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太行精神与长征精神二者结合的现代传承

2017-04-14 02:37高喜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二者长征中华民族

高喜梅

(中共壶关县委党校 山西·长治 047300)

试析太行精神与长征精神二者结合的现代传承

高喜梅

(中共壶关县委党校 山西·长治 047300)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太行精神根源相同、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形成的革命精神,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文章针对太行精神与长征精神对比分析,要求各行各业应高度重视太行精神。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更应对太行精神与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结合作出整体的分析比较,从而提出更好的现代传承之路。

太行精神、长征精神、传承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首次取得伟大胜利的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自“七七事变”点燃了战火,太行山脉就成为了挺进华北的主要依托点,八路军一二九师建起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长期驻扎在太行山脉的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便成为了华北抗战的主要指挥中心。在八年抗战中,英雄的太行人民孕育出的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抗日烽火中培育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革命精神,应当与长征精神相融合,共同走出现代传承之路。

一、对太行精神含义的理解

被誉为中华脊梁,有千里太行之称的巍巍太行山,南起济源,北接燕山。是哺育蕴含历史和英雄气魄的山,是抗战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太行精神的产生和发源地。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果敢公道的太行儿女和共产党人用血汗紹筑而来的。宣扬伟大的太行精神,传扬抗战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紧迫任务。太行精神诞生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太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抗击日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百折不屈、不怕牺性、勇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合实际看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太行精神根源相同,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形成的革命精神,二者相辅相成,是我党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指导精神。然而在社会上对二者的注重程度却有所不同,对长征精神的涵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分专家学者在一些场合、会议都有不同的阐述和解释,而对太行精神缺乏一个正式的阐释,相对而言,其涵义和意义至今还未获得应有体现。简言之,用16个字阐述太行精神便是:“艰苦朴素、信念坚定、勇于反对、敢于创新”。

所谓“艰苦朴素”,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人民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所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精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及严峻的自然灾害,内忧外患、内外兼困的形势,八路军官兵和普通老百姓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劳动、丰衣足食,共同走出困境,跨过难关。靠这种官兵一家亲的深厚感情,简洁朴实、艰难困苦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所谓“信念坚定”,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理想,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为人处事的作风与信念以及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诚。太行山根据地的广大官兵以人民的利益为首位以及伟大的解放事业终身奋斗的执着信念;所谓“勇于反对”,是指在太行山上英勇奋战的八路军和800万太行儿女,用血汗和顽强的毅志,进行着不屈的拼搏,敌后总战场在不屈不挠的抵抗中成立了起来,对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敢于创新”,是指八路军官兵和普通老百姓,在生产物资极端困乏的情况下,英雄的太行儿女和八路军将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挖窑洞、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纺花织布、合作生产,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长足进展,人民的生产和发展有了前进的道路,同时为抗日斗争也起到了支援的作用。

二、太行精神与长征精神异同点

(一)二者相同之处

从本质来看,二者都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革命实践合为一体作为我党的精神支柱,也是击倒敌人、排除任何困境的精神和力量渊源。二者相同之处表现为:一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的奋斗核心,也是我党坚定的信念。二是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几经艰难和挫折,但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坚如磐石。敢于开创历史,走完两万五千里的慢慢长征路,在人类战争史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类奇迹。三是具有树立视人民群众为己任,同人民群众共患难的优良作风,以及保持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保持与继承。

(二)二者不同之处

1.时间差异性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太行军民在抗日烽火中铸就形成的。而长征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为抗战革命胜利的前提下,为革命做斗争产生的精神。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战斗足迹遍布14个省份,通过战略大转移,在抗日前线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展开新局面提供了基础。太行精神孕育产生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展、成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各敌后抗日战场,是形成时间最长年月最久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发展的根本前提,随后也是其他革命精神对太行精神的一种提炼和升华,而太行精神,正是贯穿了整个中国革命的一条锁链,使得抗日战争期间各种革命精神环环相扣。太行精神激励着军民坚持英勇杀敌,在战乱时期提供了精神支柱,也有力推动了当今“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2.内容差异性

太行精神与长征精神都属于我党的革命精神,但是在内容表述上却有差异。太行精神,是指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振臂奋起、拼死抗争、英勇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的解放为人民利益展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贞不屈、艰苦卓绝、齐心协力、奋勇向前、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精神成果,已融合到民族的血脉,有着丰富的底蕴。而长征精神其核心是“坚定信念、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其内涵可扼要地概括为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顾全大局、集体主义。

3.特征差异性

太行千千万万儿女传承着太行精神,英雄后代完成着太行使命,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太行精神与时俱进,内涵和底蕴有着悠久深邃的历史弘扬。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行山区长期驻扎,长乐战役、百团大战等著名的太行山战役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彰显出八路军战士不畏强暴、不惧危难的民族精神。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朱德、邓小平等上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由转战南北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与太行军民在抗日烽火中共同弘扬和培育的。因此,彻底的、超越地域的民族性是理解太行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而太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根据亲自实践,并以此创造性结合产物,综上所述,太行精神代表了先进、代表了民族、也彰显了实践的作用。

长征精神体现的突出特点就是始终不畏艰险,坚定革命信念,处于关键核心部位,从本质而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首先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最首要利益;第二,是革命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伟大气魄;三是一步一个脚印、自力更生的革新意识;四是以大局为重,严格遵守纪律、精诚团结、廉洁奉公的精神。伟大的长征表现的不只是作为革命者的艰苦奋斗、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不断奋斗着的革命者的思想、品德、信念。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三、二者本质与表现形式结合的现代传承

(一)基于二者精神本质的现代传承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精神的着力点,而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现如今生产力不发达的初级阶段下,在宏伟的中国梦的历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长征精神与太行精神为基础的精神传承,仍然可以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丰硕的思想和力量源泉。二者的本质结合就像是以爱国主义为“盾”,以革命精神为“矛”,既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有勇于奋进的革命理想,不能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精神传承是没有地基的大厦,纵有千万般高,也会轰然倒塌。不能以革命精神为突出点的精神传承是没有子弹的枪炮,纵使枪炮再好,也会溃于一败。因此,只有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太行精神和以革命必胜为核心的长征精神相结合,才能在完成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二)基于二者精神表现形式的现代传承

长征精神集中表现在共产党员在长征路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战斗品格,同心同德,相互扶持的团结信念。太行精神集中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军民一条心,共抗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我们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同舟共济,交洽无嫌,撸起袖子加油干,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

(三)二者本质与表现形式结合的现代传承

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期间,长征路上的长征精神与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扬的太行精神,都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在中华民族光荣历史传统和生命机体中是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将这种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代代不息,必须将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下逐渐形成的传统信仰和新型时代观充分结合,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且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落实“三严三实”与“两学一做”,做一个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一个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共产党员,一个以群众为本,让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为完成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不息。

四、总结

总结和归纳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表现出的各种革命精神,其中包括太行精神、长征精神或者其他的革命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息的动力支撑,同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坚定的信仰源泉。基于二者本质与表现形式的分析对比,联系所处新的历史时期,关心重视怎样将两种革命精神相结合,予以传扬与继承,使中华民族光荣历史传统和革命精神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1]张民省.论太行精神的历史地位[J].理论探索,2011,04:25-27

[2]太行精神转型跨越的精神动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太行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J].品牌,2011,08:28-32.

[3]路飞飞.新时期弘扬太行精神的意义与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74-77.

[4]王雷平.太行精神: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象征[J].党史文汇,2009,09:26-38.

[5]李广,孙凤江,刘晓英.解读太行精神 [J].邯郸学院学报,2006,02:78-80.

[6]李毅弘.长征精神的时代意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5:1-4.

[7]陈勇.长征精神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5:5-9.

[8]中共长治市委讲师团课题组,王斌.太行山高可以呼远——太行精神的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J].前进,2010,10:31-34.

[9]吴朝建.论毛泽东与长征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72-74.

[10]常虎天.让太行精神永放光芒[J].党史文汇,2013,04:63-64.

[11]李中学.长征精神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96-100.

[12]论太行精神[J].前进,1994,10:7-10.

[13]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7,01:55-63.

[14]熊启珍,瞿晓琳.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163-168.

[15]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6:160-161.

[16]邬家能,孙志清.坚持信念逆境奋斗——解读长征精神[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5:11-14.

[17]于安龙.论长征精神与 “中国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01:116-121.

[18]李传兵,刘文科.刍议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41-42.

D642

A

1009-8534(2017)05-0016-02

高喜梅,女,本科,中共壶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夏 莉

猜你喜欢
二者长征中华民族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