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04-13 16:53杨桂香王国全
关键词:礼仪互联网+政治

杨桂香,王国全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互联网+”时代高校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杨桂香,王国全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礼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礼仪教育面临教师影响力减弱、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及相对缺乏网络礼仪教育内容等弊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加强礼仪课程中传统道德内核教育内容及促进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发挥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与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等应对策略。

礼仪教育;互联网+;对策分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打破旧的发展生态,实现行业内部的发展突破。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态势,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的活动方式,“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热点,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礼仪教育亟待解决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礼仪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礼仪教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环节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高校逐渐探索出了符合校情、学情的礼仪教育模式,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礼仪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对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礼仪课程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弱化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赫尔巴特提出的传统教学三中心论已然受到了质疑[1]6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礼仪知识的途径日趋便捷化、多样化。与系统性的礼仪课程相比,学生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公关礼仪、求职礼仪等礼仪知识,这无疑削弱了礼仪课程教师的影响力,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后果:

(1)礼仪课程教师的权威地位弱化,高校礼仪教育难以系统开展。教师权威的存在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涂尔干认为:“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1]64高校礼仪课程教师权威地位的弱化无疑会影响高校礼仪教育的开展。以国内某高校为例,校方开设的求职礼仪、社交礼仪等人文选修课程的选修率和出勤率均不理想。

(2)学生获取的礼仪知识良莠不齐,日趋碎片化。针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是多方面的,这需要通过日常礼仪教育和系统性礼仪课程的共同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礼仪知识,这一过程往往带有功利性,所获取的礼仪知识通常与求职、面试等具体社会活动有关。学生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礼仪知识日趋碎片化且无法保证礼仪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

2.高校礼仪教育重“术”而轻“道”

高校礼仪教育的目标应集中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了解并掌握具体的礼仪技术,即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礼仪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的基础上,掌握礼仪规范、原则与技巧,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将礼仪习惯升华为道德行为,即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的礼仪技术的基础上,将礼仪规范与原则内化于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道德修养。第三个层次即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让学生自觉负担起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职责。

在现阶段的礼仪教育实践中,各高校开展礼仪教育课程的形式虽略有不同,但绝大多数高校将礼仪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第一层次的目标实现上,即注重礼仪技术的培养,高校礼仪教育教材编写体例大多重视对形态礼仪、语言礼仪、职场礼仪、校园礼仪等“礼仪技术”的介绍,这类“礼仪技术”多以社交礼节为主,承担礼仪教育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用很少的篇幅去探讨礼仪发展的历史渊源及礼仪的道德内核。这种重“术”而轻“道”的礼仪教育忽视了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这种重“术”而轻“道”的礼仪教育现象也使得大多数礼仪课程教师缺乏对“儒家五常”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核的讲解。西方礼仪作为当今社交礼仪的主流,自然成为礼仪课程教授的重点内容,但在礼仪教育中过分专注西方礼仪而轻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道德内核的讲授则很容易造成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降低,让学生承担起弘扬传统礼仪文化的职责就更无从谈起。

3.高校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

高校礼仪教育的三层次目标决定了高校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礼仪规范和礼貌礼节等“礼仪技术”的教育,更应该成为一种道德修养、道德提升的教育,因此,礼仪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要求[2]78,从这一意义上说,高校礼仪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也应该是高校礼仪教育所应该达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高校礼仪教育的灵魂,礼仪教育的内容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2]80。

在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实践中,通常把礼仪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割裂,礼仪教育课程无论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讲授时甚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共享”的特性正逐渐解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的权威,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入侵亦成为我国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礼仪教育更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4.网络礼仪教育相对缺乏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学生群体与互联网的接触愈发紧密,网络礼仪已经成为高校礼仪教育的一个“新边疆”。在互联网发展较早的美国,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网络礼仪教育范式,如美国CyberSmart网站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伦理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Netiquette网站提供网络礼仪测试及网络礼仪书籍的在线预览[3]。日本和韩国的部分大学将“网络礼仪”课程作为学生的通识课程之一。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网络礼仪的教育依然处于摸索阶段,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礼仪教育相对缺乏,自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以前,我国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单行的《网络法》,网络立法的长期欠缺导致了网络主体在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的欠缺,网络立法和法律意识的长期欠缺使得网络礼仪的构建成为无源之水。

二、“互联网+”时代开展高校礼仪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1.礼仪教育走出课堂——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的礼仪教育活动

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在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4],显性礼仪教育主要通过系统性的礼仪课程加以实现,这类礼仪课程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以往高校礼仪教育实践多将礼仪教育等同于显性的礼仪教育,即礼仪课程的教育,高校开设的礼仪教育课程存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等形式,这类礼仪教育形式的优势在于成体系化、学生成绩考量便捷,但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出席率、选修率不高,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礼仪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往往不够。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其在降低了高校礼仪教育教师影响力的同时也为高校礼仪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互联网+礼仪教育”的新模式。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联网+礼仪教育”形式丰富,属于隐性礼仪教育的范畴,教育者可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建立礼仪兴趣社团,发挥同侪群体的教育引导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覆盖高校的礼仪教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将礼仪教育内化于心,将礼仪规范升华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中国古代礼仪知识大赛”等丰富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通过这类学生群体感兴趣的礼仪教育活动,将课堂上习得的礼仪知识运用于道德实践范畴之中。高校礼仪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利用慕课、网络直播等形式在网络上引导正确的意识形态[5],数年前在网络上争论已久的“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话题已经成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日常礼仪教育的典型案例,在学生生活中推送以热点事件为载体的道德与礼仪教育案例,使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礼仪教育的氛围,能够更为持久、更为有效的发挥礼仪教育的效力。

2.加强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道德内核教育

针对当前我国礼仪教育重“术”而轻“道”的问题,在礼仪教育中加强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道德内核教育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我国礼仪教育自古便讲求“明德尊礼”,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始终结合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不仅是人际交往规范的“礼节”,更是个体道德的约束和养成。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的道德内核含义丰富,传统礼仪教育讲求包括“智、仁、圣、义、忠、和”在内的礼仪伦理道德内核,又讲求“孝、友、睦、姻、任、恤”在内的社会行为规范[6],赋予传统礼仪道德内核新的内涵,使其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求。如在讲解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六德的“仁”与“义”时,除了应让学生了解“仁”是人自身的精神自觉,“义”是由这类自觉教化而成的外在规范之外,还应让学生将“义”的内核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了解“义”的“公正”、“正义”的内涵,结合当下互联网诚信问题等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肉搜索”、互联网诈骗、非法网络贷款等网络暴力与网络犯罪行为是“不仁”与“不义”的,是不符合“礼”的要求的。使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核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现阶段互联网各类行为的判断力。

3.促进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发挥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与意识形态引导功能

高校礼仪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目标一致性,在教育实践的开展过程中,这种目标一致性体现在礼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规范可以通过礼仪教育体现在学生的具体言行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知”,礼仪教育是“行”,促进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即可促进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

(1)将高校礼仪教育纳入“大思政”格局之中,促进高校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礼仪课程教育领域,部分高校已经将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礼仪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高校思政教师担任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礼仪教育课程的教师,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课程成绩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体系。

(2)将网络文明礼仪建设作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组成部分,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礼仪教育课程中。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高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战场,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礼仪教育更应发挥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与意识形态引导的功能,在显性的礼仪教育课程和日常隐性的礼仪教育中加入网络文明礼仪建设的内容,不仅弥补了“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礼仪教育的空白,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高学生识别网络上错误价值观与腐朽观念的能力,有效发挥礼仪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

[1] 李晓莉.论教师权威弱化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教导刊,2015(6):62.

[2] 娄春婷.礼仪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5,31(9):78.

[3] 张 睫,周延欣.网络礼仪的构建原则[J].新闻爱好者,2010(13):32.

[4] 臧义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大学,2012.

[5] 张阿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高教论坛,2016(10):68.

[6] 魏国力.论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全方位的现代性转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219.

TheSituationofEtiquette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CountermeasuresagainstItintheEraof“Internet+”

YANGGui-xiang,WANGGuo-quan

(CollegeofArts,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Etiquette educa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par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Due to the approach of “Internet +” era,the etiquet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nfronted with a multitude of challenges on education content and measures resulting from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i.e.the weakening of teachers′ influence on students,deviation from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lack of the netiquette education,etc.Focusing on the situation mentioned above,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major countermeasures,i.e.developing etiquette education via new media,strengthening the core rol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education in etiquette curriculum,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etiquette and the guidance of ideology.

etiquette education;Internet +;countermeasure

2017-06-12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4049)

杨桂香(1963-),女,辽宁昌图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4.023

G641

A

1672-9617(2017)04-0561-04

(责任编辑伊人凤校对祁刚)

猜你喜欢
礼仪互联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