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村容整洁”推进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

2017-04-11 12:29谢双明
社科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谢双明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实现“村容整洁”推进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

谢双明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即“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目标。实现“村容整洁”是加快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文明生态 新农村 村容整洁

一、“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太多、农民太穷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历史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4年底,全国共有320.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63.4万个,居住生活着2.05亿户、7.95亿人。总体看,这些村庄村容村貌落后,人居环境质量差:有3亿人用不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60%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普遍缺乏排水和垃圾收集清运设施;村内道路质量差、不畅通,防灾、减灾能力差;人畜房舍混杂,居住环境脏乱差,工业垃圾向农村蔓延,村庄污染日益严重;村庄空心化、分散化现象严重;农房建设质量不高。绝大多数村庄存在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现象。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和谐稳定。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有一半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的行政村没有通电,有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有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有5.4万个村不通公路[1]。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即“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

为进一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村容整洁”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目标。为此,必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如果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实行不管长远的发展方式,那种强调先污染后治理、只要钱不要命的做法,那种只顾个人政绩不管农民死活的做法,都应坚决予以反对。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外在形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村容整洁”,主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村容整洁”包括农村住房、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使用、垃圾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环境绿化等内容,实现“饮水安全方便、能源清洁便利、道路畅通便捷、住房安全舒适、环境整洁优美”,反映党中央改变农村村容村貌的决心,也是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村容整洁”的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农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时间问题,尽快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实现农村美化、绿化、净化,让广大农民过上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目标之一。到2004年底,全国解决2.82亿人、1亿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0%,卫生厕所普及率53.1%,粪便无害化处理率57.5%;全国已有99.58%的乡镇、92.9%的行政村实现通公路,97.8%的行政村通电,95%以上的乡镇、70%以上的行政村可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30%以上的农户安通电话,90%以上的乡镇建立文化站,50%的行政村常年有图书室,80.7%的村设有卫生室[2]。

二、实现“村容整洁”是加快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村容整洁”就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良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构建适合村民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加剧,污水灌溉、垃圾焚烧和养殖业污水日趋严重,乡镇工业污水蔓延,城市发展对农村污染更加有蔓延趋势。

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美化农村环境,建设生态新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1.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3.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意见》为实现农村“村容整洁”指明了方向。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特别是垃圾废品的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要搞好试点、稳步推进[3]。

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村容整洁”,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1.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时期,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步伐;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鼓励农民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2.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西北地区百万户太阳灶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的投入和信贷支持。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00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快实施进度,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对供水成本较高的可给予政策优惠或补助,让农民尽快喝上放心水;加强农村水能资源规划和管理,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户用沼气,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有序推进村庄治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完善小城镇规划,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区域供水。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01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优化项目结构,创新管理方式,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强度,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实现“村容整洁”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2012年《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村容整洁”具体目标。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完成800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46.35亿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6800万公顷,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农村广泛传播。《规划》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远近结合、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同时,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按照“饮水安全方便、能源清洁便利、道路畅通便捷、住房安全舒适、环境整洁优美”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做好“九个”方面工作。1.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坚持水量和水质安全并重,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2.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电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加快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全面解决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实现电力普遍服务。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农村小水电,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3.加强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切实加强建后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户用沼气使用率。适应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实际,积极有序开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促进沼气和沼渣沼液高效利用。加快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改造,推进大型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建设,引导适宜地区在农村新建和改造的住房中利用太阳能,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加快构建清洁、经济、便利的农村能源体系。4.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达、通畅工程,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东中部地区建制村、西部地区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网络水平。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实施农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5.加强农村住房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合理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完善档案管理和产权登记,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改造农村危房800万户以上。加快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和垦区危房改造,基本解决国有垦区、林区、林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游牧民定居住房24.6万户,实现全国游牧民定居目标。加快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6.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贯彻落实《中国扶贫开发纲(2011-2020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贫困攻坚主战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全面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特困移民解困工作试点,集中攻坚,解决好特困移民的安全居住和生存发展问题。7.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县域内均衡发展水平。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政府免费提供教科书,免寄宿生住宿费,并为家庭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8.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为核心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积极预防农村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农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实施农村急救体系建设。9.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送书送报送戏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全面解决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盲村”广播电视覆盖,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和农村阅览栏(屏)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条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的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生态文明新农村应该是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达到优良;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良好;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村民自治运作良好,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1]白南生著.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0.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91.

[3]人民日报[N].2006-2-22.

D616

A

1007-9106(2017)07-0029-05

* 本文为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10060)阶段性成果。

谢双明(1964—),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东方农村农民农业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