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在冰山里》

2017-04-13 07:20白维花石永珍
关键词:温斯坦疯人院艾琳

白维花,石永珍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异质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在冰山里》

白维花,石永珍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20世纪60年代米歇尔·福柯在演讲稿《不同的空间》中提出异质空间理论,并对该理论的六个显著特征做了详细阐释。乔伊斯·欧茨的短篇小说《在冰山里》男女主人公所处的场景都基本符合异质空间的特征:美国社会是个功能叠加的暴力空间与权利异质空间。尝试用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对欧茨的短篇小说《在冰山里》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在异质空间下男主人公的话语暴力与女主人公的情感压抑。然而,男主人公“是否真疯癫”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而也应站在男主人公的视角思辨社会对青少年的残害。

异质空间;话语暴力;情感压抑;“病态”社会

福柯1967年在巴黎发表的演讲稿《关于异类空间》(Of Other Spaces)中阐述了异质空间(Heterotopias)这一概念[1]。Heterotopia 这一命名起源于希腊,Hetero 意为“其他的,不同的”,topia 意思是“地点”,故这个名词从字面可译作“差异地点”。在福柯的阐释下,异质空间这一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中焕发出全新的理论魅力;借助它所提供的理论视角,研究者对社会空间开展“差异地学”研究,其重点即是存在于社会文化领域具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空间[1]。

《在冰山里》是由当代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所著,选自欧茨的短篇小说集《恋爱的回旋》。据《当代美国短篇小说》所言:在《恋爱的回旋》里,《在冰山里》被公认是乔伊斯最好的一篇,并在1967年获得了美国欧·亨利奖第一名,且于1976年被彼得·华纳拍成短片电影。通过研读小说,发现各种异质空间的意象贯穿整篇小说。男主人公温斯坦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办事,说话尽显其“异”。女主人公艾琳在天主教学校任教,徘徊于自由意志与献身上帝之间,最终选择甘愿忍受宗教对她的情感与心灵的摧残。基于福柯的演讲稿《不同的空间》(Of Other Spaces)中阐述的六个异质空间(Heterotopias)的概念及其显著特点,尝试在异质空间下管见男主人公的话语暴力与女主人公的情感压抑,并以男主人公的角度思辨当时的社会,勘察男主人公究竟是否“真疯癫”的问题。

一、福柯与异质空间

米歇尔·福柯的一生都是动态的,他从未间断过在学业上的深造。他的思想新颖深刻,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和政治学等诸领域。他的思想发展分为两个时期:考古学时期(1970年前)和系谱学时期(1970年后)。异质空间作为福柯考古学时期众理论中的一个极小的分支,是在他的演讲稿《不同的空间》 中产生。福柯提出异质空间有六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建立异质空间的单一文化,但异质空间的形态多种多样。过去主要有两种,一是原始社会中“一些特权性的或神圣的或禁忌的场所”,它们属“危机性异质空间”;另外一种则更为现代,是“偏离性(deviation) ”异质空间,如休息的家居、精神病院和监狱,但就“中庸或所要求的常态的关系而言,其行为乃是偏离性的”[2]23。这一原则与《在冰山里》这篇小说关联起来,也就是女主人公所在的天主教学校——异质空间凸现不同人群在社会文化与宗教思想方面的鸿沟。第二,相对于一种文化而言,另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就是一种异质空间。在同一个民族中,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也会造就出自己独特的空间,而且它随着历史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其运作方式[2]24。美国文化与东方文化不同,暴力是它的一个显性标志。在小说中温斯坦的话语暴力及其动作便是一个例子。第三,异质空间“有能力在一个真实的场所并置几个本身无法比较的位所”。异质空间经常会造成不同空间的彼此碰撞,衍生复杂而多元的生活内容与文化形态,这一特点与小说中男主人公所在的家庭及其相符。第四,异质空间“常常和时间的断裂相关联”[2]25。《在冰山里》的疯人院便是个很恰当的例子。第五,异质空间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封闭性。人们或被禁止进入,如监狱; 或须经由某种仪式进入,如穆斯林教堂。第六,异质空间具有幻觉性和补偿性,前者如妓院,后者如某些殖民地。另外,船舶是一个浮动的、流动的空间; 福柯视之为“出类拔萃的异质空间”,能把包括妓院和殖民地在内的各种空间联结起来[3]53。用福柯的理论来看,世界上都存在异质空间。人们意识到的常态空间是一种生活空间,而被人们忽略掉的认为是极少数人生活的空间是一种不同于常态的异质空间。

二、从异质空间理论管见《在冰山里》

1.异质空间下男主人公的话语暴力

《在冰山里》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温斯坦与女主人公艾琳之间的纠缠与困扰。 小说的男主人公温斯坦是一个犹太青年精神病患者,性格孤僻怪异。福柯说:“温斯坦的心智几乎完全沉迷于某些思想活动。”[4]47温斯坦总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完全沉迷在自我的世界里。虽然他的座位在教室正中间,但是在外人看来,他的存在无异于不存在。他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显得很独特,给艾琳修女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之后在文学课上与艾琳修女热情地谈论尼采、歌德和弗洛伊德,以及被送进疯人院给艾琳修女写信,请求她说服自己的父亲,把他从疯人院里放出来,释放后他向艾琳修女借钱未遂之后表现出了他暴力的一面:粗暴话语,这一系列的行为在刻画了温斯坦不正常一面的同时,更隐现了男主人公的话语暴力是由空间异质性致使的。

在福柯看来,异质空间的首个特点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建立异质空间的单一文化,但异质空间的形态多种多样。在这篇短篇小说里,男主人公后来去的疯人院——伯奇林斯特庄园。站在异质空间的视角,它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是一个“异”的地方,它虽存在于我们熟知的空间,但就正常性而言它是有悖于理性的。温斯坦被他的父亲送入这样的异质空间里,久而久之他的话语与行为都被疯人院的环境影响与压制。就小说中对温斯坦的勾勒而言,虽然男主人公温斯坦是精神病患者,但是他跟修女艾琳在课堂上讨论莎士比亚,他的言辞是极其优雅的。然而自从被他的父亲送进疯人院后,在疯人院这样的异质空间里,如果他尖叫就会被看作“病态”,长此以往,他的所有话语权都被抑制了。当人长期处于一种被限制与被压制的境况中时,只要触碰到一个点就会跟火山一样爆发。换言之,男主人公温斯坦在那样的异质空间里,他没有发泄的余地,故当他走出疯人院在借钱未成功后对艾琳修女的话语暴力不是他与生俱来的,而是像疯人院这样的异质空间所致。正如温斯坦自己给修女艾琳的书信中写道“他是多么盼望逃离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异质空间,他渴望逃离这个世界,渴望找到一处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刚从疯人院逃出来的温斯坦以为艾琳是他的救星,当他离开这里,失去自我,忘记一切的本意向艾琳借钱时他并未成功借到钱,这时候异质空间对他的压制就达到最大化,使得他立即像火山爆发一样,任何暴力与犀利的话语一时都从他内心脱口而出。正如小说所言:他的嘴巴扭曲成嘲讽且呲牙咧嘴地笑。“你这修女,在你那丑陋的构造下什么也没有,对吗?”他用他的脚踹了椅子,然后说:“你这个贱人……”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温斯坦的话语暴力都是基于某种异质空间的压抑,这就为他在借钱这种小事上表现出的话语暴力埋下了伏笔。

2.异质空间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压抑

小说中的另外一个异质空间——天主教修道院。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从创作伊始,就一直把美国视为各种力量激烈冲突的一个大空间,一个暴力空间[5]21。然而,被扭曲并被滥用的权利通常会跟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特殊空间相关。小说伊始言明了艾琳是一所天主教学校的文学教授,而且她是真诚地信奉上帝。小说里说“This was a new university and an entirely new world“[6]1。所谓的“新世界”不过是充满同事们的愤世嫉俗和大多数学生的冷漠无视,这无疑是一种异质空间的“新”。

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中的第五个特点说道“异质空间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封闭性”。艾琳修女在一个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天主教修道院学校工作。这是一所“新大学”,但是一切都被宗教化与条律化,上帝和宗教条律是这所“新大学”的所有。修女艾琳困惑于自由意志与献身上帝之间,她潜在的世俗情感时不时地触碰着她的心灵;她表面平静如水,而内心却是对情感的焦虑。当温斯坦——犹太青年学生闯入她的生活时,爱开始在她的内心萌芽并时不时地像海底小岛一样浮出水面;但她却因为宗教条律使其不得不在她的灵魂深处被隐藏。尽管她在一所全新的“世界”,但她是天主教修道院的修女,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情感献给上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世俗情感已经被深深地规训化。而温斯坦的出现使修女艾琳再也无法平静,因为她在温斯坦的信任与直白中察觉到自己的价值。某天,温斯坦没有来上课,修女艾琳的心情就变得失落;然而当温斯坦迟到时,修女艾琳就感觉到孤独与想念。与之对比,天主教修道院学校对艾琳修女而言就成了一座孤岛与绝望之地。这座“新大学”也就同时具备了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它表面上是开放性的,它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校,实则在这种开放性下用它严格的宗教式管理压制了人性的情感——封闭性。

修道院学校对于艾琳来说就是一个变相的监狱异质空间,艾琳的爱与迷恋让人们看到宗教对世俗挚爱的压抑。故事的结尾彰显了修女艾琳的情感已经完全被宗教压制——她在情感与宗教中徘徊,最终选择了献身上帝。这样的一个天主教修道院学校,看似“正常”,实质上是一个变相的囚室,从而致使艾琳修女的情感无处安放,她只能选择把她的一切都奉献给上帝。就正常生活空间而言,它是一种“异”空间,而正是这样的异质空间使人们看到宗教的伪善一步步地压制了女主人公艾琳的情感。

三、思辨“究竟谁‘疯癫’”——以温斯坦为例

我国学者吴海燕说:“通过深入的考察,可以挖掘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蕴。”[7]14整篇小说用异质空间理论剖析下来,似乎小说的主人公温斯坦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神志不清,分不清事实。但若站在温斯坦的视角,反观他所遇到的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温斯坦“病态”的源头。在“正常人”眼中的社会里,温斯坦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不正常与疯癫。然而深层探析文本,就会发现天主教的学校是一个极其不人性化的学校,它采用的是宗教化式的管理,雇佣修女艾琳来修道院教书是为了掩人耳目。这样的空间对于正常人来说,无异于是一种异质空间;它压制人的自由意志,用基督教的教义来约束和管制人们。如果常人生活在其中,心灵也会备受煎熬,无法正常学习与生活。在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中,相对于一种文化而言,不同于自己的另一种文化就是异质空间。根据温斯坦给修女艾琳的信中所言:“I am doing well here and have time for reading and relaxing.”[6]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温斯坦的心里是清楚的,他知道该如何写信才会让医生相信他是正常的,因为他离开疯人院后给艾琳修女说过如果大喊就会被视为有病,故此他对疯人院的生活就仅限于轻描淡写。尽管如此,修女艾琳还是读出了温斯坦的心声,如小说中所言:“She knew what Weinstein was trying to tell her,and the desperation of his attempt made it all the more pathetic;he did not deserve this,why did God allow him to suffer so?”[6]9从艾琳的独白中,不难推测温斯坦或许比任何人都看得清疯人院的生活,或许他才是生活中的“明白人”。

除此之外,小说中温斯坦父亲的形象是高大、魁梧、健康、脸色红润的“漂亮男子”。当他读了温斯坦给修女艾琳的信,即使他意识到了儿子想要离开疯人院的迫切愿望,并明明知道儿子在学校成绩很好得了A,但他依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他有病,需要医院的治疗。如小说中他父亲的言语“Intelligent isn′t crazy-crazy isn′t intelligent”[6]12。从这个细节中不难看出,男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固执、不肯轻易妥协的人,由此也可以揣测出温斯坦在家中的自由是被限制了的。生活在没有言语自由的家庭中,长此以往谁心理上不会“生病”呢?此外,借用艾琳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温斯坦的家一头有一架巨大的钢琴,另一头放着一个管风琴。在这二者中间置放着谈话群体需要的明亮的现代家具的零散之物,擦亮的地板上有一个充满空气的白色毯子。当艾琳对温斯坦的家中摆设扫视一圈后,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这就佐证了温斯坦在家中乱砸东西,或许是因为家中这样的空间令他压抑与疯狂,又或许是他对这种令人难受的空间的颠覆。更深一层次来讲,他看到了自己父母亲看不到的一种“正常”秩序下对人的残害。另外,就男主人公的房子外形来讲,The Weinsteins′ house was the strangest one of all:it looked like a small Alpine lodge,with an inverted-V-shaped front entrance.[6]10这种与周围房子极其不一样的造型,让外人看来难免会显得与常态格格不入。从家中摆设到房子的外形,站在温斯坦的视角,它们是由煎熬与烦躁或者令人郁闷的空间构成的。这种空间对于中庸中的常态人来说,正是一种异质空间,这就不得不让人质疑温斯坦是否“真”疯癫。

最后,就短篇小说中他走出疯人院,大胆地言说疯人院真正的生活:疯人院的生活如地狱一般,如今人人都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疯癫与疯狂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在这里,似乎也有种我国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经典言语“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味。《当代美国短篇小说》指出,《在冰山里》让读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怎样在杀害青年人,以及宗教的伪善又怎样压抑了人的感情[8]511。纵观全文,通过深层挖掘文本就会发现社会对男主人公隐藏的迫害,而用思辨的视角则会看到当时的社会是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中,它没有给予人真正的自由意志,而是通过其他手段变相地压制人的意志与情感。故论“疯癫”,当时社会的“疯癫”是超过于男主人公温斯坦。

四、结 语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通过《在冰山里》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文化异质空间的一面,而且成功地展示了在异质空间里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即一个是患有精神病的犹太学生,另一位是虔诚地信奉上帝的修女。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商品化[9]。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所著的《在冰山里》艾琳和温斯坦都是生活在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空间,无论是温斯坦还是艾琳,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异质空间下的牺牲品。通过用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分析该小说,不仅让读者见证了异质空间对男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毒害,更是让世人看到了在社会中不为人知的隐形空间,正如王静所言:“福柯异质空间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解构和瓦解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隐蔽空间秩序,凸显了后现代主义知识反思的强悍与洞见。”

[1]张一玮.异质空间与乌托邦——一种都市文化批评的视角[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16-21.

[2]米歇尔·福 柯.不同的空间[M].周 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玉红.从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欧茨小说中的异质空间[J].广西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5):53-57.

[4]张晓莲.理性和疯癫的对话与决裂——奥茨《在冰山里》的福柯式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0):47.

[5]林 斌.《极度孤单》:乔伊斯· 欧茨短篇小说创作四十年回顾展[J].外国文学动态,2006(4):20-21.

[6]Joyce Carol Oates.In the Region of Ice[M].The wheel of Love and Other Stories.Vanguard Press,1970.

[7]吴海燕.近十年《李娃传》研究述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1):12-18.

[8]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冰山里[M].李君维,译//汤永宽.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11-537.

[9]王 静.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学科新探,2010:40-44.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Viewing In the Region of Ice under the Theory of Heterotopias

BAI Wei-hua,SHI Yong-z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Michael Foucault proposes the theory of heterotopias in his speech draft of Other Space.He elucidates the six prominent features of heterotopias.In the Region of Ice was written by Joyce Carol Oates,scene where hero and heroine in the short novel lived are all in line with features of heterotopias:American society is such an space in which includes violence of functional superposition and power heterotopias.This paper tries to unscramble In the Region of Ice of Oates with the theory of heterotopias,and probes hero’s utterance violence and religious suppression of heroine under the heterogeneous space.However,it becomes a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 whether hero is insane or not.The present paper views social damage toward adolescent in the eyes of hero through the dialectical angle of speculation.

Heterotopias;utterance violence;affection suppression;“Sick ”society

2016-12-24

白维花(1990-),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

10.13888/j.cnki.jsie(ss).2017.02.003

I106.4

A

1672-9617(2017)03-0300-05

猜你喜欢
温斯坦疯人院艾琳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上)
驯服“火山”
飞越疯人院
洗澡
疯人院
The Looney Bin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