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研究

2017-04-13 14:09刘菲菲苏国红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工匠育人

刘菲菲, 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理工科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研究

刘菲菲, 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工匠精神”一词有着丰富而鲜明的时代性内涵,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相吻合.在理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理工科院校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四条路径着手强化工匠精神教育.

工匠精神;理工科院校;内涵;现状;培育机制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这样传统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汇首次出现于治国安邦的政府工作文件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作为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理工科院校,是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鉴于此,在理工科院校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1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培育现状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阅读和研究了学者们的相关文章后发现下面几种观点较为全面.

李小鲁认为工匠精神是“专业态度、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统一”,首先工匠在专业上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技能和技艺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其次应该具备强烈的职业追求,将职业视之为值得不懈努力的事业,视之为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工匠精神的根本体现;最后是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工匠更高层次的要求.[2]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素养,其中渗透着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刘建军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征是精益求精,包括专业认同,敬业乐业,专注专一,全情投入,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内涵.[4]

可见,学者们已经从不同层面对其作了探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对工匠精神作进一步的解读,以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使之在充分领悟工匠精神意蕴的基础上更好的践行.

1.1.1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细的态度

真正的工匠都有一种严谨踏实的态度,看重规则也恪守规则,认真对待每道工序,绝不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也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丝毫差错,将工作的精准、精确、精细和生命等价起来,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工艺流程,精益求精已内化为他们心中的信仰.

1.1.2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工匠们一直坚守的信条.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和进行发明创造,孜孜进取,刻苦钻研,把简简单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对待产品,工匠们从不满足于通过质量检验这个最低要求,在他们心中有着更严苛的一套检验标准,愿意发挥全部的智慧和潜能去实现它.他们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享受这种责任感和自豪感.

1.1.3 工匠精神蕴含着坚守专注的恒心

坚守专注,这是工匠人文精神的重要展现,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短期的训练也许可以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但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大国工匠.只有放得下诱惑,耐得住寂寞,隔绝一切外界纷扰,醉心于自己工作的人才能走上技艺的巅峰,才能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工匠们拥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恒心和韧劲,也有甘于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和智慧的动人情怀.

1.1.4 工匠精神蕴含着创新的实质

创新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一环,为工匠精神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性内涵,也是工匠精神可持续的动力所在.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加入了创新和突破的元素,好的工匠总能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思路,给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会自觉得将这种创新思维运用其中,改进工作方式,促进工作效益的提高,进而使我国各行各业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1.5 工匠精神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精神

工匠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技术信息,还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揣摩和领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只有在反复操作和不断摸索中才能实现一次次突破和超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细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坚守专注的气质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都需要通过实践才得以锻造和提高.因此,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着力点,也是落脚点.不难发现,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往往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说得少,做得多,在他们身上有股行胜于言的力量.

1.2 我国理工科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理工科院校主要是指以理工科专业为主,以培养市场广泛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直接目标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院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理工科院校自身的特性,近些年来在育人方面逐渐出现一些偏差,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重科技轻人文

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十分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锻炼,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繁重的课程任务迫使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精力用在上专业课和做实验上,很难接触到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也几乎无暇参与文艺审美活动.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造成他们人文素养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很难胜任毕业后的工作要求.

1.2.2 重功利轻理想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要看到实用主义在高校中有所抬头,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关注工资待遇,忽略或抑制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在人际关系上追求所谓的人脉,盲目广大交友圈,本应纯洁的同学交往明显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和勇气,亦没有为了未来发展而潜心修炼自己的决心和恒心,急需要用工匠精神来驱除浮躁,涵养匠心.

1.2.3 重知识轻能力

理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要求培养的大学生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创新创造的精神和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生个人因素,致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慢慢弱化,质疑和批判精神日益淡漠,由于实践锻炼的缺乏,大学生难以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也很难在实践中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理工科毕业生在掌握技术理论方面上手快,但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并且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与人合作意识较差,必须花半年左右的时间接受培训才能逐渐适应岗位.

1.2.4 重专业轻素质

理工科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但是人文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素养不高.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对待工作缺乏严谨踏实的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责任心和上进心都不强.对待工作马虎应付,在短期内频繁跳槽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缺乏一种视职业为事业进而潜心研究的匠心.二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都不强.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进一步使得他们在挫折面前无所适从,缺乏一定的情感韧性,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伤人案件屡见报端,震惊社会,也从侧面反映出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

“高校需要与社会接轨,但它同时必须站在比社会更高的层次,高屋建瓴,清醒冷静的思考”.[5]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涵养大学生的匠人气质,对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大学的终极育人目标极为必要和迫切.当前,呼吁理工科院校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就是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提出来的,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理工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

2.1 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

当前校园内,浮躁的风气渐盛,在大学生身上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够,对于“我是谁,我将要往哪去”这类问题缺乏理性而深刻的思考,致使大学生一边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一边幻想诗与远方.眼高手低、学业不精、知识窄化、生活宅化成了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通病.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操守.在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养成细致严谨、重视技能、形成专注的习惯,以此更扎实地做好学问,还能作用于人本身,让个人在快节奏的浮躁的商业化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6]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精细的态度和追求极致的精神能有效调整大学生的学习认知,促使其学习态度的转变,于是愉悦感代替了麻木,学习的心理状态变得更为轻松和积极.此外,工匠精神创新灵动的特质,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对抗思维的机械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匠精神中潜在的理性和善性又培养了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抗压和耐挫能力,增强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以工匠精神涵养大学生沉潜专注的匠心,无疑为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工匠精神,有利于理工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每一所院校有各自的学科背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但是无论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最终目标都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理工科院校引入工匠精神,对于缓解近年来形成的“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的误区,改变社会对理工科学生的刻板印象,以及满足企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理工科院校引入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理念和目标内容,有利于促进理工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合理完整的现代公民和具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社会领导者”.[5]多家企业在招聘时也表示,所谓的经验和能力都可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锻炼中获得,但是爱岗敬业、踏实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和职业素质等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来的.大学作为学生迈入社会前系统学习的最后阵地,必须自觉担负起培育大学生匠心的重任,必须明确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在工作中体现出的能力、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状况的直接反映,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评价过程就是对院校综合实力的鉴定过程,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以此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工匠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增强理工科院校的文化底蕴.

2.3 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是由其产品的质量决定的,为什么德国和日本的产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就是因为他们秉承了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和耐心.而纵观国内市场,中低端产品随处可见,优质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中国制造潜意识中成了粗制滥造的代表.地沟油、毒奶粉事件一次次刷新了国人心理承受的底线,迫使他们将消费眼光投向海外,加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日益变化,开始追求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从电子产品到奢侈品,甚至连电饭煲、马桶盖这类日常用品也要不远万里从国外购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反思,董明珠就说道,像马桶盖、电饭煲这类日常用品技术含量很低,不难制造,“但是,我们的工业技术如果不标准,消费者买了电饭锅后,煮熟的饭就是不行.”[7]这也从侧面暴露了工匠精神在我国制造业中的严重缺失,急需用工匠精神来为企业“铸魂”“塑骨”.企业只有迎合大众的生活追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产品和服务中注入匠心,“把产品视为自己的孩子”,提高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只有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工作中始终贯穿工匠精神,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优秀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未来的企业劳动者,因此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就是高校对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2.4 工匠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持

当前,世界工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美、德等国从自己的国情和世界发展形势出发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中国也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8]强国必须先强质,这就不得不以工匠精神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只有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锻造制造业的灵魂,才能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此外,工匠精神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蕴含着平凡的思想,是一种以平凡为荣的精神.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实质上都是为社会运行铺轨的普通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普通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鼓励他们兢兢业业,潜心钻研,做本行业的精英和骨干.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生活的愉悦感,而这一美好图景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深层渲染,需要以工匠精神来对抗世俗的浮躁,涵养自己理性平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3 理工科院校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路径思考

理工科院校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原有途径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应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来加以实现.因此,可以尝试从下面四个路径着手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

3.1 通过思政育人培育工匠精神

思政理论课是融知识型与思想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突出.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引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厚植理想信念,扫除思想困惑,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也是思政理论课践行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内容入手,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的育人要素,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同时努力使教学内容符合“三贴近”原则,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兼顾专业特色,使教学方法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重点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理顺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自我完善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具备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教育,厘清工匠精神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精神支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要通过“国情”“国史”的讲授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伟人们是真正的民族脊粱.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要紧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形势,了解工匠精神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转型和强国战略实施中所起到“精神之钙”作用,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用工匠精神澄清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错误和模糊认识.二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形式、手段,让思政课堂焕发出新魅力,打造同学们由衷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本人就是工匠中的代表,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在教学中更应通过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3.2 通过专业育人涵养工匠精神

每个专业的开设既有其工具价值,也有其生命意义上的价值,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授受,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专业课所蕴含的育人作用不可被忽视,培育工匠精神有必要发挥各专业的育人合力.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是实现专业育人的必须,也是提升专业课程实效性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中渗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充分挖掘和扩充专业课中的工匠精神教育要素.在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专业课内容和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注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认真学好“技”的基础上不放弃对“道”的追求,脚踏实地的同时依然怀有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和追求.例如机械专业,在机械绘图课程中,学生就需要具备扎实的绘图知识和构图绘图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观察机械,会不自觉地分析设计的原理是什么,性能特点有哪些,逐渐养成善于捕捉、琢磨、并进行提炼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活、用生活、创生活”的素质.又如土木专业,也可以大力利用课程知识涵养匠心,孕育匠魂.比如,在学习混凝土原理时,大可将其与人生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去体悟网上流传的兼具趣味与哲理的段子:“人生如混凝土,内心没有钢筋意志,是经不起拉扭弯剪各种折腾的”,“人生如混凝土,不论在什么地方,要有刚度,也要有一定的弹性,越超静定才越安全.”[9]培养学生刚毅大度、能屈能伸的性格.实践证明,一个有硬度也有韧度的人才能更好的面对生活、适应生活和享受生活.

3.3 通过文化育人提升工匠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力量的重要内容,承载了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讲求“思心一致,不闻雷霆”的敬业精神,呼唤人们除去浮躁,用纯粹平和的心态追求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有志者,事竟成”的自强精神,引导人们坚持不懈,用信仰的力量克服困难;中华优秀文化倡导“绝知此事要躬行”,启发人们远离纸上谈兵,要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人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通过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淡薄名利,勇于坚守,提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知足者仙境”.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无疑能使工匠精神教育产生更深远、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文化育人强化工匠精神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力度,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追溯工匠精神的缘源.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群体,要通过相关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他们的文史知识,弥补他们人文素养的欠缺,比如通过欣赏古典音乐和绘画作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中国陶瓷艺术鉴赏等课程,让大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下感受工匠精神的真谛.二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邀请知名创业者、文化名人走进校园讲述他们成长成才故事,推动人文精神的培育,启迪人生智慧.三是开展艺术类知识竞赛,如追随当下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国古诗词大会,重新唤起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无形当中重塑他们的价值观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3.4 通过实践育人强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要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内心自觉,就离不开实践这种方式.工匠精神的最终教育效果也只有在实践中方可得到检验,实践是提高学生反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理工科院校应主动加强与校外企业、公益组织等不同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互动,丰富实践育人的文化内涵.在这其中,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是最重要形式,企业提供的实践场所,实践模式都具有规范性,这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熏陶无疑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有力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在进行实践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实施这种“厂校结合”的方式时间要尽可能推前,就目前状况来说,大学生进厂实习时间固定在毕业前期,而大学阶段早期都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指导,大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很难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即使发现也很难坚持.而到了实习阶段,大学宝贵的学习时光基本结束,即使学生认真完成实习,工匠精神的培养略显成效,但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时间已经浪费.二是企业接受大学生进厂实习,多是以获取廉价劳动力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不甚关注,对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和技能也不关心,因此与企业寻找利益契合点,发挥企业在实践育人,服务社会方面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OL].(2016-3-5)[2017-4-21].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

[2]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5-13(005).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38-39.

[5]夏伶,王琳.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30-131.

[6]熊伟.工匠精神的文化意涵[J].中国信息化,2016(4):12.

[7]武志军.“工匠精神”:开启高品质时代[J].中国品牌,2016(4):42.

[8]国务院.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N/OL].新华网,(2015-5-19)[2017-4-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19/c_.1115331338.htm

[9]人生如混凝土[N/OL].豆瓣小组,(2011-7-2)[2017-4-21].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83599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raftsman’s Spirit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U Fei-fei , SU Guo-hong

(College of Marxism,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word quot;craftsman’s spiritquot; has a rich and distinctiv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hool,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To this end, th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n integrate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pirit .

craftsman’s spiri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cultivation mechanism

G642

A

2095-7408(2017)05-0062-06

2017-09-15

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体系与实现机制研究”( 2014zdjy064).

刘菲菲(1991— ),女,安徽池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苏国红(1965— ),女,安徽芜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工科工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工匠赞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