功效。

二抓队伍,尽快组建以“规模宏大”为首要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聚集兰州新区,既要在凸显“规模宏大”上做足文章,重视借鉴湖南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领衔创业”,安徽关于5年制“退休创业”和3年制“一次性补偿创业”、河北保定5年制“在职创业”、上海对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离岸创业”等离岗创业、在职创业和连续创业创新经验,重视借鉴部分高校“休学创业”与弹性学制创新经验,重视“问题干部”与“问题青少年”在创业领域成就新人生的创业教育,注重把中国裁军30万计划中的被裁人员吸引到创业队伍中来。以此助推创业主体从少数精英向大多数的草根群体转变,从“小众”向“大众”转变,由此培育出具有现代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新陇商队伍。也要着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适应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抓制度改革,充分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聚集兰州新区,举全省之力要抓紧出台《深化甘肃省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和《兰州新区柔性引才办法》协同推进,抓紧纠正依然还存在的唯论文倾向,抓紧探索以服务兰州新区发展需要的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程方案、设计文件、咨询成果等替代论文要求的实践创新,让科研人员在“阳光灿烂”地获取回报中服务兰州新区。

四抓激励七大重点群体的政策创新与六大支撑行动的体制创新资源聚集兰州新区,充分发挥智库力量加大实施《甘肃省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服务兰州新区的专题研究力度,全力做好宏观层面的政策创新研究、中观层面的跟踪诊断研究和微观层面的实地调查研究,研究成果运用沿途下蛋机制精准出策,边研究边咨询边应用。

五抓“旋转门”式的人才流动,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政府、企业间有序顺畅地在兰州新区流动试点。尽快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界限,加大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的力度,探索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经验,支持智库与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工作机制,搭建企业发展智库与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平台,引智借智助力改革。把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作为促进事业单位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激励和平台搭建、制度环境。

六抓创新与创业在兰州新区实现双轮驱动,科技成果不光是转化成生产力,更是要转化出市场竞争力。探索构建人才与市场双向交流机制,引入民营企业家参与决策、智库人员精准帮扶、企业家人才培养培育等机制,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借鉴国务院常务会议邀请民营企业家、中小企业家协会会长参与决策的做法,探索构建政府与企业双向沟通制度创新,增强企业家在创新决策政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借鉴国内外智库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经验,探索构建智库与企业的双向交流精准帮扶制度创新,鼓励智库人员为企业“三品”专项(即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和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需要的工匠精神行动谏言献策,形成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借鉴黑龙江开展的双向流动经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选派教授(研究员)到企业精准服务,鼓励企业选聘优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兼职教授(研究员),构建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机制;借鉴闽宁合作产业扶贫模式经验,更好发挥企业对接驻地产业发展,形成精准脱贫的资产性收入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构建政银企农利益链接机制。

(四)选用中国(甘肃)自由贸易园区之名夯实全省服务贸易基础

针对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之名不利于举全省之力的问题,建议借鉴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省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举全省之力宜选用中国(甘肃)自由贸易园区之名,在全省实行“一区多点”空间布局,这将有助于更加体现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的总体设计,以此夯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物流集散枢纽和综合服务枢纽互融互促,夯实全省生产性服务贸易和生活性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基础:

一是运用“以建促批,以批促建”的联动策略,借鉴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省市和哈尔滨、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拓展甘肃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服务出口功能,扩充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仓储等功能,以此夯实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并选派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赴试点地区挂职学习,鼓励市州借助兰州新区平台政策发展服务贸易,形成中心突破、多点开花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二是在兰州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园区、白银鼎丰物流园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以贸易便利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抓紧制定兰州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总体规划,探索建立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支持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业务等相互融合,鼓励开展配送、采购、结算、展示、转口贸易等服务型业务。

三是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融合发展;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不断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探索“互联网+口岸”建设,宜利用国家深入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和口岸全覆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发展机遇,推广应用国家统一的“单一窗口”标准版,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精心打造出甘肃省口岸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把甘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作为营造良好的外贸营商环境和加快贸易便利化的重大举措。

(五)探索帮扶省份和14市州“飞地经济”合作互助新模式

针对兰州新区“飞地经济”面临的协作困难和地域制约等突出问题,建议抢抓国家“十三五”规划鼓励发展“飞地经济”与构建互助机制的机遇,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主体结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模式,有条件地创新政策供给,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一是基于“飞地经济”要与14个市州开展面对面的对接,而且是立足长远与多个区域深入开展的时间长、范围广、领域全的协作,所以,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长效联动机制,进一步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完善规划、建设、管理、统计、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激励各市州将部分资金、项目投放到新区“飞地经济”产业园和功能产业园,加强新区与省直部门、各市州的工作互动联系,研究制定出台一些符合实际的包括联席会议、多边合作制度在内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新区应主动与各市州加强沟通对接,广泛宣传新区优惠政策,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吸引市州产业和企业入驻,同时,各市州要把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当做自己份内之事,树立“兰州新区需要什么,市州就坚决支持什么”的理念,发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鼓励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市州企业和个人到新区投资办厂、发展产业,享受新区在土地、金融、财税、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

二是针对甘肃在方圆300公里区域内布局了兰州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园区、白银鼎丰物流园等三家通关贸易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清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的情况。为此,建议差异化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发挥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资金投放的杠杆作用,促进武威保税物流园区、白银鼎丰物流园要与兰州综合保税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从而形成有所差别、各具优势的通关贸易,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着力吸引更多外省产品报关出口,推动现有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还可以利用中西亚、中东欧等国际市场填补省内商品市场和矿产资源进口需求,多措并举丰富甘肃国际班列“回程”货源。把兰州新区建设从真正意义上转化为一种社会意识和公众责任,构建出全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上下协调、各方联动”的整体合力,探索出全省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新路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双方共同发展“飞地经济”、共建飞地园区的政策机遇,加强与天津市、福州市、厦门市、青岛市等帮扶甘肃省发展的扶贫协作省市开展援受双方产业合作,引导帮扶地区的企业参与到兰州新区建设中,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中探索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积极借鉴援助方成熟的园区管理经验,选派我省干部到园区任职挂职的机会提高协同发展能力。这样推进下来,既有利于促进产业转移,也有利于积极吸纳劳动力就业,最终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

(六)探索同城化待遇的新区人口集聚人气政策机制

目前新区核心区实际常住人口仅有15万人左右,与新区规划人口目标相差较大,难以对新区商业、产业形成有力支撑,人气不旺成为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显著短板。当下加快新区发展,应当尽快解决人气不足、人力储备不够的突出问题,为此,建议探索同城化待遇的新区人口集聚人气政策机制,打造“创业在新区、居住在新区、休闲在新区、发展在新区”的城市品牌:

一是积极推进职教园项目实施,加快计划入驻的各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分院分校、中小学、幼儿园等机构搬迁入驻、建设校区,新区的教育要把着重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适应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通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借鉴部分城市在外来人口融入中采取的积分办法等方式,让在新区务工达到一定年限、签订稳定劳动合同等就业人员,同等享有包括免费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具有同城化待遇的新市民。

三是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脱贫与新区建设有机结合,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和扶贫培训项目开展脱贫对象技能鉴定培训,为新区订单式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较为高端的技术型劳动者,实现人气聚集与人力资源汇聚的“双赢”。

四是对于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缺编和需增编人员,通过大学生就业、公务员招考、专业技术人员遴选等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录,为新区发展输入更多招得来、住得下、素质高的新居民。

五是充分发挥创新治理自主权,优先推进兰白交通和通信一体化。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方案明确指出:赋予兰白试验区更多的创新治理自主权,推进兰州、白银两市在通行、通信、居住、户口、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实现人员、技术、信息、资本等的有序流动。当下,建议优先在交通和通信两方面推进一体化,比如白银市的车辆通行与兰州市实施同城待遇,而非“外地限行”;白银市的电话通信费用与兰州市实施同城待遇,实行市话计费,而非“长途话费”,以此探索合作共赢、包容发展的新路径。

(七)着重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和甘肃特色人文高地

由于兰州新区传统优势产业上下游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对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成效尚需提升,原有产品优势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保持不足,降低了传统优势产业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率。为此建议,一方面以聚集财气为切入点,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配套承接产业转移,既注重产业链招商、产业群招商,又紧盯新区未来产业导向精准招商,走集群承接、高端承接的提升式产业发展路子。跳出现有产业格局,直追科技发展前沿,探索和加快新材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以全国性、全球化的视野谋划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壮大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加大高原夏菜、文冠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满足省内需求和向西出口需求,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建立特色民族用品和清真食品生产基地,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条件,扩大对穆斯林国家的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以培育文气为共鸣点,打造特色人文高地。借助敦煌文博会、兰洽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节会赛事,挖掘、培育和开发积淀深厚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精心策划举办系列高端论坛,拓展文化发展空间。顺应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园、西部国际文商旅综合生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教育培训等产业,快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加快长城旅游文创园、恐龙园、牡丹园等项目建设,按照边建设、边开业的思路尽早开园迎客,吸引周边城市和全省、全国游客旅游体验,培育浓郁人文气息。

[1]徐超平,李昊,马赤宇.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路径的再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7(3).

[2]张文礼,牛成春.兰州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2).

[3]吉亚辉,李文龙.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5).

[4]李小娟.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R].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

[5]马希良.兰州新区的未来意义[J].学术纵横,2015(10).

F127.9

A

1007-9106(2017)07-0001-05

马翠玲(1970—),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和兰州新区发展;杨殿锋,嘉峪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璠,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丁越峰,甘肃行政学院政治学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兰州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外公的梦叫兰州蓝
兰州琐记
兰州炸百合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