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路径探究

2017-04-13 16:53郭苗苗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

郭苗苗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路径探究

郭苗苗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不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其思想观念。另外,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总结原因,提出一系列改善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大学生;道德品质;高校;家庭教育

大学生是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传授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其内在修养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在2016年12月8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主流、道德品质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发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正确及时的干预,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大学生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偏失等问题,具体地说:

(1)道德认知模糊。一般来说,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教育大部分注重道德伦理知识的灌输,缺少对于个性心理的关注,忽略个体内部的道德情感因素,造成大学生机械地、被动地进行知识的记忆,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2)道德情感淡漠。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良好的道德认知是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的保障。通过学校的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热情、真诚与自信的状态,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状况存在问题,如缺乏同情心、感恩心,对待他人和社会都显得过分随意,表现出情感的淡化等。

(3)道德意志薄弱。总的来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的具体表现就是道德自控能力的严重不足。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比较薄弱,并且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

(4)道德行为偏失。经过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且这种道德认知绝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进行道德实践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实践中发生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的状况,由于其自身的不关注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得大学生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容易出现一时的道德认知模糊,或者从众的心理,导致道德行为的偏失。

2.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有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产生消极甚至阻碍作用。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也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譬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他们崇尚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以“个人”为中心,这些思想都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相违背。比如,在学校中,主动帮助同学是为了拉帮结派;自觉帮助老师擦黑板是为了讨好老师;爱护公物、保持环境卫生会被同学嘲笑等等,任何服务他人、不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行为反而会被看成是“傻子”。在这种不正之风的氛围中,大学生能否践行社会规范成了难题。

(2)家庭教育欠缺。家庭环境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环境,也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环境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最初道德认知的形成,但是,一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忽视家庭教育或者不注重教育方式的选择,从而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重外轻内”。过分在意孩子健康体魄的养成,饮食要营养均衡,穿衣要舒适安全,运动要合理充分等等,却鲜少关系孩子的心理发展以及品德发展状况。②家长存在道德行为失范,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家长忽视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到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不能够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将自身的不良品质呈现在孩子面前。③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与交往。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为优渥的生活条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之中,却忽略的孩子精神方面的需要,缺少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实效性,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说: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它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形成了丰富全面的内容体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忽视了大学生层次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脱离了实际,因而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就教育方法而言,传统的“灌输式”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牢固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方式略显单一,也对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产生了影响。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未能达到有效整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等问题,这种以理想化为主的教育,不仅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而且影响道德意识的外化过程,不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4)大学生自身道德观照不够。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他们的道德心理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不完善,同时欠缺坚定的道德意志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不够,使得他们无法依靠自我道德认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而容易发生从众心理并做出从众行为。另外,部分大学生不能常怀律己之心,无法养成良好的自律能力,很容易在没有其他道德约束力的情况下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二、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路径

1.发挥社会环境的保障作用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且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昔孟母,择邻处”,正是孟母对于良好社会环境的选择,才造就了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孟子,成就一代儒家典范。因而,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保障作用。

(1)优化经济环境,为培养道德品质提供物质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始终离不开经济基础并受其决定。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要不断吸收优秀的经济伦理道德,营造健康、有序、文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用良性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健全的市场塑造机制也为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优化文化环境,为培养道德品质提供文化熏陶。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受社会道德文化的影响。社会道德文化属于精神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存在着双重作用。因此,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社会道德文化环境的正面作用,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同时,要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监管,如国家要对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进行严格的审查,选取富有正能量的节目,以此来影响和熏陶大学生,不断提高其道德素养。

(3)完善诚信体系,为培养道德品质提供法律保障。在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完善社会信誉体系,形成对大学生的约束。①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问题,学校要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健全个人诚信档案。②加快推进大学生诚信记录建设。各级学校要做好学生的诚信记录和档案交接,保证学生各个阶段的记录的完整准确,教师也要根据诚信档案综合考察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不断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完善。③完善大学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大学生的一些守信行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对于失信行为要给予惩罚,促使其不断改正,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2.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促使他们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所以,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父母及长辈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包容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是家长及长辈与孩子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沟通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发生意外状况的时候,父母之间不会先指责对方,而是冷静的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宽容、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团队合作意识等品质。

(2)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当前,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家长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不断弱化,大学生也不会主动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困惑与烦恼,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不及时、经常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会使彼此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只有父母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利己,以身作则,才能对子女产生权威性和示范性。对于父母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子女会进行效仿和学习,同理,当父母表现出诸如不孝敬老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斤斤计较、爱贪小便宜等坏榜样时,子女也会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形成不孝敬父母、没有规则意识和贪图钱财等不良品质。因此,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到表里如一,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付诸实践行动,形成稳定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具体地说:

(1)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把握大方向,又要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教育方法。在传统的“灌输法”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丰富方法体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3)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师德修养,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表率。

4.加强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扩宽了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渠道。但是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比如有的大学生由于迷恋网络小说、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影响自己的学业,有的因为过度依赖网络,缺少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人际关系惨淡等等。因此,社会和高校应积极致力于加强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正确引导道德舆论,从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从高校层面来讲,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比如开发集教育与趣味于一体的网站,结合时代潮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达到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的作用。如近年来,随着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高校鼓励学生个人或社团结合自身的特色创建公众号,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对与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事情进行文章推送,文章的内容可以是信息的传递,可以是建议的征集、也可以是好人好事的宣传,等等。这种形式一方面符合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习惯,比起纸质的公告和宣传更加快速和便捷,也更能引起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于无形之中感染大学生,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修养。

(2)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应该发挥作用,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道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倡导“德治”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管理立法,严格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网络道德行为。

5.发挥自身的自我约束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在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注重自我探索、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很多大学生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是进行自我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途径有很多,如集体舆论、教师评语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学会“以人为镜”,对照检查、认识自身在道德品质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严格解剖自己,分析问题所在,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

(2)培养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地、定向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以及行为的心理过程。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自我控制是指用头脑中道德认知的力量控制感情冲动,控制道德言语和道德行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意志力和自我批评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慎独”。

(3)培养大学生自我批评的能力。自我批评是个体基于全面的自我了解、根据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予以指出、克服和纠正。自我批评的过程是个体自我剖析、自我考察、自我监督、自我鉴定的过程,是大学生自我道德品质修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通过自我批评,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估,客观理性的认识自我,找出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三、结 语

大学生是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品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整个民族和社会在世界之中发展的地位。道德品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的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充分认识道德品质水平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重要影响的基础上,要积极采取教育对策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1] 罗国杰.伦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4-358.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6-122.

[3] 王哲.论德育知行转化过程[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3-576.

[4] 李惠超.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J] .现代交际,2016:158-159.

[5] 张宇豪,王茹年.浅谈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及其培养路径[J] .经营管理者,2016:413-414.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MoralQuality

GUOMiao-miao

(CollegeofMarxism,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

The stand or fall of moral quality is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the accomplishment of morality education ta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However,with the adv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formation age,the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are entering our life,affecting our ideas.Meanwhile famil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also have a big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moral traits in various degree,so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mmon theory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traits,t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its existing problems,summarizes the causes,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meliorate problems to improves the levels of students′ morality.

college students;moral traits;college;family education

2017-05-28

郭苗苗(1990-),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

10.13888/j.cnki.jsie(ss).2017.04.025

G641

A

1672-9617(2017)04-0571-06

(责任编辑伯灵校对伊人凤)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