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墨家节俭观的比较分析

2017-04-12 08:01周玉萍
史志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墨家利民墨子

周玉萍 董 如,2

先秦儒家与墨家节俭观的比较分析

周玉萍1董 如1,2

(1.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太原030024;2.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太原030024)

节俭是先秦儒家、墨家的共同主张,但两家的出发点不同。儒家从修养和节用爱民的角度出发,墨家从节用和利民的角度出发。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都看到了节俭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好处。当代社会仍然需要倡导这种节俭观,以期带来个人品德的升华、心灵的舒适、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先秦 节俭观 儒家 墨家

节俭很早就已经成为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春秋战国之际,为了探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儒家、墨家从各自的角度谈节俭,他们的思想丰富了节俭观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本于修养和节用爱民的儒家节俭观

(一)孔子的节俭观

节俭是孔子终身恪守的品德。在《论语·学而》中有一则记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说明孔子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而倍受欢迎。

孔子之所以一生都秉承节俭的美德,与他对节俭的认识有关。孔子认识到了节俭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他对比了奢华和节俭的不同状态。他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奢侈豪华可以使人有骄傲的感觉,让人不谦逊,而节俭会使人寒酸;与其骄傲,宁愿寒酸。由此可见,与奢华相比,俭朴没有什么危害性,虽然让人寒酸,但礼让、恭敬、谦和都要以俭朴为基础。孔子高度赞扬俭朴之人,如卫国公子荆,“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开始有些财产时,公子荆说:“差不多合于我的要求了。”再增加一些财产时,说:“差不多完备了。”到财产富足时,说:“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公子荆的节俭知足是孔子推崇的人格典型。

孔子认为节俭是礼仪的根本。一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也就是在礼仪的形式和内涵上,孔子更加注重内涵,认为内涵才是礼的根本。

孔子不仅把节俭看作个人修养的基础,而且将节俭看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论语·学而》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到管理者的节俭问题。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也就是治理千乘之国的管理者,要敬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信用,同时节省用度,爱护人民,役使百姓不违农时。这里将“节用爱民”当做管理者的一个基本素养。孔子以大禹为榜样,颂扬了自奉节俭却全心全意致力于国家事务的领导人。他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这树立了节俭的人格形象。

(二)孟子的节俭观

孟子继承了孔子将节俭看做个人基本修养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其提升为治国的基本方法。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离娄上》)这里孟子捋顺了恭俭与善治的逻辑关系,把恭俭当做善治的出发点,认为恭俭不是声音笑貌这些表面形式所反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一次,滕文公问为国时,孟子阐述道:“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这里,孟子认为贤德的君主不能掠夺人民的财产,让人民陷入犯罪之中后再惩罚人民,而应该恭俭礼下,有节制地取用社会财富,让人民有活路。这就将恭俭作为治国的基本方法。

(三)荀子的节用爱民观

荀子承继孔子和孟子的主张,将“节用爱民”作为治国的方略。他说: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圣贤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荀子·富国》)

这里,荀子以翔实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论人民富裕、生产发展和国家富足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节约开支,国家的物资财力就会有积余,人民就会富裕;人民富裕,就会踊跃发展生产,生产发展了,国家就会富足强盛起来。反之,政府挥霍浪费,国家的财力物资也会因此空虚匮乏,这样就会触伤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荀子的节用裕民、富国之道将儒家节用爱民思想系统化,发展成为治国之道,这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节俭观。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家思想家一步步阐释了节俭的作用,将节俭从个人修养发展为国家治理的方略,充分阐释了节俭的意义。但是,儒家的节俭观并不彻底。孔子一方面主张节俭,另一方面又认可了当时社会流行的等级规范,认为不同等级的人在车马、服饰等外在形式上应该不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节俭观成为一种不彻底的节俭观,以至于遭到了以墨子为代表的思想家的猛烈批评。

二、本于节用与利民的墨家节俭观

(一)墨子节俭观的源起

墨子来自于社会下层,经历过艰苦的生活,也看到了上层统治者奢靡浪费所造成的危害,把“节用”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概念。他谈“节用”的文章有三篇,分析下来,有两个特点:第一,节用非“小节”,而是“大节”,是从国计民生和人的品德修养这些大问题着眼的;第二,节用非“抠门”,而是以“利民”为标准的,“利民”是德性高尚者行事的共同准则[1]余育德.墨家的“节用”观与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节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学习与实践,2006,(3).。《墨子·非乐》开篇就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利民”标准的逻辑发展是“实用”,只有重实用才能真正有利于人民。

墨子节俭观是在否定儒家节俭观后才创立的。《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也就是说墨子在发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繁杂、守丧的耗时和厚葬的靡费之后,才背弃了周代道德,而应用夏代道德。墨子认为,古代圣人治政,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只要实用就够了。本着这样的观点,他提出了衣、食、住、行、安全等方面的实用的标准。他说: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芊鱼且 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鱼且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鱼且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鱼且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

(二)墨子节俭观的作用

墨子节俭观的主旨是约束统治者采取“利民”的政策,本着“实用”原则来做事。他说:“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加用”即着重于实际用途,只有重实用才能真正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民,才能长久。墨子认为不重实用,大量耗费百姓的民力财力,会使人民生活陷于困境。他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节用下》)墨子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他主张废除厚葬久丧的制度,在《节葬》篇中,言辞犀利地批评了儒家“厚葬久丧”的做法,并极力主张更改之。正如庄子在评价墨家时所言:“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墨家主张一律“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庄子·天下》)。墨家利民的原因在于爱民,他举圣王为例,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墨子·节用中》)

墨子节俭观反映了下层民众生存的要求,墨子试图以自己“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的奋斗(《庄子·天下》),影响更多的人,节用利民,减轻民众的痛苦,实现社会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学说兴盛一时,墨子去世后,逐渐衰落。但其节俭观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三、儒家、墨家节俭观的比较

(一)儒、墨家节俭观的相通之处

儒、墨家的节俭观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基于两个出发点上,即从个人与社会阐释了节俭的作用,发现了节俭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管理的意义。儒家认为节俭在个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德修养,在社会是爱民;墨家认为节俭在个人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社会则是维持统治的必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出发点是一致的。

先秦儒家、墨家的节俭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到现在为止,节俭、质朴仍旧是中国人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共性。秦汉以后,长期的历史熏陶,使得凡是节俭的人都受到人们的称赞,甚至官吏的升迁考核,也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如《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迁胶东侯相”。所谓“四行”,据《汉官仪》,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也。这种尚俭尚廉的社会风尚,与先秦时期思想家对于节俭的倡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秦时期儒家、墨家的节俭观都有一定的社会批评性,对于不管人民生活,只顾自己豪华奢侈的统治者提出尖锐的批评;同时对于厉行节约,节用爱民的统治者,给予强烈的肯定。这种鲜明的社会导向反映了当时社会鲜明的价值导向。当时社会既没有奢侈浪费的物质基础,也不具备产生奢侈浪费观念的主客观条件,要想维持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基本温饱的生活,只有靠辛勤地劳动和刻意节俭。所以,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节俭始终是稳定的价值观。

(二)儒家与墨家节俭观的不同之处

儒家提倡节俭的目的,在于完善个人修养,正己而影响他人,实现以德治国。正如儒家的其他道德观念仁、义、礼一样,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素质。这种道德素质伴随着“独尊儒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节俭观具有等级性,正如墨家所批评的那样,畅言节俭,却主张礼制,要求在服饰,车架、饮食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畅言节俭,却主张厚葬,糜费财力,危害生产。这种等级性,显示了儒家学说是站在贵族的位置上思考的,其基本学说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结构的。

墨学的节俭观体现了高尚的风格。如孟子所评价:墨者常“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以其自苦,实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道德理想(《孟子·尽心上》)。墨学的本质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反映的是底层百姓的呼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分析了墨子学说。他说:“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是墨家的节俭达到了很高的道德水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正因为做不到,所以逐渐被冷落,但其精华“强本节用”是不可以被废掉的。墨家节俭观的高洁,是儒家无法相比的。

四、儒家与墨家节俭观的当代借鉴

儒家与墨家节俭观塑造和增强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终日乾乾、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品德。但它产生于农业社会,在已经发展到了工业社会的今天,还需要提倡节俭吗?改革开放初期,树立的是享受人生、注重个性、讲求生活品质的社会观念。三十多年过去了,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人放纵欲望、摆阔比富、奢侈浪费的现象,这些都提醒我们面对社会的变化,重新思考节俭的价值。我们发现了这三十年来,对于节俭价值的忽略和轻视,过分地强调社会发展了,人应该享受生活,使许多人滑向物欲主义的深渊,演绎出各种各样的世相,引诱起了充满贪欲的心灵。返回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中华民族在很早就发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1]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七)训俭示廉.转引自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85)儒、墨家节俭观很早就已经为我们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今天,物欲甚嚣尘上的社会中,回顾先秦儒家、墨家的思考,借鉴他们的思想,有助于改变当前的社会现实。

第一,节俭是个人完善品德的需求。儒墨都将节俭视为社会美德和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样视为重要的德目,墨家将节俭当做核心观念。可以说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是儒墨共同的追求。节俭可以使财物的需要限于合理范围之度,不需要额外地去寻求财物;进而直道而行,秉公办事,奠定个人良好品德的基础。

第二,节俭就是爱民利民。儒家讲节用裕民,墨家讲节用利民,最后的指向都是有利于民众,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统治者的奢侈势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惊人浪费和民众生活的极端困苦,这是先秦儒墨思想家共同发现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的总产品是有限的,一部分人过分的消费,必然导致另一部分人的欠缺。为政者挥霍浪费,实际上就是忘记了人民的需求,忽略了长期统治的基础。政治的稳定,需要统治者节制自己的欲望,自奉节俭而多为民众造福。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挥霍社会财富,则必然带来贪污腐败现象,造成执政的危机。所以,节俭与政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综上可见,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使厉行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成为社会风尚,才能使我们社会更和谐、国家更美丽,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思想基础。

(责编:高生记)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e-Qin Thrift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Zhou Yuping Dong Ru

The frugality is a common proposition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Mohism,but both factions hav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Confucianism starts from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nd thrift to love the people,and Mohism starts from thrift and benefit to the people.Although the starting point is different,they have a common thing that they both have seen the benefits of thrift to individuals and society.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still needs to promote this concept of thrift in order to bring the sublimation of personal morality,spiritual comfort,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Mohism Thrift

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董如(1990—),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墨家利民墨子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