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弗莱雷的学生观探究

2017-04-13 14:09林婵玉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弗莱意识教育

林婵玉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保罗·弗莱雷的学生观探究

林婵玉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巴西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人物.他的“被压迫教育学”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教育思想体系之一,是弗莱雷一生教育实践经历汇聚的精华.弗莱雷对学生的认识上提出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观点.通过“唤醒学生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把学生培育为‘自为的人’”四个方面来诠释弗莱雷对“被压迫着的学生”认识的观点,并探索其观点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保罗·弗莱雷; 学生观; 对话; 批判意识

保罗·弗莱雷(1921-1997),巴西著名教育家,20世纪批判教育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保罗·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批判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解放,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教育体系.弗莱雷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自出版以来,这部革命性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光英文版的就已经出售了75多万册,影响深远.如果用这部著作的主要思想来反观我国当前教育现实,学生难道不正是教育中的“被压迫者”,在各种控制压制下完全丧失了自我生命的完善和充实吗?

所谓学生观,即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所处地位的认识.弗莱雷的学生观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人本主义的特征.弗莱雷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探索教育理论中并不断加以实践,他反对灌输教育,反对压迫式教学.弗莱雷对“被压迫者”深表同情,他对学生的界定有一个新的角度,即赋予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份——学生教师.学生与老师是平等互学的关系,教育在于唤醒学生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把学生培育为“自为的人”.

1 唤醒学生的意识而非灌输

“意识化”是弗莱雷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被称为“觉悟”或“良知”.“意识化这一词来表示通过教育唤醒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意识,反思自己并最终获得解放.”[1]弗莱雷认为教育过程是唤醒意识的过程,教育在于提高人们的觉悟,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既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人们获取自由的必然途径.

在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绝对施教者和权威者,丝毫不容置疑,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永远不会平等.灌输式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讲解,目前我们的教育也正饱受讲解这一弊端的损害.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内容,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活力和主动性,很明显无条件地接纳,课堂往往毫无生机、死气沉沉.作为讲解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拥有控制权和支配权,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机械地记忆书本内容,学生演变为存储知识的“容器”.“教师往容器里装得越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2]以这种讲解方式进行的教育就是毁灭和残害,而不是唤醒与引导.学生天性受到空前的压迫,他们对老师产生了完全的依赖和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看到自己,已经迷失自我主体的概念.灌输式教育否认了教育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在这种误导的制度下,学生变得麻木,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每每会不适应而被淘汰出局.

作为从应试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从小接受填鸭式的教育,题海式的训练,书本知识的灌输,听从教师的意愿安排,甚至堕落成为考试机器,无形中已慢慢演化为弗莱雷在书中所说的“被压迫者”.应试教育的阴影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曾经被各种规则、教条和特定的课程奴役而不自知;在教师、家长的三令五申下被驯服,不能主宰自己.因此,哪里有压迫,那里就应该有“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历练人的过程,在汲取知识源泉的道路上,更应该以自己的意识去感受,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眼观去审视.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激发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自己为自己承担起责任,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2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而非剥夺

2.1 学生是平等交流的个体

人是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的对象,两者必须建立起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有在互相承认各自主体的独立性,在知识传播过程中随着思想的交流、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光芒,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弗莱雷认为应把学生看成是平等交流的个体.这就意味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学生身份特点各异,文化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按照弗莱雷的观点,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课堂问题讨论中,教师应该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提出质疑,自由平等地向教师讨教.

2.2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要实现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必须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对话是教师和学生针对共同的学习与行动任务而进行的接触.对话是相互尊重的合作活动,是学习和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对话教学是民主思想教育中的体现,促进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有效的对话教学应注入“平等、爱、谦恭和信任”[3]等条件.对话双方是平等交流的主体,交流中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支持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对话双方的态度应该是谦逊的,并不存在一方强于、高于另一方,彼此是相互信赖的关系,才可能就真实具体的想法展开讨论.

教师要尊重学生话语权,不能片面地坚持一己之见而排斥学生的思想.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教师应以开放的胸怀,坦诚相待,平等交流,给予合理的回应.例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是以中年人的角度去刻画自己父亲的形象,在离别时看到父亲笨重的身体翻越铁道月台买水果的情景而泪流满面.然而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如果并没有与父亲离别的经历,是很难体会文中父子情深的那种感受,甚至有学生为此解读出了作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这一问题来.这显然是不利于课文主旨内容的把握,教师如果忽视学生这一想法,压制学生的话语,并没有充分发挥课堂资源生成的作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和经历首先联想到的是交通规则问题,这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刚好契合的,因为他们在对交通规则必须遵守这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教师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父亲愿意违反交通规则而着急为儿子买桔子”这一问题,则扭转了课堂尴尬局面,而非压制学生的原始想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而非压迫

3.1 理解批判意识

弗莱雷认为批判意识指的是“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对于形成他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及其改变现实之能力的深刻意识.”[4]批判意识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挑战既定的理论或观点,是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轨迹和新的领域的勇气和思维.在《中庸》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审问”、“慎思”和“明辨”就已经很完善地阐释批判意识的基本要义.此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无不在诠释批判意识的重要性.批判意识是人最高层次的主体意识,能够到达这一层级水平的人对事物理解深刻,不随波逐流,拥有自信心和强烈责任感,能准确分析原因和现象的关系,妥善处理问题.

应试教育体制下孕育了一批批顺从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他们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默默忍受压制,在他们身上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缺乏时代发展所需的创造能力.“被压迫者”在一种称为“沉默文化”的淹没下渐渐丧失自我意识.教育的目的正是在于打破这种文化上的沉默,形成批判性意识.批判意识是一股积极向前的思维力量,也是创新的基石.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潮流中,我国要想坚定不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培育出更多的创新杰出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破旧立新的革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因此,当前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3.2 如何培养批判意识

3.2.1 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常常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者对社会和世界的这种好奇,能结合自我审视发展为独立思考,在面对探究对象能更严谨地去审问所见所闻,解读现实的意义.教育作为求知的行动,教师应激发学生对知识领域的好奇,允许学生以批判意识投入到学习当中,协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经验获得一种缜密的理解,进而将这种理解转化为知识,超越既定的认知结构,使思维开阔明朗.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是激发学生天生的好奇,而不是驯服.

3.2.2 敢于质疑和提问

弗莱雷认为敢于质疑与提问是培养批判意识的重中之重.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明确提出是教育即解放的主张.解放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对既定的或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势压迫,加以评判和质疑,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成为勇于承担挑战的人.

质疑既有的知识或观点,并非意味着一味性地反对传统.传统的观念也存在其合理性,与实际并不只有对立.新的观点也未必可以毫不批判审视就加以全盘接受.

教育的过程是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问题,提出质疑,使教学彻底成为一种探究过程,而不是机械记忆背诵与自身无关的原理知识.学生充当发问者,教师应协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给予提示,进而能够更准确、更犀利地提出质疑.在探究对话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充分理解、运用自如,思维得到开发,这对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益处的.

4 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育为“自为的人”

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弗莱雷认为,教育的一大功能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一生都在为争取教育的平等和正义做抗争,希望教育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教育的解放意味着人的解放.人生而平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也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天同覆,地同载”,教育应该平等地对待个体的完整生命,社会也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公平地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弗莱雷看来,贫困现象是残酷和不公平的,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于是他在巴西等拉美国家开展扫盲教育和大众教育,提高无文化者和底层人的觉悟,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促使人们理解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引领人们迈向公平、昌盛的社会.

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弗莱雷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已经大不相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或许早就看不到阶级压迫的现实事例,然而我们身边大部分的人却在有意或无意间已沦为“被压迫者”.总想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但是当我们面对许多现实状况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发觉自己力量的微薄,甚至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被压迫者在内心深处承受着自身建立起来的双重性折磨.这种折磨导致自我意识的丧失,压迫式教学无处不在:

教师教,学生被教;

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教师做出选择并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

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

教师把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2]36-37

教师成为课堂发号施令者,学生成为唯唯诺诺的奴化对象,压迫式教学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忽视了生命个体内在的无限潜能,学生成为教育的牺牲品,被异化为社会的工具和附庸,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头脑中堆满了生拉硬扯、机械枯燥的概念,缺乏自我觉悟和精神对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为的人”,在教育上创造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去充分展现自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懂得自己把握;给学生更多的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问题,让他们去自由探索.

5 结语

解读弗莱雷提出的批判教育思想理论,他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二者关系的分析鞭辟入里.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深远,使我们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了进一步新的认识与反思.保罗·弗莱雷的学生观,立足于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当今我国学生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启示意义.我国现阶段推广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放在了教育本位上.素质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智慧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完善.我们的教育要在于唤醒激发学生的意识,让学生成为会思想的芦苇.而不是通过各种生塞硬灌,让学生在各种知识内容的机械记忆中丧失活力.课堂上打破话语霸权,重在启发诱导学生的思考.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如今的教师依旧掌控着课堂话语霸权,被压迫的学生比比皆是.教师应该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培养批判意识造就创新人才.弗莱雷反复强调对话教学的重要性,教育课堂应崇尚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汇聚思维合力,对话教学应成为一种潮流.综上所述,弗莱雷的学生观可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价值.

[1]娜日苏,鲍晓艳.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95.

[2](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 译,徐辉 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6):58-61.

[4](英)彼得·贾维斯.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M].王秋绒 校阅.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270.

A Study on Paulo Freire’s Thought of Students

LIN Chan-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China)

Paul Freire, the Brazilian educator, was the founder and representative of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praised asquot;legend when he was alivequot;.His treatise“The Oppressed Pedagogy”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the world.It is the essence of Freire's lifelong educational practice.Freire put forward a cross - temporal view of the students.Through “awak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respect students' discourse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rain students to free man” in way to explain Freire’s thought of Students.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try to explore his significance of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aulo Freire; student; dialogu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G40-09

A

2095-7408(2017)05-0085-04

2017-07-03

林婵玉(1994— ),女,广东汕尾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弗莱意识教育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国外教育奇趣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英国 FLYGER 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