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蜀甚有声:汪应辰在蜀治绩考述

2017-04-13 12:40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蜀中朝廷四川

夏 时 华

(1.上饶师范学院 朱子学研究所,江西 上饶 334001; 2.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治蜀甚有声:汪应辰在蜀治绩考述

夏 时 华1,2

(1.上饶师范学院 朱子学研究所,江西 上饶 334001; 2.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汪应辰于1164年底至1169年底受命担任四川制置使。期间他始终以爱民为念,尽力革除当时蜀中诸多民政弊端,减轻百姓负担;面对1167年夏秋蜀中大旱,他充分了解各地灾情,措置赈灾济民有方,使百姓安然度过灾荒。同时,他还积极措置川蜀边防事宜,并出于公正公论,极力向朝廷荐举蜀中人才。正因汪应辰在蜀期间爱民如亲,治绩突出,宋孝宗高度称赞他“治蜀甚有声,且留意民事如此”。汪应辰在蜀突出治绩从实践上充分诠释了他那系斯民之休戚为甚切的爱民思想,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南宋;汪应辰;四川;治绩

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于绍兴五年(1135)18岁中进士第一,可谓年少得志,后却因反对秦桧议和而遭贬谪达17年之久。秦桧死后,汪应辰遂受重用。他刚正不阿,勤政有为,颇有名望,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定公,著有《文定集》传世。汪应辰一生为官近40年,虽官至吏部尚书,但大多在地方任职历练。其中隆兴二年(1164)底,汪应辰以敷文阁直学士赴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直至乾道五年(1169)底任满回赴行在临安,前后共计5年。在蜀期间,汪应辰恪尽职守,爱民如亲,治绩突出,蜀中百姓受惠,以致宋孝宗高度评价他“治蜀甚有声,且留意民事如此”[1]11880。然而对于汪应辰在蜀的突出治绩,迄今尚未见有关论述①前人研究主要着重于汪应辰交游、著作、理学、文学等方面,参见:沈莹莹《汪应辰师友交游渊源略论及汪氏著作流传情况》(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日本伊原弘《宋代知识分子的基层社会——以汪应辰的交流系为中心》(李华瑞《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李冬燕《汪应辰文集版本源流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刘玉敏《论汪玉山的理学特色及其影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程晔《汪应辰理学思想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史湘云《汪应辰文学创作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庞现贵《汪应辰书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为此,笔者拟对汪应辰在蜀治绩作一详细考述,以期对汪应辰相关研究有所补充。

一、多除蜀中民政弊端

汪应辰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期间,每以爱民为念,针对当时蜀中诸多民政弊端,则尽力革除以减轻百姓负担。

(一)免利州路民饷运。汪应辰刚到四川上任,就下令免除利州路老百姓运送粮饷的繁重差役,命利州路沿边戍守士兵就近郡县解决军粮,减轻百姓差役负担。同时遣返那些从金占领区投奔而来的年老士兵,并把准备上解的200万石粮暂存当地国库以备急需。对此,《宋史·汪应辰传》记载汪应辰“既至,免利路民饷运,徙沿边戍兵就粮内郡,纵保胜义士复业,存左藏所解白契二百万以备不虞,悉奏行之”[1]11879。

(二)力除蜀中马纲之弊。汪应辰到蜀上任之后,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四川马纲问题。南宋枢密院、茶马司从川蜀购买战马,每100或50匹编为1纲,运送到东南两淮前线。一开始运送战马一直走陆路,但陆路因蜀中道路崎岖艰险,途中时间较长。为缩短途中运送时间,后有人提议改行长江水路。隆兴二年(1164)宋孝宗诏令吴璘措置施行。但马纲走水路却出现了更多问题,给川蜀百姓造成了不少困扰,正如王十朋曾以夔州路为例上疏分析指出四川马纲走水路之害极重:

一是困扰川蜀财力、民力。当时茶马司及宣抚司在蜀所买马,每岁计10800余匹,约计216纲。夔州路若循环起运战马,每年用于马纲费用约十五六万贯,所管梢工、水手不满四五百人,必役使农民而为之,而民力既困,必有流离转徙之患。而夔州路“每年财赋之入不满二十万,……今马纲之费侔于所入之赋,虽曰令吴璘管办,岂能偿所费十之一二?财非天降,地出又必取之于民,而夔之民贫如此,财何自而出耶?以一州推之一路,诸路之困又可知矣”[2]635。

二是水路波涛汹涌,战马易惊,有覆溺之患。马纲水路“正行瞿塘滟滪之险,又有恶滩二十余节,水势湍急,氵贲漩颇多,马性善惊,闻滩声汹涌,必致跳跃,不可控驭,撼动舟船,必有覆溺之患”[2]635。

三是占用川蜀兵力,使防御空虚:“然土狭人希,厢禁军类多缺额,……若又役以牵驾,疲于往来,以无几之卒伍应无穷之马纲,非惟耗费钱粮,妨废教阅,正恐州郡空虚,因致意外之患,非细事也。”[2]638

尽管当时执政、大将皆主张四川马纲走长江水路,但汪应辰与夔州帅王十朋一起向朝廷力言其不便和危害。在他们努力争取下,四川马纲走水路遂得中止[1]11880,从而有效减少了对蜀中百姓的困扰。

此外,四川马纲管押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用人不当,假公营私,费用高昂,效率低下,所谓“每岁所差不下百四五十员,例是无差遣之人,或付身不圆,而参部不得者;或伪冒而不敢到部者;或富有财力经营,得一名目,假纲运以商贩,藉官马以负载者。是以费虽加多,禄虽加厚,而不可责以办事”[3]131。针对这些弊端,汪应辰在总结过去马纲管押经验的基础上,向朝廷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是择四川州县来往官员,便道押运马纲:“比年以来,添差小大使臣之类布满中外,只成都府自有五十余员,如此等类皆是累有劳效,朝廷所闵恤而优佚之者。履历既多,则凡事谙练,见有差遣,则顾藉稍重。又有久在军中知养马利害者,有虽或以老病拣汰,而其筋力未衰,其疾病已愈者;有久闲坐食,而愿得执役且觊推赏者。以四川诸司与六十余州,而欲择百四五十员押纲使臣甚易。”[3]131

二是适当给管押马纲官员增薪饷以节省额外开支:“其管押马纲,令于四川见任使臣去替在一年内者,通行选差,仍于所任州郡内支借请受(即薪饷)。盖虽不管押马纲而请受,亦不可阙也。若其请受不及七人衙官者,然后计所当增给之数,行下元分定州郡贴支。如此,则既不敢违背前后累降指挥,又州郡得以省费。”[3]131

结果这些提议获得朝廷同意并实施,管押四川马纲之弊也得以革除不少。

(三)减轻川蜀百姓两税勘合钱负担。两税勘合钱,也称钞旁定帖钱,是一种夏秋两税的附加税。宋徽宗宣和间,民户夏秋两税输纳官库,须写文钞记账而另收费用,称合同印记钱。这种合同印记钱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以军需用度措置而改名为勘合钱,当时令民户输纳税赋所写文钞,每副收纳勘合钱30文。乾道二年(1166)九月宋孝宗下诏:“依臣僚所奏诸路州县受纳人户二税等每钞收勘合朱墨钱三十文。今欲每贯石匹两以上,随数收勘合朱墨钱,比旧却减作二十文。其下户钱不成百,米麦不成斗,绢不成尺,丝绵不及两者,并免收纳,庶得优润下户,已付户部施行者。”[4]41虽然宋孝宗诏令夏秋两税勘合钱减去三分之一,每贯取20文钱,且下户免收纳,但是勘合钱不以钞统计,而以贯石匹两统计。这从表面上来看,勘合钱收纳似乎比原来是减少了,而实际上却是增加了收纳。对此,汪应辰上奏指出:以成都一路夏秋两税勘合钱统计,过去每年为30万贯,而如今则增加为60万贯。按川蜀四路(指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统计,夏秋两税勘合钱则增加了几倍[1]11880。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川蜀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汪应辰与漕臣在向宋孝宗上《论勘合钱比旧增重疏》中,请求两税勘合钱依旧法施行,从而减轻四川百姓赋税负担:“臣等以为军兴以来,百姓赋敛十倍於昔日,刻剥朘削至此极矣。譬如羸弱之人负百斤之物,间关远途,不得休息。若减其一二,犹可少苏;或稍增之,则辗转疲乏必毙踣而后已。……伏望圣慈俯赐详酌,特降指挥,其勘合钱令依旧法施行,中外幸甚。”[4]42最终获朝廷同意,川蜀两税勘合钱依旧法施行。

(四)力除川蜀赋税虚额。赋税虚额是南宋赋税征收中的一大积弊,而当时川蜀地区尤其严重。曾任夔州帅的王十朋就指出“每见蜀之士夫往来,咸言西州诸郡困于虚额”[5],并对造成川蜀赋税虚额严重的原因作过详细分析:

盖是积年拖欠,催科不行。虽屡经赦恩,有司不与放免,又昔之监司好聚敛者,取诸州积年酒税诸色无名科敛之数,以一年最多者立为定额。其后酒税诸色之数不登,而有名无实之额常存。为总司者以有名无实之数督漕司而不得其实,漕司亦以有名无实之数督州郡,州郡迫总漕之威而无钱以输,遂预借民间常赋以充之。后之郡守到官欲催常赋,闻已预借矣,于预借之外又借焉。有借及二三年者,如邛、彭诸州困乏尤甚。朝廷知其弊,亦尝有旨减放。总漕之臣不能奉行德意而催科如故,州县不堪凋瘵日甚。[5]

在朝廷许可的情况下,汪应辰与总领赵沂等人一道派人核实如权住催理、不到库及盐酒增剩之类虚额数目,后又减免往年权住催理52万余贯、盐酒增羡(即剩余)钱70万余贯以及部分不到库钱。此外还核减实库钱224800余贯,而且对于盐酒增剩钱此类虚额:“欲作一名件弃了,使后人不复取。”[3]138力除四川赋税虚额,确实减轻百姓负担,但也可能会因此而出现用度不足。对此,汪应辰也提出补救措施:“即于添印钱引三百万道,通融取拨补用。……此外,既不续印,亦于引法无害。方州县田里煎熬之时,且稍与宽减十年,亦足救目前之急。”[3]138

正因汪应辰在蜀期间力除四川赋税虚额积弊,卓有成效,后来宋孝宗也称赞他“蜀中除虚额,民间当被实惠”[1]11881。

(五)免解发四川铁钱赴两淮。自北宋以来交子出现后,铁钱最重要功能是“称提”,作为纸币“交子”和“钱引”的发行准备金,从而交子、钱引和铁钱共同在四川地区流通使用。交子的发行,一直到后来的钱引,纸币在四川充当了主要流通货币,铁钱更多的是在小额交易中使用,四川铁钱的铸造数量也逐渐减少[6]。宋孝宗乾道初,户部下令要求四川总领所于所铸绍兴铁钱内起发100万贯,赴纳淮东西总领所,供两淮地区流通使用。由于当时四川铸造铁钱数量本来就不多,所谓“鼓铸铁钱场监,惟嘉、邛、利三州。又以工役、薪炭、锡铁所费不赀,不能常铸,其于秤提校之所印钱引,百无一二”[3]135,如果大量铁钱被拨往两淮地区,势必严重影响四川地区经济贸易和老百姓正常生活,并破坏四川钱引之法。为此,汪应辰上书朝廷直陈这一危害,要求户部取消决定:

惟是四川见(同“现”,后同)今行使钱引全藉见钱为之秤提,民间方通贸易。……今钱引日增,见钱日削,则官司给纳民间贸易,合零凑数,何以相济?盖八九百之直,须假钱引,或四五百之数,必以见钱。倘见钱日削,贸易不成,恐虽有钱引,民不能用,是钱引之法自此坏矣。钱引权衡为四川之司命,国家所以养赡军兵,所以养民,视之他路尤重。况铸到绍兴钱见管实数,闻亦不多,目今收拾已自费力,并铁钱好肉矿脆,搬运积压,损败为甚,移之两淮,未必可以行使。欲乞详酌指挥,行下四川总领所,除已起发外,自余蠲免之。[3]135

汪应辰上书后,朝廷同意四川铁钱免于解发两淮,从而利于四川地区经济贸易和老百姓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赈灾济民,措置有方

乾道三年(1167)夏秋,川蜀大旱,多地粮食歉收,民众艰食,生活困穷,甚至部分民众流离失所,灾情十分严重。如何赈灾济民,保持社会稳定,这对于汪应辰来说,是一场严峻考验。汪应辰在充分了解川蜀各地灾情的基础上,积极措置赈灾济民之策,指挥应对有方,使川蜀百姓安然度过这场灾荒。

(一)减少和籴,积极调度,丰歉相济。川蜀此次旱灾,其中利州路剑州、成都府路绵州和汉州、梓州路广安军等地旱情极其严重。旱灾粮食歉收,加上地方政府和籴科敛,又人为加重了灾情,例如利州路剑州当时就出现“夏秋正税不过米麦二万四百余石,而和籴乃加数倍。如今年民间乏食,虽使有钱亦无从得米”[7]27。针对各地灾情严重程度不同以及存在的和籴问题,汪应辰制定了一系列得当的赈济灾民之策。

1.为缓解利州路剑州的严重灾情,汪应辰采取以下一些赈济措施:一是要求剑州通判宇文绍奕于其剑州近通水路处,选委官员就丰熟处收籴米斛,于水口贮积支遣,可宽减民力,瞻给军粮,实为两便。二是要求朝廷减轻税赋:“臣窃谓州县灾伤,虽合纳常赋,亦当减赋,……相度施行。”[7]27三是要求总领查籥自行措置,民间免去科籴,又留得米斛在剑州境内。住罢科籴之后,剑州米价渐减,可见其效[7]31。

此外,对剑州所属灾情更严重的梓潼、阴平两县又进行如下特别赈济:第一,由四川宣抚司委派官员前往梓潼、阴平两县免费发放米粮。每县约3000户,每户3口,每口给米1升,同时又以米麦粟豆共5000石,应付出粜。第二,利州路转运司据两县人户陈诉灾伤,凡1453状,将上件人户合纳秋税并行除免。第三,两县有每年依额解赴转运司钱物,暂不催理。由四川宣抚司将两县上三等人户余欠税,候麦熟再纳,并四等五等人户秋税也暂不催理。第四,四川制置司将已籴米5000石,从眉州水路搬载前往剑州,专充赈济支用[7]31。

2.为缓解梓州路广安军的严重旱情,汪应辰采取以下赈济措施:一是下令广安军住罢科籴,出榜晓示人户,仍牒梓州路转运司从实计算,应付支遣,宽省民力。二是专委广安军乡里忠信之士,由知军、签判率在城僚属各助钱粮。而乡官亦以风谊敦劝大家巨室,随其物力高下出钱粮济助。若是佃客,则使田主自给之,余各归其附近屯长安排济助。三是因渠州、合州不缺米,米价正常,因而制置司委官赍钱就渠州、合州籴米应付广安军济用[7]32。

3.为缓解成都府路绵州的严重旱情,汪应辰采取以下赈济措施:一是契勘绵州府及外县义仓米30700余石,制置司选差隆州签判李蘩权绵州事,减价粜米。其老疾贫乏不能自存者,支与食米;无衣者,给以纸袄(一种丝渣所制衣服)。二是至十二月初知州白麟到任之前,制置司复令李蘩通判绵州,外县乏米者,从绵州本州拨运应付,得以均济所有。三是派四川总领查籥召募土豪自粜绵州军粮,总领所免于从绵州支移剑州税米。又将原先所籴绵州义仓米10000石,依旧拨与本州,通融赈济。又将乾道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每月合起籴本钱11400余道,令每月止先起一半。凡此数事,于州郡及民间百姓实为利便[7]30。

4.为缓解成都府路汉州灾情,汪应辰委派知州刘仪凤,令各县截用合纳税米,以车载米分往诸县。因汉州义仓米数目比他郡多,又有富民相劝率出米,因而也足以济用[7]31。

(二)及时将灾情上奏朝廷,争取朝廷支持。当时四川旱灾发生后,汪应辰为民请命,及时将灾情上奏朝廷,以争取朝廷支持:“契勘四川州县,曲折不一。但得米谷流通,价值平和,可以接济,待得来岁麦熟,庶几不为甚害。而所在往往患于无钱,束手坐视,莫知为计,欲望圣慈特赐详酌,支降度牒五六百道,委付官司出卖于丰熟去处,收籴米斛,却量度多少,于荒歉州县出粜,拘收价钱听候朝廷指挥发纳。如此则既得米斛可以平物价,济民食,又为朝廷变转得度牒价钱,官无所损,民被其惠,实为利便。”[7]28结果,朝廷同意“四川旱,赐制置司度牒四百,备赈济”[8]641。

(三)赈济收养老弱灾民。在成都府路绵州,汪应辰委令李蘩通判绵州,劝诱富民,或粜米,或造饭。日请饭者2989人,疾病者给药医治,死亡者差僧持课收瘗。李蘩又遍往诸县检察措置,尤更详悉[7]30。

在汉州,汪应辰委令知州刘仪凤竭力筹得汉州及外县共管义仓米55000余石,除减价粜米外,造饭赈施民众,城中日计6000余人,德阳县3561人,什邡县6024人,绵竹县13390人。又有乡村镇市去县稍远者,分委土人就近赈给[7]31。

对于绵、剑州诸县多有流民,幼孩遗弃道路,缘力弱道远,不能到州县请领米饭的,汪应辰委令绵、剑州措置收养赈济,务在存活[7]32。

(四)奖励提拔赈灾得力的官员,撤换赈灾不力的官员。州县地方官员在赈灾救济百姓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所谓“奉行荒政,若官不得人,虽有钱米,未必实惠及民”[7]26。因而汪应辰主张撤换那些赈灾过程中无所作为的州县官员,例如剑州梓潼县号为繁剧,知县右宣教郎任劭瞻视不明,心力短浅,职事旷废,赈灾甚为不力。为此,汪应辰上奏朝廷,要求撤换任劭,选派能干之吏充任梓潼知县[7]27。再如绵州通判邓权因丁父忧去官,成都府路转运司拟差右朝散大夫王会替邓权,但王会不甚晓事,嗜酒多病,难以倚仗。汪应辰又向朝廷提议选派精明能干官员任绵州通判,而将王会别与差遣[7]26。

对于那些赈灾中有作为的州县官员,汪应辰则主张给予奖励提拔,例如当时四川总领查籥精明能干,赈灾有力,汪应辰上奏朝廷,建议给予奖谕:“臣又契勘得总领所累年败坏之后,目今军粮缺乏。若以常人处之,但应急取办,岂暇恤民。而查籥尚未到司,乃能于此时随事措置,救济百姓,其处心行事,实为过人,臣不敢不具奏知,取进止。”[7]29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三省同奉圣旨,令学士院降诏奖谕查籥。

(五)严惩盗贼和不法之徒。当时在旱灾较严重的梓州路广安军渠江县界,有强盗结党肆行劫掠,危害乡里,当地巡捕官司往往与之为表里,又有形势家为之窝藏包庇。对此,汪应辰认为“窃以周官荒政,曰缓刑,曰除盗贼,盖刑虽当缓,而除盗贼则在所急也。”[7]32他先派制置司官吏访闻广安军渠江县界强盗结党情况,然后采取果断措施,派官兵“捕得两伙贼人,已行断配”,而“其余党尚复出没,遂具人数姓名,行下广安军委知军措置。续据申已捉到正贼七名,其余见不住收捕。闻日来盗贼,亦颇戢敛”[7]32。经过整治,当时渠江县界很快安定下来。

三、积极措置川蜀边事

进入南宋,金占陕西大部,四川已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是南宋西部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名将吴璘(1102-1167)时为四川宣抚使,并知兴元府(今汉中),驻军蜀口武兴,精兵为天下冠,与其兄吴玠为保卫秦陇,立下汗马功劳。但当时吴璘既老且病,为此,汪应辰密奏朝廷指出,川陕大将系国安危,当早预图。于是朝廷传旨,若吴璘病重不起,令制置使汪应辰暂领其任。乾道三年(1167)五月吴璘病死,汪应辰遂暂摄四川宣抚使之职,主管四川宣抚司事,并移司川北利州。六月,汪应辰权节制利州路屯驻御前军马,加强防备,蜀道一时晏然[8]640。

蜀将吴璘病死后,兴元府缺帅。汪应辰及时向宋孝宗奏议,希望派遣老成详练、忠义谋略之臣来四川担任兴元府帅,镇抚川陕边防事宜[7]34。接汪应辰奏议后,宋孝宗下诏要求他于蜀军中选材略威望、众所推服并可总兴州大军将帅者,以稳定川陕边境。当时汪应辰认真向朝廷推荐了三位:首推吴拱(即蜀将吴玠之子):“持身谨廉,御众严整,家世忠义,常以捐躯徇国为志,而详审沉静,……如隆兴二年,金人大入,诸将皆出,独拱祁山一战之捷,人赖以安。”次推节制利州屯驻军马吴胜:“骁勇忠朴,处事平允,晓练军政,善拊士卒,比之吴拱,可以为次。”又推荆湖北路马歩军总管姚仲:“世为将家,关辅之人素所信服。仲前后立功,多在川陕。……常有感慨发愤,刷耻自效之志。”[9]49

当时南宋与金在陕西一带边界未定,金兵经常骚扰边民百姓。汪应辰及时将情况上奏宋孝宗,要求与金早定边界,尽可能使边民百姓生活安定[7]34。接到宋孝宗同意的诏令后,汪应辰和宣抚使一同措置,派人与金划定在陕西的边界。之后再向宋孝宗奏报划界情况:“备奉四月一日圣旨指挥,令四川宣抚、制置司行下所属,照应旧界施行,不得差错。臣已遵禀行下外,候诸处申到,即时照应施行。窃闻金人师旅疲敝,皆欲休息。今来地界既定,必自引退。”[7]34作为制置使,汪应辰也经常向宋孝宗奏报巴蜀边事情况,例如他在《奉手詔奏边事》中指出:“自西和州相继获捷,敌即引遁,虽诡计或不可知,然其大势可见矣。今者蜀中人情皆复安帖,伏恐圣慈欲知,谨具奏稟。”[7]33

四、积极荐举蜀中人才

川蜀在西南一隅,人才济济,但往往无法自达于朝廷,朝廷也不易闻之。所以汪应辰主张应慕古人报国之义,出于公正公论,向朝廷积极荐举蜀中人才,以备朝廷录用。

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吴撝(即蜀将吴玠之子)“质性厚重,表里诚实。虽生于将门,而更历艰苦。……既而累历外任,皆未能究其所长”[9]48。当时吴撝参议官任期已满,因而汪应辰向朝廷推荐吴撝:“伏望圣慈特除撝蜀中合入厘务差遣。既以慰蜀人甘棠之思,而撝亦得试用其才,稍自见于职业,必能奉法循理,仰称使令,亦使将家子孙有所激劝。”[9]48

当时四川邛州赋税繁剧,所应办赡军钱物,数目浩瀚。知州何极夙夜竭力,稍有伦绪,但何极致仕仅及两月,亏欠逐月合纳钱物已不少。汪应辰认为左奉议郎、签书隆州判官厅公事李蘩是个难得的人才,才识明敏,洁己爱民,且政绩不错,是填知邛州现缺、治理邛州的合适人选,所以汪应辰上奏《荐李蘩知邛州札子》,向朝廷推荐李蘩填知邛州现缺,这样“约束严明,防察周密,乃能革去积弊”[9]48。

当时眉州、汉州、涪州守臣皆阙。而这几个州民政财赋所系非轻。汪应辰认为知资州鲜于侃和成都府通判任俊臣是填这些守臣空阙的较好人选,其中鲜于侃:“聪察敏健,喜于立事,淹历世务,所至有声。”而右朝奉郎、成都府通判任俊臣系名臣之后:“好学有立,忠信洁廉,表里如一,详练世务,尽心职事,可以为循良之吏。”[3]140所以汪应辰极力向朝廷推荐鲜于侃、任俊臣两人,结果获得朝廷同意,其中任俊臣差知涪州。

任俊臣任知涪州之后,成都府通判职位出现空缺,汪应辰又向朝廷推荐于輗、程价:“应辰伏见左奉议郎、知成都府华阳县于輗,明敏公正,强立有守。……又伏见右通直郎、前佥书资州判官厅公事程价,气识坚明,思虑沉密,奉公如己,见义必为,顷知蜀州江津县,革弊拨烦,不扰而办。”[3]140希望朝廷于这两人中差一人通判成都府,协济职事。

前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李焘忧服将满,汪应辰高度评价李焘并极力向朝廷推荐他:“笃志学问,无他外慕,安贫守分,不妄取予。……今者从吉在即,所有原降省札,四川制置司已缴纳尚书省外,应辰不敢僭易,辄有论荐,又恐钧慈欲知其人,谨此上禀。”[3]139乾道三年(1167)李焘被召赴朝登对,除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10]11914。

汪应辰任满回朝廷,仍向宋孝宗上《荐蜀中人才札子》,极力举荐樊汉广、宇文绍奕、于輗、任忠臣、谢中、王价等蜀中人才:

伏见左朝散郎、通判眉州樊汉广,居家孝友,当官廉勤,可以为奉法循理之吏。左承议郎、通判剑州宇文绍奕,好古博雅,敏于吏事……。左奉议郎、辟差充四州总领所主管文字于輗,材力优裕,从容治办,听狱讼,理财赋,皆得其要,今四川总领所实赖以济。右通直郎、通判文州任忠臣,公廉有守,内行谨饬,通晓民事,尽心不苟。左文林郎、新成都府府学教授谢中,学问详明,操履修洁,讲究事务,常有捐躯徇国之志。左武大夫、成都府路副将、嘉州驻札王价,材勇忠朴而谨守法令,久历行陈,屡立战功……伏望圣慈特赐裁酌。[9]46

五、余论:系斯民之休戚为甚切

乾道五年(1169)底,汪应辰在蜀任满回朝,除任吏部尚书,随后上《论爱民六事疏》,向宋孝宗提出只有做好以下六个方面,才真正是爱民:

其一曰:陛下虽有爱民之诚,而良法美意,推而行之者,则在监司郡守。今之监司郡守,多不实选,是以民未必皆被其泽。愿陛下精择其人。久任其职考核其课而进退之。

其二曰:献言进计之人,类多舍循常而好纷更,盖循常之功未必有可见之迹、可喜之事。而纷更之说,听其言则美,施于事则悖,民受其弊,当在于此。

其三曰:榷货之利,今数倍于前代。州县或科敛以取办,虽未能蠲减,不宜有所增加,以重困民力。

其四曰:州县费用,比承平时不止十倍,岂复更有羡余?贪猾之吏往往刻剥进献,顷虽禁止,未能尽革。自今有犯令者,陛下必行黜罚,以明示好恶。

其五曰:收籴粮储,缮修器械之类,诸所费用,悉宜计其实值,给降本钱。无使州县于百姓重赋之外,后有此等赔累,或更并缘肆为奸利。

其六曰:民竭其财力以养兵矣,而又欲以民为兵,恐其不足以御盗,……今虽以籍定,若免其教阅,而约束州县,毋或非时追集,违法率敛,庶几疲瘵之民得以安业。[4]38

汪应辰提出,上述这六个方面措施“皆系斯民之休戚为甚切”,次第而施行之,减轻民众赋役负担,从而真正达到爱民目的,才能“以固邦本,以承天意”[4]39。这实际上是汪应辰对自己长期地方执政爱民思想的深刻总结。汪应辰的爱民思想,一方面与其深受儒学熏陶、崇尚仁政有着密切关系。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汪应辰无疑是完全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将其升华为爱民思想。另一方面,他的爱民思想也与其贫苦出身和经历有关。汪应辰出身于贫苦之家,历经两宋之交的剧变,中举后又长期为官地方,这种出身经历让他深刻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

综观汪应辰在蜀治绩,其爱民思想从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蜀期间他始终以爱民为念,关注民生,尽力革除当时蜀中诸多民政弊端,减轻百姓赋役负担。面对不期而遇的乾道三年(1167)夏秋蜀中大旱,他在充分了解各地灾情的基础上,措置赈灾济民有方,使百姓安然度过灾荒。同时,他还积极措置川蜀边防事宜,并出于公正公论,极力向朝廷荐举蜀中人才。正是因为汪应辰在蜀突出治绩为当时四川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宋孝宗才高度评价汪应辰“卿久在蜀,宽朕西顾之忧,军政民事革弊殆尽”“治蜀甚有声,且留意民事如此”[1]11881。可以说,汪应辰在蜀突出治绩从实践上充分诠释了他那心系斯民之休戚为甚切的爱民思想,反映了汪应辰高尚的政治品质和突出的政治才能,留给后人深刻启迪。

[1] 脱脱.宋史:卷387[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汪应辰.文定集:卷13[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 汪应辰.文定集:卷5[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5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93.

[6] 巴家云.宋代四川专行铁钱的考察[J].中国钱币.2005(3):16-18.

[7] 汪应辰.文定集:卷4[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8] 脱脱.宋史:卷34[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汪应辰.文定集:卷6[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10] 脱脱.宋史:卷388[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邱忠善]

A Study on the Achievements in Wang Yingchen's Official Career in Sichuan

XIA Shihua1,2

(1.Institute of Zhuism,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WANG Yingchen held the post of Zhi Zhi Shi(an official title)in Sichuan from 1164 to 1169. He was alway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people, and abolished many abuses of the civil administration in Sichuan to relieve the burden of the masses. During the great drought of Sichuan in the summer and autumn of 1167, he asked for information of the drought fully, and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well relieve the people in stricken areas. In the same time,he arranged the matters of frontier defense in Sichuan positively, and did his utmost to recommend Sichuan's talents to the imperial court. The prominent achievements in WANG Yingchen's official career in Sichuan were highly praised by the emperor Song Xiaozong as well as his love for people. WANG's administration in Sichuan fully reflected his deep love for people in practice, which give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later generation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NG Yingchen; official achievements; Sichuan

2017-03-0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4125)

夏时华(1969-),男,江西玉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宋史。E-mail:zcxshua@126.com

K245

A

1004-2237(2017)02-0036-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2.006

猜你喜欢
蜀中朝廷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
揚雄蜀中遺迹考釋
张丰华辨治蜀中小儿过敏性咳嗽经验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蜀中九日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