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2017-04-13 16:53赵华明
关键词:公安民警公安机关舆情

赵华明,高 锋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a.科研部;b.法律实务系,辽宁 沈阳 110161)

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赵华明a,高 锋b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a.科研部;b.法律实务系,辽宁 沈阳 110161)

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以其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成为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重点方向。通过以引导策略为切入点,分析了公安机关应对舆情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方法、执法规范化等视角阐述了公安机关应如何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公安机关;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成为重要的通讯手段。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身边随处发生的事件通过微博、微信可以迅速传播到网络上,大量的关注、评论随即涌进互联网空间,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所形成的网络舆论能更加快捷地反映社会公众的心声,对监督政府工作、促进社会进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网络舆论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稳定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在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监管还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网络舆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管控。一旦其偏离道德底线、触犯法律,就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潜在的危害性。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公安机关在自媒体时代下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能够有效地引导和监管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就必须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

根据腾讯公司2016年度财报统计,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活跃账户达到8.89亿,QQ活跃账户达到8.68亿,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8%和2%。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通过互联网上传后,便可在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中迅速传播开。大量的网络用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基本情况,形成新的网络关注点。

2.网络舆情具有迷惑性

网络事件的传播不仅仅是采用简单的文字形式,同时还配发图片和视频,这就使得网民在关注事件时获得了视觉的冲击,产生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传统媒体为了争夺舆论的主阵地,一改以往的报道模式,而将网络事件直接引用在自己的媒体上进行报道和评论。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交相呼应下,网民不再探究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而开始大量地转发与评论。

3.网络舆情具有非理性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往往参杂许多人为的因素。在自媒体时代下,网民往往充当着记者的身份,却不具有记者的职业素养。他们只是将片段化的事件呈现在网络上,加之个人的主观色彩,使得事件往往偏离了本身的真实性。而观评者并不是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看待事件,他们在评论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动机,愤怒、谩骂、攻击充斥着网络空间。网络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原有的面貌,而是呈现出传播者的烙印。

4.网络舆情具有潜在危害性

网络不仅仅是网民释放情绪的空间,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网络舆情一旦被点燃,就会冲击现实社会。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公安机关在最初的调查过程中将肇事车辆的时速认定为70码,这引起网络舆论的一片哗然,随后在网络上便催生出一个新名词“欺实马”。一个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通过网络的渲染,最后演变成为公权失范的典型,公安机关的权威受到严重的质疑。网络舆情的潜在危害性不仅对公安机关今后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更是使得社会公众丧失了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感。

二、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上看,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并行的今天,自媒体日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阵地,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已经在社会公众群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的价值走向。而公安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在思想、队伍和方法等处理机制方面尚有很多的不足,存在很多问题。

1.应对媒体的自主意识淡薄

在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我们的民警是不愿意面对媒体的,担心“说错话、办错事”,被媒体抓住漏洞予以放大,使自己处于被动局面。造成这种观念的原因既包括个别不良媒体为吸引公众眼球,带有偏见色彩进行报道的因素,也有公安民警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不懂得借助媒体提升工作效率的落后思想。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关系日益紧张,而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感逐渐增强,公安民警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执法工作举步维艰。

2.缺乏有效应对舆情的专业队伍

在“5.7杭州飙车案”中,2010年5月8日杭州交警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公安机关初步认定肇事车辆的当时车速为70码。此言一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网民们纷纷质疑鉴定报告的真实性。虽然公安机关在随后的公布中将肇事车辆的时速认定为84至101码,但并没有对第一次鉴定结论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网民们的质疑之声仍然不断,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受到极大的挑战。透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公安机关在应对舆情时所欠缺的是“公关意识”。及时回应舆论、发布准确的舆情信息是公安机关应对媒体的主要工作之一。而现阶段,公安机关并没有自己专门应对媒体的“公关队伍”,其对外宣传部门的民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公关培训,掌握的信息混乱,导致无法自如地应对媒体,对外发布信息口径不统一,不仅没能化解网民们心中的疑虑,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最终结果是警民关系对立,社会矛盾加剧。

3.“早期滞后、后期草率”的舆情处置

当网络上出现舆情事件时,公安机关的处置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表现:一是“置之不理、放任发展”。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任其在网络上发酵,希望时间能淡化公众的关注。这种心态常常会导致公安机关失去了初期处置舆情的黄金时间,最后导致舆情无法把控。二是“不辨真伪、紧急处理”。当舆情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网络上已经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时,公安机关不得不出面平息,紧急应对。但这种处置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网民们的胃口,无论公安机关处置的对与错,事件本身已经定型化,网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云南消防兵抢险自拍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自拍事件在网络上一经公布便引起了网民们极大的愤慨,消防官兵被贴上了“漠视生命”“拍照杀人”的标签,相关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事件本身进行调查和公布,而是在事件已经发酵、形成舆情阵地时,才草草地公布调查结果,并将涉事人员辞退。而事实是几个消防官兵在等待救援设备到现场的空闲间进行自拍,“漠视生命”的标签未免有些严重了。可是当舆情已经形成阵地时,真相已经不重要了。相关部门的查处不仅没能平息民愤,反而使得公众对公权力失去了信任感,这种处置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三、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以其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成为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主要采取引导和管控两种手段,而在这其中,引导理应作为首要策略。引导策略应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两个阶段。

1.善待媒体,树立正面形象

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遭遇到的各种非难和阻挠的重要原因在于警察失去了权威和社会公众对警察的不信任感,而引起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于警察与媒体的对立关系。如前所述,网络舆情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警媒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不仅不能缓解警察目前所面临的窘境,反而加剧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抵触情绪。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安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思想,不应将媒体视为挑战者,而是应将其视为传声筒。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宣传,将公安民警的正面形象在媒体中传播开来,让公众了解公安民警的日常执法工作,增进与社会公众联系的纽带。

沈阳市大东区的多家派出所开设了社区微信公众号,与本辖区的居民建立起了沟通的渠道。通过微信,基层民警可以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难题,逢年过节发送慰问祝福,成为警民和谐关系的新典范,这种思路值得我们推广。应对网络舆情,公安机关的大量工作不应当是在处置阶段,而是在舆情爆发之前,即所谓的“事前引导”。事前引导的核心在于公安机关积极宣传,构建起和谐的警民关系,树立起警察的正面形象。通过事前引导,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阻力和干扰,而在应对舆情时,其发布的官方信息也会得到积极的回应,真正树立起公信力。

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代表着本部门的整体形象和素质,他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处理进展和社会的反映。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始于1990年,时至今日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该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运转起来,特别是地方公安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与媒体沟通、回应社会的作用。2012年重庆“周克华案”的新闻发布会广受诟病,整场发布会没有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正面答复,甚至没有安排记者提问环节。重庆市公安局失去了一次引导舆论,树立形象的绝佳机会。我们认为完善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重视。新闻发布会绝不是简单的通气会,它是公安机关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向社会公布信息、回应社会质疑、引导舆论走向、树立自身形象的重要渠道。它是公安机关进行“事中引导”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新闻发布会,不仅可以还原事件真相、揭露网上不实之言,而且可以平息舆论质疑之声,引导网民回归理性的思维,这将会为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带来积极的效应。

(2)从人员上重视。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应当具有突出的业务能力和公关能力。新闻发言人应当精通法律、公安等专业知识;掌握事件的准确信息;语言严谨。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应当尊重媒体、举止得当,特别是面对媒体提问时,应掌握回答技巧。一方面,发言人要对舆论关注的问题进行正面回应,不能闪烁其词、无可奉告;另一方面,对于阶段性信息注意措辞,为后续的调查留有余地。

3.积极回应,规范执法

公安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摆脱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处置网络舆情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新时期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网络舆情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一旦其形成舆论阵地,势必会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正常执法,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当发生舆情事件时,公安机关应积极对舆情进行调查,及时公布信息。2016年底,一则“走亲戚三日要登记”的舆情开始在网络上传播,齐鲁晚报等传统媒体持续跟进,一时间引发了网民对政府的批评与责骂。济南市公安局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上予以澄清,并对山东省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最后成功地化解了一场舆情危机。公安机关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公众沟通,通过微博、微信了解网络舆情,及时调查、反馈公众关注的信息。

“打铁还需自身硬”。公安机关引导舆情、树立执法权威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求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2016年,“三亚检查民警执法证”的视频在网络上暴出,网民们一边倒地对三亚民警的执法工作给予赞同和认可。在视频中,虽然民警采取强制手段将私家车主带离,但在整个过程中,民警表明身份、出示警官证、警告等每一个执法行为都非常规范,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既是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树立正面形象的必然条件。公安民警的规范执法不仅会提升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在处置网络舆情时,社会公众才会愿意接受公安机关的引导,相信公安机关的调查和处理,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起来。

[1] 寇建波.自媒体时代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6(9):50-53.

[2] 柯 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探讨 [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0-13.

[3] 洪 霞.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探析 [J].公安研究,2014(3):69-72.

[4] 赵 黎.从“重庆周克华案”谈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81-84.

[5] 魏 魏.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0-144.

LeadingStrategiesofPublicSecurityOrgansonOnlinePublicOpinionsincetheMediaEra

ZHAOHua-minga,GAOFengb

(a.DepartmentofScientificResearch;b.DepartmentofLegalPractice,LiaoningCollegeforTrainingManagerialPersonnelOfPublicSecurity)

Since the media age,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ick spread,wide range and large effects,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law enforcement by public security organs.Through to guide strateg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deal with public opinion,and illustrates how to guide the strateg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s,methods and law enforcement standardizations.

public security organs;media;network public opinion;leading strategies

2017-06-2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L14BFX017)

赵华明(1965-),女,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公安法学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4.003

D631.43

A

1672-9617(2017)04-0466-04

(责任编辑祁刚校对伯灵)

猜你喜欢
公安民警公安机关舆情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舆情
公安民警培训课程研发的相关问题研究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舆情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