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2017-04-14 11:07叶美莲
化学教与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提问教学效率

叶美莲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夙愿,实现这一愿望的必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针对当前化学课堂设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从明确设问的层次性、把握设问时机、设计有创新性思维的问题等方面,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策略;教学效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14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无效提问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重点难点,浪费课堂时间和学生老师精力。因此,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契机、对象的选择都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提问存在的缺陷

国内近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课堂提问仅为56%,化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问题表述不明确,语意模糊不清,让学生无从回答。

(2)设问漫无目的,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学重难点,浪费时间和精力。

(3)问题难度控制不当,区分度把握不好,导致回答问题的对象片面,不能面向大部分学生。

(4)把握不好提问的密度,课堂从“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5)提问单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有些老师上课时常自问自答,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不足,甚至有些老师只理会自己希望听到的预设标准答案,对于那些异样声音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6)提问没有深度和外延性,有的老师上课时常常把一个完整的问题表述拆分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量的“对不对”“是不是”“为什么”等类似的小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的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启发式思维无益。

二、有效提问的内涵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好的提问即有效提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情景,然后有计划地、带启发性地提问,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明确问题的层次性,问题难度螺旋上升,形成“问题链”。

問题的层次性包含两层意思:根据学生群体层次不同,设问有所不同,对于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提升问题的知识与思维容量,以达到培养其启发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应设计一些与课本相关联的记忆性知识,旨在于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升自我效能感。问题本身的难度和梯度也应该具有层次感,应符合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顺序,呈螺旋上升态,若问题设计太难,会导致课堂陷入“冷冷清清”,学生“启而不发”的僵局,若问题太容易,会导致课堂如“闹市”,学生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流于形式,效率低下。

[案例1]“新制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实录

问题1:(展示一瓶新制氯水)请同学们观察氯水的颜色,根据颜色判断氯水中含有哪种物质。

[生]黄绿色,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因为氯气是黄绿色。

问题2:氯水还有哪些主要成分?请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生1]H2O,H+,Cl-。

[生2]H+:蓝色石蕊试纸或广泛pH试纸;Na2CO3或者NaHCO3粉末。

Cl-:AgNO3和稀HNO3溶液。

[演示实验1]取少量氯水于试管中,往其中加入几滴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取一片pH试纸放置于洁净干燥的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氯水滴在试纸中央,过一会儿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演示实验3]取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放置于洁净干燥的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氯水滴在试纸中央,观察现象。

问题3:描述实验1、实验2、实验3中的现象,并分别得出实验结论。

[生3]实验1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氯水中含有Cl-;实验2中显示溶液pH在5~6,说明氯水显弱酸性;实验3中,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红色褪去,说明氯水中含有H+。

问题4:综合上述实验现象,Cl2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Cl-生成。

[发现问题]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之后又褪色了,是什么物质使得它褪色呢?

[生4]Cl2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深度延伸]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成分呢?Cl2还是HCl?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生5] 用胶头滴管滴1~2滴稀盐酸在蓝色石蕊试纸上,看其是否变红后红色褪去;分别取一片干燥的和用蒸馏水湿润过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收集满干燥Cl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按照学生5设计的实验步骤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问题5: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6]稀盐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干燥的试纸无明显变化;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红色褪去;结论:HCl和干燥的氯气都没有漂白性,氯水中的其他成分起漂白作用。

问题6:氯气与水反应除了生成HCl,还有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你能否把它补充完整?

[生]Cl2+H2O[=]HCl+HClO

[总结]HClO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能够发生微弱的电离,酸性比H2CO3弱。

问题7:综上所述,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生]分子:Cl2、H2O、HClO;离子:H+,Cl-,ClO-,极少量的OH-。

上述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氯水的成分,将繁难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由基础逐渐深入到问题中心,一环紧扣一环,形成一串一串的“问题链”,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特点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规律。

(2)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典型,一节课需要低水平和高水平问题相结合。如果整节课中,所提问题都是限于信息记忆的低水平问题,学生会感到了无生趣,不能激发学生(特别是优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如果所提問题需要的思维容量很大,学生则苦于思索而不得其解,打击学生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案例2]“氯水的漂白性”问题设计

学完氯气与水的反应后,学生清楚了氯水的成分中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能够使品红溶液、红墨水等一些有机色素褪色。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往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氯水,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很快回答“红色褪去”。接着我又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红色褪去呢?”学生分组讨论,我在旁边引导,学生提出了两种可能,归纳为:①氯水中的H+中和了NaOH,使得红色褪去;②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性,将酚酞漂白了。哪一种解释才是真正的原因呢?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来验证猜想(控制变量法)。学生经过讨论,设计以下实验:在反应液中加入NaOH溶液,若红色出现,说明NaOH被中和了,反则是酚酞被氧化了。

设计这种需要学生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广阔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好方法。

(3)把握教学设问时机,防止提问随意化。

“问的好不如问的巧”,在合适的教学情境、关键的教学环节处设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整节课都在喋喋不休的提问学生,上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接着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课后分析这些问题发现,问题的有效性不高,很多只是通过疑问语气对问题简单的重复描述,为了提问而问。为了防止提问随意化,老师应该把握准设问的时机,实现问题有效性最大化。

①问在学生认知冲突上,集中学生注意力。

②问在学生典型错误上,引起高度重视。

③问在教学主要内容上,突破重点难点。

教无定法,设问也没有特定模式,不同的课堂应有不同的提问策略相适应,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提问有效性的价值,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克龙.高效化学课堂的问题设计策略[J].化学教学,2011(9):14-16

[2] 许振勇.建构主义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化学教学,2008(3):19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有效提问教学效率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